流動的心聲 九九的思念
——毛主席紀念館來了打工子弟
又是一年的九月九,毛主席離開我們已經整整42年了。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座落于成都西部郊區的毛主席視察紅光社紀念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參觀者——天驕西路社區的一群流動兒童,部分孩子的父母因為放假休息,也一起來到了紀念館。
毛主席視察紅光社紀念館始建于1968年,是當時的郫縣紅光公社社員為紀念毛主席1958年成都會議期間視察紅光高級農業合作社所建。1958年,成都會議期間要討論農村并社問題,毛主席就提出到成都周邊的農村做調研。當時安排的調查戶都是家庭成分很好的貧下中農先進戶,毛主席卻打破了被事先安排的調查路線,進到了成分不太好的溫大娘家。溫大娘因為患眼疾,竟然沒有能認出毛主席,毛主席詢問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情況,并喝止了當地干部的插話,認真聽取了溫大娘的講述……
孩子們聆聽了毛主席視察紅光社的歷史介紹,深深地被毛主席堅持調查研究的嚴謹工作作風所折服,為毛主席與貧下中農心連心的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
參觀完成后,孩子們聚在一起,講述自己對毛爺爺的了解和認識,對于毛主席身高多少、毛主席愛吃什么這樣的問題,部分孩子的父母也幫著回答——作為普通的打工者,他們對毛主席的了解也并不比一般的知識分子少,畢竟在中西部的廣大農村地區,絕大部分老百姓仍然是毛主席的“鐵桿粉絲”。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公社解體,毛主席視察紅光社紀念館也被私人承包,建起了加工廠、搞起了農貿市場,歷經風雨、瀕臨垮塌,到成都開發高新西區,紀念館更是面臨強拆。在當地群眾的堅持下,紀念館終于得以保存——數十名老大姐二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義務堅守在紀念館。這幾年紅色文化得到了官方的重新弘揚,2016年當地政府才重新接收紀念館,花了一年時間進行重新裝修打造。
42年彈指一揮間,轉眼卻已物是人非,滄海桑田。曾經的社會主人如今已經淪落為給老板打工的“弱勢群體”,并被冠以“非高端人口”在某些地方被驅離。
天驕西路社區毗鄰成都富士康工廠,與成都高新西區的眾多農遷社區一樣,聚集了一大批從事制造業、服務業的進城打工人群,形成了與珠三角有所不同的、已經社區化了的“城中村”景觀。受益于成都低廉的房租成本,他們已經不必蝸居在“村”里的自建房。
然而,這里打工子弟的境況與全國3400萬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并無太大差別——缺少父母陪伴、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全國還有6800萬留守兒童,境況更加堪憂——他們的狀況不過是他們父母生活狀況的一個折射。毛主席在天有靈,恐怕也會無比憤怒、無比痛心了。
此次組織流動兒童來毛主席視察紅光社紀念館參觀、舉辦紀念毛主席逝世42周年活動的是一家名叫成都和眾文化發展中心的民間社會組織。這家民間組織是一群熱愛毛主席的青年大學生所創辦,他們畢業以后放棄了薪資不錯的“高級打工者”身份創辦了這家組織。
在這個資本統治一切的時代,這群青年人學習毛澤東、向往毛澤東,雖然做不了驚天動地的事情,卻多年來默默堅持從自己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努力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們在成都郫縣和雅安蘆山的農村地區組織生產合作,幫助農民擺脫貧困;他們在成都的城市社區組織消費合作,幫助普通市民遠離轉基因、遠離農藥殘留和激素,獲取健康食物;他們在成都成華區的建筑工地已經開展了兩年的工友服務;他們去年在有500多名流動兒童的天驕西路社區,開始開展面向流動兒童的關愛和陪伴服務,幫助流動兒童融入城市社區、健康成長。
與一般的社會公益組織不同的是,他們在工地給工友放映紅色電影,幫助工友獲得身份自信和階級自覺;在給流動兒童服務過程中,除了一般的童話故事,他們更多會給流動兒童講述毛爺爺的故事,幫助流動兒童讀毛主席的書、學習毛主席的詩詞,在天驕西路社區為這群流動兒童搭建起了一個小小家園。
今年因為天驕西路社區的公共服務資金調整,不再支持和眾文化發展中心的流動兒童陪伴成長項目,為了讓“家園”得以延續,他們無奈只能向社會發起求助,參加了騰訊99公益日的募捐活動。請您伸出援手,一起支持這群青年人,繼續幫助城市社區的流動兒童。
微信掃描下方的二維碼(手機版可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捐贈頁面。
助力流動兒童成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