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以來我幾乎不怎么上網,過著類似散人的自在生活。一方面是養病,一方面是少說多看。
這則新聞來自UC的晚間頭條,其中畫面讓我想起了剛進大學時的入學教育,其中某位老師很不客氣的說:你們將來也是這樣。面對求職的種種圖片,種種情況報道,我所能想到的第一點是————會場沒有人維持紀律和秩序?無論哪里都是人頭攢動,亂成一團,第一點,求職人多并不一定就非要“亂”。我想不通的是為什么我看過的招聘會都顯得無紀律,可不可以考慮分批次進行,多會場按功用劃分,或者加派人員疏散?我從其中讀到的更多是責任與關懷的淪喪,事不關己的狡黠。
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說,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看見這些,難怪魯迅先生要怒斥為“一幫看客”。
第二。從我五歲能看懂新聞時,大學生就業形勢就已經相當嚴峻了。但我兒時并不曾為此發愁——我認為這樣的大問題,國家解決只是早晚的事。但今天還有三年畢業的我再也樂觀不起來。形勢仍然嚴峻,與從前有所區別的是,現在宏觀對促進創業的支持力度我認為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我是無論如何也想不通讓一群不諳世事的學生帶著那點兒可憐的資金怎么跟商界摸爬滾打幾十年的人競爭。所以我想到了一個詞“撂挑子”。
第三,我認為當今“大學生”整體的自我認可與被認可觀念都出了問題。“大學生”這一詞先是被全民化的高學歷浪潮席卷而貶值,又在這一形態過渡到廣大農村的階段里受到了小農意識與讀書無用論的沖擊。既然早晚都要到社會去,何必讀書?大學生掙得不如民工多,此類怪論層出不窮。毛主席說: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而當今制度的笑點之一是把品德量化。
許多人說現在的大學不適合搞科研。研究沒成果。大學生整體的觀念里已經參雜了一些東西。就拿我身邊的人來說,沒有幾個不靠業余時間去掙零花錢。創業意識在一定程度上綁架了教育。尤其是功利化產業化的教育,這樣的畸形理念與體制下產生的“大學生”也就自然迎合了發展。
我對“大學生”這一身份幾乎沒有什么認同感。前天我忽然想到,我上大學的意義何在?像放羊似的讀了幾年醫學,畢業了也難逃擠人才招聘會的命運。“大學生”這一群體,對下缺乏家庭和親人的直接關懷,對上往往在社會里是相當弱勢的群體。比起這一身份,很多時候我尋求另外一種自我定義的方式。另外的身份認定。毛主席五七年說過“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不善于把舊中國和新中國加以比較,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國人民曾經怎樣經歷千辛萬苦的斗爭才擺脫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而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要經過怎樣的長時間的艱苦勞動。因此,需要在群眾中間經常進行生動的、切實的政治教育,并且應當經常把發生的困難向他們作真實的說明,和他們一起研究如何解決困難的辦法。”
然而今天,各種資本主義媒體依然在高唱不合時宜的旋律,主流價值觀越發淪喪。雖然歷史教育依然被抹黑和斷代,感謝烏有之鄉這個平臺和諸多仁人志士,守住這一方網絡凈土!任何宏觀的巨大變革離不開每一個微觀針鋒相對的努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