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對青年學生的“再教育”
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給青年帶來特別感受,在這里經歷的是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禮。
再次瞻仰了井岡山烈士紀念碑后,李齊虎更加堅定了去做西部志愿者的信念。
李齊虎是布依族,來自貴州農村,家境貧寒,父母是殘疾人,弟弟妹妹都在讀書。
今年7月,他和貴州民族大學的小伙伴們在井岡山參加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次實踐活動改變了他的一些想法。
“以前總覺得生活很苦,有很多抱怨,井岡山艱苦奮斗的精神給了我很多啟示,只要有這種精神,我一定能成功。”李齊虎說,在求學路上,他得到過來自社會的很多幫助,他決定畢業后去做志愿者回報社會。
今年暑假,團中央學校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管理中心聯合組織了2014年“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季大型主題活動,來自全國114所高校的2412名大學生參加實踐。這次暑期實踐活動,成為大學生們銘記和感悟井岡山精神、接受思想洗禮的信仰之旅。
南京審計學院益暖社學生負責人李猛的感悟是,過度的物質追求讓我們迷失了自己,精神上的滿足才能讓我們更快樂。
正如李齊虎所說,井岡山之行不是直接教給我們什么,而是讓我們用心體會到了什么。
在興趣中尋找目標
今年5月,一則關于征集“井岡情·中國夢”大學生暑期實踐團隊的公告出現在全國各高校,大學生可以參照井岡山基地暑期實踐的整體安排,按照興趣自主設計實踐主題申報課題。
這種“自主式申報,課題化運作”的模式,吸引了廣大學生。
福建師范大學有7個學院參與項目申報,組建了5支實踐團隊,關于“井岡情·中國夢”暑期實踐季的討論話題在學校一時成為熱門話題。數學與計算機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郭躬德教授親自帶領學生、學科帶頭人組建實踐團隊。
“我們可以不受限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李齊虎說,他提出用自己所學版畫專業制作開發井岡山旅游產品,召集平面設計、傳媒、旅游、漢語言文學等多個專業同學組成團隊,利用各自專業特長,分工合作,研究創作如何把井岡山著名景點做成版畫形式的印戳。
江蘇大學則依托成立兩年的新農村研究院,計劃在井岡山做一次新農村建設的調研活動,推動當地的新農村建設。
江蘇大學學生徐濤認為,把學習革命傳統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這樣的活動很接地氣。為此,他們整整準備了一個月,收集了井岡山農村文化、經濟、衛生等方面的大量資料,設計調查問卷,推敲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文藝骨干們選擇以“井岡山紅色革命故事采寫及藝術化演繹探索”作為課題,準備以井岡山斗爭史為藍本,打造一臺集知識、趣味、藝術于一體的專場詩文、話劇和古典舞演出。臨行前十多天,學生們不知疲倦地忙碌——寫腳本、畫圖紙、借服裝、集裝備。回憶起那段“打雞血”一般的日子,大二學生王丹說:“大家對井岡山充滿向往,也始終相信自己一定能獲得最華麗最奪目的成果。盡管大家每天都睡不夠,卻都很快樂地享受著這一切。”
據統計,活動申報階段共收到來自353所高校873個實踐團隊的申報材料,報名總人數達1.5萬人。申報團隊在師資、設備、技術等方面都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
在體驗中感知井岡山精神
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暑期實踐季課堂注重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參與性、互動性、學員自主能動性的發揮。體驗式教學讓大學生對革命傳統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
來自新疆大學的維吾爾族學生妮格拉·阿不都偉力對“最熱鬧”的情景模擬課“三灣改編”念念不忘,“這堂課讓我們發現黨史學習也可以很有趣,改變了黨史學習原來‘高大上’的距離感”。
“三灣改編”的高潮在歷史教學之后的互動環節。在授課老師引導下,學員們仿效“三灣改編”的做法開展班級團隊建設,通過民主選舉選出班長、宣傳員、炊事員、衛生員、安全員、士兵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并且自己設計班級名稱、口號并制作班旗……這門課在基地受到不少學員熱捧。到了角色分配和展示環節,課堂氣氛更加熱烈,每一名同學都有事可做,每個人都全身心融入團隊之中。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課程是“紅軍的一天”。學員們身穿紅軍服,遠赴幾十里外的壩上村“戶外越野”,模擬當年紅軍生活與戰斗的場景,按照一張標記不全的地圖尋找正確的行軍路線,突破山路障礙急行軍,運送重達幾十斤的裝備,到老鄉家里自做紅軍餐。
“這種情景教育帶來的思想沖擊前所未有。”妮格拉·阿不都偉力的同學李桂興說。
在體驗中感悟,在學習中實踐。在身臨其境的革命傳統教育中,同學們開始反省自身的不足。
學員餐廳里,湖南師范大學的同學們發起“光盤行動”,活動“一呼百應”,其他高校同學爭相加入。有同學進一步倡議“文明就餐”,號召所有學員在用餐之后自己動手擦餐桌、清潔餐廳。此后,每天晚餐結束,學員餐廳都迎來“集體勞動”的大場面——數百名學生同時清潔餐桌。
實踐活動結束后,每個實踐團隊都提交了一份調研報告,涉及黨史學習體驗、專業實踐轉化、資料收集整理、國情社情考察等四大類題材。
李猛和他的團隊發現,當地孩子對井岡山的歷史并不了解,他們參照國際美慈、香港童子軍的先進理念,融入井岡山紅色文化,為孩子們開發設計了十多個小游戲,為當地農民表演節目。
江蘇大學團隊為渥田村做了一份發展規劃,并制作成漫畫冊和視頻,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農民理解規劃的內容。
南京藝術學院創作了具有基地元素的創意設計、速寫、國畫、油畫作品共計52件,錄制完成紅色歌曲8首。
在11月6日舉行的2014年暑期實踐季專項行動總結會上,包括江蘇大學等高校團隊在內的30項課題成果和60支實踐團隊受到表彰。現場展示的優秀課題成果中,既有研究報告、劇本、解說詞等文字讀本,也有動漫、歌曲、微電影、手機APP等影音媒介作品,還有各種別出心裁的實物作品。
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劉愛平說:“暑期實踐季活動充分融合了信仰教育、素質拓展、社會實踐、生態保護、校際交流等多種教育培訓主題,注重基地教育引導功能和實踐環節學員自主能動性的發揮,就是希望同學們把井岡山作為深入基層、了解國情的大課堂,能夠全身心投入,在多方面有所收獲。”
在實踐中思考未來
短短9天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們經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
在“我與紅軍后代面對面”互動教學課上,聽到曾志、袁文才、王佐等老紅軍的后代仍舊在當地做農民,李猛簡直不敢相信。
回到學校,團隊每個人都與同學分享了他們的感受心得。益暖社開始籌備關愛環衛工人的愛心早餐公益活動,在南京兩所外來務工子弟學校開展快樂課后活動,并把井岡山實踐期間的成果融入其中。
重慶大學學生楊劍南真正理解了信仰的力量。“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見勝利卻愿意犧牲,等不到富裕卻甘愿奉獻?走進那段難忘的艱苦歲月,讓我們懂得了珍惜,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所堅持的信仰的力量”。
學習結束返程的前夜,甘肅政法學院學生彭俊杰在記錄本上寫下自己的學習感言:生動、直觀的教育方式,融入真實、厚重的歷史,帶給我一次次心靈震撼、共鳴和經久的回味。井岡之行是精神的洗禮,是信仰的傳遞,是青春夢想之門的開啟。
(報道選自中國青年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