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變的本質和資本擴張的邏輯
張文茂(2022—05—16)
一、改開以來發展的兩個波次正在終結
農村解散集體經濟,退回到家庭小農經濟以后,實際的經濟功能主要不在于發展農業本身(農村改革對農業本身的功能基本上是負面的),而是在于促成了囯內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和與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深度大融合。這種發展表現為我國資本勢力擴張的兩個大的波次。
首先是農村改革釋放出大批自由的農村廉價勞動力。勞動力的重新商品化并與城鄉生產資料(資本形態)的結合,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復辟的開始,為城鄉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促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一波次的資本主義擴張。這種擴張使社會生產力在國內市場范圍上于世紀之交達到相對過剩的水平。第一波次發展造成的國內產能過剩必須找到更大市場,以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于是,整個社會生產不再以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為目的,而是服從于資本追逐利潤的最高目標,轉向了“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體制和結構。甚至不再滿足于正常的對外貿易,而是進一步轉向了對國際資本的全面開放,招商引資,放棄經濟主權,以加入世貿組織為標志形成了依附型外向經濟結構,實際上是以全球化為口號與美國為首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融為一體,為國內相對過剩的生產力打開了國際世場,促成了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中美國”格局和我國經濟總量的第二波次的擴張。
一句話,改革,促成了國內城鄉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開放,又為國內相對過剩的產能找到了國際大市場,同時促成了國際資本在我國攻城略地的大擴張。這就是改開四十多年經濟發展的本質。而現在的問題,是這兩大波次的擴張都已經遭遇強大的阻力,撞到了南墻,失去了繼續發展擴張的勢頭。所以,我們正面臨改開以來資本擴張兩個波次的歷史性終結。
但我國經濟己經深度融入美國主導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嚴重依賴外貿出口和過度金融開放引進外資,大部分產業的主導權業己被外資撐控。在這種形勢下一旦中美陷入戰時脫鉤狀態,而農村處于一盤散沙,則必然會陷入極端混亂狀態,失去任何反擊的基礎和依托。只有農村重新組織起來,才能為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奠定基礎,為擺脫美帝國主義的經濟控制創造條件。而分散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其實是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要落后和反動的生產方式,如果沒有土地集體所有制的限制,早就被資本主義所改造了,完成土地的兼并集中,怎么能夠維持四十多年呢?所以,現在面臨的選擇,要么放開土地流轉,鼓勵資本下鄉,最終完成這個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要么重新回到集體經濟,回到社會主義道路上來。如果真要回到集體化道路上來,那就必須重建新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組織形式和經營體制。這個新體制就是鏈接從村級到鄉鎮再到縣城的城鄉大三級體制。
所以,重建農村集體經濟體制,己經不僅僅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的問題了。在當下,這己經是擺脫美帝國主義經濟控制、重回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是一場關系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的一場偉大的政治斗爭。再來一次農村包圍城市,也許是我國重回社會主義的唯一正確的途徑。
二、新的歷史性轉折難以避免
所謂歷史性的轉折,是指我們面臨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戰略的調整或變革。要么回歸社會主義,要么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如果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就必須要完成以下四個方面的戰略性轉變:
(1)由私有化向公有制為主體的回歸。這是所有制結構即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回歸。
(2)由市場決定一切向強化國家計劃調控的回歸。這既是個國家的宏觀管理體制問題,同時也是資本要與黨和國家爭奪領導權的政治問題。
(3)由國家經濟主權缺失向收回完整的國家經濟主權的回歸。這既是國家的獨立主權問題,也是社會主義回歸的先決條件。
(4)由國際大循環向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戰略的回歸。要區別正常的對外貿易與資本自由輸入控制我國金融和產業經濟問題,必須堅持平等和互利的原則。
這四個方面的戰略性轉變是一個缺一不可的整體,必須相互協調地全面推進。
也可能有另一個方向的轉折,即只有由國際大循環向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大循環為輔的戰略轉變 ,但是在其它三個方面不做戰略性調整。這種轉變的前景如何?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仍有成功的可能性。這是因為 ,整體上看,我國雖然早已發生了產能過剩,但是,總體來講 ,資本還有擴張的空間,即廣大農村的現代化轉型還遠未完成,這會成為資本擴張的最后一場盛宴。
三、要研究資本擴張的一般趨勢
1、資本擴張的歷史趨勢最初表現為促進生產力解放和發展,表現為產業的革命性變革,推動產業結構工業化和不斷升級。如從手工業到蒸汽機動力,到電力,再到信息化和智能技術等,推動了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催生出大量新的產業,推動了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2、資本擴張的另一個趨勢是地理空間上的擴張。例如由城市到農村的擴張 ,由國內到國際的擴張 ,由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的擴張等。這種擴張的直接動因是擴大商品銷售市場的需要。擴張的形式從最初的直接占領殖民地到商品輸出,再發展到資本的輸出,最后發展到更高級的形態是國際金融資本的世界性壟斷。
3、資本對外擴張的結果是靠超級壟斷利潤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避免了自己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但同時卻把矛盾和危機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導致第三世界國家社會的分化和階級矛盾的激化。于是,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環節暴發的社會經濟條件成熟了。
4、資本的不斷擴張導致資本由實體產業到金融壟斷資本的不斷升級,造成發達的帝國主義國家不斷淘汰中低端實體產業,并進一步導致經濟的金融化、寄生化,形成外圍附庸國家生產,發達帝國主義國家消費的格局。這一趨勢必然導致資本最終走向滅亡,是由自身的內在矛盾決定的。這一矛盾表現為:資本已經由最初的社會生產力的促進的力量,轉變為靠吸血剝削世界的寄生的腐朽勢力。即資本的存在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累贅和障礙。
5、一般來說,只要資本還有擴張的產業和地理空間 ,資本就還有生命力,還不會馬上滅亡。例如,在國內還有大量的農村沒有完成資本化進程,就是資本繼續擴張發展的地理和產業空間。而大量發展中國家只要還繼續作為附庸國給帝國主義輸血,那么,帝國主義的全球統治就還能延續下去。
6、資本擴張空間的縮小直至最終失去,必須要靠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阻擊和擠壓。如:從農村到城市。農村組織起來的集體經濟就會切斷城市資本主義發展所依賴的廉價勞動力來源。而國內社會主義的回歸,則會切斷給帝國主義輸血救命的外援。社會主義陣營在世界范圍上的擴大,才是資本主義最終滅亡的外部條件。
7、這種斗爭在我國的現實選擇:第一步是從美帝國主義的霸權體系中解放出來,并以重建農村集體經濟的戰略再來一次農村包圍城市的社會主義回歸。第二步是聯合俄羅斯等國家逐步重建非帝國主義陣營,發展依托第三世界和分化、團結第二世界的國際統一戰線,形成非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兩大經濟體糸和兩大市場體系的世界格局。第三步是在世界范圍上擠壓帝國主義陣營的生存空間,為向社會主義的全球化轉變創造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