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確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偉大創舉,大批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知識青年在具有無以倫比崇高威望的人民領袖的號召下奔赴農村,和廣大農民生活戰斗在一起。這里面所蘊含的豐厚意義實在難以用簡單的語言來概括與論述,盡管有關的文章與著述多如汗牛充棟,對此的結論也褒貶不一莫衷一是,但歸根到底也難以涵蓋其在主客觀上所具有的深刻本質和深遠持久的歷史意義。
只有在新中國這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度,只有在把自己的政府服務指向定格在以人民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人類歷史上才可能產生如此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非凡舉措。誰都知道,城鄉之間的差別,知識與勞動實踐之間的差別,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之間的差別,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一直客觀存在著的恒定思想意識與地域間業已固化的差別。向往城市化的生活,向往勞心者治人式的生活,幾乎是再名正言順不過的普遍階級意識。統治者認為這是金科玉律般不可變更的天條,被統治者也從未對此產生過多少懷疑甚至他們自己也在不斷地努力掙扎著希圖自己有一天也能走進城市、走進統治者的行列。在中國,一個以四書五經為藍本的科舉制度就把學而優則仕的教條牢牢扎根在人們心中,富家子弟書香門第的孩子競相努力以便魚躍龍門,窮家子弟如《儒林外史》里范進那樣家無隔夜之糧的人,也有幾乎把一生的希望都維系在科舉考試上的。因為誰都知道,一旦金榜題名,名譽地位錢財就會滾滾而來。被統治者就會一夜之間咸魚大翻身,被人艷羨地走進食人者的行列。因此幼教詩歌《神童詩》中也就有了這樣的句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而這些話誰都明白它根本上是不屬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它更多屬于原本就是統治階級隊伍里的那些子子孫孫們。至于貧賤如范進者能有金榜題名喜極而瘋機會的,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里僥幸金榜題名的十萬進士中,恐怕也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的。至于司馬遷在《陳涉世家》里借陳涉之口說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雖然不乏激勵后人勿信天命凡事當為的積極意義,可說到底,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又有誰去啟蒙他們或者由他們內心自悟出這樣的道理呢?倘若一個時代有百八十人有此覺悟水平的話,歷代統治者也不可能恪守著家天下的道統不加變革就可以悠然自得地君臨天下的。科舉選人自有它一定的積極意義所在,但一千多年只有十萬人入列的殘酷事實,金榜題名之榮幾乎對絕大多數讀書人來說都是可望不可即的神馬浮云,至于連衣食都難以自給的廣大窮苦之家,文盲是他們的本色,識字對他們來說是近乎于難以企及的奢侈。不識字就讀不了圣賢之書,讀不了圣賢之書,又上哪里去金榜題名?在失去了經濟基礎之后,就同樣失去了文化基礎,失去了文化基礎,基層貧民就只能按照統治者的意愿認天命順天道歸天理了。這里的“天”當然指的就是封建的統治秩序,就是客觀存在的階級差別。
毛澤東領導下的新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開天辟地的嶄新時代。在這個國度里,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一切舊有的傳統都被無情翻轉過來,一切舊有的秩序都被徹底打亂。政府成了人民的政府,政府各機構成了人民的辦事機構,政府大小官員與職員都無一例外地成了人民勤務員。幾千年來被抬高得無上榮耀的知識分子再也沒有了昔日的尊貴,全都成了和普通人一樣的人民大眾。盡管他們依然因為飽讀詩書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可完全沒有了高高在上的優渥身份與特權,并且要他們從思想上接受勞動人民的再教育,以期望有一天能真正把自己融化到人民大眾中去,成為他們中的普通一員。毛澤東本人就是一個滿腹經綸的大知識分子,他深知改造知識分子并使他們能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難度與風險。因為傳承歷史并秉筆書寫歷史的人物非知識分子莫屬。歷代統治者,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與需要,不得已之下得罪過少數知識分子,但大多數封建帝王們都知道如何賣通知識分子,以便他們在自己身后不用刀筆損毀自己。歷史上最典型的兩個皇帝就因為得罪了知識分子,原本并不很壞的形象一直以來都被猥瑣狹隘的知識分子們糟蹋得不成樣子,這就是秦始皇和雍正皇帝。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首創郡縣制度,可以說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居功甚偉,可他卻被把持輿論權力的知識分子們罵得體無完膚;雍正皇帝在位時勵精圖治,橫掃前朝留下的諸多弊端,為康雍乾盛世立下了不可替代的承上啟下之功,只因他過于鐵面無私,直接觸動妨礙了知識分子和豪門大戶的利益,在他身后便遭到了惡人們狺狺不斷的狂吠。毛澤東可能是歷史上遭受無良知識分子詆毀謾罵誹謗罪嚴重的最高領導人了,在歷次運動中不愿接受自己固有身份與思想觀念改造的大批所謂的知識分子,一直對毛澤東提倡的知識分子要無條件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號召與行動耿耿于懷如骨鯁在喉,直至在他身后罵了幾十年依然余怒未消。就連一些所謂的受人尊敬的大知識分子如巴金、楊絳、季羨林等,也難以抹去自己心中那份來自幾千年封建尊貴觀念的天然清高,把毛澤東改造領導干部與知識分子思想意識的五七干校污蔑為迫害他們的“牛棚”。由此可見,要想扭轉幾千年來業已固化的封建尊卑意識是多么的不易,要想改造并根除人與人之間延續了幾千年的等級思想是一項多么艱巨的工程!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發源于上世紀六十年代,關于毛澤東發動這一聲勢浩大前無古人運動的動機,根據他一貫的思想來推斷,一點也不用妄猜別的什么原因存在。早在延安時期,他就在著名的演講詞《青年運動的方向》里講得十分明白,也做得十分徹底。對于初到延安的城市知識分子,毛澤東一刻也沒有放松對他們的教育引導與改造,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要這些來自城市里的革命知識青年,能夠從國家民族和共產黨立黨宗旨的大義出發,自覺接受艱苦革命斗爭生活的磨練,自覺改造掉自己思想里留存的封建劣質性東西,真心實意地把自己融入到火熱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去,自覺自愿真心實意地同廣大的基層勞動人民緊密結合起來,實實在在地逐步拋棄思想上成分不淺的小資情調、清高意識和自我優越感,完全徹底地把自己鍛煉成一個志存高遠不計個人榮辱的真正革命者。只有這樣,革命的知識青年才能與工農群眾打成一片,才能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慢慢擔負起驅逐日寇振興中華建立嶄新社會制度的革命重任。可以說,延安時期是共產黨人得以鍛煉成長并最終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沒有這一時期的徹底實踐教育和政治組織儲備就不可能有以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一時期共產黨人的一切努力都為以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做好了雄厚的各種人力儲備。新中國一經成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很快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并逐步取得一系列非凡重大的建設成就,這與延安時期的全方位深刻努力和打下的堅實基礎一點也分不開。有人說共產黨的歷史上有兩個人才輩出群星閃耀的年代,一個是延安時期,另一個就是發端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知青上山下鄉和文革運動。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各行各業上處于政經一線的諸多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很多就是來自延安時期的知識青年們和當時的軍隊與地方行政工作人員。今天,在祖國領導和建設崗位上挑大梁的人員中,起領頭雁作用的大多都是當年的下鄉知青和文革經歷者們。火熱而有條理的實踐斗爭生活,使沒文化知識的人既學得了豐富文化知識又積累了可貴的實踐經驗;使有知識的人,在實際斗爭生活中不但豐富發展了自己已有的文化理論知識,更使他們把所學知識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檢驗提高了自己的理論知識,進而完美地體現出了知識本身應有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關于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其他動因,說法不一。有說是為了減輕城市就業工作壓力的,有說是為了應對當時緊張的國際局勢疏散知識青年到鄉下去以圖核戰突然爆發后保護人才需要的,也有說把城市知青下放到農村去是為了加速城鄉結合,改變并提搞農村落后生產技術水平的。總之,各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或許各種說法都涵蓋于其中。筆者始終認為,知青下鄉接受鍛煉,更是毛澤東一貫的思想使然。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毛澤東雖然自己是大知識分子,又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他一生所系根在國家與人民,除此之外在他身上實在難尋出一己之私。他雖然出身農村,是天生的農民,可他又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優秀知識分子和堅定革命者。如果按照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完全可以憑借自身才華過上錦衣玉食的上等生活。他當年曾擔任過國民黨中央的代理宣傳部長,若不是出于自己崇高革命理想的需要,就在那里一直發展,即便后來做不了萬人之上的國民黨黨魁,起碼也能躋身于極少數人才可能擁有的顯赫高位。可是他忘卻義無反顧地放棄了,把自己置身于革命斗爭需要的山溝溝里點燃了紅色革命武裝斗爭的烈火,當上了被國民黨政權和國外反動勢力一直叫罵的共匪頭子。如果不從政,毛澤東拿起他的一支如椽巨筆,無論搞學術研究還是搞文學創作,那也一定是難得的一流高手,照樣可以衣食無憂安享尊貴,照樣可以青史留名。可他偏偏毫不猶豫地拋棄了這些唾手可得的令許多人羨慕得雙眼都滴血的美差,毅然走上了一條現身國家民族和人類崇高事業的不歸路。他年輕時候在長沙讀書的時候就和好友一起利用暑假走遍長沙附近許多縣鄉,零距離接觸農村與農民,對他們的生活細心觀察體驗,了如指掌。他后來之所以被人譽為農民運動之王,當與他年輕時候的用心與付出是分不開的。唯其體驗深透,才收獲甚多,這是那些坐在書亭里憑空想象的空頭革命家們永遠也難以理解也難以企及的。
因此說到知青上山下鄉的動因和意義,筆者認為起碼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存在。
一是它打破了學而優則仕的封建傳統,把知識直接變為為民所用的實踐。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所謂的文化知識一向是統治者統治人民奴役人民的工具。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勞動人民全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他們的一切文化知識都來源于祖輩的口傳和現實生活里及少數讀書人的言傳。他們所獲取的知識大都是經過統治者篡改之后有利于自己統治的御用知識,而這些御用知識對于他們的生活又是絲毫不起作用的。實話說,學校越多越能使文化科技知識得以普及,越能提高全民的文化道德水平。可有一條誰都承認,知識的學習貴在使用。有誰敢說自己自小到大所學知識有百分之二十在生活工作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恐怕沒有,除了極少數所學與所用有直接聯系的特殊人員之外,許多人所學的許多知識既沒化為生活工作的能力,也沒有轉化為為有效的生產力。毛澤東對此問題早已洞悉得入木三分,他對自己從蘇聯回來的長子毛岸英的諄諄教導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他很不看好單純無用的書本知識,他最看重的是工作實踐。在他麾下的將帥星河里,許多人原本就是目不識丁的文盲,可在實際斗爭生活中他們既學習打仗又學習文化知識,學以致用的實踐,使這些原本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人一個個出人意外地成了一流軍事家乃至頗帶文氣的儒將。彭德懷的領兵打仗能力舉世皆知,可他在《彭德懷自述》里表現出的不亞于打仗的出眾文采也令不少人嘆為觀止;楊得志不過是一個不識字的修路工,由于參加了紅軍,一邊學打仗一邊學文化,他不僅成了赫赫有名的開國上將,由他撰寫的回憶錄《橫戈馬上》所表現出來的出色文采也讓人擊節贊嘆。知識只有與實踐結合起來,才算是有用的知識。知青們由城市轉而深入到農村,不僅人得到了鍛煉,所學知識也自然轉化成了生產力。誰敢說下鄉到各地的知青帶去的只是一群生龍活虎的熱血青年而不是一次空前絕后的文化知識大普及?誰敢說下了鄉的知青對中國社會的了解體驗不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最有效城鄉大融合?誰敢說有了知識的青年人把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之后不是為自己的人生積累了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吃了苦受了磨練的城市知青,不管在他們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什困難挫折,他們都會有自己該有的擔當與責任,都會有自己無可戰勝的信心與勇氣,都會有自己不虛此生的感慨與慶幸,都會有自己具有豐富人生閱歷的自豪與榮耀。
二是知青運動加速了城鄉之間的大融合,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歷史鴻溝。城里人與鄉下人在中國這樣封建秩序維系了幾千年的古國里始終涇渭分明,始終難以愈合。知青運動使得成千上萬的城市年輕人一下子涌進了鄉間,不管在其后的日子里他們是如何艱難地適應農村適應農民,也不管農民們是如何艱難地適應他們,總之,帶著昂揚的人生理念,這種有絕大多數人自覺自愿的行為所帶來的人際關系大交合直至大融合行為,都是一種嶄新的人際融合行為,它帶來的新鮮感和沖擊波一定令進入者和接納者既心存顧慮又驚喜不已。那時候人民領袖的至高威望和正確動議,不僅令血氣方剛的知識青年亢奮不已并心悅誠服的接受,就連許多不識字的農民也絲毫不存疑惑之心。對知識青年們來說,偉大領袖既然發出了鏗鏘有力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并且告訴大家“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那就義無反顧地響應,毫不動搖地執行。對于農民們來說,這些城里年輕人一個個都是金枝玉葉,都是一肚子文化知識,能來到咱這偏僻鄉村,也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福氣,作為毛主席派來的客人,豈敢怠慢絲毫?陌生的距離感在和諧的社會氛圍中很快就煙消云散了,相互關心學習,共同生活勞動,成了他們的主題。許多知青在勞動中得到鍛煉與成長,他們先后被社員們推舉為老師的,推舉為各級領導干部的,推舉上大學的。那時候的下鄉知識青年,是時代的一道亮麗風景,侯俊、邢燕子等知名知情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在長期勞動實踐中,不少下鄉知識青年娶了農村姑娘作妻子或嫁給農村青年作丈夫,城鄉大融合的趨勢在那個特定時期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迅速得以擴張彌散,有力促進了區域間、民族間的大團結大融合。這是誰也不能夠抹殺的歷史功勛,將永遠留存在共和國乃至人類的發展史上。
三是大批城市青年在農村得到了空前鍛煉,為今天的祖國建設造就了一大批卓越人才。當金錢名譽利益越來越成為當今大多數人追求的主題時,當越來越多的人貪戀優越的城市生活越來越淡漠基層勞動人民時,當虛胖的人群越來越多戴眼鏡的孩子越來越眾時,有誰想象得到這背后潛伏的巨大危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單純的物質追求和無節制的浮華享受幾乎消磨殆盡了我們民族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向心力。當賤視勞動人民漠視他們酸甜苦辣生活現狀的風氣日益蔓延而沒有任何節制的時候,當眾多國人只追求肥大體態而筋骨日益脆弱精神日益萎靡的時候,當小孩子們被功利性教育整治得只追求分數而毫無愛國愛民信念的時候,誰敢說一旦國難當頭,沉溺在靡靡之音下的國民有能力有擔當地再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成我們民族的鋼鐵長城,確保國家民族渡過難關平安無虞?改開之后的中國,人心思錢,民意趨利,官不像官,民不像民,正義不伸,邪惡橫行,信念危殆,精神萎靡,無處不令人堪憂,無事不令人痛心。和被別有用心之人詬罵的文革時期相比,和轟轟烈烈的知青上山下鄉時期相比,國家的精神風貌何止一落千丈?想想那時候的人們,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毅然決然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奔赴千里戈壁、扎根白山黑水、勞作黃土高坡、馳騁千里草原,歌聲、號聲、勞作聲,如黃鐘大呂一般聲聲入耳;大干、苦干、加巧干,如萬馬奔騰一樣烈烈入目。一代有志青年,在廣闊天地里得到了空前鍛煉,學得了人生真實的知識,練就了人生不可或缺的實在本領,磨煉了人生彌足珍貴的斗爭意志,造就了戰勝各種困難的頑強毅力,修煉了無堅不摧的蓋世武功,鍛造了一顆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正是憑著這一點,習李二位才豪邁地走上了帶領人民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黨政領導大位,許許多多的知青人才才得以在黨政軍各界和經濟領域里大展身手。倘若沒有了接受鍛煉的知青一代,今天的中國真不置可否能夠經受得了眼前內憂外患的頻繁攻擊?倘若不是偉大的人民領袖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和果斷決策,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是否依然能夠順利執政,社會主義制度可否在中國依然能夠依稀存在曲折前行?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古人的教誨,時至今日,只有毛澤東一人在始終如一踐行著。知青上山下鄉,干部必須堅持下鄉與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就是對古人教誨的發揚光大。只可惜今人太過自以為是,認為書齋里就可以走出蓋世英主,辦公室里就可以誕生盛名宰相。殊不知,溫室里是永遠長不出參天青松的,溫床上是絕對誕生不了長跑冠軍的。任何人才的培養,都是要經受過百般磨練萬般鍛造的。一心希望天下之人和諧共榮不分彼此你我的毛澤東,始終都在追求著這一點,實踐著這一點,為此他不惜把一切頑固堅持等級觀念的所謂讀書人和權貴們得罪殆盡。真是甘苦只自知,毀譽兩由之。
總之,知青運動的偉大意義只有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才能最終被人們慢慢理解并逐步認可與接受,因為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它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毛澤東一生創作了太多的陽春之曲,蓋因當世之人中和者蓋寡,以至于在他身前身后都倍感孤獨,更引得許多無聊之人和別有用心之人的誤解謾罵詆毀甚至嘲諷。這正是圣者高遠的思想遠隔遙遠時空所產生的獨有寂寞,一點也不值得驚奇扼腕。
2016.2.1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