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寒苦歲月
一、貧家寒子
1925年8月的一天,誰也記不得是白天還是夜晚,誰也說不清是晴天還是雨天,位于太行山中部的山西省昔陽縣丁峪村一個姓張的農戶家里,又一個嬰兒降生了。也許是喜鵲向他們報過喜,也許是二郎在這里擔過山,為了紀念孩子出生的喜日子,父母給他起了個乳名叫喜旦。僅從這個乳名就可以看出,長輩們對自已的親生骨肉是多么的疼愛,更可想象他們在孩子身上寄托著多么大的期望。這就是本文所要撰寫的主人公——張懷英。
在張懷英出生的時候,正是中華民國誕生不久,沿革幾千年的封建帝王制度剛剛結束,一個新的民主制度即將開始。然而頑固的封建勢力盤根錯節,死亡之后又死灰復燃,袁世凱借助他的強大兵力,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迫使孫中山大權旁落,讓一個好端端的民國走向夭折,中華民族和各族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丁峪村屬于昔陽縣東部一個偏僻的村莊,那里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農民們終日在田間勞作,打下的糧食難以糊口,只能滿足于糠菜半年糧的水平。張懷英的祖上幾代雖然也有幾畝可種的農田,但并不肥沃,加上十年九旱,災荒不斷,一年到頭難以維持生計,依靠幾代人的辛勞耕作才勉強生存下來。到了張懷英父親這一代,就更加的貧窮了。
張家得子,自然使全家人都感到欣慰,盡管家境貧寒,父母還是盡心竭力地扶養孩子,寧肯缺衣少穿,也要節省一升半升糧食供養孩子長大成人。待到張懷英該上學的年歲時,父親就想方設法把他送進學堂,期盼著長大后也能識文斷字成為張家的繼承人。在昔陽人眼里,張懷英所在的丁峪村盡管貧窮,卻是一個人杰地靈之地,歷史上也曾有舉人秀才出現。他被送進學堂,足以表達大人的那種望子成龍之心,可憐天下父母心?。?/p>
那個年代,父母的美好愿望并不能挽救張懷英的命運。在張懷英的記憶里,他8歲上了小學,10歲那年遇到旱災,一年無雨,到了第二年5月還沒下過一場透雨,只好輟學,幫家里干點兒零活來維持生活。
他也清楚地記得,丁峪村有個貧苦農民叫孫福小,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好勞力,從小就給姓洪的一家地主做長工,深得主人的喜歡。中年娶了一個啞巴老婆,50多歲還沒兒沒女。后來這家姓洪的地主也破產了,孫福小租了又一家地主的二畝河灘地,把這二畝河灘地修成好地,靠著這二畝地謀生。1939年發了一場大洪水,二畝地沖了個干凈。這時他已經年過花甲,只好沿街乞討。1940年他又搬到一個山莊上,在那里蓋了兩間草房,開了荒地,結果秋天也沒有收成。到了12月份又回到村里要飯,因多日沒有飯吃,饑寒交迫跌倒在地,就再也沒有站起來。這一情景正好張懷英從山上打柴回來時碰上了,孫福小有氣無力地說了聲“扶扶我,扶扶我。”張懷英丟下柴火去扶他,沒等把他扶起來,就斷氣了。
張懷英還清楚記得,他們本家有一個堂叔伯哥,家里4口人。1942年3月,家里因為貧窮,生活過得很無奈。一天,這個堂叔伯哥對張懷英說,“喜旦,我要死了,你嫂嫂可以帶著兩個孩子嫁人,3口人都能活下去。我要不死,4口人都活不下去。”張懷英原以為他在說氣話。想不到3天以后,他果真懸梁自盡,當年他才37歲。這種現象在當時那樣的社會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農民生活的貧困與無奈,對張懷英幼小的心靈產生了深刻的觸動,他雖然還沒有多少見識,但貧窮的現實使他意識到,沒有文化知識是不能改變貧窮命運的,所以他就靠著兩三年讀書的本錢,不斷自學演算,不斷地看書寫字,也成了窮人家里的一個“小秀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