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唐詩宋詞更輝煌美麗的文化氣象——紀念毛主席誕辰129周年
作者 韶山杜鵑
一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君且去,休回顧。”
在昆曲藝術大師蔡瑤銑蒼涼悲壯的歌聲中,我仿佛走進了主席晚年的精神世界,并跟上了主席的高遠境界。這首南宋張元干的《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是主席晚年最喜歡的南宋詞佳作之一,主席反復聆聽,并親自動筆將最后一句“舉大白,聽《金縷》”,修改為“君且去,休回顧”。只為贈給他晚年生命中的知音!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主席晚年讀南宋張元干、陳亮等人詞作時的觸景生情、憂患天下、悲涼痛哭,我如今是體會得更深了!
晚近四十年以來,如同“傷痕”們污蔑抹黑文革時期“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沿”一樣,那個時期“毀滅傳統文化”,是“文化浩劫、文化沙漠”,是他們制造的另外兩大謠言。事實果真如此嗎?不!恰恰相反,如同文革時代正是我們工農業生產、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一樣,那個年代也正是我們的文化、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年代,是我們批判地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做得最好的年代!
就說我在網上找到的這批當代昆曲大師以古典音樂譯譜配曲而演唱的古詩詞吧,這是在主席晚年生病期間,文化部召集我國最著名的京劇、昆曲演員錄制的,一來是為了當時眼睛患白內障已不能看書的主席,二來也是當時內定的文化戰略方針,既有搶救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也有為后續提上議事議程的歌劇革命尋找祖國最優秀的音樂的目的(見蔡瑤銑老師的回憶錄,這次規模極大的搶救錄制,不僅僅局限于古典詩詞,還有優秀傳統戲曲)。選取的都是主席晚年最喜歡的古典詩詞,由曾經主抓樣板戲的杰出藝術家再次主抓這件事,并親自參與調配、改編音樂。因此,這批作品也同樣板戲一樣,具有首創性、獨創性,其意義極大,藝術價值極高,主席很喜歡。
是的,我之所以說具有首創性、獨創性,是因為,對優秀唐詩宋詞大規模的演唱錄制,并取得輝煌成就,正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主席晚年開始的,是病中的主席親自部署、并親自認可其取得的優異成就的。此前,五六十年代雖有古詩詞演唱,但只是零星的,也并沒有取得大的成就。
這批作品有多么美?只要我們聽過一次,就會如同喜歡樣板戲一樣,深深地喜歡上它們。主席喜歡的這些古典詩詞及其藝術家的演唱,也是我們喜歡的。如岳美緹老師演唱的宋代岳飛《滿江紅•寫懷》(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高亢有力,當年主席就是聽著她演唱的這首詞走進手術室做的眼睛白內障手術;如蔡瑤銑老師演唱的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是根據著名古曲《夕陽簫鼓》配樂改編的,好聽極了;如蔡瑤銑演唱的南宋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夢繞神州路),南宋陳亮的《念奴嬌•登多景樓》,南宋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醉里挑燈看劍),還有方洋老師演唱的宋代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雀,清風半夜鳴禪)等等,都是根據清代流傳下來的著名樂譜中的同名詞譜配曲改編的,這些配樂及演唱或雄渾蒼涼、豪邁悲壯,或悠揚婉轉、輕快愉悅,很好的詮釋了詞作者的思想情感。
聆聽主席喜歡的古典詩詞及其著名京昆藝術家的演唱,就仿佛跟著主席上了一堂最優秀的古典詩詞課,并跟上了主席的思想境界。這批由主抓樣板戲的杰出藝術家再次領銜負責的、以古典音樂譯譜配曲并由我國最著名的京昆演員演唱錄制的古詩詞經典,其詞曲、演唱、音樂演奏幾方面皆珠聯璧合,余音裊裊間,完美地演繹傳遞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唐雄風、盛唐氣象,完美地演繹傳遞出我們中華民族南宋抗戰英雄的脊梁風骨,完美地演繹傳遞出我們中華民族古代燦爛輝煌的文化氣象。
有比較更有鑒別。前段時間又看到了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部分節目,其中的禮樂篇《春江花月夜》的演繹,那種軟綿綿的妖媚演唱,可以說并沒有傳遞出絲毫盛唐文化氣象,倒給人一種“后庭花”的感覺。這真是褻瀆了我國最著名的古典民樂《春江花月夜》(夕陽簫鼓),趕蔡瑤銑老師演唱的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差太遠了。蔡瑤銑老師演唱的這首作品,正是根據著名古曲《夕陽簫鼓》配樂改編的,其演唱及旋律風格端莊大氣,聽著她的演唱,你能驀然領悟到什么叫大唐雄風,什么叫盛唐氣象。
而憶主席時代,我們在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指引下,在主席革命的浪漫主義和革命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下,誕生的浩如煙海的文藝經典,不就是如唐詩宋詞一樣美麗,甚至比之更美麗的文化氣象嗎?
二
文藝和文化緊密相連,新中國前二十七年的文藝,尤其是文革十年的文藝,其音樂舞蹈與戲劇電影、小說詩歌及美術繪畫是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在樣板戲的影響帶動下,文藝各領域都是精品紛呈,佳作迭出。尤其是音樂歌曲和美術繪畫,其中的經典太多太多。如自1972年起,每年出版的《戰地新歌》,每年舉辦的全國美術展覽;如深深銘刻在我童年記憶中的紅小兵系列歌曲,經典連環畫,經典美術動畫片等等;以音樂、美術的形式,廣闊深遠地反映社會主義工農業生產建設、反映文教衛生、軍事建設等社會主義時代風貌,在人類文藝史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風格和氣派。那些經典文藝,別具風采和魅力,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面對著這眾多的、無情歲月的風沙也難掩其光芒的滄海遺珠,我的心是喜悅、感動的,也是憂傷、沉重的,我的心中感慨萬千。
那些“傷痕”們污蔑文革十年是“文化沙漠”,是“毀壞傳統”,這是最無恥的謊言。上述文藝氣象,是“文化沙漠”的樣子嗎?而僅從京劇革命帶來至今在文藝史上屹立不倒的樣板戲經典、僅從在樣板戲帶動下全國各地方劇種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就足以說明,這樣的推陳出新是不是“毀壞傳統”?再比如詩歌領域,那時倡導的是:以我國古典詩歌和民歌為根基來創作現代新詩,特別強調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并由此產生了數不勝數的優秀詩歌;而在音樂領域,那時優秀的歌詞創作和詩歌藝術是一脈相承的,即倡導以古典詩歌和民歌為根基來創作歌詞,這是在“毀壞傳統”嗎?再比如美術領域的山水畫,其內容多是崇山峻嶺通鐵路,渠水滾滾繞山嶺,錦繡江南魚米香,江山多嬌紅日升……傳統的山水畫筆墨被加以革新,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材,藝術精湛地描繪出社會主義錦繡山河陽光燦爛、日新月異的風貌,這樣的推陳出新是在“毀壞傳統”嗎?
雖然文革十年對前十七年時期的文藝現狀的批判有些過火,有些玉石俱焚,但后來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一些被批判的老作家、詩人又得到了重視,并重新結集出版了他們的作品;一些老導演、老演員也活躍在銀幕上,為人民創造出新的經典;一些老教授,也重新出版了他們的學術著作。總之,那時的一些問題,發現以后都在逐漸糾正。
說到傳統文化,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我們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烏有之鄉網站看到一篇文章,是東北的一個名為丁毅的大學退休古典文學教授寫的,致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學研究所葉嘉瑩先生的一封公開信,批評她在其詩詞研究中為我國抗戰時期最大的漢奸汪精衛辯護,因為葉先生說研讀他的詩詞令人感動,汪詩里有一種“精衛情結”貫穿始終,為了民眾,他不僅可以犧牲生命,甚至連名都可以犧牲的,說他不是漢奸,世人都冤枉了他。
我讀了丁教授這篇文章很感慨。我這才知道汪精衛也是一個所謂的著名詩人,才知道葉先生寫過研讀汪詩的感想文章,并且葉先生的感動和觀點還影響了她指導的一個博士研究生,在這個研究生編注的《雙照樓詩詞稿》書中表現了這一點。
我在網上找到了葉嘉瑩先生研讀汪詩的文章,一看之下真是無語了。葉先生對汪詩真是傾注了熱情的,正如丁教授所說。
由此我想到,研究學術問題,不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還真是不行。葉嘉瑩先生是一個治學態度很實誠的人,她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學術研究和詩教傳承貢獻很大,令人敬佩。她提出的讀詩歌的“興發感動”說獨樹一幟,是很有見地的。但她在研究汪詩的過程中,如此不顧歷史事實,如此僅憑汪對自己粉飾的詩歌文字本身就“興發感動”,以致出現了最不應該出現的原則性的錯誤,并且其錯誤觀點還影響到了她指導的學生,就令人扼腕嘆息了。
又想到在我國數千年漫長的歷史上,除了眾多真正的仁人志士以外,又有多少大奸大惡之人,難道后人研究歷史、研究文學史,僅僅憑他們表面漂亮的文章詩歌,僅憑他們對自己的文字粉飾,就可以黑白顛倒、指黑為白了嗎?
由此我理解了主席時代對古代社會、對歷史人物的評論分析觀點,比如號召全國人民都來學一點中國哲學,號召全國人民都來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評論分析歷史上的儒法斗爭,這是很有道理的。
我想到,在當今的學術界,在學術研究上,像葉先生這樣陷入唯心史觀的人,不在少數。不是有人僅僅憑什么所謂的“蔣公日記”,就不顧歷史事實,斷定逃到臺灣島去的蔣介石是什么民族英雄嗎?
我曾經因為葉嘉瑩先生的《祖國行》長詩,因為她對浩然小說《艷陽天》的肯定,說她是一個覺悟者。看來我對她的認知也是片面的,葉嘉瑩先生對事物的認識,還是既清醒又糊涂的。她在學術研究上有時也陷入了唯心主義,令人遺憾。
再回到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事實上,在文革時代,對我國悠久燦爛的古代傳統文化遺產,是懷著敬重的態度的。主席本身就是一個對中國歷史、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造詣很深的大學者,本身就是一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學的集大成者。推陳出新,批判地研究和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揚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這就是主席指示的文藝方針。我查閱資料得知,那時各地出版社對我國優秀的古典詩歌、文選、詞綜、文集和古典小說等基本上是出全了的。何來所謂那時“摧殘文化”、“毀壞傳統”之說?比較那時和當今詩壇的一些詩歌作品,更可看出究竟是誰在繼承中華優美的漢語言文字,誰在污染中華優美的漢語言?比較那時和當今畫壇的一些美術作品,更可看出究竟是誰在光大弘揚中華文化美學,誰在污染抹黑中華文化美學?
清醒又糊涂的葉嘉瑩先生和她的朋友,也相信了那些謬說,這又是令人嘆息的。所幸她的朋友說“葉老師肯定是知道那個時期對文化的摧殘,但是她不講——她要做的是趕快再把古典文學的根,再把傳統接續上去,她有這個使命感。”相信那些謬說,但不講不傳播,這也是葉嘉瑩先生的德吧。想想那些傷痕文學,想想那篇叫《芙蓉鎮》的小說流傳到臺灣以后被拍成了臺灣版的傷痕電影(由趙雅芝主演),想想這部臺灣版的電影《芙蓉鎮》對祖國形象的進一步妖魔化(如今臺灣離祖國大陸越來越遠,這些傷痕作家們也難咎其責),葉嘉瑩先生不和那些傷痕文學者同流合污是值得贊賞的。葉嘉瑩先生是認同祖國大陸的,她很熱愛中國古典詩歌,有一種弘揚傳承的使命感,這確實是令人敬佩的。如果她對汪詩以批判的態度研究多好,這是她的一個遺憾。
由此我更想到,主席才真正是古典詩詞領域、才真正是文史哲領域研究的第一人。在舊體詩創作和對古典詩詞的認識研判領域,還有誰能企及主席呢?還有誰能比主席的成就更大,比主席的認識評判更深刻的呢?別的不說,單說對南宋著名的抗戰派詞人張元干、岳飛、辛棄疾和陳亮等人及其作品的研判,還有誰比主席更正確更深刻呢?這些南宋抗戰派名家,都是豪杰志士,都或多或少做到了立德、立功和立言等人生三不朽,而我們的主席,是完全實現了立德立功和立言等人生三不朽的古今第一大英雄豪杰,英雄相惜,誰能比主席對這些南宋詞人及其作品的認識研判更犀利更深邃呢?
三
主席晚年,愈加注重文史哲領域的學術理論建設,主席親自抓這一文化戰略,并推動人民群眾都起來關注文學,研究學習歷史,研究學習哲學。
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正是那個時代的特征之一。
那時工農兵學理論、學歷史、學哲學蔚然成風,文藝創作隊伍一直普及到最基層,很多優秀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曲藝等作品是工農兵業余作者創作的,其中一些高質量的作品并不亞于那些專家們。那時工人階級知識修養之高令海外僑胞都由衷贊嘆。
我是從香港70年代雜志社1976年出版的圖書《祖國行》中,獲悉海外僑胞對新中國發自內心的贊美的。這本書收錄了當年一些海外進步華人學者回到祖國大陸探親、觀光旅游后的感想文章,非常深刻,非常生動感人,他(她)們對紅色中國的理解與認同,并不亞于當年大陸的革命知識分子。其中第一篇收錄的就是葉嘉瑩先生1974年從加拿大溫哥華回到北京探親并觀光旅游后寫下的長詩《祖國行》。一首從詩人內心深處迸發出的興發感動的優秀佳作。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這是錢鐘書先生小說《圍城》中的一句話,多么睿智而富有哲理。當年以葉嘉瑩先生為代表的這些海外華人學者教授,他(她)們在對新舊中國、東方西方的縱向橫向對比中,看到了新中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看到了新中國的美好強大,看到了中華朝氣蓬勃的希望,看到了人民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他(她)們羨慕并由衷地祝福著祖國人民,祝愿東風永遠壓倒西風,他(她)們魂牽夢繞的就是乘東風永遠回到祖國。當年葉嘉瑩先生等海外進步學者教授,是令人感動的。
葉嘉瑩先生另一個讓人感動、也令一些人汗顏的地方,就是她對浩然長篇小說《艷陽天》的肯定。她的文章《艷陽天中蕭長春和焦淑紅的愛情故事》,就是從談論“情”的角度,透出了她對《艷陽天》宏大思想主題的欣賞,更表達了她與臺灣社會比較,對新中國美好婚姻愛情倫理的贊嘆。至今,葉嘉瑩先生對她的這篇文章還有《祖國行》長詩,依然無悔,甚至還偏愛著,反復收入她的各種選集、自選集。
由此,又想到浩然另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金光大道》。想到書中和《艷陽天》一樣,在宏大的思想主題之外,對眾多正面人物家庭婚姻愛情的描寫。這就打破了所謂那時的文學文藝作品中愛情是禁區的謠言。這種從不說一個“愛”字,卻是典型含蓄的新中國人民家庭婚姻愛情的描寫,一輩子患難與共,風雨同舟,正是我們父輩婚姻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在閱讀主席時代的小說詩歌,聆聽那個時代的音樂作品時更感到,主席時代的文學文藝是把“情”渲染到了極致的,其感天動地的“大我”之情,是人類文學文藝史上重情重義的極致。與“小我”愛情描寫的淡雅含蓄相反,無論是“大我”抒發對領袖對黨、對祖國人民的無限熱愛之情,歌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忠誠信仰之情,還是描繪階級深情、謳歌軍民魚水之情,或者反映對革命圣地、對美麗河山、對家鄉的贊美眷戀之情等等,其情感的渲染,無不是或如火山噴發般熾熱,或如湖水連綿般深情,無不具有震撼心靈、令人興發感動的無窮魅力。在主席時代,從前十七年的電影《英雄兒女》、歌劇《江姐》、《長征》組歌、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等,到后十年的革命樣板戲,這樣感人的文學文藝經典真是數不勝數,層出不窮,浩如煙海。尤其是文革十年,在革命樣板戲的帶動下,從電影、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曲藝、戲劇等各文藝領域,其經典佳作更是精彩紛呈、不斷涌現,在人類文藝史上形成了風華絕代、獨一無二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
僅就音樂作品來說,從群眾歌曲到抒情歌曲,從小舞劇到音樂舞蹈,從民族器樂到管弦樂,從作品思想藝術到演員歌唱表演風格,后十年的音樂經典在多方面都創造了中國領先、世界領先,眾多經典至今仍然是我國高校音樂學院的教材范本,至今無法超越。眾多歌唱、表演藝術家也是至今年輕演員的模仿對象,同樣至今無法超越。
如今遠離了真正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真正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遠離了主席的延安文藝講話,怎能創作出激動人心的經典來?前幾天我看了一下中央歌劇院新排的歌劇《紅色娘子軍》,感到不僅在音樂藝術上粗糙,而且唱慣了西洋歌劇的演員尤其是群眾演員們完全沒有進入紅軍戰士的角色,比如娘子軍練舞的情節簡直給人搞笑的感覺,與1978年的電影版革命歌劇《江姐》,真是沒法比。就連空政文工團后來復排的歌劇《江姐》,也遠遠趕不上自己1978年版的歌劇電影。
總之,主席時代,無論是前十七年還是后十年,我們秉承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美學精神,繼承五四運動以來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文藝民族、科學、大眾文化的光榮傳統,吸取解放區優秀文藝豐富的營養,是創造出了傲然于世界的社會主義輝煌燦爛的文化的,我們不僅創造出了流芳千古的文學文藝經典,而且涌現出了很多卓越的文學家、表演藝術家、美術家、音樂家、舞蹈家等等,歲月越久遠,這些將會越加清晰地顯示出來。
四
記得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了臺灣國立臺南大學的樣板戲音樂會,好感動。我看見有介紹說這次演出的時間是1991年,地點是在臺灣省最著名的音樂廳。音樂會以純音樂的形式改編演繹了大陸革命現代京劇《杜鵑山》、《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以及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作品,這是一場很成功、很出色的音樂會。我只看了關于《紅色娘子軍》的那部分演出。看著臺灣年輕的學生們對大陸樣板戲精彩的演繹,聽著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臺灣同胞中的有識之士對大陸最杰出的文藝作品是多么欣賞啊!聽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動人的音樂,我忽然聯想到,誰說我們中國沒有像柴可夫斯基那樣寫出如《天鵝湖》般美麗芭蕾音樂的所謂國際水平、頂尖級別的音樂大師?誰說我們中國沒有像西方古典音樂巨匠那樣世界第一流的音樂大師?寫出《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的我國古代音樂家們,寫出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草原兒女》等不朽音樂的新中國作曲家們,就是古今世界第一流的音樂大師!寫出《黃河大合唱》、鋼琴協奏曲《黃河》、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等不朽名作的我國無產階級作曲家們,寫出歌劇《江姐》、音樂電影《阿詩瑪》、歌劇《草原之歌》、歌劇《望夫云》等美妙作品的新中國曲作家們,就是世界最杰出的音樂大師!哦,還有無產階級作曲家聶耳,如果他不是過早離世,誰能說他不會成為世界頂尖級的音樂巨匠呢?
由臺灣舉行的樣板戲音樂會,又想到主席時代由香港電影制片公司攝制的紀錄片《萬紫千紅》、《雜技英豪》,前者講述的是1973年在北京舉行的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盛況,后者講述的是1973年底廣州雜技團在香港的演出盛況。這兩部紀錄片都拍得很美、很有激情,大有當年新中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風格。說明那時的香港進步文藝界,是很敬重我們當時的文藝革命的。前不久我終于在網上找到了這兩部童年記憶中的影片,多年以后再度觀看,仍然是那么感動,那么歡喜。我看見,在紀錄片《雜技英豪》的解說詞中,還專門提到了新中國的文藝革命,滿懷著香港同胞的敬意。這兩部紀錄片,在當年的人民日報上,都曾有文章高度評價。
我曾經寫過《天音裊裊繞山河,神州大地美如歌》和《文化革命放光華,閬苑仙葩美如霞》等兩篇文章歌頌主席時代的文藝美。如今再思考,雖然還不夠成熟,有缺點,有不足之處,但我把新中國十七年和文革十年的文藝比喻為社會主義新韶樂兩部曲,還是比較恰當的。我認為雖然后十年對前十七年文藝的幾乎全盤否定是錯誤的,但是那時的文藝在大破的同時,確實也是大立起來了,僅就歌曲、音樂舞蹈和曲藝這一社會主義文藝的輕騎兵來說,就涌現出了數不勝數的經典作品。
近來我在網上比較全面地查找、梳理、聆聽了一遍那時的文藝作品,主要是聆聽歌曲、音樂舞蹈、小舞劇和曲藝,從中發現的經典之多再度印證了我原來的認知。或者說,那時的經典之多大大超出了我原來的了解。比如說,抒情歌曲,我以前在寫歌頌主席時代文藝美的文章時,已經知道后十年的抒情歌曲是很多的,絕不是如今天主流媒體所說的那時沒有或者很少抒情歌曲(更不是如“傷痕”們所污蔑的“文化荒漠”),但那時究竟有多少抒情經典曲目,我也沒有去全面查找梳理。近來我從那時的聲樂作品歌頌領袖、歌頌黨、歌頌祖國,描寫工農兵學商、革命老干部、革命知識分子、知識青年、少年兒童等等火熱的斗爭生活各個方面全方位地查找梳理聆聽了一下,發現那時的抒情歌曲數量至少是占所有聲樂作品的一半以上,甚至可能還要多一些。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精品佳作。仔細想來,這其實并不意外,應是在意料及情理之中的。試想那時的樣板戲芭蕾舞劇,每一部舞劇中都至少有一首非常經典的抒情歌曲,如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萬泉河水清又清》,舞劇《白毛女》中的《北風吹》、《大紅棗兒送親人》、《見親人》,舞劇《草原兒女》中的《牧歌》,還有舞劇《沂蒙頌》中的《愿親人早日養好傷》等等,這些經典唱段都美不勝收,而那時以樣板戲審美原則及創作經驗為模范榜樣的文藝創作,又怎能不縱情抒懷、精品迭出呢?
不必說《頌歌一曲唱韶山》、《北京頌歌》、《雄偉的天安門》、《滿懷深情望北京》、《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洞庭魚米香》、《挑擔茶葉上北京》、《回延安》、《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等等至今仍在不斷翻唱的金曲,那些在當今舞臺已經難覓蹤跡的時代抒情經典,詞曲旋律同樣是扣人心弦,美輪美奐,詩情畫意,回味無窮,在音調處理上很講究起伏、對比、抑揚頓挫。如抒發人民對毛主席共產黨愛戴之情的《毛主席,草原人民熱愛您》,《獻給毛主席》,《毛主席,您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黨的陽光照耀著祖國》,《黨是春雨我是苗》,《最美的贊歌獻給黨》;描繪祖國壯麗畫卷、人民火熱勞動建設生活的《我們偉大的祖國》、《贊美偉大的祖國》;抒發鋼鐵工人情懷的《紅太陽的光輝把爐臺照亮》,贊美石油工人的《石油工人志在四方》,贊美煤礦工人的《我運煤炭快快跑》,頌揚機械制造工人的《磨車刀》,描繪茫茫林海中工人勞動畫面的《伐木工人歌》,描繪海軍戰士保衛海防和生產勞動兩不誤、把海島建設得美如畫的《海上南泥灣》,抒發海軍戰士心聲的《愛艦愛島愛海洋》,歌頌軍民魚水情的《老房東“查鋪”》,反映藏族人民熱愛解放軍的《請喝一杯酥油茶》;歌頌老干部煥發戰斗青春的《春風送我到南泥灣》、《五七干校老羊倌》、《師長有床綠軍被》;抒發藏族人民心向北京、熱愛領袖之情的《雪蓮送北京》(動畫片《金色的大雁》插曲),描寫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察隅河上好風光》(科教片《西藏的江南》插曲);反映草原兒女戰天斗地、將沙漠變成綠洲的《春風萬里紅旗揚》(電影《沙漠的春天》主題曲);歌頌領袖光輝的“六•二六指示”、紅色醫療隊進山村的《赤腳醫生心向黨》,《毛主席關懷咱山里人》;描寫人民郵遞員的《我送報刊走的忙》;懷念臺灣同胞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表現亞非拉人民友好情誼的《銀球飛舞花盛開》(紀錄片《萬紫千紅》插曲)等等,精品數量之多,真是數不勝數,舉不勝舉。至于描繪農業戰線、歌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經典抒情歌曲,那就更多更廣了:《太行兒女學大寨》,《根治海河譜新篇》,《我愛這公社新一代》,《我是公社放牧員》,《卓瑪架起拖拉機》,《向毛主席報喜》,《延安窯洞住上了北京娃》,《我愛祖國的大草原》,《志在寶島創新業》……火紅的年代,廣闊的天地,激發了多少動人的音韻啊!
那時的聲樂創作藝術風格、表現手段是非常多樣化的,比當今還豐富,具有新鮮活潑、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風格和氣派。例如歌頌人民領袖、頌揚社會主義邊疆新風貌的幾乎包括了新中國所有的少數民族歌曲系列,那么多色彩繽紛、瑰麗多姿、經過文藝革命改造創新的各少數民族音樂之聲的大薈萃,現在是很少見到的。如《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紅太陽照邊疆》,《草原戰歌》,《撒尼人民心向紅太陽》,《瑤家歌頌毛主席》,《侗歌向著北京唱》,《苗嶺連北京》、《瑞麗江畔栽秧忙》,《拖拉機開進苗山寨》,《鐵路修到苗家寨》,《蒼山歌聲永不落》,《祖國的邊疆新西藏》,《歌唱我們的新西藏》,《藏族人民縱情歌唱》,《天山青松根連根》,《春光萬里紅旗揚》,《春風吹遍彝家寨》等等,隨手一指,都是經典。又例如女聲表演唱、女聲彈唱(由民族器樂琵琶、揚琴、古箏、三弦等等演奏者組合,自彈自唱)等藝術形式,現在也很少見到了。而當年,一首由北京市東城區服務局業余文藝宣傳隊創作演出的、表現工農兵英雄模范相會在北京、因“來到敬愛的毛主席身邊”而幸福喜悅地在天安門前照相留念的女聲表演唱《天安門前留個影》,一首由中國煤礦文工團創作演出、歌唱煤礦工人奪煤大戰勝利的女聲表演唱《喜看光榮榜》,都是我童年記憶中裊裊的天音。還有歌唱海港工人的女聲彈唱《碼頭女司機》,歌唱紡織工人的女聲彈唱《紡織女工》,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佳作。而那時的男女聲二重唱,如張振富、耿蓮鳳演唱的曲目,幾乎每一首都是經典。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遵照主席的教導,當年在聲樂藝術歌曲創作中,已經注意到批判地吸收、借鑒西洋手法,例如頌揚解放軍醫生采用中醫方法治好了聾啞人的女聲獨唱《千年的鐵樹開了花》,女聲獨唱《油田的早晨》,就創造性地借鑒了西洋花腔女高音的一些手法,是我童年記憶中聽之難忘的歌曲。還有女聲獨唱《海上女民兵》、《西沙——中華民族壯麗的漁鄉》等,演唱難度也比較大,是很有藝術感染力的歌曲。
至于我們形式不同、風格多樣的少年兒童歌曲系列,經典同樣是相當多的。《我愛北京天安門》,《火車向著韶山跑》,《針線包是傳家寶》,《小小球兒閃銀光》,《為祖國而鍛煉》,《大家來做廣播操》,《要做共產主義接班人》,《小司機》,《種葵花》,《喂雞》,《壯家少年熱愛毛主席》,《雷鋒叔叔望著我們笑》,《井岡山下種南瓜》,《我們長在延河邊》,《紅星歌》,《黨的光輝照亮了我們心田》,《在燦爛的五星紅旗下》,《少年運動員進行曲》……隨手一指,都是經典!
1970年代是建國以來少年兒童歌曲創作的一個高峰期,這是我國音樂界一些有良知的人也承認的。
五
主席是一代文學、藝術、美學大師,他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辟了人民文藝的新紀元,說它開創了遠超西方資本主義文藝復興的東方社會主義文藝復興也不為過。無論是解放區文藝、還是主席時代新中國十七年的文藝,還是后十年的文藝,其主旋律,都是那么優美、純美、大美、壯美、崇高美,因為它們塑造的都是充滿理想信仰的新人形象,這是西方那些以描寫個人主義和丑陋復雜的人性為主的主旋律作品所不能比擬的。如果說在主席時代,新中國十七年的文藝,還免不了有落實主席講話不到位、有魚龍混雜、低級趣味的作品,那么文革十年的文藝則那些低級趣味一掃而光,完全是美麗崇高的集大成了。
如今細思起來,在我的童年時代,我們礦山廣播站每天早、中、晚轉播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文藝節目,幾乎都是世上第一流的作品啊。無論是歌曲、音樂、舞蹈還是曲藝,都是佳作迭出、異彩紛呈、妙不可言。歌曲經典之多就不必說了。僅以音樂舞蹈和曲藝來說,小舞劇《魚水情》、《雪山上的好門巴》;舞蹈《阿妹上大學》、《草原女民兵》、《送糧路上》等等,其中的音樂、歌曲藝術水平之高之美,民族風格之濃郁,絕不亞于十七年時期的經典舞蹈《洗衣歌》、《豐收歌》、《東風萬里》等作品,甚至可以說還在其之上。可以想見它們的舞蹈也是非常美的,從我在網上找到的一些舞蹈圖片來看,確實如此。現在的主流媒體說,那個時代沒有或者很少抒情歌曲,這純粹是謠言。別的不說,僅就這些音樂舞蹈作品來看,其中的歌曲都是非常優美動聽、婉轉抒情的。再說曲藝,如相聲《高原彩虹》、《友誼頌》,對口快板《攀高峰》,山東快書《陪茶壺》,單弦《一盆飯》,二人轉《小鷹展翅》、坐唱《處處有親人》等,都是文學性、趣味性極強的名作。由此又想到我們童年時代的動畫片、連環畫等等,隨手拈來都是精品。
雖然不能說那時的每部文藝作品都是經典,但精品率是相當高的。為什么在我的記憶中,我們那時的礦山文藝宣傳隊的節目都比現在好多專業文藝團體的節目強?因為那時宣傳隊排練的都是時代經典文藝啊。
是的,主席時代的文藝,就是經典的海洋。如今,這些浩如煙海的經典卻如昨夜星辰,消失、隕落在歷史的長河中,誰來拯救它們,像拯救唐詩宋詞?想到這些,我的心真是難過憂傷。
六
身在混亂的歲月,更加懷念純真的年代。如今只有在對理想年代的追尋求索中,我的心才能找到靈魂的家園、生命的原鄉。
“我們曾經有過多少美麗的往事,而今憔悴,對影徘徊。”這是我曾在網上看見的值得尊敬的北大中文系孔慶東教授的話,真是心有靈犀,令人泫然欲泣。我更想說的是,我們曾經有過多么美好的時光,而今湮滅,空留悲切!
混亂紛爭、全球瘟疫、還有正在發生的、或許也必將到來的更大的戰爭,世界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其實也是必然的。一個“失道”的世界,必然走到今天。當年的“主義”、“道路”之爭,從更深層次來說,何嘗不是人類兩種命運、兩種前途之爭?
“人有病,天知否?”這是主席晚年在修訂贈楊開慧詞《賀新郎·別友》中因憂患天下而發出的如屈原般的天問,他選擇以“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的決絕來向人類的病根(私字)開刀,來拯救這有病的人世間。雖然最后悲壯地失敗了,但真理的思想、亙古的事業卻放射出神性的光芒,如女媧補天的五彩石般熠熠閃亮;又如征鴻飛過的如海蒼山、如血殘陽,留給世界黑夜降臨前的壯麗風景,令高尚的人們每每憶及就淚流不已。
縱使失敗真英雄,文化瑰寶是高峰,滄海遺珠處處在,生命力量更無窮。要更好地認識一種思想、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最深層次的體現是什么?無疑是文化,是文學藝術經典。我發現在主席時代,尤其是后十年,人民群眾改天換的偉力是最大限度地被激發出來了。其無窮無盡的創造力不僅表現在生產、科研等產生物質財富的戰線上,也表現在文學藝術等產生精神財富的領域中,那時廣大的工農兵作者和專業文藝工作者一樣,同是創作的主力軍,同樣地創作出了大量的經典。而且因為有主席文藝思想的指引,有三大革命火熱的斗爭生活為創作源泉,其經典創作的素材永不枯竭。工農兵占領上層建筑舞臺,這是新中國在當時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獨特的現象,而廣大專業文藝工作者也遵照主席的教導,自覺地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美,勞動也創造文學藝術,這就是當年新中國文藝經典如井噴般層出不窮的原因。
正因為我們曾經有過如此深刻的文藝革命,所以當年我國產生的紅色文藝經典,在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中是遙遙領先的,即使是前蘇聯,即使是朝鮮,他們的紅色經典,也不能和我國相比。就拿朝鮮來說,他們號稱發現了與馬列主義相提并論甚至比之更偉大的主體思想,號稱發現了人是宇宙中最寶貴的存在,其實他們實行的依然是紅色精英治國,工農兵并沒有占領上層建筑舞臺,這就使得他們即使是最優秀的文藝,最優秀的歌曲,無論是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是在反映工農群眾的斗爭生活、刻畫工農群眾的精神風貌上,朝鮮文藝、歌曲都不及我們的紅色經典。而且我發現如今朝鮮文藝創作,似乎有些停滯不前,幾十年過去了,仍然是那五大革命歌劇經典,仍然是那幾個經典舞蹈,幾乎沒有什么新的引以為傲的經典產生。而我們僅僅是在主席時代后十年,就涌現出了多少驕人的文藝經典啊!
結論依然是,永遠是:世間唯有我們的主席最好!世間唯有我們的毛澤東時代光照宇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