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沖破美國的重重阻撓回國之后,先后受到毛澤東的六次接見。錢學森說:“每一次都給我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每一次都給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共產黨給的。”由此可見,毛澤東在錢學森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次接見:最高國務會議上談哲學問題
1956年1月25日下午,毛澤東召集第六次最高國務會議,討論《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參加討論會的除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外,一些科學家也受到邀請,其中就包括剛剛回國的錢學森。在討論會上,錢學森做了發言并表示要擁護綱要草案。
會議按照計劃只安排一個下午,但發言的人非常踴躍,不得不延長到晚上。因為事先未準備晚飯,就臨時決定休息,吃完點心后繼續開會。正當錢學森在休息室休息時,毛澤東走進屋子并走到錢學森面前。在交談中,毛澤東囑托錢學森要多培養一些青年科技人員,因為現在國家非常缺乏科技人員。
隨后,毛澤東還就“基本粒子是否可分”問題詢問錢學森:“你們科學家說的,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啦!我看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你信不信?”錢學森不敢說信,也不敢說不信。因為當時物理學家認為基本粒子是不可分的,而后來物理學發展證明毛澤東的“基本粒子可分說”是正確的。錢學森說過“毛主席對物質無限可分性的問題,從唯物辯證法的高度,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毛主席光輝地預見了20年后高能物理的發展”。
這是錢學森第一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雖然談話的時間比較簡短,但對錢學森影響非常深刻。回國之后不久就受到毛澤東的接見,也讓他感覺到非常溫暖。而錢學森還清晰地記得毛澤東對他說:“要懂得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東西,總是在同舊的、衰亡著的東西斗爭中生長起來的。”
第二次接見:毛澤東讓錢學森坐到身邊
1956年2月1日上午,錢學森應邀參加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分組討論會。在討論會上,錢學森從科學技術工作者的角度,結合自己在美國的留學經驗,對我國培養科學研究人員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同時,還對“十二年迎頭趕上世界科學水平”的偉大歷史任務進行了闡述:“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社會主義的高潮中,知識分子的這些老習慣會自然而然地被沖洗掉;同時只要我們能學習,能把科學研究的最好工具――辯證唯物論,運用到業務上去,能深入實踐,取得對新事物、新環境的敏感,我們會很快地變成積極的科學技術勞動者;那時我們的科學技術隊伍必然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大軍,十二年趕上世界科學技術的任務是一定可以完成的。”
1956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參加政協會議的全體人員,將錢學森安排在自己的右邊
這天晚上,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參加會議的全體委員。在宴會廳內,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各界人士歡聚一堂。錢學森拿著請柬走到自己所在的第37桌。但是,第37桌并沒有自己的名字。正在納悶之際,工作人員將錢學森領到第一桌,只見錢學森的名字放在毛澤東的右邊。
錢學森開始有點疑惑,就在此刻,毛澤東在全場雷鳴般的掌聲中走到第一桌,熱情地招呼錢學森:“學森同志,請坐這里。”錢學森坐在毛澤東身邊,成為宴會廳里最矚目的人物,感到無上光榮。錢學森事后才知道,是毛澤東在審看宴會名單時,親筆把他的名字從第37桌勾到第一桌。席間,毛澤東對錢學森說:“聽說美國人把你當成五個師呢!我看呀,對我們來說,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多啦!我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論》,用來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 在交談中,毛澤東說得最多的,是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又再次囑托錢學森能夠多多培養年輕科技人員。
第三次接見:參觀科學院,指導科技工作的方向
1958年10月27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陪同下,到中國科學院參觀自然科學成果展覽。毛澤東首先來到一個全身布滿黑點的人體模型前,副院長張勁夫介紹說,“這是針灸穴位和皮膚電位分布的比較。試驗證明,祖國醫學上的經絡學還是值得重視的”。毛澤東邊聽邊看說明,就祖國醫學的科學性問題對大家說,“這就有了科學了,不能再說沒有科學嘍”!在參觀“棘鼻青島龍”大恐龍骨骼時,毛澤東囑咐要好好地保護這個標本。
在參觀過程中,毛澤東看到錢學森并主動交談。毛澤東說:“我們還是1956年在政協見的面,那一年,全國的干勁很大,第二年春天也還有勁,以后就泄氣了,接著就是匈牙利事件,又來個反冒進,真是一股邪風,說‘馬鞍形’是不錯的。”隨后又說:“你在《青年報》上寫的那篇文章我看了,陸定一同志很熱心,到處幫你介紹。你在那個時候敢于說四萬斤的數字(1958年,錢學森向毛主席解釋,四萬斤產量的計算方法不正確),不錯啊。你是學力學的,學力學而談農業,你又是個農學家。”
錢學森很謙虛地說:“我不懂農業,只是按照太陽能把它折中地計算了一下,至于如何達到這個數字,我也不知道。”毛澤東隨后又說:“你的看法在主要方面上是對的,現在的灌溉問題基本上解決了,豐產的主要經驗就是深耕、施肥和密植。深耕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陽,讓根部更多吸收一些有機物,才能長得多,長得快。”
毛澤東肯定了這次展覽,尤其是在技術科學展覽館,看到重量輕、強度高、經濟、便于安裝的建筑材料后高興地說,“如果全國都是這樣,那就太好了”。參觀結束后,毛澤東勉勵大家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錢學森后來回憶說,毛主席這次的教導“撥正了我做科技工作的方向”。
第四次接見:中南海談話決定搞反導彈
1964年2月6日,北京正是深冬季節,但陽光格外明媚。毛澤東邀請竺可楨、李四光、錢學森到中南海紫云軒暢談科學工作,想聽聽科學工作者的意見。在談話中,毛澤東和錢學森談到反導彈問題時提出:“搞少數人,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
事實上,早在1964年1月2日之前,毛澤東就指示聶榮臻,“我們要從防御上發展,要研究反導彈武器”。聶榮臻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找錢學森等人進行初步研究,決定先收集資料,但不要忙于成立班子。1月24日,聶榮臻向毛澤東報告,“防彈道導彈是個高度復雜的技術,當前蘇、美等國都把發展有效的反導彈手段看成是打破核僵局的關鍵,建議成立一個組,由錢學森負責,探討發展反導彈的任務、技術途徑、核技術力量培訓等問題”。于是,就有了2月6日毛澤東和錢學森的談話中談到的反導彈問題。
1964年12月26日,毛澤東接見錢學森(右一)和陳永貴(中)
3月23日,國防科委為了貫徹落實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安排錢學森負責主持召開彈道導彈防御技術討論會。會議決定在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成立“防御規劃小組”和“反導規劃小組”,開展反彈道導彈的研制任務。后來,整個反導彈工程被稱作“640工程”,并于1964年8月由中央專委列為國家重點任務。
“640工程”極其龐大,與國內技術水平和經濟力量不相適應,加之十年內亂,研制工程步履艱難。1982年航天部決定下馬“640工程”,但是通過多年探索,攻破不少關鍵技術。尤其在預警雷達系統和測控等航天技術方面取得較大發展,為人造衛星、載人航天以及航天測控網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第五次接見:毛澤東用稿費宴請錢學森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生日,一向反對過生日的毛澤東,心情特別好,讓工作人員給他列出宴請名單,用自己的稿費慶祝。錢學森也在邀請名單之列,并且和毛澤東同在一張桌子旁就座,在這張桌子旁就座的還有陳永貴等人。
宴會開始后,毛澤東舉杯幽默風趣地說:“今天既不是祝生日,也不是祝壽,而是實行‘三同’。我用自己的稿費請大家吃頓飯。我的孩子沒有來,他們沒有資格。這里有工人、農民、科學家、解放軍,不光是吃飯,還要談話嘛!”毛澤東又指著錢學森說:“你是導彈專家,依靠你,使我國的原子彈早日爆炸。”錢學森謙遜地說:“我不敢稱為專家,距黨和人民的要求還差得遠哩!”
這次會見對錢學森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當時“兩彈一星”中的兩彈已研制成功,但如何將這兩彈結合起來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重任落在錢學森肩上。但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接見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錢學森回憶毛主席將他和陳永貴安排在一桌,是毛主席對他“進行無產階級政治教育”,并且深刻地領會毛主席的意思。他說:“我領會毛主席的意思,是教育我一定要向勞動人民學習,拜勞動人民為師,認真改造世界觀。”“毛主席很關心我,親筆把一份重要材料批給我看。我領會毛主席的深意,是要我認清知識分子不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不行的,倒退或停頓是沒有出路的。”
第六次接見: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最后接見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而從錢學森1957年擬提出發展人造衛星已經過去13年,同時距毛澤東1958年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也已經過去12年。
5月1日晚上9時,在“東方紅”樂曲聲中,毛澤東、周恩來以及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等登上天安門城樓,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在活動中,毛澤東和錢學森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并且要讓錢學森“走到群眾當中去,同群眾結合”。周總理還特意請出錢學森、任新民給西哈努克介紹說,“這兩位是新中國的火箭專家錢學森、任新民”。西哈努克分別與他們握手。
這是錢學森最后一次受到毛澤東接見,此后在人大或黨代會上都能夠見到毛澤東,卻沒有談話。而毛澤東對錢學森也是分外地惦念,1975年1月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前夕,周恩來到長沙向毛澤東請示工作。當時周恩來遞交一份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名單,毛澤東說:“不看了,但是我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錢學森,一個是侯寶林,請你查查人大代表里有沒有。如果沒有,就把他們補上。”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與世長辭。錢學森內心萬分悲痛,9月13日、15日、17日三天都參加了毛主席守靈, 9月16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終身不忘毛主席的親切教誨》,沉痛地回憶了受到毛澤東六次接見的情形。9月18日,錢學森又參加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毛澤東追悼大會,并向主席遺體三鞠躬。
錢學森的一生對中國科學、國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在總結時說,自己只是恰逢其時,真正的成就要歸于黨、歸于集體。而這背后就有來自毛澤東的支持和關心,尤其是在六次接見過程中的交談,使錢學森受到極大的鼓舞和激勵,正如錢學森所指出的那樣:“每一次都給我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每一次都給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