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工人運動的發源地。罷工可以被視為工人參與公共政治的一種手段。自20世紀初開始,英國工人就通過罷工這個有力武器與資方進行斗爭。近年來,由于英國政府大幅度削減了公務人員和教師的待遇,使得罷工的浪潮又風起云涌起來。那么,英國工運史上到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大事件呢?為什么罷工事件會頻頻上演?在此,小編帶你走近那些歷史往事。
1912年英國100萬礦工大罷工
1912年3月1日爆發的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全面的一次罷工最終催生了最低工資法令的出臺。1911年底,英國礦工們就爭取實現最低工資舉行全國罷工的問題進行了投票,結果多數贊成罷工。經過醞釀和籌劃,1912年3月1日爆發了大罷工,是日,多達100萬礦工一起罷工。政府出面干預,議會被迫匆忙通過了一項煤礦最低工資法令,規定了地方工資最低標準,部分地滿足了礦工們關于確定最低工資的要求。此后,這一最低工資法令逐漸推廣至其他行業中,一直延續至今,并為其他許多國家所采用。
1926年英國工人總罷工
1926年5月3日,英國工會發動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總罷工,此次罷工因政府取消了戰后補貼使礦工工資降低而起,可在10多天里,有煤礦、運輸和鋼鐵企業400萬工人聯合罷工。在其他各工會同力支持下,礦工們堅信罷工會勝利,但公眾認為工人罷工出于被迫。政府的強硬態度使許多人從中得利,自愿填補空缺。當工會委員會提出的妥協建議遭到礦工們的拒絕之后,工會委員會宣布停止罷工,其理由是沒有妥協便無法達成協議。因此,100多萬礦工在無人支持的情況下繼續罷工。5月12日,全面罷工結束。
1979年“不滿之冬”罷工
1979年的冬天,在英國罷工歷史上是最著名的一幕。“不滿之冬”(Winter of discontent)這話由當年的工黨首相卡拉漢引自莎士比亞,以此形容當年的混亂。當時執政的工黨政府面臨著勞資糾紛、失業率陡增等一系列困難局面,最終導致了1978-1979年的英國工人“不滿之冬”大罷工。事件造成首相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的工黨政府聲望急挫,隨后更在1979年5月的國會大選遭撒切爾夫人領導的在野的保守黨擊敗。
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
1984至1985年的英國礦工罷工是一個影響英國煤炭業的重大產業行動,這場罷工對英國工業關系具有決定性影響,罷工的失敗極大地削弱了英國的工會運動。罷工也被看成是瑪格麗特•撒切爾政府和保守黨在政治及意識形態上的一場重大勝利。由于全國礦工工會(NUM)在1974年的罷工曾讓希思政府下臺,包括執政的保守黨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全國礦工工會是英國最強大的工會之一,因此1984-1985年的礦工罷工成了具有象征意義的(階級)斗爭。罷工以礦工失敗宣告結束。撒切爾政府的自由市場方案得以鞏固。全國礦工工會的政治權力被永久性地削弱了。
2011年200萬人罷工抗議政府養老金制度改革
2011年11月30日,英國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為抗議政府的養老金制度改革計劃舉行了一天的大罷工,200多萬人放下手頭的工作,學校、醫院、邊檢以及地方公共服務受到影響。英國邊境局雇員、國家醫療服務系統的護士和后勤管理人員、公立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地方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參加了這場由30家工會發起的罷工。這是1926年175萬人參加的煤礦工人大罷工和1979年150萬人參與的公共部門罷工后英國歷史上爆發的又一場影響范圍廣、參與人數多的罷工運動。
2013年英國教師大罷工
2013年10月17日,英國一些地區的教師舉行大規模罷工。這次罷工的起因是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的一項提議。根據這一提議,英國教師的薪酬將和業績掛鉤,工作量面臨增加,養老金制度也將發生變化。因此,倫敦、坎布里亞以及英格蘭東南、東北和西南不少地區的教師參加罷工。罷工由全國教師工會(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和教師聯盟(NASUWT)組織。教師罷工地區的2600多所學校完全關閉,占全部學校數量的27%。
2014年英國全國大罷工反對實際工資下降
2014年7月10日,英國爆發3年來最大規模的全國大罷工,工會聲稱有上百萬人參加這場為期一天的大罷工。學校員工、國民醫療保健服務(NHS)員工、圖書管理員、消防員、垃圾收集工人、地方政府員工等公共部門工人,紛紛上街抗議實際工資的減少及生活水平的下降。
這場罷工是自2011年11月30 日英國全國大罷工以來規模最大的罷工行動,再次挑戰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這次罷工主要由英國公共服務業總工會(UNISON)、英國聯合工會(Unite the Union)、公共與商業服務工會(PCS)、GMB工會、全國教師工會(NUT)及消防工會(FBU)這6個工會發起。
自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上臺以來實行的緊縮政策下,英國的公共服務每況愈下,英國工人也因工資的凍結而實際工資日益下滑,但是,英國大公司總裁的薪水卻在2013年增加15%,平均年收入高達420萬英鎊,一名公司總裁可以在短短兩天內就賺到工人的平均年工資(26000英鎊)。卡梅倫政府于2010-2012年凍結公共部門工人的薪金,隨后又限制工資調漲不得超過1%,這導致地方政府、學校員工等工人的工資退步到1990年代的水平。根據英國工會聯合會(Trades Union Congress)的報告,自保守黨—自民黨政府上臺以來,地方政府員工、國民醫療保健服務、教師、消防員及其他公務員的實際收入每年縮水2245英鎊。近50萬地方政府員工的收入低于生活工資,就算是英國經濟開始好轉,政府部長還是告訴他們要等到2018年才能夠將工資解凍。這是很多英國工人別無選擇而抗爭到底的原因。
2014年7月10日大罷工這天,英格蘭地區約6000所學校關閉,威爾斯有900多所學校關閉,諾丁漢、萊斯特等地的博物館大門深鎖,很多圖書館也關閉,機場過境處檢查人員的罷工耽誤了航班飛行時間,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動物園、休閑中心、資源回收中心、公廁等都關門大吉,威爾斯議會的運作也因罷工而停擺。
上述英國工運史上的事件雖是往事,然而往事并不如煙,這些歷史長河中的片段并沒有消逝,而是不斷地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原因何在?已有的這些罷工事件并非工人無緣無故的搗亂行為,也不是受工會“一時興起的鼓動”所致,而是因工人的切身利益、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起。如果英國政府繼續無視這些歷史事件,無視普通工人的實際需求和現實處境,恐怕歷史的煙塵還會卷土重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