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毛澤東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作,它最初是毛澤東1945年6月1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所作講演中的一段話,是七大近百萬字文獻中的點睛之筆。多年以來,“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奉為自力更生、改造和建設中國的精神圭臬,值得我們不斷重溫和發揚。
深切記憶:毛澤東反復講述愚公故事
查閱史料,毛澤東作《愚公移山》講演時,在場代表共752人,代表著121萬黨員。毛澤東是在向全黨發出“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號召時講起“愚公移山”故事的,講演令現場每個人激動不已,終生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參加過七大的太行、王屋山區(時為晉冀魯豫邊區、晉察冀邊區)的代表們依然記得當時的情形。
時任一二九師司令部機要科科長的楊國宇在日記中記載:七大閉幕那天下午,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后,毛澤東“講到愚公說:‘我雖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他記得很熟,每講一句,即舉手掰一個指頭。當講到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大山。全國人民一齊起來挖這兩座大山,一定會挖掉的”。講完后,“全場代表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長時間鼓掌不息”。
時任屯留中心縣委書記的高揚文回憶:“在會議期間,最使我驚訝的是,毛主席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最深奧的理論問題、最復雜的思想問題和政策問題。講話中警句連篇,幽默而又十分恰當的比喻經常出現,不但使代表們加深了對報告和講話的理解,而且越聽情緒越高。毛主席是帶著感情講話的,有時娓娓而談,有時慷慨激昂,當講到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陰謀消滅共產黨時,則厲聲怒斥。毛主席講話的藝術,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其實,在七大開幕的第二天,毛澤東就在大會上講過“愚公移山”的故事。當時,他講到“就是只剩一條槍,我們也要打到底的。只要我們手里還有一條槍,我們被打倒了,就把槍交給我們的兒子,兒子再交給孫子”,接著,他便第一次詳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特意指出:太行、王屋二山“在山西”,愚公、智叟為移山“兩個人吵起架來了”,等等。
據七大代表們回憶,毛澤東講完這個故事后還說:“如果我們這一代人完不成這個任務,就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們的兒子”,當時全場寂靜、嚴肅,然后報以熱烈的鼓掌。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毛澤東講話后,接著講到:我和國民黨頑固派談判時說,“你們知道不知道,我們現在的書記不是陳獨秀,而是毛澤東啊!”并且向大會鄭重宣示:“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把中國革命搞勝利,這一任務用不著交給我們的兒子。”
毛澤東到底講過多少遍“愚公移山”的故事?早在1938年4月30日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隊畢業典禮上,毛澤東就對即將開赴太行山等地的干部們講過:要學習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統統移掉。
在黨的七大會議上,毛澤東至少講過三遍:在口頭政治報告、結論、閉幕詞里。1945年5月3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結論》中說:“同志們!我多次講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學習愚公的精神,我們要把中國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國主義這個山挖掉!”可見,毛澤東講“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在歷時50天的七大會議進行中反復講過的。
又據晉察冀邊區代表李德仲回憶,毛澤東在七大之后,“‘愚公移山’問題也是每會都講,所以使大家的思想非常清楚。當時估計到,奪取東北有許多困難,日本在東北統治了14年之久,奪取東北不是很容易!在敵后還有戰爭,國民黨還要反共,在這種情況下,為取得東北的勝利,就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這樣的追溯,并不是要說明毛澤東最早和最后講述“愚公移山”故事的時限,但足以證明毛澤東崇尚“愚公移山”之志是終生不渝的!
深邃精神:現實憂患和奮斗方法
列寧說過,再好的比喻對于現實也是不完全準確的。然而,對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形勢、任務、目的而言,再沒有比“愚公移山”的故事更貼切、生動、深邃的比喻了。
歷史的使命——“聚室而謀”,“畢力平險”。在講演中,毛澤東說到“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早”在何時? 1921年7月,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就確立了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贏得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奮斗宗旨。1923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對于時局之主張》中批評當時社會上有人希望借助列強的力量來改變中國的面貌、建立獨立的國家是一種“懶惰取巧依賴外力”的錯誤觀念,指出“創造獨立的國家,建設革命的政府,端賴吾民自力,真能艱苦奮斗而成”。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國革命的艱苦環境和困難條件所決定的。在七大預備會上,毛澤東回顧黨的歷史,指出:“這二十四年我們就是這樣走的:七年是從建黨到北伐戰爭,十年國內戰爭,八年抗日戰爭。我們黨嘗盡了艱難困苦,轟轟烈烈,英勇奮斗。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在黑暗如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要想改造中國,就只能像愚公一樣自力更生,奮斗不懈。
現實的困境——“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華北以太行山脈、呂梁山脈為依托建立了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三大根據地。華北既是抗敵前線,又是身處重圍的敵后方,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屢遭掃蕩、燒殺、封鎖,敵人使用的就是“囚籠戰術”。毛澤東曾講過:我們有九十多萬軍隊,但不是集中的,而是分割的,打麻雀戰;我們根據地有九千多萬人口,但也不是一整塊,也是被分割的;我們的敵人還很強大,有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還有國民黨,這兩個敵人不是一個類型的,一個守著我們的前門,一個守著后門。在七大上,毛澤東更加明確地講到:我們現在好像坐牢一樣,前門是日本人守著,后門是蔣介石守著。“有人講兩面作戰怎么得了?他們要搞兩面作戰,我們有什么辦法,我只好準備這一著。”可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遇到了和愚公一樣的難題,被“太行、王屋二山”擋住了出路。
奮斗的方法——“子孫荷擔”,“叩石墾壤”。七大的路線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毛澤東認為,這里有一個司令官問題、一個隊伍問題、一個敵人問題。“愚公移山”的故事正好形象地說明了這三要素:司令官是愚公,隊伍是家人子孫、鄰人,敵人是大山。對于挖掉“兩座大山”,毛澤東對當時黨內外、國內外的形勢有著清醒估計,在對光明前途充滿信心和決心的同時,更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他曾列舉出17種可能遇到的嚴重困難,做好了防患于未然和戰勝困難的充分思想準備:單有先鋒隊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是不夠的,“還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愿和我們一起奮斗,去爭取勝利”。
實現的目標——“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解放戰爭時期,正是中國共產黨走出大山,解放全中國的關鍵階段。劉(伯承)鄧(小平)大軍13萬余人出太行,強渡黃淮,向大別山進軍。陳(賡)謝(富治)率八萬太岳子弟兵南渡黃河進軍豫西。他們與從山東出擊的陳(毅)粟(裕)大軍互為掎角,逐鹿中原,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大幕。捷報傳來,新華社正準備發表題為《迎接勝利》的社論,毛澤東特意把題目修改為《努力奮斗,迎接勝利》,并在內文中增加了三段話,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困難,我們一定要正視這些困難,寧可作長期打算,不要有速勝論。有困難,我們一定要克服,也一定可以克服。”面對即將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大好形勢,他反復強調,處處要從全面長期著想,這一點非常重要。“說五年,用不著講出來,還是講準備長期奮斗,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而不能像蔣介石那樣先說幾個月消滅我們,又說幾個月,現在又說才開始。”同時,告誡全黨全軍不要忘記“愚公移山”的長期奮斗。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還提到家庭成員“雜然相許”、“獻疑”等情節,這讓毛澤東想起了黨內民主生活、黨員的共性與個性;智叟的“笑而止之”,讓他想起了怎樣應對來自國內外、黨內外的壓力與困難;“帝感其誠”的幫忙,讓他想起了如何對待外援和事物由漸變到突變的運動規律,等等。“愚公移山”故事豐富的現實主義元素,一經毛澤東深中肯綮、縱橫捭闔的闡述生發,愈益教育了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正是毛澤東對“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讀,使我們認識到,這個故事對現實政治運動有著如此之多的對應、觀照,而毛澤東對現實問題的洞徹分析,又讓我們發現這個故事對他本人的啟示是多么巨大,對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影響是多么巨大。
毛澤東《愚公移山》的講演汲古納今,不僅謳歌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敢的優秀美德,貫穿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而且還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改天換地的決心,闡明了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路線。“愚公移山”故事中所彰顯的自力更生、改造山河、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遠大理想和目標所必須擔負的職責。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后來寫出“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毛澤東,當年如此鐘愛“愚公移山”的故事,不僅是它與現實情形相吻合,更因為這個故事揭示了人類在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時,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個艱苦蛻變過程的真理。在毛澤東的心目中,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僅是一種對待物質世界的態度,更是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信仰。說到底,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種求生存、爭解放、謀發展的精神,它是中國人民貢獻給全人類的一種優良品質,對正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人民有著特殊的永恒意義。
﹝作者齊榮晉,《映像》雜志社執行主編,山西太原030009﹞
原標題:《愚公移山》再讀
(來源:《黨的文獻》2012年第3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