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非常喜歡談論一戰。
比如2014年年初,他去達沃斯參加會議時,曾特別強調:一戰時的德國與英國在經濟上關系非常緊密,但這并不妨礙兩國進行戰爭。此論調后被外媒批駁為“自視過高”,因彼時德英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通常被視為今日的世界兩大經濟體——中國和美國的地位。盡管如此,安倍的言下之意也令世人警惕:如果一百年前是英德之戰的話,那么現在該是日本與中國進行戰爭的時候了?
安倍究竟處于何種考量與自信談論一戰未曾可知,但史學界一個簡單的結論是,自一戰以后,中日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需要處理的最主要的矛盾。一戰讓日本借歐洲戰場狼煙四起時在中國獲得大量權益,并徹底阻礙了中國的發展。
此后,美英等國雖對日本力圖“獨吞”中國的做法頗為不滿并著手打壓,但卻難料,正是一戰前后的對日利益交換與綏靖政策,成為日本后來堅定發動更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催化劑之一。
借“師出有名”搶占青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刺殺,一個月后,一戰爆發。此后,歐洲國家紛紛表明立場,向其他陣營的國家宣戰。
“本次歐洲大禍亂,將帶來日本國運之發展,實為大正新時代之天佑。”對日本政治有著絕對影響力的元老井上馨立即欣喜若狂了起來。日本國家將這次戰爭定位為日俄戰爭之后日本獲得新發展的重要機會。
當時德國占有青島,在這里部署了其東洋艦隊。一戰開始后,德國艦隊及武裝商船頻頻威脅英國商船。8月7日,英國對德宣戰的第3天,該國要求同盟國日本也對德參戰,并盡快消滅德國艦船。
當時日本為大隈重信內閣,外相為加藤高明。他們接到英國大使的公文后,覺得現在是參戰的最佳時機,兩人下決心為參戰竭盡全力。于是7日當晚便在大隈位于早稻田的私宅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
“(日本)帝國以此為機會將德國根據地從東洋一掃而出,這會進一步提高帝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并獲得利益。為此吾等毅然決然參加戰爭,并相信此決議實為合乎機宜之良策。”內閣當即做出了參戰決定。
而加藤想的不單單是擊潰德國艦船,更希望拿到德國在青島的根據地。
等英國收到日本對德宣戰的消息,并得知日本準備取代德國占領青島后,覺得日本的決議超出自己的設想范圍,會影響中國的內政,開始想收回對日本提出的要求。日本迅速拿出“德國必須無償將膠州灣租借地無償無條件交還給中國”的條件,做得師出有名,對德國下“通牒說”:不執行的話將向德軍開戰。
9月開始,日軍一方面使用海軍封鎖青島,另一方面動員陸軍準備進攻青島。為此役,日本還特地將多門重達33噸的240毫米炮使用臨時建設的輕便鐵路運至青島附近。正式開戰一個星期后,德軍便告投降。
占領青島后,日軍迅即在這里布下軍政,中國政府數次要求日軍交還膠州灣租借地,日軍以通過戰爭獲取之地為名,拒不交還。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日本提供了一個獲取漁翁之利的絕好機會。”日本近代史專家今井清一說。
協迫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
日本在借一戰機會從德國手中奪取膠州灣的同時,加大了與中國的摩擦。除青島外,日軍迅速占領了濰縣,并向中國方面提出管理膠濟鐵路的要求。
進入1915年以后,日本不僅不退還膠州灣,還開始向中國提出新的要求,這便是意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此條約試圖把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及領土安全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越過中國外交部直接向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不過,為了避免過于刺激同樣在華擁有利益的美英等國,日本一直沒有將《二十一條》中的第5號條款向外公布,第5號條款規定,中國政治、財政、軍事等方面需要雇傭日本人做顧問,在必要的地方,警察由中日雙方管理,警察官需雇傭日本人等。
即便是袁世凱政府,也難以全面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中日雙方為此進行了多次外交談判。袁世凱知道,若將《二十一條》全部內容告知美英俄,它們應該會對日本加以干涉。由于美國對于會破壞其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對華政策的第五號條款甚為重視,一度想通過和日本友好協商的方式促使后者放棄或減輕其中與美國利益相抵觸的條款,但結果以失敗告終。而英國對日本在中國擴張也頗有不滿,但日本也沒有給盟友面子。于是,在美英列強忙于歐戰、無暇東顧的背景下,他們未能對日本起到如袁世凱所期待的牽制作用。
1915年5月7日,日本方面日置益公使將9日下午6時定為最后期限,向袁世凱下了最后通牒。袁世凱政府不得不在這天簽訂了該條約。5月25日,中日交換了公文。
《二十一條》出現以前,歐洲列強瓜分中國的意圖是有的,也是這么做的;《二十一條》之后,日本獨吞中國的野心昭顯,中國國內反日情緒頓時高漲。中日矛盾演變成了中國與西方列強的主要矛盾,這種情形一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才告結束。
西方列強巴黎和會再度退讓
為了安撫美英等國,同時希望在巴黎和會上取得外界對其在山東等地特權的承認,1917年,日本特使石井菊次赴美展開談判。他要求美國承認日本在華利益,美國國務卿蘭辛則提出美日共同“尊重”中國領土完整與門戶開放。在日本百般努力下,日美最后簽訂了所謂“石井-蘭辛協定”,當中規定,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擁有“特殊利益”;日本同意兩國有權“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以及門戶開放、機會均等。
1918年年底,中國代表團抵達巴黎,參加被寄望于“一戰后、試圖爭取中國公平待遇”的巴黎和會。但之后事實表明,這次和會不過是西方列強之間的一次“分贓”會。
會議期間,日本延續了強硬外交的姿態。1919年4月中旬,出席巴黎和會的日本代表西圓寺公望宣稱,除非日本的要求得到滿足,否則它將拒絕簽訂和約并且不參加國際聯盟。
日本的威脅擊中了美國的軟肋。同時,日本早已暗地里與英法等國勾結,以提供軍事援助為條件,使其答應在議和會議上同意日本的要求——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后,英法一直希望日本能出兵西伯利亞,以策應他們在歐洲武裝干涉蘇俄。前有所謂“石井-蘭辛協定”,后有英法等國施壓,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選擇了退讓。
如是,在美英法的綏靖政策下,日本開始“勇往直前”地繼續行進在自己的擴張之路上。
原標題:西方綏靖令日本有恃無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