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線上的軍事對峙
60年前的7月27日,中朝方面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后,內戰甫定、百廢待興,黨中央決定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恢復國民經濟,為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條件。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從稱霸世界和反共的帝國主義戰略利益出發,立即進行武裝干涉,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糾集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武裝入侵朝鮮,并于10月7日悍然越過三八線,進而把戰火引向鴨綠江邊。“唇亡則齒寒,爐破則堂危”,這場戰爭不僅針對朝鮮,更是針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入侵朝鮮的同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軍駐太平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我解放臺灣,并加緊在越南等地實施武裝干涉和侵略,從而在朝鮮、臺灣、越南三個戰略方向對新中國形成威脅。美國在我周邊實施政治上遏制、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企圖實現扼殺新中國、稱霸全世界的野心。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黨中央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先后進行了九個月的運動戰和兩年的陣地戰,把“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在這場戰爭中,志愿軍擊斃、傷、俘“聯合國軍”109萬余人,迫使美軍消耗各種作戰物資7300余萬噸,開支戰爭經費830億美元。為取得戰爭勝利,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志愿軍先后入朝參戰的部隊有290多萬人,還有60余萬民工出國支援,自身作戰減員36.6萬余人,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萬噸,戰爭經費62.5億元人民幣。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創造出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有力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捍衛了領土完整、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為減少戰爭傷亡,中國多次呼吁和平解決問題,最終促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開始停戰談判。談判中,又與“聯合國軍”方面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一方面闡述我黨我軍關于停止戰爭的基本立場,表達我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鮮明態度;另一方面,采取以打促談的方針,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以有力的軍事斗爭支援外交談判,最終迫使美方不得不接受恢復談判的要求,并促使了停戰協定的最終簽訂。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黨我軍寶貴的歷史財富。時光荏苒,甲子輪回。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盡管當今世界戰略格局和我國的安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這場戰爭仍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第一,正義戰爭必將贏得人心,并將最終取得勝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義戰爭符合人民意愿和歷史潮流,非正義戰爭逆歷史潮流而動,不得人心。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是一場典型的非對稱戰爭,雖然美國綜合國力比中國強大得多,其軍隊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也遠遠先進于中國,但為正義而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卻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在世界戰爭史上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典范。
第二,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是遏制戰爭、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抗美援朝戰爭動員了國內國際一切積極因素,得到了中朝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堅定支持,并在國內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人民群眾支前參戰的愛國熱情,煥發廣大軍民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發揮了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三,人民解放軍永遠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重要基石。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再次證明,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安全離不開強大的軍隊,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面臨戰爭威脅時,以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同侵略者進行了殊死較量,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維護了地區和世界和平。當前,世界局勢總體緩和,短期內難以發生世界性大戰,但歷史并不遙遠,局部戰爭的硝煙隨時出現、隨處可見。“能戰方能言和”,以戰止戰、以戰促和仍是人民解放軍最重要的職責使命。(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鏈接 三八線
三八線是位于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長約248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范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后,北緯38度線成為朝鮮和韓國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朝鮮戰爭結束后,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賀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