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領袖情暖苗民心
我的老家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山美水美人更美,老前輩肖華在《長征組歌》中吟誦的“苗嶺秀,溪水清……”說的就是這一帶。不僅如此,劍河還有許多講不完的美麗故事,而廣為傳頌且家喻戶曉的要數當年紅軍長征時毛澤東解囊助苗民的故事。在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前夕,劍河縣委書記王勇志打電話告訴筆者,他們將組織文藝團體以此為題材排練節目,再現當年催人淚下的情景。
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紅軍在湖南通道轉兵,進至黔東南苗嶺山區。12月18日,黨中央在黎平縣召開政治局會議后,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指揮下,各軍團和軍委縱隊先后由黎平縣的高洋、錦屏縣的河口、榕江縣的朗洞進至劍河縣境內。受盡了國民黨政府和軍閥欺壓蹂躪的里格、返排等山寨苗寨群眾,擔心被國民黨反動派辱罵為“共匪”的紅軍搶糧、抓壯丁,紛紛帶上鳥銃、長刀等利器躲進山林。當紅軍的隊伍途經筆者的家鄉乃壽苗寨時,看到一位苗族婆婆和她的小孫子在凜冽的寒風中仍穿著補丁摞補丁的單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邊。毛澤東關切地向她詢問情況,說不了漢話的婆婆用手比劃著告訴他,她家一年種的糧食全被地主沒收了,兒子也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了。她只有帶著小孫子外出乞討,整個上午沒吃一點東西……
望著凍得瑟瑟發抖的婆孫倆,毛澤東眼角泛淚,忙給老人遞上衣服和食物,并蹲下身告訴老人:“老人家,您記住,我們是紅軍,紅軍是‘干人’(即窮人)的隊伍,要為貧苦人民謀幸福。”這位叫務綠的婆婆激動得淚水漣漣,連連點頭致謝。行軍隊伍漸行漸遠,她磕著頭合十作揖,祈禱菩薩保佑紅軍一路平安、多打勝仗。
對此情景,與毛澤東一起行軍的陳云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寫道:紅軍走到“劍河縣附近之某村落時,見路旁有一老婦與童子,身穿單衣,倒于路旁,氣息尚存。詢之,始知為當地農婦,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盡交紳糧(地租),自己則終日乞食,因今日氣候驟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臥路旁。正詢問間,紅軍領袖毛澤東至,即從身上脫下毛線衣一件及從行李中取出布被單一床,授予老婦,并令人(紅軍戰士)給以白米一斗……”
紅軍救濟貧困苗胞、義務為群眾治病的事一傳十、十傳百,躲在山上的苗民明白了紅軍是“干人”的隊伍,是為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天下的,紛紛走出山林,回到寨里。紅軍總部進駐劍河縣城后,根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指示,總政治部向各軍團發出《關于注意與苗民關系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的通知,并號召每個指戰員給苗族同胞贈送一件禮物。紅軍官兵積極響應,給苗族群眾送衣服、毛巾等。深受感動的苗族同胞簞食壺漿,拿出野豬肉、腌魚等犒勞紅軍,給紅軍抬擔架、救傷員,尋找渡口、勘測水勢,收集船只、綁結木筏和架設浮橋,使部隊迅速渡過清水江中上游。紅六軍團第52團、54團在劍河大廣坳激戰中遭敵重圍、血灑山坳,145名官兵英勇犧牲。苗族侗族群眾冒著被殺頭的風險,將54團遺留的戰旗保存至解放時交給政府,之后又修建“紅軍亭”,給紅軍戰斗遺址立碑。
除紅六軍團西征過劍河外,僅中央紅軍過劍河就行經了80多個自然村寨,歷時9天。中央領導機關、軍委縱隊在劍河縣城休整后,向雷公山區、氵舞陽河畔方向前進。目睹各族群眾艱難困苦的生活,毛澤東心情沉重,行走在“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的苗嶺,他有感而發,吟詠出著名的《十六字令》:“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展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畫卷。以雷公山為代表的苗嶺,既巍峨俊秀、氣勢不凡,又崖峭嶺陡、隱危藏險。然而,騎在馬上的紅軍官兵卻頻頻加鞭,跨峰越嶺。《十六字令》歌頌了紅軍官兵為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蔑視一切困難和一馬當先、所向披靡的雄姿。
79年彈指一揮間。巍巍苗嶺“紅軍烈士墓”邊的青松翠柏依然;毛澤東解囊助苗胞及紅軍官兵救助苗民的故事仍代代傳頌。“紅軍走過河畔,河里映上太陽,……領袖毛澤東到過咱寨,幫助‘干人’咱記心上”等苗家“飛歌”,至今仍回蕩在遠山幽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