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擁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 到1945年,日本組織了共計14批次、總數為7萬戶、20萬人的集團式開拓移民團侵略中國東北。
“開拓團”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為了真正占領中國,日本向中國派來的組織,不光有軍隊,還有大量的移民。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在侵占中國東北期間,共派遣開拓團860多個、33萬多人。“開拓團”強占或以極低廉的價格強迫收購中國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給中國農民耕種,從而使500萬中國農民失去土地,四處流離;或在日本組建的12000多個“集團部落”中忍饑受寒,其間凍餓而死的人無法計數。
三個階段
日本在東北實行的移民政策,可以分為試點移民、武裝移民和國策移民三個階段。
試點移民從1905年開始。持續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最早有組織、有計劃的試點移民是所謂的“愛川村”移民。從1913年開始,有著“勸業都督”之稱的日本“關東州”都督福島安正從山口縣玖珂郡川下村和愛巖村搜羅移民17戶,從新瀉縣弄來移民1戶,共計18戶43人移入金縣新平在滿鐵附屬地內撥出4400公頃土地租給自由移民耕種,又從滿鐵的守備退役兵中擇人試驗。
從1914到1917年,共網羅滿鐵退役兵34戶從事移民活動。從九一八事變后到七七事變前,為日本向東北移民政策的第二個階段,即“武裝移民”階段。東北淪為日本獨占的殖民地后,鼓噪向東北移民的各種論調紛紛出籠。
1932年1月。農林次長石黑忠篤、日本國民高等學校校長加藤丸治以及公主嶺農業實驗所所長宣光彥等人共同炮制了一份《滿蒙移植民事業計劃書》,提出以在鄉軍人為主體,在日本全國范圍內招募向中國東北移民的人員。2月,日本關東軍統治部制定了《日本人移民案要綱》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綱》,關東軍特務部制定《關于滿洲農業移民要綱案》。提出:“農業移民,是以在鄉軍人為主體。在警備上是屯田兵制的組織,具有充分的自衛能力。”6月,所謂“滿洲開拓之父”的東宮鐵難大尉向日本政府提出《屯墾意見書》,主張由在鄉軍人為主干,編成吉林屯墾軍基干隊。
國防移民
8月。日本第63屆臨時議會通過了第一次向“滿洲”移民500名的方案,預算移民試驗費20.7萬日元。這種移民當時被稱作“拓務省集團移民”,又稱“試驗移民”、“國防移民”。
由于這種移民招收對象均為在鄉軍人,按軍隊形式編組,并配發武器,因此他們更多地被稱為“武裝移民”,是恰如其分的。日本向東北地區的武裝移民共有五次。參加第一次武裝移民團的493人于1932年10月北上佳木斯,改稱“佳木斯屯墾軍第一大隊”,下設4個步兵中隊,12個小隊,還有炮兵1隊、機關槍1隊。1933年4月,侵入偽三江省樺川縣永豐鎮屯居,后定名為“彌榮村”。1933年春,日本第64屆臨時議會通過第二次移民預算費。7月,第二次武裝移民493人及8名干部強入依蘭縣的七虎力,建立了名為“千振村”的移民點。第三次武裝移民團259人于1934年10月闖入偽濱江省綏棱縣北大溝,組建“綏棱開拓組合”,后定名為“瑞穗村”。
1934年2月,謝文東在土龍山組織農民起義,打死日本移民39人,是為轟動一時的“土龍山事件”。事件發生后,日本移民團內部惶惶不可終日。為了給日本移民打氣,1934年11月28日至12月6日,關東軍在長春召開了“第一次移民會議”,西尾壽造在會議上強調日本向東北移民政策的“國策意義”。1935年5月,日本拓務省制定《關于滿洲農業移民根本方案》,決定自1936年起,在15年內向東北移民10萬戶。10月,日本在國內成立“滿洲移民協會”,12月,在偽滿成立“滿洲拓殖株式會社”。1936年2月,第四次武裝移民中的268人竄入密山縣城子河,190人竄入哈達河。6月,第五次武裝移民正式定名為“集團移民”,共1000戶,侵入偽牡丹江省密山縣,與第四次移民定居地相毗鄰,共四地移駐,其中永安屯300戶,黑臺200戶,朝陽屯300戶,信濃村200戶。
日本國策移民
從七七事變到日本戰敗投降,是日本向東北移民政策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最猖獗的一個階段,即“國策移民階段”。1936年4月,關東軍召集了有關東軍、陸軍省、拓務省、偽滿政府、“滿洲拓殖公社”、滿鐵、日本農村更生協會及“滿洲移民協會”等機構參加的“第二次移民會議”。5月,會議通過《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及其具體的實施計劃《暫行甲種移民實施要領案》。日本拓務省以此為基礎制成政策案,于7月送交海外拓殖委員會通過。8月25日,廣田弘毅內閣正式將“二十年移民百萬戶計劃”列為日本政府的七大“國策”之一;隨后,又“要求”偽滿政府將其列為三大“國策”之一。為掩人耳目,日本將“移民團”改稱“開拓團”,移民“事業”改稱“開拓事業”。
開拓三法
1937年8月,關東軍將“滿洲拓殖株式會社”改組擴大為“滿洲拓殖會社”,作為日本在東北的移民活動管理機關。同時又成立以關東軍高級軍官及偽滿大臣為成員的“拓殖委員會”,作為偽滿領導移民活動的最高機關。1939年12月,日本制定了《滿洲開拓政策基本要綱》,被日本殖民分子視為其從事移民侵略的“最高寶典”。1940、1941年,日本又制定了推行百萬戶移民政策的《開拓團法》、《開拓協同組合法》和《開拓農場法》。合稱“開拓三法”。
從1937年開始,20年內向東北移民百萬戶500萬人。20年共分四期,每期5年,第一期1937~1941年,計劃移民10萬戶(甲種移民6萬戶,乙種移民4萬戶);第二期1942~1946年,移民20萬戶(甲種移民12萬戶,乙種移民8萬戶);第三期1946~1951年,移民30萬戶(甲種移民14萬戶,乙種移民16萬戶);第四期1952~1956年,移民50萬戶(甲種移民18萬戶,乙種移民22萬戶)。其中甲種移民又稱“集團移民”,系指由日本政府予以優厚補助并直接受理的移民。乙種移民又稱“自由移民”,是指日本政府予以微薄補助、主要依靠民間實行的移民。
日本采取了“分村分鄉”移民的形式,即把日本國內的一個村或鄉作為“母村”,從中分出部分農戶組成“開拓團”,移到東北后建立一個“分村”或“子村”。“分村分鄉”逐漸成為日本向東北移民的主要方式,最后用這種方式組成的“開拓團”竟占總團數的95%。1937年,日本還制定了向東北輸送“青少年義勇隊開拓團”的計劃。到1945年,日本向東北派遣義勇隊隊員86500人,共建立“開拓團”243個。本期共有85086戶日本移民進入東北,沒有完成第一期移民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又制定了“滿洲開拓第二期五年計劃”,除補齊第一期沒有完成的移民2萬戶外,還要再向東北移民20萬戶,此外還要移出“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3萬人。但隨著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到其戰敗,日本共向東北移民10萬戶,32萬人,遠遠沒有達到百萬戶500萬人的計劃。
日本向東北移民的政策,有其險惡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日本想借此改變東北的民族構成,造成日本人在東北的人口優勢,反客為主,霸占東北。
中國東北地區年產糧食約2000萬噸左右,其中農民全年所需食用糧約750萬噸,種籽糧400萬噸,同時還需負擔日本、朝鮮移民的口糧。此外,根據關東軍的要求,偽滿洲國每年要向日本提供1000萬噸以上的糧食,每年8月中旬開始征糧工作,11月底結束。日本開拓團移民不需要交納農業稅費,同時按月領取口糧。 現存的資料顯示,那個時候,在東北的中國人吃米都是犯罪,更有甚者的“集團部落”,只供給像動物飼料的“復合面”食品(以橡子面為主),變相的讓中國人自生自滅,而土地都被分配給日本來的“開拓團”。
因此,實際上所謂的“開拓團問題”,在東北問題反映出的,是日本種族滅絕的既定政策。在另一個層面上,“開拓團”是一種準軍事組織,組成人員包括退役軍人、民兵和農民。他們雖然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但也配有槍支,平時會配合關東軍進行站崗放哨。“開拓團”往往攜帶家眷,以家庭為單位在當地駐扎,與地方老百姓分開居住。
結局
在日本戰敗后,這些一度騎在東北人民頭上的“超級公民”,在失去進行刺刀下保護的關東軍支持后,馬上陷入了極其狼狽的境地。當然,這是日本侵略者的罪惡政策導致的必然結果。在絕望情緒籠罩下,不少的移民家庭紛紛自行踏上還鄉的路程。但是,在充滿仇恨目光的貧苦老農那里,豈能得到什么好下場?結果,交通工具沒有,糧食吃光后無以為繼,餓死在路上的、被土匪搶劫殺死的,數不勝數。而有的軍國主義分子,則以舉家、舉屯的集體自殺來為侵略者殉葬。因此,不少人家的子女被迫丟給當地善良的中國人,只顧自己逃命。而這些被殺了老婆孩子的東北農民,卻不計前嫌,又把殺自己老婆孩子的人的孩子養大了。
到后期,大部分開拓團成員都逃回了日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