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沙健孫
摘要:領導中國人民全面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事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鞏固了中國人民爭得的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的成果,為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開辟了寬廣的道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礎上,領導人民全面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事件。它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是黨為中國人民做出的最重要的歷史性貢獻之一。
一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即現代化這樣兩項根本性的歷史任務。
歷史經驗表明:只有首先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因為“一個不是貧弱的而是富強的中國,是和一個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獨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中國,相聯結的?!敝袊伯a黨誕生以前,先進的中國人曾經努力學習西方,希望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使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但是,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百Y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
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嶄新的、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建國方案。它指明:中國要走向獨立和富強,唯一的道路是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摧毀代表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維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反動政權,創建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國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所取得的最偉大的成果。
人民共和國是什么性質的國家?它將實行何種政治制度?在領導人民創建新中國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總結人民政權建設的經驗,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還在抗日時期所寫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毛澤東就已經對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政體等做出了原則性的論述。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以及同年6月底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中,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進一步具體地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這些主張為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1954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接受,進一步形成了有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明確規定。
(1)關于國體。
所謂國體,是指國家的性質,即國家的階級性,也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
“我們政權的階級性是這樣: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但不是僅僅工農,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边@個人民民主專政究其實質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工人階級領導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標志著我們國家的根本性質。這表明,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國家,它和資本主義國家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在資本主義國家,無論怎樣標榜“民主”,終究只是占人口極少數的資產階級居于統治地位。在我們這里,最大多數人民才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就是新中國的國體。
(2)關于政體。
所謂政體,是指國家政權的構成形式。
我們政權的制度是采取議會制呢,還是采取民主集中制?“我們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資產階級議會制。”議會制,袁世凱、曹錕都搞過,已經臭了。毛澤東說:“我看我們可以這樣決定,不必搞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和三權鼎立等”;而應當“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制度”。
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同新中國的根本性質相聯系的。這個制度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的適宜的政治制度,就是因為它能夠便利人民行使自己的權力,能夠便利人民群眾經常經過這樣的政治組織參加國家管理,從而得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人民就是要用這樣的政治制度,來保證國家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就是新中國的政體。
(3)關于國家的結構形式。
所謂國家結構形式,是指國家的結構是實行單一制還是復合制(聯邦制,邦聯制)的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籌建新中國時,中共中央對國家結構形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在1949年人民政協籌備期間,毛澤東曾就新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問題,征求過當時擔任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的李維漢的意見。李維漢認為,中國同蘇聯國情不同,不宜實行聯邦制。理由是:(一)蘇聯少數民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7%,與俄羅斯民族相差不遠。我國少數民族只占全國總人口的6%。并且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狀態,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幾個少數民族之間往往互相雜居或交錯聚居。(二)蘇聯實行聯邦制是由當時的形勢決定的。本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都主張在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內實行地方自治和民族區域自治,只在例外情況下允許聯邦制。俄國經過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許多民族實際上已經分離成為不同的國家,不得不采取聯邦制把按照蘇維埃形式組成的各個國家聯合起來,作為走向完全統一的過渡形式。中國的情況不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統一的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平等原則的實現。這個意見,同毛澤東、中共中央的意見是一致的。1949年9月7日,周恩來向政協代表報告時指出:今天帝國主義想分裂我們的西藏、臺灣甚至新疆?!霸谶@樣情況下,我們國家的名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叫聯邦。”“我們雖然不是聯邦,但卻主張民族區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權力?!?BR>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在單一制國家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就是新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4)關于政黨制度。
所謂政黨制度,是指實行蘇聯式的一黨制,還是西方式的兩黨制、多黨制,或者是有中國特點的新型政黨制度的問題。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逐步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建立了合作和協商共事的關系。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著名無黨派民主人士55人聯合發表《對時局的意見》,一致表示“愿在中共領導下”,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成功和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而奮斗。同年春,毛澤東指出,民主黨派應“積極參政,共同建設新中國”。隨后,他們便與中國共產黨一起參加籌備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參與新中國的創建工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格局在政治實踐中形成。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新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
以上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政黨制度四個方面,構成了新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其中的國體,即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具有最根本的意義和決定性的作用。
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使得廣大人民擺脫了幾千年來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了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它保護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力;它保證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它并且具有高度的效能。與舊政治制度比較,它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基本上得到了解決;這就為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的繁榮富強,創造了政治條件。
進行經濟建設,首先是要把中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但是,怎樣才能發展經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呢?從世界歷史上看,主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這是歐洲各國、美國和日本走過的,而且走通了;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這是蘇聯走過的,而且也走通了。
近代以來的歷史證明,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從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以來,由于受到外國壟斷資本的壓迫和本國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始終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獨立以后的中國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就難以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獨立,中國就會成為外國壟斷資本的加工廠和單純的廉價原料、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就像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那樣。由于經濟上依賴外國,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桿,連已經爭得的政治獨立也可能喪失。在帝國主義時代,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的可能性已經失去。
中國共產黨明確指出,新中國應當選擇社會主義制度,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會主義,那就要兩頭落空?!?BR> 當時中國之所以需要進行和有可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是因為: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
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業,另一方面要建設新的工業。
所謂充分利用原有的工業,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辦好原有的國營工業,并依據需要和可能改建、擴建這些工業。建設新的工業,首先和主要的,也是要發展國營工業。因為在當時的中國,私人是沒有能力投資興建新的、足以為國家的工業化奠定基礎的那種大型工業骨干企業的。這就是說,工業建設的發展,首先意味著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發展和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的增加。這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因素。
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要是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工業資本只占1/5。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是輕紡工業和食品工業,缺少重工業的基礎。這些工業企業,大多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后,勞動生產率很低。不能設想,在這個基礎上,通過一個時期資本主義自身的獨立發展,中國就可能成為先進的工業國。
原有的資本主義工業企業也是中國工業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這些企業的設備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低,成本高,資金不足,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十分有限。必須對它進行改造,才能更好地發揮這部分工業企業的作用。
資本主義工業的這種情況,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又一個基本因素。
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土地改革以后,農業生產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一個時期有過相當大的發展;但是,由于實行在土地私有基礎上的個體經營,這種發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個體農戶耕地很少,經營規模十分狹??;生產工具嚴重不足;資金十分短缺。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要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農具以至機器來進行耕作、播種、收獲,實行分工制度來發展多種經營等等,都有很大的困難。許多農戶不僅無力進行擴大再生產,就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如果不引導個體農民走組織起來的道路,不僅廣大農民不能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會受到很大限制,農村也不可能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工業品市場和積累工業發展的資金等條件,從而成為工業發展的嚴重的制約因素。
通過實行農業合作化來增產糧食和其他農產品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生活和工業發展的需要,這也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外交和軍事上的嚴密封鎖和遏制。中國不但不可能從資本主義大國得到援助,而且連進行普通的貿易和交往都很困難。當時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獨立而斗爭的國家同情中國。只有蘇聯能夠援助中國。這種國際環境,也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基本因素之一。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既遵循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又具有明顯的中國特點。它通過合作化的途徑,積極而又穩步地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用和平的、“贖買”的辦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確立了自身的主體地位。繼建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建立起來了。中國勝利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
中國經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選擇了社會主義”。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熬臀迨甏袊洕椭袊鴼v史的全局而論,重要的是,無論早幾年或遲幾年,保留多少私有成份,經濟管理上和計劃方法上,具備多大程度上應有的靈活性,總之,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BR> 由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優越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來說,通過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這是最好的選擇,因而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三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鞏固了中國人民爭得的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的成果,為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開辟了寬廣的道路。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變成了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個基本的歷史事實表明,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偉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必須肯定“我們現在的社會制度比較舊時代的社會制度要優勝得多”,必須牢記“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這個歷史性的真理,因而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社會主義不是僵化的、凝固不變的事物。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剛剛建立不久,毛澤東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他說:“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些上層建筑,“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即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但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存在,國家機構中某些官僚主義作風的存在,國家制度中某些環節上的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矛盾的”。我們今后必須按照具體的情況,繼續解決上述的各種矛盾。他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
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看到“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有一個繼續建立和鞏固的過程”,需要“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克服它的某些環節上的缺陷,使之不斷地“完善”起來。這也就是說,要進行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1957年3月,毛澤東明確地說:“我們國家要有很多誠心為人民服務、誠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立志改革的人。我們共產黨員都應該是這樣的人?!薄爸袊母母锖徒ㄔO靠我們來領導?!苯浰薷牡年P于1960年國民經濟報告稿指出:“根據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要求,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不斷的改革,就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又迫使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能不進行不斷的改革”。
用變革和發展的觀點,來觀察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共同認識。比如,在1959年發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勝利》一文中,劉少奇指出:“社會主義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凝固的東西。有領導地改變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就是充分發揮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要這樣做,就要依靠人民群眾,同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傳統習慣的勢力作斗爭,不斷地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之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同年,周恩來在《偉大的十年》一文中也指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適應于這種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在建立起來以后,還是處在不斷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不能是固定不變的。為著適應生產力繼續向前發展的要求,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隨時需要進行調整,隨之,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也隨時需要革新。”這樣,“才能夠保證生產力的不斷高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國家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鄧小平明確地講過:我們的改革“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這就是說,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是為了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以便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總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鞏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這是我們必須承擔的歷史性任務。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382期,摘自2011年第6期《高校理論戰線》)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