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講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離開我們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上個世紀的1955年,當他以83歲高齡在首都北京的一家醫院里安然辭世的時候,他的身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民盟中央主席。
今天的年輕人也許不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提起開國大典上站在毛澤東身后那位身穿長衫、銀髯飄拂的老者,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有印象。他就是張瀾。新中國最負盛名的油畫《開國大典》記錄了這個永恒的時刻,同時也把一個不大不小的問號留給了幾代中國人。
曾子墨:長袍外加上瓜皮帽,這在很多工農干部的眼中是最典型的地主裝扮,所以,也有人好心,送給了張瀾一頂貝雷帽,希望他能夠以此改變形象。但是,張瀾卻把貝雷帽上的小揪揪去掉,貝雷帽也變成了西式的瓜皮帽。
然而,時隔半個世紀,正是這個匪夷所思的獨特形象把張瀾留在了中國民間,迅速稀釋的集體記憶里。也許這并非一個偶然,描述這位老人一生的際遇,乃至種種言談行狀,匪夷所思將是一個常被提及的詞匯。
1911年-1915年 任川北宣慰使 隸屬清“大漢四川軍政
1915年-1917年 任嘉陵道道尹,隸屬北京政府
1917年-1920年 任四川省省長,隸屬北京政府
1925年-1930年 任國立成都大學校長
1933年 任四川安撫委員會委員長,隸屬中華民國政府
1941年 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主席
1949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民主同盟主席
這是一份極不尋常的履歷,在共和國的政府里,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一路走來的知名人士不在少數,而在每個時代都在政治舞臺上身居要職并且舉足輕重,除了張瀾絕無僅有。
在北京皮庫胡同的一個四盒院里,張瀾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五年。沒有人相信這個毫不起眼的地方住著一位國家副主席,據說張家曾在這里開辟了一小塊地,地里種的不是什么奇珍異卉,而是老百姓飯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種菜的人也是不我們想像中的保姆或者警衛員,而是張瀾的夫人劉慧征。
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這個四川鄉下的小腳女人身材清瘦,衣著簡樸。兒女們說,他們的母親熱愛勞動并且確確實實操勞一生。因為,她嫁的男人雖然身居高位,可帶回來養家的錢卻總是太少。
張瀾的大半生,都處于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他和各個時代當權者的關系曾被后人猜測不已。
張梅穎:蔣介石不得不佩服這個人,蔣介石很怕他。
關于張瀾和蔣介石,一個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是,抗戰勝利前夕,張瀾曾以民盟主席的身份直言蔣介石,要求他結束訓政,還政于民。然而,在第二天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上,蔣介石卻以譏諷的口氣,打起了官腔:“訓政還是需要的,昨天張表老(張瀾)不就訓了我一頓嗎。”憤懣之下,張瀾忘記了自己天生口吃,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痛斥了蔣介石,然后拂袖而去。
毛主席重慶,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時刻。重慶談判前夕,張瀾向走出延安的毛澤東伸出雙手,從此,民盟和中國共產黨命運與共,盡管從未見過面,一向冷峻的張瀾卻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和毛澤東的第一次長談之后,張瀾說:得天下者毛澤東。
另個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公元1920年,地點是川陜交界的秦嶺深處。在被當時的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省省長后不久,張瀾奉命出川前往北京。時逢亂世,張潤的身邊只帶了兩個隨從。
張正華:最后走到川陜邊界的地方啊,突然前頭一彪人馬來了,擋住去路,為首的一人趕緊下馬,一抱拳,說:“張省長,我們是來接你的。”(張瀾:)“哎,你們是誰呀,”(說)“我叫王三村”,一聽王三村就知道,當地有名的土匪,打富濟貧啊,就是那種土匪。(張瀾:)“你要干什么呀?”“我們來迎接你,護送你出去”。(張瀾:)(說)“你為什第要這樣啊”,(他說)“因為你是為老百姓的省長”。
梁曉聲:評價到張瀾先生,這位大知識分子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屈原的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也會想到范仲淹的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們也能想到周恩來的年輕時的那種表達他個人抱負的詩句,就說: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包括魯迅的詩句,魯迅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這樣的一些詩句,都可以作為對張瀾先生的生平的一個詮釋。
第二段:
公元1872年一個暮春的夜晚,四川南充鄉下,蝸居一隅的教書先生張本清夢見了他從未見過的大海,驚濤駭浪之間一葉小舟飄飄蕩蕩。就在同一天,第家的第三個兒子出世了。或許是對未來有所預見,張本清給兒子取名張瀾,字表方,希望此兒能像夢中的方舟一樣,于即將到來的亂世中自我保全。
這一年正值清同治11年,蒼顏皓首的大清王朝正頻頻向西方行禮。包括詹天佑在內的第一批幼童留學生被派往美國。洋務運動方興未艾,西學東漸蔚然成風,中國人千古不變的表情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然而,在山水阻隔的四川腹地人們對這一切聞所未聞。教書先生張本清謹守著祖宗的規矩,將千年不變有課業傳授給他的弟子和幾個兒子,并在若干年后收獲了農家五父子,一門四秀才的美譽。
張家本是佃農,又兼子女眾多,生活自然十分清苦。張瀾五歲起便跟隨家人割草、拾柴、放牛、種地,卻偏偏與勞作的間歇背熟了鄰人所贈的半部論語。張本清見兒子勤奮早慧,便早早地將他延入書館學習。于是,汲取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張瀾一天天長大成人。與此同時,父親的正直端方,母親的克勤克儉也給了他深深的影響。這使得青年張瀾不僅品學兼優,更恢恢然有古人形貌,川北圣人的氣質此時便已隱約可見。
1894年,24歲的張瀾穿著生平第一雙布鞋,踏進了科舉考場。然而,當他順利考中秀才并為之歡欣鼓舞的時候,真正的亂世到來了。
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 清政府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
1895年科舉制度廢除
1898年6月 光緒帝下昭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1898年9月 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慘遭殺害
甲午戰敗,舉國震驚,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赫然擺在了第一個中國人的面前。科舉制度的廢除固然讓張瀾不無惆悵,亡國滅種的危機卻更令他感到錐心的疼痛。在幾乎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張瀾子承父業作了一個教書先生。1899年,28歲的張瀾受聘來到廣安,執教于維新派人士創辦的新學:“紫金精舍”,在這里他結識了四川維新派的代表人物羅綸和蒲殿俊,并很快成了維新思想的擁戴者。此時,戊戌變法失敗已經整整一年,慈禧太后繼續獨攬大權,力主維新的光緒帝已被囚禁在中南海。
曾子墨:紫金精舍的校舍是一座廟宇,張瀾他們在那里修建校舍的時候廟里還有三座滿是灰塵的菩薩,有人戲言請三位真神下殿,想搗毀塑像,卻發現菩薩是銅鑄的。于是,有6位青年搶走了菩薩的塑像,并且把他們丟棄在了陰溝里面。這個事情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地方官以為他們是康梁的余黨,要抓捕張瀾等人,而這一段經歷也成為了張瀾民主活動的起點。
其實,所謂請神下殿,乃是針對慈禧的一個隱喻,此后,張瀾的斗爭便不再含蓄。
1903年,32歲的張瀾作為四川官派留學生遠渡重洋來到日本,進入東京宏文書院學習格致。目睹明治維新帶給日本的巨大變化,張瀾迫切希望光緒皇帝也能重掌大權,帶領中國變法維新。于是,在為留日學生舉辦的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慶祝會上,張瀾大聲疾呼:皇太后既已年過古稀,還不退位更待何時。為此清政府駐日公使,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張瀾關押起來。由于學院出面干涉,張瀾很快得以釋放。從此,人人都知道, 留學生里出了個不怕死的四川人。
兩年后,張瀾完成學業回到家鄉,在南充縣順慶府官立中學堂他滿懷教育救國的熱忱,大刀闊斧改革舊習俗,推行中西合璧的新課程。很快,一所默默無聞的鄉學,成長為生機勃勃的近代新學堂。后來成為共和國大元帥的朱德就是張瀾這一時期的學生。對于教務長張瀾,朱德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嚴厲與剛直。
羅涵先:張瀾當學堂教務長的時候,為了整肅教育紀律,頒布了許多條令,其中就包括,任何來視察和走訪的官員,只能入一道門,不能進第二道門,只能到一間會客室里邊去,清茶待客,有的官員對此非常惱火。當他身為教育者的時候,他絕不會在大官面前低眉順眼。
正當教育革新家張表方的名字逐漸為川人所熟知的時候,急轉直下的國事把他推向另外一個陌生的舞臺。1911年5月,清政府悍然把原本屬于四川人民的川漢鐵路宣布為國有,繼而又以路權為抵押向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大舉外債。這一無恥行徑激起了全川人民的憤怒,各地紛紛成立保路同志會,以破約保路為宗旨向官府提出強烈抗議,這就是象征川人覺醒的保路運動。作為南充縣股東代表的張瀾會同保路同志會的其他領導人,一起沖進了總督府。
張正華:當時的四川總督叫趙爾豐,要把這些四川保路同志會的領導人全部關押起來,候旨聽斬,要殺頭啊。趙爾豐叫他投降,他說我決不投降。兩刀架在脖子上,槍頂住胸口,在這個情況下別人都不敢說什么了,他還據理力爭。從此,四川人民很欽佩他,真是威武不屈。
曾子墨:正是因為張瀾等人被囚之后,成都震動,數萬名市民自發地到督署門前請愿。趙爾豐恐嚇無效,命令清兵向門外要求放人的民眾開槍。在混亂當中,有數十名無辜的百姓死于非命。這一慘案直接引發了省內的暴動,并且以連鎖反應之勢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在辛亥革命的風暴當中,張瀾被官府禮請入獄,一時之間名揚整個四川,以至于整個中國。而孫中山先生也曾經高度地評價保路運動,說如果沒有四川的保路運動,武昌起義至少要延后一年半載。
這首《田家樂》是張瀾留存下來的最早詩作。1911年悶熱的仲夏,在有屠夫之稱的趙爾豐的牢房里,當其他獄友紛紛以沉痛的筆調留下遺書的時候,張瀾信手拈來的卻是這篇由30種鳥名連綴而成的游戲之作,字里行間中國傳統文人的雍容淡定躍然紙上。
毛澤東曾用與日俱進比擬張瀾思想的進步,而在他的血液里,傳統而又放達的文人風骨卻始終生生不息。這或許是他一生都穿長衫的最好詮釋。
第三段:
保路運動以后,與張瀾在同一舞臺上叱詫風云的人物,有的因環境所迫而銷聲匿跡,有的因意志消沉而漸漸淡出,更有人因墮入陳腐而被歷史淘汰。唯有張瀾一顆始終熾熱的愛國愛民之心,伴隨著他走進了跌宕起伏的新時代。
在很多老年人的記憶中,張瀾曾是巴山蜀水間并不多見的包青天。上世紀的初葉,當孫中山以民主革命的先驅名滿天下的時候,曾有相當數量的四川人認為張瀾就是孫中山,這個印象來自民國初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不惑之年的張瀾曾在八年中歷任川北宣慰史和嘉陵道道尹,1917年更是官至四川省省長。正是這不長不短的八年,造就了一位老百姓傳說中的川北圣人。
張正華:保路運動以后,就是1912年擔任川北宣慰史。上任之后他就去視察,老百姓申冤,到處在告,有的人告這個,農民啊告惡霸晏弘,把他女兒霸占了,完了他就去查,他搶占農田,搶占民女,無惡不作。這時候就把他抓起來審問,這時很多人來說情。他一看來告狀的都是貧苦人民,來說情的都是富豪,當然他心里就很清楚。最后經過審判把他殺掉了,整個大快人心。(所以)由這幾年在川北的治理,所以蔡鍔送他一個匾,現在還在,你們去可以看到,叫“今日之管仲”。
梁曉聲:張瀾在當省長的時期,四川有一年鬧災害,他的四弟致書給他,希望在政府部門謀一個低微的職位,以掙一點現錢養家糊口。張瀾就回信說:“我受百姓推舉,實為百姓仆役。”那時他就談到權力是誰給的問題。身系一切權力都是百姓所委托,我怎么能夠用這樣的權力,來為自己的弟弟安排一個職位呢。然后還寫道:“弟如愛我,應體諒我的心情,以在家中替我孝敬侍奉老母為最好。”
南充是張瀾的家鄉,出任川北宣慰使后,親朋故友托關系的越來越多,對此,張瀾曾以辭職一了百了。后來,北京政府任命張瀾為四川省省長,張瀾卻把母親和妻子留在鄉下,讓她們依舊進著養豬種地的農村生活。張瀾為官清廉,對外應酬總是自掏腰包,因此負債累累,不得已將祖輩留下來的幾畝薄田變賣,家中一貧如洗。
梁曉聲:當時的南充地區呢有一名軍閥就受別人的唆使,要興起倒張的舉動。他派了一些密探到張瀾的家鄉去,打算在生活方面尋找到張瀾的一些做人、做事甚至包括我們今天的說法,腐敗的一些破綻。結果去偵探的人,回來給他打報告說:“但見環堵肅然,家人庵居素食,無可竅物。”,意思是,墻上什么都沒有,一屋空空,家人過著一種像出家人的一樣清苦的生活。這個軍閥叫石清揚,他當時聽到了這樣的匯報后,沉吟良久之后就長吧了一聲,“天使張瀾,如此清政,倒張必招天譴”。后來他就完全打消了這樣的一個念頭。
然而,為官清廉并沒有為張瀾換來他所夢想的桃花源,那時候成長起來的軍閥開始了連年的混戰。張瀾視線所及四川萬里焦土,百姓民不聊生。
曾子墨:1917年北京政府為了控制四川,任命張瀾為四川省省長。但是,在那個時候四川軍閥割據,張瀾手中并沒有任何實際的兵權。僅僅靠名望和聲譽根本沒有辦法制止混戰,于是在九個月之后,張瀾被迫離開了四川,前往北京。
張瀾來到北京的第二年,五四運動爆發了。在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的新風氣下,流行于市面的各種思潮洶涌澎湃,中國社會被推向大變革的前夜。身為北洋政府的朝中人看似保守的張瀾卻對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常閱讀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并很欣賞胡適提倡的白話文運動。在他主持《晨報》期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都曾是他的專欄作者。從1918年到1920年,張瀾與五四運動的領軍人物交往頻繁,北京大學的紅樓見證了他思想的轉變。
張茂延:他在北京的時候設立了四川省長行署,在找國家的出路。一邊是蘇聯的榜樣,另外一邊是帝國主義,他對于孫中山的革命啊他已經覺得有些失望了,覺得孫中山那種革命不能夠徹底救中國。
十月革命爆發后,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新名詞出現在中國人的閑談中,人們還沒有能力把它和中國的未來相聯系,在欲知其底蘊的沖動下,年近半百的張瀾開始研究這個為勞工的新主義。
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毛澤東這個名字曾不止一次地進入張瀾的視野。這個年輕人智的思想和筆端的鋒利,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由于地位懸殊,張瀾和這位年輕的圖書管理員一直不曾謀面。
1920年,張瀾因母親病故辭官回到家鄉,此時北洋政府正陷入走馬燈般的政權更迭,軍閥連年混戰,人民普遍厭戰。一時間,地方自治成了一段歷史時期之內的人心所向。張瀾說:南充要自治就要發展實業,那么南充的教育也就不能不傾向實業。
在張瀾的推動下,南充各地中學紛紛開辦了農業、蠶絲、工業、醫學、師范等各種專業班,幾年以后,大批實用人才支撐起了南充的地方經濟。
張梅穎:那時候不是很接受馬列主義那種暴力革命。他比較主張像他治理川北這樣,大家都是很和諧,從他做起,都是一級一級都是很廉潔地把老百姓致富。他搞了這么個試驗田,很成功。當時川北是夜不閉戶,大家豐衣足食。當然,后來在中國那種情況下,他放棄了。
國立成都大學1926到1930年的校長,張瀾)
1926年,軍閥劉湘坐鎮四川后,新成立的成都大學校長一職出現空缺,深知其中利害的劉湘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德高望重的張瀾。十五年前,張瀾出任川北宣慰使時,劉湘曾任職于他的麾下。出任校長后,張瀾提出一個口號,就是打開夔門,無論教師政治信仰如何,來自何黨何派,學歷出自何校,一律惟才是舉。
張梅穎:他那時候搞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就比較活躍,比較開放。他請了很多外國的教師,而且他不排斥任何人,你共產黨也好,國民黨也好,只要你上臺講你的理論,都可以。
當時成都大學的校園里活躍著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科學研究社,張瀾稱贊他們:多誠篤君子,有為青年。又說:我幫助他們乃是為國育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樂也。從1926年到1930年,張瀾把只有一塊牌子的成都大學辦成了聲名遠播的高等學府,創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跡,人們一度把他和北大校長蔡元培相提并論。然而,對于這個民主與科學的堡壘,四川軍閥始終心懷畏懼。1930年,曾是張瀾學生的軍閥劉文輝放出了三校合并的煙幕,試圖排擠張瀾,裁撤成都大學。八月,張瀾自動辭職。行前,他與朋友話別時說:人當有超出環境之情操,富貴、貧賤、威武、皆環境也。
第四段: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以后,執掌民國大權的蔣介石一度消極抗日,試圖以所謂國際力量來阻止日軍的入侵。對內則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調集大批軍隊對中共蘇區展開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長征到達陜北,徹底粉碎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妄想,并在國難當頭之際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目睹蔣介石的所作所為,一切從良心出發的張瀾決定以布衣之身幫助共產黨。
1932年,紅四方面軍從陜西進入四川,準備在川北一帶建立根據地。張瀾積極發動民間力量,迎接紅軍入川。鑒于張瀾對紅軍的同情,以及他在四川乃到全國的號召力,中國共產黨決定加強和他的聯系。
1936年,多年杳無音信的次子張諤突然回家,張瀾為此驚喜若狂,他沒有想到這個他一直牽掛的兒子已是中共旅德書記。
張梅穎:張諤是1926年的老黨員,從北大到德國,在旅德的支部做支部書記。后來呢又到蘇聯,在第三國際做宣傳部的工作。為什么把張諤派回中國,因為得四川必先得張瀾,說老實話讓張諤回國,就是為了派他到張瀾身邊。當時張瀾并不知道他是共產黨員,并且以為張諤已經犧牲了,后來看到張諤的所作所為,張瀾其實心里是非常明白了。當時張諤有兩個任務,一個是在張瀾身邊,以張瀾的名義保護一些人,來做一些事情,因為張瀾那時候沒人敢動他。第二個呢,就是恢復川北的,華營山這些地方的地下黨組織。
張諤在張瀾身邊工作兩年,也讓父親享受了兩年的天倫之樂。在兒子身上,張瀾第一次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共產黨員的形象。
兩年后,年僅30歲的張諤因病去世,張瀾悲痛不已,短短的兩年相聚使張瀾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此后,當他以古稀之年奔走國事的時候,他的心中多了一份對兒子的懷念和對共產黨的理解。
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內部的分化。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被蔣介石委以剿共重任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共同扣押了他們的領袖。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委派周恩來等人到西安調停,最終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包括停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在內的六項協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華民族的暗夜呈現出第一縷曙光。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以后,蔣介石以國家首腦的身份發表了《對于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被壓抑了六年之久的中國人民的抵抗斗爭終于全面爆發。不久,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中共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成立。
一年后,在國民政府組織的第一屆參政會上,張瀾邂逅了極具個人魅力和親和力的共產黨代表周恩來,這位統一戰線的頭號功臣深知張瀾對于革命的價值,他向張瀾詳細闡述了中共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并希望他能團結西南各界人士聯合抗日,拯救危局。張瀾愉快地答應了。那時候,兩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承諾將最終導致一個政黨的誕生。
從1938年到1948年,國民參政會共舉行過十三次會議。雖然如輿論所言,它不過是占有四分之三的主人請四分之一的客人吃飯的會議。然而,張瀾卻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在參政會上反客為主。一次,張瀾向蔣介石提意,取消國民黨的特務機構中統和軍統,并比之為明代的東廠和西廠。蔣介石大為不快,開始對這個四川人心存芥蒂。
回首民國歷史上,事實上早在北伐勝利后的1928年,剛剛奪取政權的蔣介石就宣布在中國實行訓政,意即由國民黨來教導人民學習民主。此后,所謂黨化教育,信仰教育成了大中小學的必修課,一個黨,一個主義,和領袖崇拜的思想被強行向全社會灌輸。由此可見,國民黨實行獨裁的歷史由來已久。
1938年10月的武漢大會戰結束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蔣介石反共獨裁的苗頭再一次顯現出來。1939年1月,國民黨的五屆五中全會確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項方針。并設置了專門的防共委員會,由蔣介石親自提案的《限制異黨活動辦法》也在這次會議上獲得通過。為此,張瀾當面質問蔣介石:共產黨抗日是大好事,為啥子要反它、限它。
然而,會后不久,一系列迫害共產黨人的事件陸續發生了。1936年6月,國民黨制造了平江慘案屠殺了新四軍平江通訊處的六名共產黨員。1940年3月,在成都搶米風潮中,國民黨逮捕并殺害了車耀先、羅世文等重要黨員。1941年1月,更大的慘案發生了。在皖南涇縣的茂林地區奉命轉移的九千新四軍遭遇八萬國軍的突然襲擊,七千壯士殉難,統一戰線遭到極大破壞。在強烈譴責國民黨倒行逆施的同時,張瀾冒著生命危險,把周恩來送來的皖南事變真相材料秘密散發出去。
張梅穎:國共合作蔣介石一貫就是說了不算,所以在皖南事變幾乎所有的新四軍遭到了國民黨的屠殺。當時,抗日是中國最大的事情,大家應該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在這種情況下,張瀾和像黃炎培啊,梁漱溟啊,一些當時的國會議員吧,覺得有責任站出來成立一個組織,就是在國共之間,求民主、團結、抗戰。
早在1939年,為了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制,張瀾、黃炎培、梁漱溟等當時赫赫有名的知識分子,就曾在重慶發起了統一建國同志會。皖南事變后,他們一致決定把這個組織改組成國共兩黨之外的第三種力量,以期以更大的影響推動民主和抗日。
1941年3月19日,在有民主之家之稱的重慶特園,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秘密成立,從此,民國的政治舞臺上多了一支高蹈民主的生力軍,未來,它勢必將對中國的政局產生深遠影響。
張茂延:張瀾說,在組織上民盟是獨立的,但不是中立的,他要在非曲直之間作選擇,哪個對,哪個對國家民族有利,他就贊成哪一邊。他就是要形成一種不同于蔣介石黨國政府的聲音。共產黨當時在與國民黨的政治斗爭的時候,也需要一個第三者來看一看是非。
張正華:民主政團同盟成立了,但由于國民黨的封鎖,對外宣布不了。蔣介石派張群等人去查,民盟沒法活動,民盟就派梁漱溟到香港辦《光明日報》,準備在報上宣布這個消息。國民黨得知以后,就派立法院長到香港去阻礙這個報紙發表這個事情。民盟剛成立的時候主席是黃炎培。黃炎培當時任抗戰公債募集委員會的秘書長,蔣介石是主任,孔祥熙是副主任,黃炎培是秘書長。他的這個身份,和政團同盟主席當然就很矛盾了,另外,他要到南洋去考察和募集公債,所以這種情況下,他就辭去民主政團同盟主席。黃炎培辭去主席,民盟就有解體之趨勢,當時就有人提出來是請張君邁擔任主席。張君邁的兄長張嘉璈是國民黨的教育部長,堅決反對,就讓讓張君邁躲到昆明去了。這時候梁漱溟提議,由張瀾擔任民盟主席。
就這樣,六十九歲高齡、略微口吃,并且一貫反對結黨的張瀾被推上了民盟主席的位置。起初,他并不愿意就職。
張正華:張瀾說我一貫反對政黨政治,所以,我參加民主政團同盟也是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參加的。所以他不同意當主席。這時候,各方面都來做工作,其中包括周恩來。周恩來在那一段時間,包括以后,經常到特園去,有時候一天去兩次,有時候去呢關著門談,有時候呢講幾句話就走。在這種情況下,最后他還是同意就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主席。
張梅穎:因為抗日戰爭以后重慶成了陪都了,四川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當時蔣介石要拉攏張瀾,共產黨這邊要拉張瀾,就是說,得張瀾者得四川。
1955年張瀾追悼會
1955年,張瀾去世后,陳毅在悼文中寫道,當時反抗蔣政權就要冒生命的危險,而張瀾領導的民盟竟敢和蔣介石分庭抗禮,這是一個嚴重的考驗。
張梅穎:民盟成立的時候是三黨三派,都是知名人士,誰也不太服誰,盡管不再分黨派了,任何人都是民盟成員,但是各有各的政治立場,作為一黨的主席當時也只有他能夠鎮得住。
后來,民盟人范樸齋在談到張瀾的凝聚力時說,民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團體,有人以為張先生一定是一個手腕靈活的人,哪知恰恰相反,張先生的妙處,就在絲毫不懂得什么叫做手腕。他的高明之處就是直,巧妙之處就是拙。就這樣,他真的領導了民盟,而且領導得恰到好處。
在半年后的國民參政會上,張瀾、羅隆基等人根據民盟綱領提交了一份議案,要求國民黨盡快結束訓政,實行憲政。蔣介石惱羞成怒,拍案大罵:把我當宣統了。隨即派特務對張瀾進行嚴密監視。張瀾不以為然,與蔣介石當面辯論長達兩個小時,并在此后兩年中拒絕出席參政會。
三年后,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宣布更名為中國民主同盟,應該說,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舉動。
張正華:政團同盟是各黨派聯合起來的,雖然也有個人參加的,但主要是以黨派為基礎參加的。而民主同盟呢是開放社會基礎,人人,就是凡是愿意參加的,抗日的,爭取民主的都可以參加。所以性質就有很大的變化。
正是在這次更名之后,張瀾親自發展了四川和云南兩省的國民黨軍政要員劉文輝、潘文化、龍云為秘密盟員。五年后,當解放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們及時的投誠義舉,大大減少了人民軍隊的損失。
第五段
1943年,世界法西斯格局發生重大轉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迫使納粹德國節節敗退,日本也在太平洋戰爭中遭到慘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呈現出即將結束的態勢。此時在中國,蔣介石一方面暗中加大獨裁力度,另一方面卻擺出一副民主的姿態,承諾將在民國實行憲政,并邀請張瀾等人重返參政會。
曾子墨:在這次的參政會上,張瀾當場直言蔣介石應該結束訓政,還政于民。然而蔣介石卻在會上表示:訓政還是需要的,昨天張表老不是還訓了我一頓嗎。聽到這番話,張瀾當場就斥責蔣介石,對國家大事毫無誠意,并且對國民黨徹底失望。
那時候,國統區正流行一本言辭激烈的小冊子,這就是張瀾所作的《中國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文章揭露了蔣介石憲政的謊言,把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比作君主政治、貴族政治和黨霸政治。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黨所謂黨治的實質,黨治并不是政黨政治,而是不愿意他黨存在、否認他黨的存在。他是某一政黨獲得政權后,就高唱以黨治國,視國家為一黨所私有,甚至黨權超過國權的政治。就是在這一次的參政會上,憤怒的張瀾當著蔣介石的面向會場散發了這本匕首投槍般的小冊子,一時間,他被輿論界稱作為真理而強橫到底的硬漢。
歷史的瞬間常常凝縮著一個時代。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當和平與民主的曙光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的時候,中國向何處去,這需要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作出回答。
1945年8月下旬,蔣介石在積極準備內戰的同時,連續三電邀請毛澤東來重慶共同商討國是。
在重慶機場
這張拍攝于半個世紀以前的照片,揭開了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談判的序幕。1945年8月28日,在重慶九龍坡機場,張瀾作為民主黨派的代表歡迎毛澤東來到重慶,他們一見如故。
張梅穎:張瀾在1919年辦《晨報》時,就知道少年中國學會,知道有毛澤東這么一個人。后來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斗爭中,毛澤東所有的講話,發表的文章他都是要看的。所以這兩個人,毛澤東一看就知道他是張瀾,而且知道他這個表方的這個字表方怎么來的。一見面,毛澤東就說:美髯公啊……,因為他留著長胡子嘛。
位于重慶清寺的特園,是張瀾的老朋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鮮英的家,也是張瀾在重慶的住所。由于陪都各界的民主人士經常在特園集會議事,這里又被稱為民主之家。飛來重慶的第三天,毛澤東在周恩來陪同下來到特園。
張正華:毛澤東進門的時候兩邊很多人,鮮特生的夫人、仆人都在外邊迎他,都拍手,而且有的跟他握手,他都一一主動跟每個人握手。
張梅穎:各種工人啊,不論手多臟,毛澤東都一個一個跟他們握手。張瀾就很愛教育,回來后他說,他也是一個苦出身,我沒有毛主席這樣對下人這么平等。
張正華:這是原來的大客廳,進客廳呢就是人們就介紹啊,就是這是誰誰誰誰,介紹到一個先生的時候,說他是馮先生,喔,毛主席喔了一下,馬二先生,他就笑了笑。完了之后,都介紹完了,說了幾句話以后,還有我祖父,還有宣老宣特生,領到我祖父的臥室,那么他們談了很長時間。
特園的隔壁就是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的住宅。為安全起見,毛澤東和張瀾的會談被安排在張瀾的臥室進行。對于即將進行的國共和談,張瀾的心情非常復雜。抗戰勝利后蔣介石對中共力量的發展極度敏感,他命令共產黨的軍隊原地駐防待命,卻讓自己的嫡系部隊積極向前線推進,企圖壟斷中國地區的受降權。據此張瀾推測,所謂和談很可能只是一種姿態,他為毛澤東的安全感到擔憂。這次談話的具體內容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人們有目共睹的是,目送毛澤東離開特園后,一向謹言慎行的張瀾感慨道:得天下者毛澤東。
為了把重慶談判的進程置于全國人民的監督之下,幾天后,張瀾以一封《致國共兩黨領袖的公開信》向輿論界挑明了政局的實質:目前是國共兩黨全盤徹底解決國家問題的最好時機,中國必須實行徹底的民主政治。重慶談判的43天中,毛澤東總共三訪特園,其間觥籌交錯,侃侃而談。在對和平民主的共同努力和殷殷期盼中,民盟和中共結下了風雨同舟的友誼。
此時,國共和談正處于僵局,毛澤東意味深長地向張瀾提出了內戰不可避免,四川怎么辦的問題。張瀾心領神會,在對毛澤東做出承諾后,張瀾推心置腹地說:張國濤在四川如果不是殺人過多,早站住腳了。毛澤東回答:我們糾正了。
張梅穎:毛主席三訪張瀾以后,應該說張瀾的思想上起了一個很大的飛躍,就是唯有共產黨能夠救中國,在那時候他是很堅定了。
1945年10月10日 國共雙方代表共同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史稱《雙十協定》)
根據《雙十協定》的決議,1946年1月,由全國各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在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的共同努力下,政協會議取得了五項民主議案的勝利。它在實質上否定了國民黨的內戰政策,和一黨專制的獨裁統治。
然而,1946年留給中國人的注定將是無限的遺憾和悲哀。蔣介石在談判桌上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于是再一次試圖武力奪取。3月,國民黨的六屆二中全會徹底推翻了政協會議的各項決議。6月,國民黨軍隊圍攻中共中原解放區悍然發動內戰,同時血腥鎮壓國統區的民主運動和反內戰呼聲。7月在昆明民盟重要成員李公樸和聞一多先后遭到了國民黨特務的殘忍殺害。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去。在成都慈惠黨召開的追悼大會上,張瀾的悲憤達到了極點。他說:李聞先生之死是政治暗殺,本人決定步兩同志之后塵,為中國的和平民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0月11日,在攻占中共解放區張家口后,認為共產黨大勢已去的蔣介石宣布,將于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當天,周恩來宣布中共拒絕參加國民黨違反政協決議召開的偽國大。作為國共之間的第三種力量,此時此刻,民盟是否承認和參加國大便顯得至關重要。
羅涵先:當時這個民盟里面,還包括青年黨、國社黨,青年黨跟國社黨這兩個黨是同意參加偽國大的。
在國民黨無孔不入的欺騙拉攏和分化瓦解下,南京的民盟中央一時人心浮動,關鍵時刻周恩來出現在民盟總部,他向黃炎培和羅隆基建議,對民盟是否參加國大這樣的重大問題,應向主席張瀾請示。
羅涵先:周恩來站在電話機旁,等著張瀾從成都打電話來,參不參加國大請他表示態度。后來,張瀾在這個電話里說:民盟絕對不參加國大。他聲音很洪亮啊,就不參加國大。周恩來就站在那兒聽,等這個答復,聽了以后放心了。
在中共和民盟的共同抵制下,1946年的所謂國民大會成了國民黨尷尬的獨角戲,無人喝彩的表演落幕后,蔣介石終于惱羞成怒。
第六段
1946年11月,張瀾抱病從重慶來到上海。他的到來讓這個花花世界的政治氣氛突然濃縮起來。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場合,張瀾對于時政毫不隱晦的抨擊,總是讓國民政府頭疼不已。
上海集益里8號是張瀾的寓所。他從是1946年的12月16日一直住到1949年的春天上海解放前夕。1947年的11月5日,這里呢曾經發生過民盟歷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國民黨要解散民盟。蔣介石寫好了文告要民盟簽字,一個字不許改。國民黨提出,只要民盟宣布自動解散,盟員可以不照異黨分子登記辦法執行。異黨指的就是共產黨。否則按照異黨分子逮捕。
在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和國民黨立法院長陳立夫交涉無果后,11月5日,清晨民盟主要領導人聚集在集益里八號張瀾寓所里,氣氛異常沉悶,一份由國民政府起草的解散文告觸目地擺在他們面前。樓下客廳里,上海各大報社的記者拭目以待,窗外,國民黨軍警的汽車停滿了整條弄堂。黃炎培宣讀完解散文告后,大家一片靜默。良久,張瀾抓起筆在解散公告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隨后負責宣傳的民盟委員葉篤義含淚下樓把文件交給記者。
羅涵先::當時參加會的有,后來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的葉篤義。他回憶說:“當我走下樓梯的時候,當我把手上的這份民盟總部解散的公告,這個公告當時是在南京,是由陳立夫他們起草的,而且陳立夫跟黃炎培說一個字都不能改。我的眼里噙滿了淚水,我好像是戰敗國的這么一個代表,去把一個投降書遞下去。”
梁曉聲:民盟如果不自行解散,那就可能會被蔣介石的特務們四處地追捕、暗殺。張瀾為了保護民盟的這些精英,簽發這個解散令。但是,讓一個人親自來簽發這樣的聲明,而且這個聲明將被載在歷史上,如果一個人真的是有私念的話,可能反而會猶豫的。
張瀾曾對葉篤義說:殺頭我不怕,我考慮的是全體盟員的安危。盡管如此,他的簽字還是引起很多盟員的誤解。11月7日,張瀾又以個人名義發表聲明,希望全體盟員站在愛國公民的立場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繼續為國家的和平、民主、統一而努力。解散風波讓張瀾和所有的盟員都深刻地認識到,在中國和平改良的第三條道路是走不通的。
曾子墨:在民盟被迫解散之后,民盟中央常委章伯鈞和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沈鈞儒在26日秘密地離開了上海前往香港。1948年1月,民盟一屆三中全會在香港召開,決定在香港恢復民盟總部,并且與中共合作。民盟新總部還號召,必須用革命手段,為推翻整個國民黨反動集團的統治而斗爭。
民盟的再生讓蔣介石大為惱火,國民黨當局稱張瀾勾結中共,投靠蘇俄,下令不任其逃出國境,他在上海的住所成了國民黨特務監控的目標。此時,張瀾的健康每況愈下,從四川趕來照顧他的女兒,這才發現,身為一黨主席的父親竟然窮到了無錢就醫。
就在這時候,上海虹橋療養院院的丁惠康院長出現在集益里八號。因為一向仰慕張瀾的為人,丁院長執意要接張瀾住院治療。在虹橋療養院病房里,張瀾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羅隆基不期而遇。不久,他們發現,經常有化裝成醫務人員的特務出現在醫院的走廊上。
1949年,蔣介石搬起來的石頭終于砸到了自己腳上。三大戰役結束后,華北和東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國民黨賴以生存的軍隊幾乎消失殆盡。岌岌可危的形勢下,蔣介石一邊擺出一副下野的姿態,一邊試圖與中共進行和談。
張梅穎:張群是四川人嘛,也叫他(張瀾)老師了,來求他,再讓他調解國共兩黨再合作。蔣介石看著大勢已去又來找,張瀾說:現在是革命與反革命,我絕不再做調停人了。
在拒絕參與所謂和談之后,國民黨特務開始秘密謀劃謀害張瀾。
曾子墨:1949年4月23日,南京總統府旗桿上的青天白日旗被拋落在地,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五星紅旗。雖然南京已經解放了,但是民盟的張瀾和羅隆基卻仍然被軟禁在上海的虹橋醫院。
南京解放后,國民黨對外封鎖了張瀾和羅隆基的消息,他們的病房被劃為禁區,荷槍實彈的士兵不分晝夜輪流警戒。
5月26日,上海解放的前一天,蔣介石下令將張瀾和羅隆基押送到臺灣。當晚,上海警備司令部的隊長閻綿文,帶著士兵出現在虹橋療養院,一番爭執之后,一輛小汽車,載著張瀾和羅隆基駛出醫院。此時,夜已闌珊,上海港的最后一艘輪船起錨待航。警察局長毛森焦急地等待著,閻錦文把張瀾和羅隆基送上船。然而,押送著黨國要犯的小汽車并沒有駛向海港,七拐八拐甩掉毛森派來的增援的車輛后,閻錦文的車帶著張瀾和羅隆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原來,這里是上海警備司令楊虎的公寓,張瀾和羅隆基意外地得救了。
曾子墨:這次營救張瀾和羅隆基是周恩來親自安排的。時任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的楊虎有意脫離蔣介石,他通過地下黨向周恩來表示要戴罪立功。而在上海解放前夕,周恩來也通過地下黨轉告楊虎,讓他想方設法營救張瀾和羅隆基,于是才有了這樣驚險的一幕。
張梅穎:在建立新中國的這個征途中,中國共產黨的鮮血和民盟盟員的鮮血是流淌在一起的。這一點為多黨合作的基礎是很牢固的。
梁曉聲:中華民族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在五四的時候與西方的民主思想有過一次比較有機的結合。但是后來的時候,這傳統曾經喪失過。但是在張瀾這樣的一批知識分子身上,應該說繼承得非常鮮明。
張梅穎:他跟我們經常的教育就是,我一生的坎坷呀換來一條真理,就是沒有共產黨絕對沒有新中國。
梁曉聲:中國在改革開放經歷了20年之后,以后還要可持續發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中國的大多數官員們,能不能找回中華民族優秀的知識分子那些憂國憂民的精神營養,變為自己執政期間的對黎民百姓的悲憫情懷。
張梅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我想在將來,在全世界逐步會得到共識的。
1955年2月9日,84歲的張瀾先生因患重度動脈硬化和肺炎,在北京醫院逝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