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zhoujun.blshe.com/post/349/481542
薦者雙石按:這是友人zjy00611寫的一篇東東,是關于前些日子被《炎黃春秋》炒作得沸沸揚揚的“‘十六字訣’首創(chuàng)權”那場公案的!本莊主在此向眾茶客作鄭重推薦——如果《炎黃春秋》有足夠雅量的話,也不妨作為一篇商榷文登上一登?既然是討論嘛,何不就此機緣,干脆討論個底兒掉哩?本莊主認為,甭管這樁公案孰是孰非,與《炎黃春秋》趙先生那篇東東比較起來,人家這篇東東最起碼從學術上來說要規(guī)范得多!比如誰誰誰說過什么,啥時候說的,在啥東東里說的,全部給出了出處,白紙黑字都有據(jù)可查。而趙先生被《炎黃春秋》熱捧的那篇東東里,滿篇都是言之鑿鑿的結論,可“論據(jù)”卻全都不清不楚,不給出處——這個,可不是上道的玩兒法喲!
zjy00611:“游擊戰(zhàn)爭十六字訣”首創(chuàng)權的討論
作者:zjy00611
蕭克《永銘在心的親切教誨》,1977年9月《人民文學》:
井岡山斗爭的前期,我們許多同志,不懂得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特點,不習慣于新的作戰(zhàn)形式游擊戰(zhàn)術……在一次干部會議上,毛主席給我們講戰(zhàn)術,什么叫游擊戰(zhàn)術?簡單扼要地說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個大字。
這篇文章是毛澤東逝世之后發(fā)表的。在此之后,當黨史人員再次向蕭將軍詢問十六字訣的首創(chuàng)者之事時,他回答(《從紅四軍成立到離開井岡山前后的幾個主要戰(zhàn)役》,引自《親歷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江西出版社):
(黃垇之戰(zhàn))這個戰(zhàn)斗很難說是什么戰(zhàn)術,那時主席的“十六字訣”我們還不知道。
第一次打進永新以后就分兵,前鋒部隊到了天河,我們二十九團團部住在石灰橋,主要是作群眾工作。有一天,叫我們去團部開會,宛希先同志在會上和我們講了毛主席的“十六字訣”。
我第一次聽到“十六字訣”是宛希先講的,前面說過了。他把十六個字一句一句作了解釋。以后,我也聽到毛主席講過。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擔任地方黨領導人的陳正人回憶,1928年1月,毛澤東率部攻克遂川縣城,并在遂川縣城召開遂川、萬安兩縣縣委聯(lián)席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字訣”。他在《毛澤東同志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偉大實踐》一文中回憶說:“在遂川時(即1928年1月)就聽到毛主席提出的游擊戰(zhàn)爭的十六個字原則了,特別是這年的上半年,聽得就更具體了。”
湘南暴動后上井岡山的歐陽毅中將在《我對井岡山斗爭的回憶》中提到:
二十九團上山后,在毛主席領導下,許多問題有辦法了,什么紀律問題呀,幾項注意呀,上門板,捆禾草,不能調戲婦女,買賣公平,要節(jié)約,都有了。還聽了毛主席的一次報告,內容是對敵要運用游擊的戰(zhàn)術原則。那時十六字訣已提出來了,……
參加平江起義后上井岡山的李壽軒將軍與歐陽毅將軍在《上井岡山找毛委員的隊伍》一文中寫道:
紅四軍和紅五軍會合之后,毛澤東同志很快從紅四軍派黨代表同志,到紅五軍各大隊來工作,幫助建立和鞏固各級黨代表制度,傳播紅四軍政治工作經驗。
在毛澤東同志加強對紅五軍政治領導的同時,我們學習了毛澤東同志從豐富的實際斗爭中總結出來的,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概括的作戰(zhàn)方針。紅四軍的干部用他們生動的實際戰(zhàn)例,做了介紹和講解。證實了執(zhí)行這個方針就一定打勝仗,違反這個方針就一定打敗仗。
井岡山斗爭時期在茶陵游擊隊,后來加入六軍團的譚家述中將也在《從山谷中打出來》一文中明確寫明,十六字訣是毛澤東首創(chuàng)的。
主張朱德創(chuàng)立十六字訣的趙于平在炎黃春秋的文章中曾有這樣一段:
例如楊至成、何長工、宋裕和、范樹德、龔楚等。他們曾經回憶說:“朱毛會師后,原來井岡山的同志們紛紛奔走相告,說‘這下好了,來了個會打仗的’,又說‘朱軍長有一個御敵的十六字訣’。”
不知道趙于平文章中引號里的這些話都是誰說的,肯定不是楊至誠和何長工。粟裕將軍曾將南昌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比為“激流歸大海”,這與趙文中所描寫的情感,顯然是不符的。粟大將還曾回憶,部隊在八月失敗后,情緒低落,見到毛澤東帶隊來接,大家奔走相告,“孔明來了,有辦法了。”我見過的大多數(shù)當事人的回憶,都符合這一觀點。龔楚的觀點上文已有介紹,范樹德主張朱德首創(chuàng)十六字訣的出處,我沒有看到過。宋裕和是70年就去世了,如果他主張朱德首創(chuàng)十六字訣,那么就是黨內軍內井岡山斗爭親歷者中首先提出這一觀點之人,他的證言將極其可貴,但我同樣沒見到他這一主張的出處。
楊至誠上將在《艱苦轉戰(zhàn)毛主席在井岡山的片斷》中明確寫明:
當時,敵我力量懸殊太大。敵人有全國性政權,有飛機大炮;我們一無所有,不能和敵人硬拚。因此,毛黨代表規(guī)定的作戰(zhàn)方針是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何長工文革后期開始與蕭克共事,對十六字訣的產生,雙方有過交流,觀點一致。在黨史人員就此問題追問時,何長工的回答是(《關于井岡山斗爭的三個問題》,《星火燎原--井岡山斗爭專輯》):
關于“十六字訣”有爭論。有一個記者叫×××,現(xiàn)在是總政治部的,他在延安時期跟斯諾談話時說“十六字訣”是朱德同志創(chuàng)造的。我們學校(指軍事學院)有個顏永輝也同意這個意見。我說是朱德、毛澤東兩個隊伍創(chuàng)造的。南昌起義部隊是游擊戰(zhàn)爭,秋收起義部隊也是游擊戰(zhàn)爭,不是共同創(chuàng)造“十六字訣”嗎?其實在井岡山,是毛主席先提出來,這是有根據(jù)的。我們肖院長(指蕭克同志)記得。他在二十九團當連長的時候,那時候宛希先是營黨代表,二十九團就傳達過,是毛澤東提出來的。
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有多面手之稱,善于同三教九流人物打交道的何長工,回答這一棘手問題是有點滑頭的。提出了“朱德、毛澤東兩個隊伍創(chuàng)造的”,這一說法后來的官方正史被采用。但說到最后關鍵之處,何長工還是明確地擺明了態(tài)度:“其實在井岡山,是毛主席先提出來,這是有根據(jù)的。”
這樣看來,趙文所提的五個當事人楊至誠、何長工、宋裕和、范樹德、龔楚,能夠肯定準確的只有龔一人,至少有兩人(楊、何)是肯定錯誤的,另有兩人存疑。
話又說回來,朱德本人,以及陳毅、彭德懷這些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元帥,又是怎么看的呢?
朱德在《南昌起義到井岡山》(一九六二年六月)一文中說:“關于游擊戰(zhàn)術以至整個戰(zhàn)略問題,還是后來由毛主席系統(tǒng)完善地解決的。”彭德懷在《八路軍怎樣作戰(zhàn)》(一九三七年)一文中說:“毛澤東同志曾經發(fā)明了一個有名十六字的游擊戰(zhàn)術原則,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陳毅在《論游擊戰(zhàn)爭》(一九三九年)一文中說,紅軍游擊戰(zhàn)爭“其戰(zhàn)術特點包括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毛澤東的十六字訣內,又可包括在黃公略的‘化零為整,化整為零”的兩個戰(zhàn)術口號之內。”
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將軍有上百人,他們中間,有跟著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的,有跟著朱德的南昌起義余部,有跟彭德懷上山的平江起義的,有當時是井岡山地方游擊隊,后來參加六軍團的。除此之處,還有地方黨政領導人。他們都普遍主張是毛澤東首創(chuàng)了十六字書訣。肖克與毛澤東關系不必細說了,就是到了解放后還提出了毛的十大軍事原則過時的觀點。就是他在文革后至少兩次公開承認是毛澤東首創(chuàng)了十六字訣,而且具體是宛希先到他的部隊傳達的。參加井岡山斗爭的五五將軍中,我現(xiàn)在只知道一生搞后勤的趙镕中將提出朱德首創(chuàng)一說,雖然他公開自己主張時,許多井岡山斗爭的當事人已故去,還是有不少將軍公開反對他的說法,如張宗遜和韓偉。而公開在書面明確提出朱德首先提出十六字訣的還有聶榮臻,他沒有參加過井岡山斗爭。
朱德曾于1944年在“編寫紅一軍團史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說,“過去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在川、滇同北洋軍閥等打仗,打了十年,總是以少勝多。在軍事上的主要經驗,就是采取了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法。記得在莫斯科學習軍事時,教官測驗我,問我回國后怎樣打仗,我回答:戰(zhàn)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當時還受了批評。其實,這就是游擊戰(zhàn)爭的思想。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起了一點帶頭作用。”
朱德這里講的是游擊戰(zhàn)術的萌芽。從歷史事實上看,朱德率南昌起義余部的轉戰(zhàn)經過,湘南起義的前前后后,與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建設根據(jù)地、開展游擊斗爭的歷程相比,雖然秋收起義隊伍的人員和武器都不占優(yōu)勢,卻明顯更早、更明確地執(zhí)行了避實擊虛、適時進退的游擊戰(zhàn)術,而且這是以踏實的根據(jù)地建設為后盾的。
毛澤東誕辰八十五周年之時,井岡山斗爭的參加者譚震林發(fā)表《井岡山斗爭的實踐與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一文,其中詳細介紹了毛澤東在井岡山創(chuàng)立游擊戰(zhàn)爭十六字訣的過程。
比如:秋收起義部隊轉戰(zhàn)初期,在蘆溪與強敵遭遇,不能及時退避,造成極大損失(何長工等人都認為盧德銘此時的指揮有此不足)。而之后,一打茶陵、打遂川、新城的戰(zhàn)斗,都是力求趁敵不備,突襲成功。當強敵進攻時,部隊就拉回井岡山根據(jù)地,再尋戰(zhàn)機。按照賴毅、韓偉等將軍回憶,部隊二打茶陵得手后一個月,強敵來攻,此時毛澤東在井岡山養(yǎng)病,部隊與敵硬拚,打成僵持。后來隊伍最終回到井岡山后,毛澤東給干部戰(zhàn)士講解隊伍的成敗得失,就提到以要正視部隊實力,既要能打,也要能走,不要留戀。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為使部隊能夠掌握十六字訣的作戰(zhàn)要領,結合實戰(zhàn),耐心教育。也可以看出,十六字訣作戰(zhàn)原則,是與根據(jù)地的建設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當時的我黨部隊,是還未燎原的星星之火,如果沒有根據(jù)地,退又能往哪里退?而根據(jù)地建設從理論到實踐是什么人在最為艱難的情況下,頂著敵人的會剿、圍剿,頂著各路大員的指責、處分、質疑,從荊棘中開辟出來的,無需多言。
其實,當趙镕將軍提出十六字訣朱德首創(chuàng)一說后,多個健在的當事人都明確地表示了異議,尤其是曾親自聆聽毛澤東當年教誨的秋收起義幸存者。這其中,張宗遜上將的回答最為令人深思(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幾個問題):
“十六字訣”是毛主席提出來的。這是肯定的。在我們上井岡山之前過去的歷史上從未提出過。“十六字訣”是毛主席對游擊戰(zhàn)術的總結,而不是對正規(guī)戰(zhàn)斗的總結。時間就是在永新困敵達二十五天之入的時候提出來的。那時,朱軍長在酃縣,以后打彬州去了。這是歷史事實。
張將軍這段話的真正含義是:毛領導一個團的正規(guī)軍(31團),加以游擊武裝和人民群眾的力量,用四面游擊的方式,將十一團敵軍困在永新縣城附近三十里內二十五天之久,而朱卻率28、29兩個團開進敵強我弱的湘南地區(qū),冒進失敗,損兵一半。那時誰真正懂得游擊戰(zhàn)爭的真諦,一目了然。
一個長年緊跟毛澤東,一個多年來同毛澤東互相成見嚴重,在反教條主義運動中勢不兩立,文革后榮辱地位又相對倒了個的張宗遜肖克兩員上將,在文革后政治空氣寬松得多的情況下,卻在誰首創(chuàng)十六字訣這一問題上達成一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