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以階級斗爭為綱”被曲解為“階級斗爭”。為此,必須澄清。
一、“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核心內涵
事實上,毛澤東語境的這兩個概念是不能等同或互相代替的。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話語存在著三個基本構成式敘述:
首先,從現在的資料看,“以階級斗爭為綱”最早出現在一九六三年九月六日至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北京工作會議上由鄧小平主持制定的《關于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一些具體政策的規定(草案)》中。這個《草案》作了這樣地表述:這次運動應當“以階級斗爭為綱,抓住五個要點。”“即是:階級斗爭、社會主義教育、組織貧下中農階級隊伍、‘四清’、干部參加勞動。在這五個問題中,階級斗爭是最基本的。”
其次,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五至二十八日,毛澤東在主持制定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中對“以階級斗爭為綱”作了定義:“抓住階級斗爭這個綱,抓住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斗爭這個綱,”
第三,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四日,毛澤東在有關農業互助合作的談話中講:“有句古語,‘綱舉目張’。拿起綱,目才能張,綱就是主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并且逐步解決這個矛盾,這就是主題,就是綱。提起了這個綱,各項幫助農民的政治工作,經濟工作,一切都有統屬了。”
這三個基本構成式敘述為:a:“以階級斗爭為綱”與“階級斗爭”是不同層次的兩個概念。按毛澤東的話說即“綱”與“目”的關系。B:“以階級斗爭為綱”講的是最高層次“道路斗爭”,既“抓住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斗爭這個綱”,可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核心內涵表述的是“以走社會主義道路為綱”。C:“綱”只有一個,“目”可以有多個(“階級斗爭”只是其中的一個),其關系是“綱舉目張”。換句話說,“張”目的前提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和中央負責人座談會上,周恩來將這種關系陳述為 “以階級斗爭為綱,以生產為中心”。
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具體實踐
毛澤東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具體實踐范式表述為“抓革命、促生產”。也就是說,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途徑是“抓革命、促生產”。這個公式也包涵如下的哲學關系:
1、抓革命是手段,促生產是目的,歸屬是“為人民”;
2、抓革命的依據或衡量標準是“促生產”,背離這點就是“極左”;
3、“抓革命、促生產”的完整表述是毛澤東一九六三年五月九日的一段批語:“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是使共產黨員免除官僚主義、避免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確實保證,是使無產階級能夠和廣大勞動群眾聯合起來,實行民主和專政的可靠保證。”
4、“抓革命、促生產”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典型有大寨、大慶、鞍鋼等。
“抓革命”除了“階級斗爭”外,還包括政治、道德等其它重要內容。當然,階級斗爭是十分關鍵的環節。毛澤東認為“正確理解和處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是領導和團結全黨,領導和團結全體人民群眾,順利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進行階級斗爭,進行兩條道路的斗爭,這是決定我們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根本問題”(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日)。
三、“以階級斗爭為綱”理論與實踐的根據
還應該指出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與實踐絕不是所謂“過高估計”、“嚴重估計”的主觀結果,而是“歷史事件”的因果,主要有西方挑戰、蘇聯特權階級的修正主義及國內的階級斗爭。
史料表明,二戰結束后以英美為核心的西方集團在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中把意識形態斗爭作為最高國策,首先以冷戰方式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全方位的——先后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馬歇爾計劃、韓戰、越戰、和平演變等展開了推行西方制度,遏制共產主義為綱的階級斗爭,把世界拖入一場“全面戰略概念”( 丘吉爾語)的危機中。在這種顛覆的遭遇中,加之蘇聯修正主義特權階級企圖將中國納入其軌道及國內的階級斗爭,面對新中國剛剛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需要鞏固的現實,毛澤東只能用“以階級斗爭為綱”來全面應對,堅定走“中國是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后期蘇聯解體和國內“8.9事件”,無疑證明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在鞏固時期的正確性。
2009年12月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