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春秋,信史乎?
司馬南
一千萬人被餓死的謠言,《炎黃春秋》的楊繼繩并不是始作俑者。但是楊繼繩試圖將謬誤流傳變成鐵案砧板,所以他不顧年邁,吭哧吭哧寫了80萬字《大饑荒紀實》。讀了下面的文章,楊繼繩老先生需要再寫80萬字了,而且還要學習一點算術,否則,寄望頗深的鐵案不鐵,聲言無誤的紀實不實,豈非白忙活?
即使再寫一千萬字,又怎么樣呢?案子依然鐵不了,紀實依然實不了,因為事實從來不是靠秀才寫出來的,更不是預設答案之后,僅靠搜集材料,大幫哄出來的。哄得再熱鬧,跟風的再多,流言蜚語再瘋狂,事實畢竟是事實。
不談政治意識形態,不講人物功過是非,也不講奸佞陷害忠良,大凡與數字有關的事實,至少是“算”出來的。
第一次人口普查1000萬的數差,是怎么被推算出來的?今天講不清楚,但是,下文的引經據典具體分析剖明了一個問題:后來的幾次人口普查,推翻了這1000萬的數差,而且權威的統計數據發現,當時的算法有問題,結論靠不住。
根本靠不住的結論,卻被拿來大肆渲染,煽情悲苦,反復引用,越說越玄乎。本需要“算一下”,才出得來的數字,在某些人的筆下,根本與“計算”無關,只需“摸著屁股拍腦袋”就夠了。拍腦袋,要什么有什么,需要多少編多少;摸屁股,知道自己為誰說話,說話為了什么。忘卻雄沉雅健,不講實錄愛奇,只拿統計數字起哄架秧子,也算是30年來中國右派知識分子引領社會反叛思潮的一大特色。
現在看,即使當時的算法無懈可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數字板上釘釘般地準確,60年代的的大饑荒的確餓死了1000萬人,也不等同于后來的“餓死1000多萬人”、“餓死幾千萬”。
但奇怪的是,對于給共和國前三十年抹黑的言行,人們好似被葵花手點了穴道,感覺麻木,沒有任何反制能力。正因為如此,下文作者的勇氣與認真越發顯得難能可貴。
必須指出,關于那年月餓死多少人的問題,根本不是算法問題,不是數字問題,不是具體歷史事實甄別問題,而是政治的大是大非問題。“數字冤案”的背后,是一場導向性很強的飽和式謾罵,是國內外泄憤者對毛澤東時代偉大成就施以否定的成功案例。所以大家看到了,人口統計的復雜性、科學性在這里完全被忽視了,甚至根本不在人們考慮范圍之內,右派人文知識分子打頭陣,與其說研究,不如說是研究名義下的檄伐;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拿著來路不明基金會的銀子,一場追逐飛盤的瘋狂叼銜表演。
離間一個國家的人民,最有效的攝心手段,是抹黑、丑化、玷污其歷史與領袖,前蘇聯的敵人正是這樣做的,而且大獲成功。同樣,我們的敵人,從來沒有放棄使用同樣的手法對付我們,他們也已經部分地成功了。
某些大饑荒謠言的傳播者,未必是敵人,但是,他們的偏激情緒被人利用了,他們的浮夸作風,正好是敵人所需要的,他們擺不正個人際遇不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系,他們在一片可疑的叫好聲中比狠斗勇最終詮釋墮落與迷茫。靠這些人寫《炎黃春秋》,既非“實錄”,亦非“愛奇”,疑似心達而險,言偽而辯,無道也,無理也,無韻也。
如此,豈可視之信史乎?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于山東黃河入海口)
————————————————————————————————
附文:
三次人口普查數據摧毀了“餓死幾千萬”謊言起點的數值基礎
--------------------------------------------------------------------------------
作者: 云淡水暖
草民的基本思路是,在進行數據演算的基礎上解讀“餓死幾千萬”這一說法的的來路,草民采用的數據,全部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資料。
“餓死幾千萬”的說法,原新華社“高級記者”、《炎黃春秋》副主編楊繼繩洋洋灑灑寫了一本80余萬字的“專著”《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談了所謂的“來龍去脈”,這本“專著”,被一些狂熱宣揚這個說法的人奉為“鐵證”。草民引用其中的說法看看此話語起于何時:
書中引述:
表22-1 國家正式公布的歷年總人口(萬人)、出生率(‰)和死亡率(‰)(即《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草民注))
年 份 年末總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1954 60266 37.97 13.18 24.79
1955 61645 32.60 12.28 20.32
1956 62828 31.90 11.40 20.50
1957 64653 34.03 10.08 23.23
1958 65994 29.22 11.98 17.24
1959 67207 24.78 14.59 10.19
1960 66207 20.68 25.43 -4.57
1961 65859 18.02 14.24 3.78
1962 67295 37.01 10.02 26.99
1963 69172 43.37 10.04 33.33
1964 70499 39.14 11.50 27.64
1965 72538 37.88 9.50 28.38
1966 74542 35.05 8.83 26.2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4》,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年(原注),
這張表中的數據,在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1978年以前的數據,一直是這樣表達的。這是1978年后,首次以統計年鑒方式公布人口數字,而此時正值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束,表中1960年人口比1959年人口少了整整1千萬的情況,立即被外國人抓住大肆報道,“日本共同社說‘這是和平時期最大的人口事件’”,但是,這個不多不少1千萬的數據顯得很突兀,于是,用普京的話說,西方“人口學者”們“濕乎乎的鼻子”伸過來了。既然他們認為1千萬“不可信”,那就往高里整,動機就不細說了。
于是,中國的“學者”、文人們也參與了這個“轟轟烈烈”的造數運動,各種各樣的“正推”、“反推”理論、各種各樣的“人口建模”方法,林林種種,不一而足,在楊繼繩的80萬字“專著”里頭,可以看到的中國“學者”、“專家”的名字,有5個以上,外國“學者”的名字,有4個左右,結果當然五花八門,當然都是遠高于“一千萬”。此后,“餓死幾千萬”的話語就被某些人大肆炒作起來。
但是,無論是何種“統計”、“計算”,都是在1984年《統計年鑒》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基礎上開始的,按照楊繼繩的說法,所謂“首先用人口學的方法,對《中國統計年鑒 》上的人口數據進行修正。”,就是說,《中國統計年鑒》是這些“建模”,“倒推”、“正推”結果的基石。
但是,這些“敏感”的中外“學者”雖然抓住了《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1960年的人口數據大幅變動,卻又對另外一組數據特別地不敏感,那就是人口普查數據。
中國至今總共進行過五次人口普查,分別是1953、1964、1982、1990、2000,所謂“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它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那么,相信客觀的、不論持何種意識形態的人,都應該在探討人口問題的時候,優先、重點考察一下人口普查的數據。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有一張《全國1982年人口年齡狀況》,摘取數據如下:
年 齡 人 口 對應出生年
19 27379596 1963
20 15620970 1962
21 10690834 1961
22 14307196 1960
23 14284240 1959
24 19459780 1958
25 18876181 1957
26 17932830 1956
……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按照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據大幅波動的1960年數據,1960年的人口出生率是20.68‰,1960人口年初數=1959人口年末數=67207萬人,1960年人口年末數66207萬人。按照:
(人口年初數+人口年末數)÷2=人口年平均數;
人口年平均數×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數
的計算公式計算:
1960人口平均數:67207萬人+66207萬人=66707萬人
1960出生人口數:66707萬人×20.68‰=13795007人
在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國1982年人口年齡狀況》表中,出生于1960年的22歲的人口,有14307196人,比《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數、人口年末數、人口出生率計算出來的人口數13795007,多了512189人。
就是說,在 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經過了1960年、1961年的兩年的“饑餓 ”,經過了1978年前的“餓”,經過了22年的風霜雪雨、春華秋實,在22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國等淘汰因素非但沒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算出的1960年出生人口減少半分,反而還多出來51萬余人,這個結果顯示,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1960年的人口數,有極大的可疑之處,因為其解釋不了為什么22年之后進行的人口普查數據表明,1960年出生的人口沒有絲毫減少,反而“增加”了。
如果是1982年的人口普查有“偏差”之處,那么后來又進行了1990年、2000年兩次人口普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統計方法的改進,1990、2000兩次人口普查,對1982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應該有進一步“修正”的作用。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有一張《全國1990年人口年齡狀況》,摘取數據如下:
年 齡 人 口 對應出生年
27 27026864 1963
28 15928062 1962
29 11504496 1961
30 14443119 1960
31 14378026 1959
32 19060366 1958
33 18350283 1957
34 17643313 1956
……
數據來源:《中國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在《全國1990年人口年齡狀況》表中,出生于1960年的22歲的人口,有14443119人,比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數、人口年末數、人口出生率計算出來的人口數13795007,多了648112人。比上一次人口普查的差值512189 人,又多了135923人。
就是說,在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經過了1960年、1961年的兩年的“饑餓”,還有1978年以前的“餓”,經過了30年的風霜雪雨、春華秋實,在30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國等淘汰因素非但沒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列出的出生人口減少半分,反而還多出來64萬余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有一張《全國2000年人口年齡狀況》,摘取數據如下:
年 齡 人 口 對應出生年
37 27866189 1963
38 20923112 1962
39 11414017 1961
40 14684726 1960
41 13059787 1959
42 17135981 1958
43 18998424 1957
44 17364027 1956
……
數據來源:《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在《全國2000年人口年齡狀況》表中,出生于1960年的22歲的人口,有14684726人,比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數、人口年末數、人口出生率計算出來的人口數13795007,多了889719人。比上一次人口普查的差值648112 人,又多了241607人。
就是說,在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經過了1960年、1961年的兩年的“饑餓”,還有1978年以前的“餓”,又經過了40年的風霜雪雨、春華秋實,在40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國等淘汰因素非但沒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列出的出生人口減少半分,反而還多出來88萬余人。
這樣,根據1982年、1990年、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徹底顛覆了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的相關數據,從三次人口普查的共同趨勢來看,1982年后歷次普查出來的1960 年出生的還在中國生活的人口數,大大多于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口數,在這一點上,三次普查高度一致,而且越查越多。
這樣的情況,絕對不符合正常的人口變化規律,對于某年出生的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有不斷的疾病致死、意外致死、遷移出國等等減少因素,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的相關數據與三次人口普查高度一致變化趨勢之間的巨大差異,草民以為,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得來的數據,可信度大大高于各種各樣的推算甚至抽樣調查得來的數據。
客觀地說,可能是 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的相關數據出了偏差,偏差的原因可能有:嚴重低估了當年的人口出生率、嚴重高估了當年的人口死亡率、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之所以用“估”,因為1960年未進行人口普查)。
迄今為止,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的相關數據還在沿用,而這些年來各種各樣需要證明“餓死幾千萬”的“專家”、文人的出發點,也是那個59、60年之間“一千萬”的人口差距。但是,草民只見到說種種人口減少若干若干的,卻未見認真討論一下人口普查的結果對那個論點的數值基礎的摧毀性解構,是沒有看見還是故意不看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