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的經濟:計劃與市場并存
市場是什么?不就是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嘛。有什么特別神秘的呢?通過市場交易,無非就是反映出各種商品的供求信息,然后利用信息反饋來調整或制定新的計劃生產任務,隨之也就調整了資源的配置情況。這不過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調整加反饋的控制系統而已。
難道說毛澤東時代沒有市場嗎?其實市場是無所不在的。
比如說糧食的統購統銷吧。除了農民交納部分公糧外,其余部分就都由國家用貨幣進行購買,然后再由國營的糧店將糧食出售出去。當然,在工業化時期,對糧食根據人口情況進行計劃配置是必要的。但保證了人人都有糧食供應,保證國民的基本生存條件,還有什么比這更人道的呢?根據糧食的消費情況,國家就可以有計劃地調整糧食生產任務,土地使用,墾荒等工作安排,總之爭取基本能夠做到糧食的自給自足,這是一個國家能否穩定的重要的底線,“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再比如每戶家庭的生活日常用品吧。這些用品也不是國家直接配給到每家每戶的,而是各家根據自己的需要到國營商店商場去購買的。一般每過一段時間,商場還要盤存,也就是清點統計供求數據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反饋,有關部分對一些生產任務進行計劃。農民要獲得用于生產生活的工業產品,也是自己去購買的。
又比如毛澤東時代的工業項目建設吧。國家每年要根據自己的各種物質生產的能力,來計劃一些大的項目建設和投資。項目開工建設需要什么材料,那就到相關的生產企業去定購,或直接采購。對于地方來說,有什么項目需要建設,可以向國家爭取部分投資,自己在籌措部分資金。有關生產企業根據定購情況來調整計劃自己的各項生產任務。
毛澤東時代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從上面人們可以看到市場的確是無所不在的,計劃與市場是并存的。
在毛澤東時代,經濟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保證糧食分配,維護國民的整體利益。二是處于重工業化時期,資源主要向重工業傾斜,資本積累主要投向用于重工業再生產。資源嘛,用于生產資料的比重大了,自然用于生活資料的比重就要小一些,所以生活資料市場的發展速度相對而言要慢一些,這是很正常的。三是傳統的計劃經濟手段還比較粗放,這是難免的,因為當時并沒有象現在有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
后來改革開放后,這個時候中國的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建成了,只要把資源向生活資料方面傾斜一下,國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得到很快地提高。重工業就是最基本的經濟基礎,輕工業只是重工業主干上開出的各式各樣的花。重工業沒有了,那么,要么輕工業也會凋謝,要么成為其它重工業國家的依附。
能夠引起人們思想發生深刻變化的,當屬計算機、互聯網和數據庫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計算機是人類大腦的功能的延伸。人類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技術的能力的飛躍,為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計劃經濟的升級提供了必備的技術基礎。
有了公有制,有了先進發達的工業技術,又有了計算機技術,那么將整個社會的經濟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就成為可能。
但市場的功能性手段現在還無法完全拋棄,將來會怎樣由將來的人決定。一是社會生產力還沒有達到平均使所有的人都能達到相當的生活水平,這種生活水平的標準就是所有的人對物質的欲望降到可有可無的程度,對物質的需求不再是大多數人關注的要點。二是人們的思想觀念由私有觀念轉為公有觀念的轉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好幾代人的新陳代謝才能夠完成。也就是說,生產力的水平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兩個因素都導致現在還需要利用市場的競爭性功能手段。
在公有制下進行市場經濟,打個比方的話,這個時候國家相當于總的資本家,而市場中的各個經濟實體的資產所有權都屬于國家,國家保障每個經濟實體在市場中能夠得到自由公正競爭的條件。至于每個經濟實體的經營活動,按照郎咸平的觀點,就是由職業經理人來負責主持日常經營活動。
以上就是關于在公有制的基礎上,計劃與市場并存的情況一點看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