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速僅為4%。最明顯的莫過去房地產方面的數據:今年1-4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7%,而商品房銷售額下降7.8%。于是,很多海外投資機構擔心,中國經濟在下滑途中,會否引爆一直深處蟄伏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然而,國內專家卻對此嗤之以鼻。他們認為:一方面中國有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及龐大的國有資產可以出售,對抗系統性金融風險問題不大。另一方面國內金融體系不良貸款率極低。截止2013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5921億元,全年新增99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比上年末上升0.05個百分點。特別是上市銀行,除農行、交行和中信銀行之外,其他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在1%以下。何來系統性金融風險暴發之可能?
不過,筆者認為,從短期來看,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一,房地產業剛剛出現拐點,目前尚未大跌。其二,由于中央政府將發行債券的權力下放給了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自發自償,所以暫時避開地方政府平臺的因債務集中到期的違約風險。唯獨制造業不振造成的銀行不良貸款驟升情況的確比較棘手一些,但這在短期內不足以催垮我國的金融體系。然而最大的系統性隱患卻來源于我們不夠重視的地方。
首先,看不到的信用風險最可怕。雖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全球最低,但相當一部分銀行在信用風險方面,都是通過人為手段進行了調節和控制,壓制和掩蓋了信用風險。如對政府融資平臺普遍實行以新換舊政策、資產重復抵押現象嚴重、抵押資產價值遠低于實際貸款額、互保聯保現象十分嚴重、企業實際貸款余額和擔保余額遠高于企業資產規模等。所有這一切,都被商業銀行有意掩蓋與回避了。這一問題,只有等風險出現時,才有可能暴露。
此外,一些地區出現的企業債務連環風險,以及地方政府不惜一切手段避免企業破產所產生連環效應,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用安全是何等的脆弱,信用風險是何等的嚴重。要知道,現在地方政府最擔心的就是平臺公司出現資金鏈斷裂,或者開發企業資金鏈斷裂波及到其他企業、特別是平臺公司。
所以,判斷銀行在信用風險方面的問題,決不能單純地看數據、看已經暴露的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額,而要看債務結構,看貸款“大戶”的資產狀況、互保聯保情況、貸款數量。否則,可能會出現風險爆發了,還不知是如何爆發的盲目現象。
再者,流動性風險對社會危害性更大。2008年以來,銀行貸款以爆發生增長的方式出現,每年M2的增速都遠遠超過了預期值,截止今年4月M2總量一舉突破了110萬億。但令人驚奇的是,企業資金緊張的矛盾卻愈加嚴重。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資金的流動性在大幅下降。截止2013年末,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為44.03%,同比下降了1.8個百分點。
造成銀行流動性下降,甚至出現“錢荒”的主要原因,就是資金大量積壓在流動性不強的領域,如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以及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等。雖然對于銀行來說,把信貸資源流向這些領域利息很高,甚至比投放給中小企業效果更好,且更安全。而在這些行業都是將幾元錢當一元錢用的行業。
在我國,流動性風險一定程度上已經比信用風險還要嚴重,可能產生的社會危害也要更大。因為,流動性風險帶來的不只是金融風險的問題,還有通脹或通縮。如果銀行放水過大或者房地產這個蓄水池快速破裂,過于充裕的流動性,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通貨膨脹。而另一方面,如果過度的收縮流動性,造成結構性通縮,社會上普遍出現“錢荒”,這既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更會加速資產泡沫破裂,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最后,資金體外循環帶來的風險,我們俗稱影子銀行風險。所謂資金體外循,就是指地下金融、社會集資等金融部門不掌握,但同樣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和活躍的資金。這應當不是一個小數目,也不是一個可以有效控制的領域,因為,從近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社會集資案、跑路案來看,少則億元,多則十億元、數十億元已經相當普遍。有資料顯示,影子銀行目前的規模超過20萬億。
當然很多人會說,地下金融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即便出現風險,也不會波及到銀行。但殊不知,很多地下金融組織,在從事地下金融活動過程中,都得到了銀行明里暗里的支持。一些已經爆發的案件,也都牽涉到銀行。所以,地下金融的體外循環活動,實際對銀行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也是金融風險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中國會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從短期來看,這種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但從中長期來看,看不到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資金體外循環的風險都如一顆顆定時炸彈一般放在我們的面前。現在我們要做的不應刻意掩蓋風險,而要適度地釋放一些風險,并通過這些風險來警示一些金融機構。否則,過度壓制和掩益風險,會帶來更大的危害,造成決策層的錯誤判斷與決策。而且這種風險能量積聚過多,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不可逆的沖擊和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