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有很多關于中國的介紹,亞當斯密指出“中國比歐洲任何國家富裕得多”,“但是今日旅行家關于中國耕作、勤勞及人口稠密狀況的報告,與五百年前的記述比較,幾乎沒有什么區別,中國似乎長期處于靜止狀態,中國的財富就已完全達到了該國法律制度所允許的發展程度”。
但亞當斯密又認為“一國所獲的財富,應該達到它的土壤、氣候和相對于他國而言的位置所允許獲得的限度,才沒有了再進步的可能”,“中國若易以其他法制,那末該國土壤、氣候和位置所可允許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那中國應該實行什么制度呢,亞當斯密開出的藥方是“自由貿易”,亞當斯密指出“一個忽視或鄙視國外貿易、只允許外國船舶駛入一二港口的國家,不能經營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經營的那么多交易”。
亞當斯密的總體邏輯就是,中國雖然比歐洲任何國家都富裕,但中國若改變國家治理的方式,也就是采用亞當斯密所極力主張的自由貿易的話,那中國可以變的更富。這是亞當斯密對中國的總體看法。
但亞當斯密有一個疑問,一直沒有解開,那就是“中國和歐洲生活資料的價格,大相懸殊。中國的米價比歐洲各地的小麥價格低廉得多”,他認為這與國家的貧富沒有關系,他舉例,“英格蘭比蘇格蘭富裕得多,但此兩地小麥價格的差異卻少得多,基本上沒什么差別”。
亞當斯密并不了解的是自由貿易只適合海洋國家,而中國是個內陸國家,即使自由貿易了對中國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當時法國的重農學派則持與亞當斯密完全不同的看法,法國的重農學派認為,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是因為中國最重視農業,重農學派的思想主要都是來自對中國的研究與總結,重農學派是法國最重要的學術思想派別,甚至在巴黎所謂社會顯貴名流的社交場合中,都以稱道農業改革和穿著帶有農家色彩的裝束為時尚。
法國出現“重農學派”也有當時的歷史背景,重農學派出現于重商主義后期,其背景就是歐洲各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不僅沒帶來國家財富的增加,相反導致了農業經濟的衰敗,而農業的衰敗又導致了國家財政困難,農民生活更是日益貧困,因此社會上對重商主義怨聲載道,普遍批判重商主義的做法。
畢竟在當時工業革命還沒有爆發,除了煤炭之外,其他各種礦產資源都沒有被人發現,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都來自農業,而一旦農業凋敝就意味著社會的潰敗。以魁奈為首的重農學派指出,財富是物質,他來源于生產而非流通,生產而不是交換才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在一切經濟部門中,只有農業才生產新的財富,才是真正的生產部門,其余所有產業部門都只是改變物質形態,并不創造新的價值,只是參與分享農業創造的價值。必須重視農業國家才能富裕。
其實重農學派的思想從上面我們提到的“亞當斯密疑問“中也能得到驗證,英國非常重視自由貿易,但是由于農業不發達導致糧食價格奇高,最終人民還是得不到好處,因此在當時倡導重農思想是非常正確的。
這里面其實是通貨膨脹的問題,在亞當斯密時代經濟學中還沒有通貨膨脹的概念,重商主義者將本國貨物銷售到國外換回金塊,這樣就會導致國內貨幣增加而實物減少,必然導致通貨膨脹,這也是亞當斯密感慨當時英國物價奇高的原因所在。
而從根本上說還是因為當時是農業社會,跟現在“商品出口能促進國內生產”的情形不同,農業社會的產出是固定的,出口一部分之后,國內可以享用的產品就必然減少,在貨幣增加的情況下必然出現高物價。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英國,在葡萄牙表現的更厲害,葡萄牙殖民者不斷從殖民地掠奪金銀,而國內貨物生產卻停滯不前,也曾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重農學派所主張的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唯一的財富產出部門,跟現在經濟學家所主張的“回歸制造業”,“重視實體經濟”是一回事,而當時工業革命沒有發生,農業就是唯一的實體經濟,因為重農思想在當時是完全正確的。
亞當斯密其實也感覺到了“重商主義”的危害,但是他的解決方法與重農學派不同,亞當斯密認為重商主義之所以傷害了國家財富的增加,是因為重商主義者為國家換回的是金銀,金銀不能吃,不能喝,不是實物財富,亞當斯密主張國家自由貿易應該換回諸如葡萄酒之類的實物財富,這是亞當斯密對重商主義的改良。因此亞當斯密對國內那些阻止外國貨物輸入的人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抨擊。
很多人誤以為亞當斯密是反對重商主義的,不是重商主義者,其實通過對亞當.斯密著作的文本分析,結合當時英國發展的歷史史實,可以確認亞當.斯密也是重商主義的信徒, 兩者屬于同一個思想脈絡。而自由貿易也并非由亞當.斯密首倡,而是重商主義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對國際貿易的研究和理論在最早的時候幾乎都是出自重商學派的著作。亞當斯密的主張是改良重商主義,
亞當斯密與法國重農學派的分歧就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區別,法國主張重視實體經濟,亞當斯密認為應該改良虛擬經濟,兩者都對,但重農學派更合適,而亞當斯密的“改良重商主義”確實能改善當時英國畸形貿易所導致的問題,但其作用也不可高估,因為如果沒有后來的工業革命,這一切討論都是毫無意義的。
商業繁榮在人類歷史上從來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無論是在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上那些靠貿易而繁榮的陸地王國,還是地中海上靠貿易繁榮的海上島家都曾經顯要一時,但最終隨著商路的改變而衰落,而工業革命,特別是蒸汽革命的爆發是亞當斯密去世之后四五十年才發生的事情,而工業革命,特別是后來的物理革命,化學革命才真正的改變了人類的歷史,我們沒必要本末倒置。而工業革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工業革命既沒有爆發在最早開始殖民貿易的葡萄牙,也沒有爆發在最早實行資產階級統治的荷蘭,而是爆發在了英國就是這種偶然性所致。
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前的傳統社會重視農業是正確的,因為當時農業是唯一的實體經濟部門,而且社會上也不存在多余的勞動力,一個人從農業部門轉發的話就直接意味著農業產出的下降,而當時的又不存在國際性的糧食貿易,如果國家將主要精力放在商業上就必然導致糧食的短缺或糧價的高企,這就是當時英國面臨的問題。
而重視實體經濟的思想在全球經濟危機之后也日益得到經濟學界的認可,這更印證了當時重農學派的思想先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