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式金融壟斷資本惡性膨脹,金融寡頭不擇手段斂財,導致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認為:“這已不僅僅是社會平等問題,而是美國曾經的一個基本信念和道義——老板收入大大超過普通員工將不利于士氣——的崩塌?!敝Z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原世界銀行資深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列茨指出,金融系統正在讓美國社會承受損失而讓少數人獲利,這不是市場經濟,而是一個扭曲的經濟。
政策導致違規操作成為常態
很多專家都認為,美式金融壟斷資本惡性膨脹始于20世紀80年代。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馬丁•雅克認為,所有主要經濟危機都是人為造成的,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嚴重經濟危機都是如此。這與經濟周期和結構有關,但首先是一種系統性危機。這種系統危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撒切爾——里根時代,當時的自由市場主義和私有化政策為現在的危機埋下了禍根。尤其是在金融領域,這些政策導致違規操作成為一種常態。
“里根經濟學”
1929年大危機后,民主黨人羅斯福在總統競選期間攻擊壟斷和頌揚政府。他指出:“壟斷限制了各種機會。個人的主動精神被一部龐大機器的輪牙所壓碎。自由經營的領域日益受到限制,私有企業確實變得過分私有,它們已經變成了特權企業,不再是什么自由企業?!彼J為:“面對著這樣一個經濟專制,美國的公民只能求助于有組織的政府權力?!?933年3月4日羅斯福入主白宮后實施“新政”的核心是強化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陷入增長緩慢甚至停滯與通貨膨脹加劇并存的所謂“滯脹”困境。共和黨人里根在總統競選期間批評政府并提出減少對企業的干預。1981年初他在就職演講中說:“企業家有對自己的信念,有對一種觀點的信念。正是這些,創造著新的就業和新的財富的機會。”里根就任總統后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被稱為“里根經濟學”。有些人認為,猶如凱恩斯經濟學是20世紀30年代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一樣,“里根經濟學”是對凱恩斯經濟學的革命?!袄锔洕鷮W”的核心是資助大財團和大企業壟斷不斷加強,從而導致國家壟斷資本惡性膨脹。
銀行并購
在很長時期,以銀行為代表的借貸活動,主要是為實業提供貸款,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得到利息,相輔相成、相互受益。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國會大開綠燈,大幅度放寬對銀行經營業務的限制,允許混業經營范圍不斷擴大。據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等著《危機后的全球金融變革》一書中介紹,1986年,美聯儲(中央銀行)允許銀行通過在各州持股子公司形成銀行控股公司,銀行控股公司可以通過子公司參與市政債券、按揭貸款抵押債券等證券業務,也可以持股保險公司而介入保險業務。1994年通過的Riegle-Neal Interstate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ct在美國金融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結束了美國銀行業近百年水面無痕、暗流涌動的并購史,開創了銀行并購的新時代。1994年,美國國內共有323家銀行參與并購,并購金額高達7200億美元,占當年整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17.9%。
美國政府與國會都離不開大財團和大企業的資助并為其服務,金融危機折射出美國金融體制中存在著驚人的官商勾結的“裙帶資本主義”弊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甄炳禧2010年發表題為《金融危機與美國經濟前景》的文章介紹,2009年3月,美國一家非政府組織“消費者教育基金會”發表了題為《出賣:華爾街和華盛頓如何背叛美國》的調查報告披露,在過去十年間,美國金融機構用51億美元對華盛頓進行政治投資,雇用了3000名游說人員,收買國會議員、政府要員及聯邦金融監管機構等,獲得了放松金融監管及其他直接導致當前金融體系崩潰的政策舉措。第一筆資金——17億美元——是整體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及房地產機構等)用于支持聯邦選舉的政治“獻金”,其中55%支持共和黨,45%支持民主黨;而在2008年選舉中,民主黨獲得金融機構的政治“獻金”超過50%,奧巴馬得以入主白宮。第二筆資金——34億美元——是金融機構投入正式注冊的游說聯邦官員的組織及個人。僅2007年,金融機構就雇用2996名游說人員,其中許多為前政要。
放松管制
金融機構以金錢開路,從華盛頓決策者和監管者獲得放松金融管制的重大“成果”,其中主要有:
第一,美國國會于1999年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并以此廢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允許混業經營。根據這一法案,銀行控股公司可以升格為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從事具有金融性質的任何業務,從而宣告歷經60多年的分業經營模式徹底終結。新法案實施后,美國商業銀行出現了混業并購的趨勢,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以控股公司的形式相互滲透并在彼此的市場上進行競爭。
第二,政府拒絕對金融衍生品進行監管。20世紀90年代末,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建議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管制,遭到克林頓政府財政部長魯賓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等人的阻撓,他們在國會作證時宣稱對金融衍生品管制將窒息金融部門的活力。國會也封殺了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2000年,國會通過的“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規定,信貸違約互換等金融衍生品可免受監管。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缺失被證明是金融體系的禍根。投資家巴菲特曾把它稱為“大規模金融殺傷性武器”。
第三,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投資銀行實施自愿監管制度。SEC在1975年制定的規則是,投資銀行應維持債券與凈資本比率(即杠桿率)不低于12:1,如果超過12:1,任何證券交易將受到禁止。2004年,SEC在高盛公司等投行的壓力下,授權投行參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公布的標準,制定自己的凈資本準備金比率要求并實行自愿監管,實際上就是無監管,導致投行杠桿率飆升,其中美林的杠桿率升至40:1。金融當局修改監管規則,允許銀行等采取資產負債表外記賬標準,隱瞞實際負債情況。
第四,金融機構的游說使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主要業務從傳統的優質貸款轉向次貸市場,并成為次貸市場的主要買主,從而導致2007年爆發次貸危機。
第五,聯邦監管機構對信貸評級公司監管缺失引發利益沖突和信貸評級公司失職,特別是2006年出臺“信貸評級機構改革法”后,進一步削弱了SEC的監管權力。
金融機構以巨資從政府主管部門和國會獲得越來越寬松的金融監管環境,金融資產特別是金融衍生品層出不窮、急劇膨脹。據統計,如果將美國金融危機前所有金融資產(包括擔保債務憑證CDO、信貸違約掉期CDS、各種金融衍生合約以及可以交易和轉讓的各種資產等)價值都計算在內,未到期虛擬資產總額達到400萬億到500萬億美元,而美國年GDP只有12萬億到14萬億美元。這就是說,按照流量與存量的關系,美國12萬億到14萬億美元國民收入形成的資產價值達400萬億到500萬億美元。另一統計顯示,從2000年到2007年,美國GDP從98170億美元增加到138075億美元,同期內金融資產從895280億美元增加到1419210億美元,金融資產對GDP的倍數從9.12倍上升為10.27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已經完全脫離。從利潤角度看,金融機構及其高管的收入和利潤急劇增加。據統計,美國制造業部門所創造的利潤占全國利潤總額之比,從1975年的50%降至2005年的不足15%,在同期內金融部門的利潤占比從15%增加到40%。據《福布斯》雜志公布的數據,2007年,美國最富400人中超過1/3的人其財富主要源自金融、保險和房地產。
次貸危機
2007年以來,美國相繼爆發次貸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但是,在美國政府大力資助下,大財團和大企業盈利繼續增加。據美國《彭博市場》雜志介紹,從2007年到2009年3月,美聯儲共計向金融機構注入7.7萬億美元救援款,超過美國一年GDP的一半。據統計,從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美國大財團和大企業收益連續七個季度增加,其中2010年第3季度利潤按年率計算高達16590億美元,為60多年來最高盈利水平。據美國聯邦監管機構2011年11月20日透露,美國銀行業盈利在夏季過后達到四年來的最高水平。美國聯邦儲蓄公司統計,美國銀行業第3季度盈利353億美元,高于2010年同期的238億美元。
關于大購團和大企業與美國政府的關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2012年1月中旬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當代金融資本主義出現的大趨勢之一是,金融資本挾持了政府甚至整個經濟。金融資本例如華爾街,往往是“大到不能倒”,其邏輯是,“我倒下了,也要把你(整個經濟)拉倒,你如果還想活下去,你首先必須把我救活?!备鲊叨染韬蛻獙γ绹蛲廪D嫁危機,日本綜合研究所理事長寺島實郎提醒,要防止“微笑法西斯主義”的登場。德國青年、家庭和衛生事務部2012年1月24日宣布設立新機構,為地方政府防范新納粹分子提供建議。
衰落還是重振
日本綜合研究所理事長寺島實郎認為,美式金融資本主義已經病入膏肓。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社會不公,繼續實施擴張戰略,財政赤字和國債攀升,很多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難以緩解。但是,美國創新精神、科技和人才優勢仍然存在。美國正處在走向衰落還是重振的十字路口。
在美國深陷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之際,奧巴馬高舉“變革”大旗戰勝對手并從2009年伊始成為白宮新主人。奧巴馬發誓要繼承羅斯?!靶抡钡木?、與里根—布什政策“決裂”,領導美國人民迎來一個“負責任的新時代”。三年來,奧巴馬力挺國會通過了金融監管改革法案、醫改法案和提出停止對富人減稅等。這些都影響大財團和大企業的利益。在2010年11月國會中期選舉期間,華爾街的大財團向共和黨投入的競選資金相當于投給民主黨資金的10倍,共和黨控制眾議院后,奧巴馬推行金融監管和稅制改革更加困難甚至迫使其做出妥協。在2010年底,奧巴馬同意把布什時期實施的對富人減稅政策延長兩年,并按共和黨要求,將對富人征收遺產稅稅率降至193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群眾對兩黨造成日益嚴重的債務問題更加不滿。美國知名民調機構蓋洛普2011年8月16日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不滿國會表現的受訪者占比高達84%,創下蓋洛普就國會支持率問題所作民調的最高紀錄。蓋洛普所作的另一項民調顯示,奧巴馬的支持率已跌至39%,創下他就任總統以來的新低,大多數人認為奧巴馬缺乏掌控經濟的能力。
與20世紀3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相比,美國經濟社會環境和兩黨與大財團的關系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兩黨已亮相的總統競選人來看,還沒有羅斯福或里根那樣的強人能夠大刀闊斧地進行大變革。共和黨競選人無論誰取勝,在短期內難以改變高赤字、高債務、高失業和經濟低速增長的“三高一低”困局。奧巴馬總統2012年1月24日發布國情咨文重點談及改革經濟體系和稅制改革。他提出:“我們需要改變稅收機制,以便讓與我和國會議員一樣的人公平承擔納稅份額。”他認為,如果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應該支付30%的稅”,并建議取消百萬富翁在住房、醫療、退休和兒童看護方面的稅收減免。他同時承諾,不會增加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下民眾的納稅負擔。奧巴馬即使連任,在共和黨和大財團牽制下,他要繼續推行金融監管改革、醫改和增加富人納稅等政策,仍將困難重重。
在美國總統競選之年,美國是否對伊朗動武或進一步強化投資和貿易保護措施?國際社會能否阻止?如果這些事件發生將產生什么影響?值得各國密切關注并采取有效應對之策。
“劫貧濟富”與“憤怒之年”
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胡安•索馬維亞2012年1月29日發表文章指出,目前全球有6100萬人掌握著相當于35億人所擁有的財富,而全球平均每三個工人中就有一人失業或生活在貧困狀態,共計約11億人。極端不平等,貧富差距急劇拉大,這是加劇資本主義危機和2011年美國、英國等很多國家爆發抗議活動的根本原因。
20世紀30年代,羅斯??偨y“曾為1/3的美國人面臨糟糕的衣、食、住狀況感到難過”,羅斯福實施“新政”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反貧困,主要措施是實行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征收累進稅,以縮小收入和貧富差距。羅斯福實行累進稅制后,收入和貧富差距逐步縮小。據統計,全國最上層5%的消費單位(家庭和無親屬的個人)所得收入占比從1929年的30%、1936年的26.5%降至1944年的20.7%。
1964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約翰遜以建立“偉大社會”為口號而獲勝。約翰遜入主白宮后宣布,他將繼續前任未完成的事業“向貧困宣戰”。在約翰遜執政期間,美國生活在官方確定“貧困線”以下的人數,從1964年的3610萬下降到2400萬,占美國人口的比例,從19%降至12%。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2008年10月出版的《美國怎么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一書中指出,美國收入和貧富差距急劇拉大始于里根時期??唆敻衤赋?,過去30年美國經濟增長依舊強勁,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均不斷提高,但絕大部分財富進了少數人荷包,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保守主義運動一直試圖逆轉自羅斯福新政開始的制度和規范,這種逆轉最終在里根時期得逞。
從1981年到2008年的28年間,共和黨相繼執政20年,民主黨人克林頓在位八年期間,在國會的制約下,一些重大政策也帶有濃厚的新自由主義彩色。在這28年期間,美國政府主要政策除減少對金融壟斷資本惡性擴張的限制甚至為其鳴羅開道外,就是實行有利于富人的稅收政策。里根政府廢除了原來的最高稅率50%、最低稅率11%、總共分14級的累進制,改為15%和28%兩級稅制,對高收入者另加5%的附加稅。里根政府的稅制改革主要包括:第一,降低高收入者所得稅稅率。自1913年起累進稅制逐步居于主導地位。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累進稅率,1918年為77%,1924年為46%,1929年降至2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高達94%,1964年降至77%,1969年降到50%。從一戰到二戰前后,累進稅率變化體現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政策。里根政府提出,把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50%降至28%;第二,降低公司所得稅稅率,把公司所得稅最高稅率從46%降至34%。
根據美國法律,個人所得分為“收入稅”和“薪資稅”,富豪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資本收益(即分紅)或出售資產(如股票)的收益。聯邦政府的長期資本收益稅在1993-2000年克林頓政府時期從28%降至20%,在2001-2008年布什政府時期降至15%。對于“錢生錢”的投資類收入,最高稅率不超過15%,而一般中產階級的納稅比例通常在15%到25%之間,隨著工資的增加,這一比例達到35%甚至更高。投資家巴菲特提供的數據顯示,資本收益超過100萬美元的富商只繳納15%的聯邦稅,而年收入僅五萬美元的秘書卻要按25%繳納收入所得稅。2011年8月14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別再溺愛超級富豪》的文章建議,國會應采取行動,維持針對中產階級以及低收入群體的減稅政策,同時立即提高年收入100萬美元以上富豪的收入稅繳納比例,而對于年收入超過1000萬美元的超級富豪,稅率應該更高。
在美國,像麥道夫不擇手段獲取暴利的大有人在。但是,很多通過科技創新或經營有道而積累巨額資產的富豪認為,收入和財富增加就該多納稅。2001年,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簽署廢除遺產稅法令后,包括美國首富蓋茨的父親老威廉、巴菲特、索羅斯等在內的120名美國富豪聯名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核心語就一句:“Please tax us”(“請對我們征稅”)。他們認為,取消遺產稅將使美國富豪們的后代不勞而獲,使富人永遠富有,窮人永遠貧窮。2010年8月4日,數十位美國億萬富翁承諾,將把他們至少一半的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這是全球兩位最大富翁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自2010年6月發起的慈善活動的一部分。
30年來,美國國會和政府制定和實施不公正的收入分配和稅收政策,導致貧富差距急劇擴大,這個矛盾不是少數富豪捐贈能夠解決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最富有的1%美國人2007年的稅后收入是1979年的2.75倍,在同期內中產階級的稅后收入僅增加40%,而窮人的收入增幅更是低至18%。國會預算辦公室主任道格•埃爾門多夫在個人博客中說:“2007年美國的稅后收入分配顯然要比1979年時更加不公平,富人獲得財富的增幅份額增加,而其他人群獲得財富的份額實際上進一步減少?!泵缆撋缇痛嗽u論指出說,這一調查結果似在回應“占領華爾街”運動參與者提出的口號“我們是99%”。美國低收入群體更加憤怒的是,在美國深陷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期間,少數富豪繼續大幅度增加財富。
中產階層是美國經濟和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中產階層的收入和生活也每況愈下、今不如昔。美國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家庭收入普遍減少和失業率高企令美國中產階層的日子越來越艱難。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卡茨將過去的10年稱為美國“失去的10年”。他指出,以往美國人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好,但現在中等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還不及20世紀90年代末。
最嚴重的問題是,美國貧困人口大幅度增加。美國人口普查局2011年9月13日發布題為《美國2010年的收入、貧困與醫療保險情況》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收入在貧困線以下的“深度貧困”人口為2050萬人,為36年來最高;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從2009年的4900萬上升到2010年的4990萬人。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凱瑟琳•艾伯瑞姆認為,美國貧困率上升和家庭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就業機會。貧困群體中饑餓人口和無家可歸者激增。美國農業部2011年11月發表的一項報告顯示,17%美國人(超過5000萬)生活在“食物無保障”的家庭里。
在富人越來越富、窮人日趨貧困,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的背景下,2011年秋爆發的“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迅速向其他城市蔓延,席卷了美國100多個城市。2011年被稱為“憤怒之年”。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