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是向德國學習的時候了
2011-02-24 南方周末
□朱偉一
德國人或許沒有華爾街這樣花里胡哨的創新,但質量優異也能勝出
德國運氣好。中國經濟增長快,而德國所生產的許多產品正是中國所需要的。豪華汽車、精密儀器和車床,乃至嬰兒用品,都深受中國顧客的歡迎。中國高級官員的正式配車也是德國的品牌“奧迪”。日本與德國的產品有重疊之處,日本與中國離得近,對華貿易本來更有優勢。但日本短視,缺少政治智慧,盡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所以德國走運,有了更多的商機。
但德國也不完全是憑運氣。德國的產品非常精良,比中國的好,比美國的也好。德國的技校教育保證了其產品質量。德國孩子10歲或11歲便開始分流,五分之二的學生有可能考上大學,而另外五分之三的學生進技校學習,半工半讀。德國共有35個技工行業,從園藝到吹玻璃,應有盡有,是行行出狀元,保證了藍領工人的技術水平。讀書是件苦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或適合讀書的。技校教育讓雇主和學生各得其所。
發達國家中只有德國保留了學徒式的基礎教育。傳統方法未必不好。從概率上看,傳統方法經常優于創新方法。如果傳統方法已經續存了數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從概念上說,現代人忽然找到更好辦法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也有人反對德國的分流教育,理由是孩子分流過早,尚看不出孩子日后的潛能和興趣,選擇技校的孩子大多來自移民或比較下層的家庭。可是古今中外,大學,尤其是有名的大學,從來都是權貴子女云集的地方,并不是優秀學生優先的地方。德國技校成功,關鍵是貧富差別不大。德國技工的收入與白領或官員的收入之間的差別不大。
勞資關系德國人處理得也比美國處理得要好。德國的工會要比美國的工會強大,而且德國的經驗證明,工會和企業可以是共存共榮的關系。金融危機來勢兇猛的時候,德國經濟也下滑。但德國廠家并沒有大規模裁人。廠家留住了工人,而個人則少拿工資。德國用人單位實行彈性工作制,訂單多的時候工人加緊生產,訂單少的時候工人都休息,推出了德國版的“忙時吃干,閑時吃稀”。
美國的最新發展是,公立部門的員工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對他們采取的政策。其實,美國的勞工早就應該抗議了。美國一個好端端的國家,被華爾街借助資本市場弄得雞飛狗跳,雞犬不寧。但美國的老百姓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共和黨人當選州長的幾個州已經對工會舉起了屠刀,要減少公立部門員工的工資,取消集體談判的權利。奧巴馬總統也出來表態了,公開批評共和黨州長們“攻擊工會”。
美國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在大分獎金,而普通員工要么失業,要么面臨更差的待遇。這種經濟制度顯然是有大問題的。
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德國也堪稱優秀,至少是比我們做得要好。2011年1月份我們的居民消費價格漲4.9%。有人質疑居民消費價格漲4.9%是做了手腳,被故意壓低了。我覺得這種爭論是轉移了斗爭大方向,故意造成錯覺,似乎4.9%的通貨膨脹率就不是問題。通貨膨脹勢必擴大貧富差別。通貨膨脹實際上就是殺貧濟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富人才能直接或間接地從銀行借得巨額貸款,而貨幣貶值無疑意味著他們可以不還錢或是少還錢。
發展資本市場的必然后果是通貨膨脹。我們的央行要求銀行提高儲備金,但另一方面我們的銀行又在搞“融資融券”(“借錢炒股”的詩意表達),還有什么金融期貨交易———都是資金放量的游戲。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單個合約9個月收入40億。滬深交易所坐收超百億,內地三大交易所吸金178億。資本市場如此火紅,怎
么會沒有通貨膨脹呢?德國對資本市場遠沒有我們這么癡迷。不錯,沒有資本市場也會有通貨膨脹,但對于通貨膨脹來說,資本市場至少是雪上加霜。
德國人或許沒有華爾街這樣花里胡哨的創新,但質量優異也能勝出。德國憑借其優異的工程、技術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搶占了很大份額,2010年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6%,2011年也會有2.6%(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與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不一樣,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很大一部分是國內拆遷生產總值)。優秀比創新更加重要。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