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下午,一位高大的中年人正在院子里散步,忽然聽到放學回家的女兒在唱歌。他問:“你唱的是什么歌呀?”女兒笑了笑:“爸爸,我唱的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
中年人微笑著聽完,問:“你說說,中國共產黨是哪年成立的?”女兒不假思索地答道:“1921年!”
“那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哪年成立的?”
“去年10月1日。”
“好!那么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了?”女兒想了想,試探著說:“大概有幾千年了吧?”
中年人點了點頭,微笑著說:“對么,中國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而中國共產黨成立才幾十年。你想想是先有中國還是先有中國共產黨?怎么能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呢?”
看到女兒有些不知所措的樣子,中年人接著說:“不要緊,我幫你加上一個‘新’字,這首歌就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你看好不好?”從此,這首歌就改成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而走進中小學生的音樂課課堂,成為與黨史相伴的不朽之作。
這位中年人就是毛澤東。
一
正如這首歌的名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淪落成什么樣子,刀哥不說,各位其實也都清楚,小學中學課本中我們學過很多遍。我們永遠記在心里不會忘記,這是我們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
把歷史的時針撥回到100年前,那時候的許多仁人志士,為了救國救民、改變舊中國的悲慘命運,組建或聯合各式各樣的政治力量,紛紛提出各自的救國主張,有改良的,也有比較激進的。
但是這些主張都不靈,沒有一個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所以在談到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性時,我們或許先做一個假設——如果沒有共產黨,中國后來會是什么樣子?
自清王朝倒臺后,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價值觀發生不可避免的崩塌。由于中國千余年來又一直受這些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小農經濟社會又決定了短時間內難以提高大多數的現代知識水平,所以對民主、自由的理解偏差很大。
地方軍閥和豪強,糾集一些人,便可投票以“民主”方式決定一個地區的政策和領導人,中央的權威名存實亡,中國實際上長期處于分裂狀態。當袁世凱稱帝及后來國民黨蔣介石當政,各路軍閥的“維護共和”,更多地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土皇帝地位,各派系軍閥的傾軋非常厲害。
意識形態上的空白,以及各地實際上的分裂狀況都帶來巨大危機。因此,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出現,能否打贏抗日戰爭首先是一個問題;即便打贏了,很有可能中國在國民黨的統治下成了美國的附庸國;而在國民黨治下,中國更有可能象今天的非洲或緬甸,各地區會分裂為許多不同族群,統一而強大、經濟的繁榮幾乎不可能!
正因如此,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一成立,情況就開始發生變化。誠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中國共產黨剛成立的時候只有幾十名黨員,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還是一個幼年的黨,很不成熟。從一個幼年的黨到一個完全成熟的黨,直到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艱難曲折甚至是痛苦的過程。
這中間有勝利,有失敗;有前進,有后退;有壯大,有縮小;有正確的時候,有犯錯誤甚至是犯嚴重錯誤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在實際斗爭中,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根據具體情況,糾正黨內各種錯誤傾向,包括“左”的和右的,并上升為理論,反過來又指導革命實踐向前發展。
就這樣經過多次的循環往復,中國共產黨逐漸發展壯大,從一個幼年的黨變成一個成熟的黨。對此,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作出了貢獻,而貢獻最大、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毛澤東同志。
說毛澤東同志的貢獻最大,不只是因為他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是黨的創始人之一,更主要的是因為他根據馬克思特別是列寧的黨建理論,緊密聯系中國革命斗爭的實際,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一套完整的黨建學說。
面對國民黨“必須將之扼殺在搖籃里”的殘酷,幾次反圍剿的勝利,選擇長征這一戰略性決定,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都凸顯了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和之后建立的新中國的巨大貢獻。
有人說,毛澤東用很激進的方法改造了中國社會,但這個改造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工業化所需要的。毛澤東本人在文革時期犯下的錯誤,歷史已有公論。瑕不該掩瑜,毛澤東的豐功偉績不容抹殺。
農耕社會的現代化需要一個相應的社會結構,政府權力要相對大一些,要非常能干。社會不能被一幫大富豪、大地主把持,結果就是當年國民黨的下場。一個社會要有這樣的基本條件才能現代化,大破之后才能大立。因此實際上,中國的崛起于毛澤東時代奠定下的基礎。
二
如果再進行一個橫向比較,大家其實都能想到另一位來自印度的偉人,他就是帶領印度人民走向獨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發起人——圣雄甘地。
甘地被西方人捧得很高。有網友評出一個“國際四大圣人”,除了甘地,還有曼德拉、戈爾巴喬夫、昂山素季。他們都是被西方捧成圣人,并被世界大范圍接受。不是說這些人不偉大,但從這幾個人中,我們其實也不難看出西方人的價值標準。
而現在的印度、南非、俄羅斯、緬甸是個什么情況,中國又是個什么情況,明眼人都看得到。那么一些西方人,可能就是希望別的國家,多出些這樣的領導人。毛澤東在西方,可能非常有影響力,但是在他們心眼里,西方需要的是不具有挑戰性的、溫順的羔羊,而不是崛起的大國。
畢竟不同國家的國情不同,無法適用同一套斗爭方法和革命理論。《羅輯思維》的羅振宇說過一個不錯的觀點:非暴力不合作的成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一個像印度人一樣忍耐力極強的民族,二是一個像英國一樣文明的對手。
那么如果中國用甘地的思路去對抗日本,刀妹簡直不敢想象那個畫面。一排排手無寸鐵、紀律嚴明的國人,面無懼色地向日本人的刺刀沖去,他們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直到尸積如山,血流成河。然而,這并不會使日本人心慈手軟。
幸而中國人,是有血性的民族,也出了一位順應時代的革命者。中國當時的國情,唯有不屈的鮮血,才能換來真正的解放。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
再說回甘地,他用“非暴力不合作”團結了印度大多數人,畢竟印度低種姓的人連當兵都不能夠,奮起反抗難度有點大。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做了溫馴的羔羊,等來了肉食者的眼淚和憐憫。
然而甘地也注定只能將印度從殖民者手中解放,卻無法繼續推動印度的改革和發展,他的理念從根本上講仍保留著舊印度的殘余,同時是反智、反工業化的。
甘地抵制現代化,希望印度回歸小農經濟,其實就是想把印度變成個大農村。根據甘地的設想,現代文明的是邪惡的,一個理想的印度大陸不應該有鐵路、工廠、軍隊等產物,醫生和律師人數要盡可能少。
他身體力行地倡導取消賤民制,卻希望保留剝奪人平等的種姓制,他認為職業傳承能使人安分守舊。
甘地對印度傳統文化充滿自豪感,認為其有至高無上的道德優越性。所以甘地設想中的印度,是一個烏托邦,這里的人甘愿貧窮,與世無爭,卻有一個充盈的精神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甘地的學生、接班人尼赫魯,并不認同他的想法,認為這是“裝神弄鬼”。所以,有人說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就是一個毛澤東。
三
但也有人說,印度在傳承自己本民族文化方面做的更好。說到文化,不少人在憂慮,中國的現代化高速發展,是不是“革命得太徹底”,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傳統文化?
刀妹聽過一句話:想看中國歷史,唐朝看日本,明朝看韓國,清朝看香港,民國看臺灣。
說實話,的確值得人唏噓。很多人舉了日本和印度的例子,認為它們較好地保留了自身的傳統文化。
先說印度。印度保留的那些個傳統文化,其實大多是負面的。如果現在中國女人還要裹小腳,您能受得了嗎?這些負面因素大大阻礙了其現代化發展。
再順便說下日本。日本是當真值得我們借鑒的。日本現代化做的不錯,傳統也保留不錯。但可能有些事日本能做成,中國沒有辦法做成。中國的歷史包袱比日本厚重,國土面積、人口規模放在那里,不采取革命的方法或許沒辦法現代化。
與中國和日本相較,刀妹覺得,印度更像中國,它的現代化發展,可能真的迫切地需要一個革命領袖吧。
四
從實踐上說,中國共產黨是富有革命精神的偉大政黨。迎著困難前進,在戰勝困難中實現和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是我們黨的一條重要經驗。而且毛澤東本身充滿革命激情。
相比之下,甘地領導的印度沒有下決心改革自己的土地制度,社會結構也高度不均衡,宗教觀念讓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婦女地位也非常低下。這些只能通過一場革命來加以改變。
這些問題其實當年中國也深刻存在著,土地改革讓更多中國人獲得了土地資本和發展的活力;社會結構方面,在新中國成立前,官僚階層和貴族階層控制大量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問題,毛澤東曾就這個問題不斷向全黨敲警鐘,并采取了許多重大步驟及具體措施加以防范。
他甚至把這個問題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毛澤東曾多次說過,他最厭惡的是官僚主義,在老百姓面前擺官僚架子。鄧小平曾說:“不要‘做官當老爺’,要反對‘衙門作風’,這是毛澤東同志的一些根本的思想觀點”。
當印度還在因為種姓制度帶來眾多社會問題時,人人平等的觀念早在新中國建立之時就已經深入人心。改變了中國原有的階層等級制度思想。婦女地位的改革,那更是不用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毛澤東同志親自喊出來的。
所以,回頭看看,中國共產黨真是經過千錘百煉,是唯一能夠團結、凝聚和領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眾多人口、眾多民族和廣大國土、情況十分復雜的大國的政治力量。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僅僅用了60多年的時間,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功績回過頭來再看,真是很偉大!
【特別感謝補壹刀大家庭的刀客JIMMY為本文提供的標題和靈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