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美國紐約,市民走過一處投票站。 新華社記者 秦 朗攝
圖為美國緬因州一處為共和黨拉票的廣告。
40億美元。沒錯,這就是11月4日舉行的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的大概花費。美國各大媒體都忍不住在此次中選前加上一串修飾語:史上最貴。與之相對的,則是選民對于投票的熱情降至史上最低。鋪天蓋地的助選廣告也無法消融選民的厭倦,而這厭倦的背后,是民眾對現有政治體制的失望。
史上最貴
如果選舉是游戲,那無疑是極為燒錢的游戲。美國此次中選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美國無黨派組織政治響應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的美國中期選舉將是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一次非總統大選,總花費近40億美元。
這可以說是一次沒有太多懸念的中期選舉。選舉前的各項民調均看好共和黨,認為共和黨將進一步擴大在眾議院的優勢,而且拿下參議院的可能性極大。比如,美國《華盛頓郵報》的“選舉實驗室”選前預測,共和黨能贏得參議院控制權的機會高達91%;美國著名的數據新聞網站Five Thirty Eight及《紐約時報》則表示,共和黨的勝算分別有62%及64%。
助選資金的流向也足以讓民主黨郁悶。公開數據顯示,在本次選舉周期中,共和黨獲得了63%的來自銀行投資領域的個人和企業的政治捐款,共計7800萬美元。無論是捐款額還是所獲捐款所占百分比,都是共和黨在歷屆美國中期所獲最多的一次。
其實,所有人都明白,無論此次中選結果如何,美國的兩黨之爭都會愈演愈烈。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員佛朗西斯·福山的新作《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把這種黨爭稱作“否決政治”,其結果只能是政治機器癱瘓。
冷漠厭倦
相比政治圈相關人物的“摩拳擦掌”和鋪天蓋地的競選廣告,選民們的情緒卻似乎難以被挑動。美國廣播公司與《華盛頓郵報》聯合民調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國家走在錯誤的道路上。福克斯的民調數據顯示,對總統不滿意率達54%,對國會的不滿意率更是高達81%。兩者疊加使得選民對中期選舉報以冷漠的態度。
美國媒體認為,冷漠的背后是民眾對于政治體制的失望。
40億美元的花費無疑成為討論的話題。CNN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40億美元中大概有1/4來源于和兩黨沒有正式聯系的機構或個人,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是利益相關方。對民眾而言,這里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他們并不清楚究竟是誰在努力影響選票,究竟是誰能影響那些當選的人。換句話說,各種利益交換就在民眾的眼皮子底下進行,但是民眾卻無法看清究竟誰是誰。
民眾的不滿與厭倦也體現在媒體中。就在中期選舉當天,《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取消中期選舉》的文章,該文指出,中期選舉已經失去原有作用,淪為選民表達不滿的途徑,而中期選舉投票率通常不足40%,加劇投票者中不滿政府的比例,故執政黨經常在中期選舉流失議席。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總統所屬政黨在每屆中期選舉平均流失25個眾議院議席及4個參議院議席。文章稱,現代選舉部署過程漫長,總統備選期實際接近兩年,他們幾經辛苦才入主白宮,但執政不到兩年便可能因中期選舉摧毀施政基礎,根本無助管治,不但枉費政策研究的努力,也拖累政府民望,加劇選民對政治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每屆選舉牽涉龐大經費,使得候選人要頻頻向贊助人叩門,不僅犧牲職務時間,也允許金主變相左右政局。因此,文章建議取消中期選舉,并將眾議員的兩年任期延至4年,參議員任期則調整為4年或8年。這樣可容許議員聚焦長遠政策,而非短期選舉得失,也更能與政府合作改善施政,重建公信力。
悲觀失望
此次中期選舉中最郁悶的應該是總統奧巴馬。他曾表示,他把這次中期選舉視為自己施政表現的全民公決。他或許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自己業績不算太糟糕,怎么會變成了“票房毒藥”?自己黨內的候選人都紛紛避之唯恐不及?
奧巴馬的確有點委屈。正如《華盛頓郵報》指出的,美國如今的失業率降至6年來最低,股市則一片繁榮,大約1000萬人已經注冊加入奧巴馬的醫改計劃。《紐約時報》也指出,4年來油價第一次跌到每加侖不足3美元,財政赤字也大幅減少。然而,這一切都無法讓民眾歡欣鼓舞。民眾似乎只能感受到這些年在經濟低迷時期的掙扎和痛苦,只能看到眼前所謂“伊斯蘭國”和埃博拉帶來的威脅。分析指出,美國人曾自豪于其根深蒂固的樂觀精神,堅信每一代人都會過得比上一代人更好,但如今美國人對未來的負面情緒成了新常態。
對奧巴馬而言,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軟弱”“無所作為”似乎已經成為奧巴馬身上撕不掉的標簽。讓奧巴馬更郁悶的是,自己的這種尷尬境地似乎注定要繼續。在剩余的兩年任期內,“跛腳鴨”總統奧巴馬面對的真的是“垃圾時間”了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