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和第三大糧食生產國,其糧食安全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11月29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刊登了地球政策研究所主任萊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的文章,分析印度糧食增產背后的一系列潛在挑戰。
印度目前是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糧食生產國。采用高產品種和擴大灌溉面積使印度糧食產量比上世紀60年代增長了三倍。然而,印度五分之三農作物灌溉所依賴的水井正大量干枯,這使人口不斷增加的印度面臨改變食品分配方式的局面。近年來,由于各邦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印度約有2700萬口水井干涸。甚至連一向保守的世界銀行在2005年也警告說,印度15%的糧食生產建立在過量開采地下水的基礎上。這種情況目前仍未得到改善,1900萬印度人依靠難以持續的用水方式維持生計。
印度糧食生產還受到全球變暖趨勢的影響。冰川是干旱季節亞洲主要河流的蓄水池。由于喜馬拉雅和西藏冰川縮減,它們短期內可以提供更多的冰雪融水,但長期的供水將大為減少。更糟糕的是,印度洋季風也發生了變化,導致每年的暴雨和洪水難以預測。
印度正在經歷一場“糧食泡沫”,即依靠不可持續的灌溉方式增加糧食產量。在一個43%的兒童年齡低于5歲且人口總量每兩年便增加3000萬的國家,印度的“糧食危機”似乎近在眼前。為了養活眾多人口,印度政府需要修改食品分配方案。為避免“糧食泡沫”突然破滅產生災難性后果,印度還需要努力克服對糧食系統的各種潛在威脅,如加強對民眾健康、計劃生育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以控制人口快速增長的趨勢。印度還需要考慮能源和交通政策,減少對氣候的影響。對于這樣一個淡水嚴重短缺的國家來說,建造燃煤的火電廠是十分短視的不智之舉。
過度開采地下水的行為很難停下來,部分原因在于人們看不到地下水減少,直到水井干枯了才明白。今年7月,印度政府終于宣布了遲來的決定,稱將加大繪制國家地下水儲量的投入,以便更好地掌握可用水的儲量及消耗程度,但這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鼓勵過量開采地下水的能源補貼需要逐步取消。在傳統的雨季,應該搜集流入小池塘的雨水,以此緩解淡水短缺的問題。農民也需要采用更高效的灌溉技術減少用水量,還可以多種小麥少種水稻。
目前的情形類似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干旱幾乎覆蓋了印度全國,糧食生產難以滿足需求。如果沒有外來糧食援助,饑荒難以避免。印度目前的糧食產量為 2400萬噸,遠超1965年的950萬噸。但是,與半個世紀前一樣,糧食安全仍是印度當前最大的挑戰。如果大量水井同時干涸,我們會目睹一場大饑荒嗎?希望印度的水井不要太快干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