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在全美大學校園巡回演出
美國民謠泰斗西格去世:音樂反戰永不止
2014年1月28日,美國著名民謠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在美國紐約一間醫院去世,終年94歲。西格有“美國現代民謠之父”之稱,也是音樂屆有名的活動家,經常借歌曲抒發反戰理念。西格一直參與各種抗議活動,從民權運動、反越戰、反核擴散,到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50年代的時候還曾因為其左派立場上過電臺黑名單。
主要作品及風格
西格注意賦予音樂以人道主義精神,著有《怎樣演奏五弦班卓琴》(1948年)和《不完整的民歌手》(1973年),代表歌曲包括《花兒都到哪兒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和《變變變》、《假如我有鐵錘》、《晚安 ,艾琳》等。
皮特一直堅持制作純正的民謠。這一點反映在他選用的樂器上,即便在民謠被普遍化的階段里,他依然矢志不渝地使用著原聲吉他與班卓琴。確實,要配合他清澈、透亮的聲線和時疾時緩、富有張力的演唱風格,復雜遠不如簡單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創作上,他反對制造權威,主張音樂的魅力在于富有個性色彩的詮釋,這種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的態度令后世的音樂家敬仰不已。最讓人嘆服的也許應該是皮特的現場表演,他總愛在歌曲中插入白口,準確地說是與聽眾的交談——從街角的艷遇到童年的回憶。這樣,演唱者與聽眾間就不再停留于單向的“施”與“受”的關系。皮特用他頑童般的調皮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常青的記憶。
音樂反戰之路
五十年代,西格創作了著名反戰歌曲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西格自己參加過二戰,后來朝鮮戰爭爆發,在他看來,美國的每一代青年都注定要上戰場。
因此《花兒都到哪兒去了》中唱到:花兒到哪兒去了? 姑娘們摘走了。 姑娘們哪兒去了? 她們和小伙子們結婚了。小伙子們哪兒去了? 他們成了戰士。戰士們哪兒去了? 他們躺在了每一塊墓碑下。墓碑到哪兒去了?被鮮花掩蓋了。(青年們被打死了,人們很快忘記了他們,墳場也開滿了鮮花。下一代的姑娘們摘下了這些鮮花,卻不知道鮮花下面就是墳墓。這些姑娘又同樣地和她們的情人結婚,然后這些已婚的青年又離開妻子上戰場,如此循環。)“我們何時才能明白啊, 何時才能明白?”。
后來的嬉皮運動中,不少反戰的年輕人就是唱著這些歌(包括一首Bob Dylan的“BlowingIn The Wind 答案就在風中”),四處流浪。生命短暫, 鮮花易逝,所以死于戰場上的年輕人的墳墓總是和鮮花香草這樣的東西相連。
這首歌成為反戰運動的主題歌,歷經多人翻唱,經久不衰,中國歌手齊豫也曾進行過翻唱。
制作反戰唱片遭FBI調查
1941年,西格與米勒德蘭佩爾(Millard Lampell)和來自阿肯色州的李海斯(Lee Hays)成立“年歷歌手(AlmanacSingers)”的團體,用他們的歌聲來演唱時事,支持工會并宣傳反戰。年歷歌手經常有許多不固定的成員員加入演唱,包括伍迪格思里、貝絲洛馬克斯霍斯(BessLomax Hawes,艾倫洛馬克斯的妹妹)、鮑爾溫霍斯(Baldwin"Butch" Hawes)、西絲坎寧安(SisCunningham)、喬什懷特(JoshWhite)、桑尼特里(SonnyTerry,黑人口琴演奏家)和山姆加里(Sam Gary)。西格在年歷歌手里的演唱采用筆名“Pete Bowers”以為了不讓人由他的名字聯想到為政府工作的父親。
由于年歷歌手的許多成員都信仰共產主義,他們同情工人運動,反對美國參戰,西格就是其中堅定的一位。隨著納粹進攻蘇聯,共產黨也轉為支持參戰,年歷歌手開始演唱反法西斯歌曲。西格模仿格思里在班卓琴上刻下了“Thismachine surrounds hate and force it to suttender”(這件樂器將戰勝仇恨)。
年歷歌手的演唱不同于傳統民歌,開辟了民歌演唱的新形式。年歷歌手由于FBI策劃的輿論阻擾,不斷深究他們初期的反戰唱片,以致年歷歌手在1942年解散。
1942年6月西格應征入伍,被分配到對日作戰的塞班島,在那里負責一所戰地醫院的宣傳工作。這一時期,西格除了又認識了許多來自美國各地的民歌手,還學會了許多當地的土著歌曲,此后他一直留意世界各地的民歌,并有意地在自己的演唱會上向美國聽眾介紹世界民歌。
50年代遭電臺封殺
1945年12月20日,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歌手的組織“人民之歌”(People's Songs)在西格家中成立,西格被選為主席,并兼任《人民之聲簡報》(People's Songs Bulletin)的主編。
1949年,西格開始嘗試走商業化的道路,他與老友海斯、弗雷德海勒曼(Fred Hellerman)和榮妮吉爾伯特(Ronnie Gilbert)組成了一個民歌四重唱組合——紡織工(The Weavers),他們不再演唱時事歌曲,而是回歸民歌,形象也不同于年歷歌手時期,男士穿上燕尾服,女士穿上晚禮服。他們從前衛村酒吧(Village Vanguard)開始,1950年4月,織布工的第一張專輯出版,其中他們翻唱鉛肚皮的《晚安安瑞》(Goodnight Irene)在電臺排行榜上13周高居首位,成為1950年最佳單曲。此后,紡織工又錄制了許多民歌改編的歌曲,這些音樂不同于當時商業主流的愛情主題,題材豐富,在當時很受歡迎,許多歌曲對后來的流行音樂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麥卡錫主義的橫行的時期,紡織工由于以前年歷歌手的背景,進入電臺封殺的黑名單,從1951年開始不能進行演出,也沒有公司愿意給他們出專輯,紡織工只能解散。一直到1955年,他們重新回到舞臺,在座無虛席的卡內基大廳進行了復出首演。
在被電臺封殺之后,西格在全美大學校園展開巡回演出,傳播其音樂理念和政治信仰,這被他形容為“我這輩子最重要的工作”。
民謠反戰潮流影響幾代人
作為美國民謠屆泰斗,西格對后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尤其是在其領導下,民謠歌手反戰的潮流一直延續了幾十年。
當一代代人一面馬不停蹄地感受到來自經濟大蕭條、干旱、核威脅的恐慌時,一面也在皮特的音樂里找到了生存與面對的勇氣,甚至在南非種族隔離的血色天空下和三K黨出沒的田納西州的阡陌間,都有過皮特無懼的身影。
他促進了美國民間歌曲的普及,以歌唱世界大同、和平、愛情主題的歌曲聞名,包括斯普林斯汀和鮑勃迪倫都是他的忠實擁戴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