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局勢現在處于一個變局前夜的狀態。變局點有兩個:一個是伊拉克內戰,一個是巴以局勢。今天我們先說伊拉克內戰。
伊拉克內戰:
伊拉克內戰依然持續,美國雖然對ISIS進行了打擊,但非常有限。就像我們在美國確認打擊ISIS時分析的那樣,美國的動作不過是為了阻止ISIS向庫爾德自治區進軍,是應庫爾德自治區的請求,只要ISIS停止對庫爾德人的進攻,美國就會停止空襲。如今,相關分析已得驗證。事實上,雖然ISIS反人類且已完全不為世界所容,但ISIS對美國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所以,雖然美國可以輕松終將ISIS擊垮,但卻不下手。事實上,ISIS本身就是美國入侵伊拉克一手制造出來的,ISIS一部分來自基地組織,一部分來自敘利亞反對派,其首領巴格達迪的成長正是在美國的軍事監獄中。而且,美國之前就指望ISIS能夠為己所用,現在美國也并未放棄這一目的。
ISIS是如今中東最具實力的恐怖組織,其對美國的價值和意義主要在于四點:
一、美國可借ISIS力量攻擊伊拉克什葉派勢力。
過去些年,什葉派力量在伊拉克勢力得到很大程度發展,伊拉克政權基本上掌握在以總理馬利基為首的什葉派手中。正是基于此,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力才越來越大。通過伊拉克,伊朗對敘利亞的支持才更加直接,俄羅斯對敘利亞的影響透過伊朗、伊拉克輻射得更充分。站在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現政權角度,如果能形成一個三國的什葉派聯盟,則三國可在中東地區發揮更大作用。當然,這是損害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的,所以美國對此耿耿于懷,這也影響美國推翻敘利亞政府并最終干掉伊朗的進程。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試圖借助ISIS的力量,來加速什葉派在伊拉克統治局面的崩潰,同時借機扶持庫爾德人走向建國之路,為以后美國繼續控制中東鋪路。這就是為什么ISIS在伊拉克攻城略地半年多美國都無作為,當ISIS攻擊庫爾德人后美國立刻出手的根本原因。如今,ISIS向庫爾德伸出的手被美國敲打了一下,ISIS知道了自己哪里不能打,那么下一步恐怕就會再次向伊拉克現政府展開攻擊。
二、美國可借ISIS促庫爾德自治區建國。
促進庫爾德人在伊拉克北部建國,甚至構建一個跨伊朗、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國家是美國人的企圖,也是庫爾德人的夢想。這么做的目的是,減輕以色列人在中東的壓力,從而減輕美國人在中東的壓力,并進一步穩固美國在中東的控制地位。當然,美國的這一設想在上述四個國家中都是反對的,特別是土耳其和伊朗,必然會采取實際行動。作為中東兩個完全不同派別、政治觀點也差異很大的較有實力國家的伊朗和土耳其為什么能夠不斷靠近,根本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兩國在領土利益和民族問題上存在非常重大的共同戰略利益和潛在合作空間。
三、美國可借ISIS打擊敘利亞巴沙爾政權。
ISIS總是需要不斷擴張的,美國既然不想消滅它,那么就必然會充分利用它。ISIS已經知道,美國是不會允許他們進攻庫爾德人的,伊朗和土耳其又是ISIS沒實力進攻的,所以他們可以攻擊的方向只有兩個:向南的伊拉克現政府,向西的敘利亞巴沙爾政府。而攻擊這兩個國家的政府軍,正好都是美國戰略上所需要的。如果最終ISIS認為攻擊伊拉克現政府難度大,他們就可能轉向攻擊敘利亞,這也正是美國所需要的。因為,敘利亞現在的反對派實力不濟,被政府軍打得短期內很難組織起來大規模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試圖利用ISIS之力就可以理解了。
四、美國可借ISIS繼續肢解和分裂伊拉克。
美國肢解和分裂伊拉克的好處我們之前已經分析過,這其實也是很多年前的一個計劃。早在n多年前,美國就有議員提出肢解伊拉克并獲得通過,只是那時候火候不到,沒有執行。現在情況差不多了,美國軍隊也撤出了伊拉克,恰好是肢解伊拉克并制造區域混亂的時候。一旦伊拉克繼續走向索馬里化,這種恐怖主義橫行的狀態就可能繼續向外擴散,這就是美國可以繼續控制中東并在中東繼續發揮作用的機會。
那么,伊拉克現政府是一個什么情況呢?
經過ISIS這一折騰,過去什葉派掌控局面的情況被打破了。過去,經過多年的經營,以馬利基為首的什葉派在伊拉克基本可控制局面。但經ISIS這一折騰,美國和西方借機敦促馬利基下臺。經過美國和伊朗的斡旋以及伊拉克內部博弈,庫爾德派系最終獲得了總統之位,遜尼派執掌議會議長之職,什葉派繼續掌權總理本無懸念。但是,美國繼續督促馬利基下臺,而新任總統則提名什葉派副議長阿巴迪為總理。一石激起千層浪,什葉派開始有分裂傾向,原來馬利基掌控的第一大政治聯盟有不少議員退出。馬利基為了繼續執掌總理,甚至鼓動支持其的軍隊將坦克開進了巴格達。
最新的消息是,克里敦促伊拉克新領導人必須盡快組建一個包容性政府,他稱美國還將加大打擊伊拉克極端組織的力度,并提供更多援助。美國人的意思是,如果你們換了馬利基,那么美國就加大對ISIS的打擊力度,否則將不會幫助你們打擊ISIS。這顯然既是威脅,又是利誘。較為親美的庫爾德派系借機試圖換掉馬利基,而什葉派的一些人也相信了這一點,因此退出了馬利基的聯盟。而有報道稱,伊朗也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改支持新總理阿巴迪。如果消息屬實,伊朗的意圖恐怕是為了維護伊拉克什葉派的團結,但能否實現恐怕也是未知數。
事實上,哪怕伊拉克更換了總理馬利基,美國也不太可能真正的去對ISIS下死手,這一點和伊朗愿意為救援什葉派政府而派援軍有本質區別。某種程度上說,伊拉克什葉派政府的倒還是立直接關系到伊朗的核心利益;但對美國來說,什葉派政府倒臺恰和美國的意,伊拉克繼續混亂并走向分裂正和美國的意。在加上,美國是在利用ISIS為自己服務,怎么可能將其扼殺?
所以,伊拉克的政客是幼稚的。這么折騰下去,伊拉克現政權只能會更分裂,據報道稱馬利基甚至有可能發動政變。這種情況的繼續演化,就是一個走向無政府狀態的伊拉克,這正是白宮所需要的。某種程度上說,伊拉克的政客們是正在繼續做極其愚蠢的內耗,而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還在內耗,其結果可想而知。在ISIS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如果什葉派也出現分裂,那么最終很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內戰,伊拉克完全可能進一步確認分裂為三四個國家,當前的伊拉克政權完全可能分崩離析。一旦如此,內戰可就會打得更歡,到時候就看誰背后國際支持力度更大,以及誰更加強權了。當然,到時候伊拉克只會出現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伊拉克人民將更加水深火熱。
對中國來說,伊拉克的大亂也有影響,至少石油缺口會導致油價上漲,這在經濟上的損失還是實實在在的。因此,中國在這一事件上應支持伊朗和俄羅斯繼續發揮作用,但不應直接介入伊拉克局勢,避免陷入其中不可自拔,著美國人的道。而且,如果伊拉克的亂局向周邊擴散,對中國也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那樣中國獲得能源就更加困難,油價也會因此上漲拖累中國經濟。中國的應對之策是一方面加強對相關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強對南海的控制和石油開采,同時做好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以準備打擊對手。同時,還要做好隨時應對局部戰爭的準備。只有這些都齊備了,中國才能掌控自己可以控制的大局,才能和別人拼血耗時間,看誰最后支撐不住。
要說中東問題的焦點,最終必聚焦至自二戰后已持續數十年的巴以問題。巴以問題自二戰以后引發過5次中東戰爭,迄今巴以之間仍打打停停,從未真正實現和平停火。最近,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導致一千多巴勒斯坦人死亡,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以色列也因此在世界上成為眾矢之的,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都對以色列提出尖銳的批評。但是,哪怕如此,以色列和哈馬斯依然毫無實現真正停火的意思,彼此不斷對對方進行襲擊。
要看清巴以問題,我們非得從歷史中尋找端倪。客觀上,巴以今天的問題也是美國一手制造。關于這一點,我們可摘錄筆者今年新作《大博弈 中國之危與機(形勢篇)》中的相關內容予以闡述。
摘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土耳其加入同盟國。一戰期間,世界爆發了反對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浪潮。作為世界最大的殖民主義國家,英國人為了以彼制彼,就以戰后承認各阿拉伯國家獨立為條件,與阿拉伯領導人麥加王子埃米爾·侯賽因談判締結了軍事聯盟。但是,狡猾的英國人為了獲得更多支持,事實上向多方進行了多種空頭許諾,其中對阿拉伯國家的許諾明顯與早先對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羅斯柴爾德勛爵作出的許諾相沖突(注釋:猶太復國主義又稱錫安主義,是猶太人的政治運動,也指支持猶太人在以色列土地建立家園的意識形態。猶太人在以色列土地立國已有超過三千二百年歷史,而猶太王國或自治領在公元二百年前一直有斷斷續續存在。猶太復國主義早在19世紀最后25年就已作為對愈演愈烈的排猶主義的一種反抗而在歐洲猶太人中間發展起來。1897年,成立于巴塞爾的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就曾多次請求奧斯曼帝國政府允許他們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定居點。由于奧斯曼土耳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美國的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趁機要求協約國允許他們于奧斯曼帝國滅亡之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英國人向羅斯柴爾德為首的猶太金融家們許諾幫助其復國,完全是想從猶太金融家那里獲得戰爭融資,以支持英國在一戰中獲勝。
戰爭期間賣命的籌碼大,戰爭過后使錢的籌碼大,因為錢在非戰爭時期更有利用價值。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黑暗的階段,為了獲得更多猶太金融家的支持,1917年11月2日,時任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勛爵,代表英國政府寫信給好友羅斯柴爾德勛爵(該聯盟由羅斯柴爾德建立),宣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家園,并未達到此目的而竭盡全力······但不言而喻,不能做任何有損于巴勒斯坦現存的非猶太人社會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的事情······如果你能把這一聲明轉告猶太復國主義聯盟,我將不勝感激。”
這個被稱作《貝爾福宣言》的信件,顯然和之前協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秘密條約相沖突。但這阻止不了在英國的支持下,猶太復國主義者不顧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采取政治、外交、財政以及軍事手段,強行組織猶太人向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西部地區移民。
戰后,法國托管了敘利亞,英國除了保護國埃及外還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意大利則分得多德卡尼斯群島,希臘獲得了愛琴海上的幾座島嶼、東色雷斯以及對士麥那地區的五年管轄權。
一戰后的列強分贓,和之前英國人給阿拉伯人的承諾及協約國公開聲明的民族自決原則完全相反,這讓阿拉伯人無比氣惱,中東地區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武裝抵抗浪潮,阿拉伯民族抵抗運動開始爆發。經過數年斗爭和妥協,英國和法國逐漸恢復了托管的秩序,同時也允許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權,這種相對不穩定的和平狀態一直得以維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不過,巴勒斯坦的情況與中東其它地方完全不同,因為英國之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承諾要兌現。根據托管條款第六條的規定,英國人要為猶太人遷移提供方便和支持,并鼓勵猶太人秘密移居該地區。但同一條款中還有另一條事后看起來自相矛盾的規定,“居民中其他幾部分人的權利和地位”將受到保護。顯然,英國人的如意算盤是,猶太人的遷移人口永遠也不會達到侵害阿拉伯人“權利和地位”的程度,一切都在英國人的掌控之中。但是,英國人的如意算盤被戰爭狂人——希特勒所打破。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展開一系列排猶政策,希特勒瘋狂的滅猶政策加快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發展。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從1932年的9553人快速發展到1933年的30327人,到了1934年和1935年,移民人數更是高達42359人和61854人。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總人數也從1919年的65000人猛增至1939年的45萬人。
短期內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徹底打破了之前猶太人緩慢移民時的平衡,也使得之前一度歡迎有錢、有活力、有技術的猶太人的阿拉伯人,開始對這一情況進行激烈反擊。阿拉伯人認為,《貝爾福宣言》背叛了此前英國人對阿拉伯人的承諾,他們也沒有任何理由為西方國家的排猶政策埋單,更不應該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家園。在這種大背景下,巴勒斯坦成了英帝國主義、猶太復國主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三方力量的博弈場,也成了中東火藥桶的引信。
一戰之后,大量猶太金融家移民美國,定居在美國的猶太人達數百萬人,猶太人和美國的關系逐漸密切。二戰期間,為了擴大美國在中東的勢力范圍并排擠英國的影響,美國大力扶持猶太復國主義。1943——1945年間,美國國會通過了贊成在巴勒斯坦無限制移民和建立猶太國家的決議和宣言,這更加深了阿以矛盾。
二戰后,在猶太復國主義的游說和地緣利益的促使下,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于1945年8月提議,讓10萬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托管地。剛剛成立不不足半年的阿盟立即表示強烈反對。但是,由美國一手操控的聯合國大會還是在1947年11月29日投票通過了將被托管的巴勒斯坦一分為二。
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根據這一劃分宣布建立國名為“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美國立即承認了以色列并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第二天,阿盟國家相繼進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因此爆發。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獲得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勝利告終。此時,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冷戰已經開始,失敗后的阿盟自然與美以的敵人前蘇聯靠近,中東地區就此成為美蘇東西方冷戰的前沿。在這種大背景下,爆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美蘇在這場戰爭中全部卷入。到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由于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極為有力,而前蘇聯對阿盟的支持則非常不力,這使得阿盟自此開始疏遠前蘇聯。第四次中東戰爭阿盟幾乎取得勝利,但戰場策略的選擇和以色列背后美國綜合實力的對比,使得阿盟最后依然失敗。
這次失敗與以往3次都有不同,它使得部分阿盟國家、以色列和美國開始尋找互相妥協之路。也正是這種妥協之路,使得阿拉伯國家自此開始走向分裂。正是由于阿盟的分裂以及阿拉伯國家與前蘇聯的疏遠,使得蘇聯最后為了地緣利益不得不發動了入侵阿富汗的戰爭。
1982年,以色列借阿盟分裂之機,發動了第五次中東戰爭。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國扶持的巴列維王朝覆滅。1980年,在阿盟遜尼派國家和美國的支持下,又爆發了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兩伊戰爭。這之后由于進一步的地緣因素,在兩伊戰爭后又爆發海灣戰爭、美國入侵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較大規模的戰爭。
至今,中東仍是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最敏感的地區,是世界大國角力的焦點區域,其中地緣政治依然是最主要因素之一。
從上述筆者新作《大博弈 中國之危與機(形勢篇)》中的相關章節內容闡述可知,是美國二戰后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戰略布局,需要一個以色列這樣的角色作為“中東”鋼釘存在,才有了猶太復國的真正機會。這一戰略目的,又和持續很多年的猶太復國主義結合在了一起,再加上猶太資本雄厚的經濟實力,于是就真的在中東創造了一個以色列國出來。
1946年時,國聯托管英國具體管轄下的巴勒斯坦地區,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當時絕大部分土地歸巴勒斯坦人,猶太人星星點點地占據約6%的巴勒斯坦土地。1947年聯合國決議的“巴以分治”,此時猶太人已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人數達到約60.8萬,巴勒斯坦人則為122.2萬。根據“巴以分治”決議,“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地區的56%;“巴勒斯坦國”面積為1.115萬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地區的43%。經過六七十年的斗爭和博弈,如今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領土基本被以色列控制,巴勒斯坦人被分割在不同的地區,巴勒斯坦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只剩下2500平方公里,剩下的2.45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在以色列的治下。
更直白點說,在美國的支持下,失去國家2000多年的猶太人,愣是在中東這片土地上又建立了一個國家,同時也是對巴勒斯坦人的入侵。站在一個中立場上,一方面不得不對猶太人產生幾分敬意,因為追尋了兩千多年的復國夢得是多么強大的堅持精神;另一方面,又對多災多難的巴勒斯坦人感到難過,正是猶太人的入侵,給巴勒斯坦人帶來了無休無止的災難。
我們知道,正在進行的巴以沖突是由3名以色列青年被殺害引發,在今年6月30日三名青年尸體在約旦河西岸南面哈爾胡爾鎮附近被搜索行動人員發現。以色列方面很快將矛頭指向了哈馬斯,并誓言報復。哈馬斯方面并未回避,而是立即回應內塔尼亞胡的警告,稱以色列不要作任何報復行動,并警告說:內塔尼亞胡如果膽敢大面積進攻加沙,那么通向地獄的大門就已為他敞開。很快,一個巴勒斯坦青年也被以色列方面綁架后殺害。雙方的互相報復就此展開了,仗越打越大,以色列由單純空襲轉向空襲加地面行動。相比以色列,巴勒斯坦方面實力要差很多,巴勒斯坦為此付出了死亡一千多人的代價。至今雙方仍未實現停火。
這次巴以沖突的背景是什么呢?是ISIS在伊拉克攻城略地,什葉派政權岌岌可危,中東很可能會因伊拉克的亂局而引發什葉派和遜尼派對壘的情形。我們知道,ISIS信仰的是遜尼派的瓦哈比教派,這個教派信仰的國家主要包括沙特和卡塔爾,沙特富豪是過去ISIS主要資金來源渠道之一。如果ISIS繼續肆虐,那么就可能引發中東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大對抗。為了避免這一局面出現,伊朗在六月份早早就將ISIS定義為恐怖分子,并將對ISIS的打擊定義為反恐。在這個過程中,卡塔爾王子和伊朗總統通了電話并達成一致意見。而沙特方面,至今未有吱聲。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真的形成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大對抗,那是美國求之不得的事。所以,最初美國對ISIS的表態一直很曖昧,甚至有些縱容。
顯然,伊斯蘭世界內部派別大對抗是伊斯蘭國家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如何破解這一局面?最好的方式恐怕就是用民族矛盾來替代宗教內部矛盾。于是,就在這個時候,以色列的三個青年被殺了,中東地區的核心矛盾——巴以民族矛盾瞬間激化爆發了。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哈馬斯的報復是非常激烈的,不但有轟炸還有地面行動,給巴勒斯坦人帶來了非常慘痛的人道主義災難,總人口只有430萬人卻因此死亡超過千人,這已經差不多是萬分之二點五的比例。以色列這個時候對巴勒斯坦采取如此大規模的行動,戰略上是對美國非常不利的。因為這么一打,巴以矛盾對沖掉了伊拉克ISIS引發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尖銳對立可能,這客觀上損害了美國的戰略利益。而以色列,完全不接受美國的調停和斡旋,毅然決然地進行了行動,美國卻不得不對此進行默許,這又引發了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不滿。
以色列之所以毅然決然地行動,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奧巴馬和華爾街猶太財團已經有了較深的矛盾,奧巴馬的很多政策都對華爾街的猶太財閥不利,白宮有試圖節制華爾街財閥的意思。再加上奧巴馬在巴以問題上一直毫無作為,甚至有些彈壓以色列,對以色列的支持也不夠,這也讓以色列感到不爽。另一方面,以色列內部極右翼勢力對內塔尼亞胡一直不滿,認為他對巴勒斯坦過于軟弱,一直要求內塔尼亞胡強硬。如果面對三個以色列青年被殺害,內塔尼亞胡依然無所作為的話,國內政治上內塔尼亞胡就無法向公眾交代,這個政治壓力內塔尼亞胡不好扛。這兩者的結合,促成了以色列的強烈反應。說白了,就是以色列在與美國有隙的情況下,內塔尼亞胡政府為了籠絡國內民心,而發動了這場強硬的行動。
另一邊,哈馬斯對以色列也進行了強烈的反擊。大多數人都喜歡把哈馬斯和恐怖分子掛鉤,其行為也有一些恐怖分子的影子。但是,哈馬斯在巴勒斯坦人心目中卻是英雄,支持率遠高于巴解組織,因為在巴勒斯坦人看來,哈馬斯面對以色列的欺凌是強硬的和不妥協的,這正是巴勒斯坦人所希望和需要的。哈馬斯越強硬,支持他們的巴勒斯坦人越多,支持溫和派巴解組織的反而越少。但是,在國際上,美國和以色列至今不承認哈馬斯,也不和哈馬斯進行談判。于是,巴以問題就變成了一個死循環。巴解組織在巴勒斯坦缺少代表性,但美國和以色列卻只認可巴解組織,只和巴解組織談。巴解組織越和美國談,巴勒斯坦人越覺得巴解組織軟弱,越不支持巴解組織,巴解組織也就難以在國內取得統一意見。另外一邊,哈馬斯越強硬反而支持率越高,在巴勒斯坦的代表性越強。結果就成了巴解組織越和美、以談支持率越低,死循環就這么形成了。這種死循環,使得巴以問題基本上變成了一個死局。這種死局,在沒有新的重大變量被注入的情況下,基本上無解。
甚至,隨著國際局勢的演化,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弱化后,當伊斯蘭世界內部的矛盾緩解,巴以的民族矛盾就可能成為中東地區的主要矛盾。到那時,若再爆發第六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還能如之前那樣取勝嗎?這恐怕也應該是以色列擔心的問題。更直白點說,當美國無法再控制歐亞大陸,以色列的前途有該怎樣?以色列只有八百多萬人口,但中東國家的總人口四五個億,這種對比任誰都不得不對未來揪心。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最近些年以色列一直大力發展與中國關系,恐怕也是另有所圖。
巴以的死局,如果繼續向當前美國主導的模式走,基本上會繼續保持死局且永遠無解。如此長期持續,當美國衰落,對以色列來說將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站在一個中立角度說,以色列和中東實現民族和解,大家和平共處,恐怕是彼此最好的出路。那么,又該如何實現和解呢?
在現階段,和解恐怕只有一個出路,那就是經濟的發展與融合。僅靠以色列和中東國家,這個經濟既難取得持續發展的成就,又難做好融合,只有更大的發展潮才能帶動一個區域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這個出路是什么呢?就現階段來說,只有歐亞大陸經濟整合,才能幫助中東伊斯蘭國家和以色列實現真正和解。如今,最能代表歐亞大陸在經濟整合發展方向的是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
站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來考量,參與的國家和地區越多,越有利于大家的發展,所以這一戰略并不排斥中東國家。如果中東伊斯蘭國家和以色列,能夠達成一致意見一起將自己融入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去,那么中東將會成為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戰略樞紐,也才能真正帶動整個中東的經濟向好的方向持續發展。隨著歐亞大陸經濟的整合,一旦中東國家都融入到了這個大潮當中,那么當地民眾精力會逐漸被經濟發展的利益所吸引,相應的民族仇恨也將隨著發展而逐漸淡化。在這種背景下,再輔以更具代表性的國際斡旋,到本世紀中葉或下半葉,中東實現民族和解還是有可能的。如果不走這條路,繼續進行著零和博弈的戰爭游戲,無論是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恐怕都難有任何出路可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