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發展的梳理,結合國際貨幣體系下的權力和利益關系狀況,分析了美國金融危機轉嫁的過程和機理,并進一步揭示出世界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是金融危機轉移過程中的一種現象。最后,總結了美國金融危機及其轉嫁的本質和對中國的影響,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
關 鍵 詞:金融危機 轉嫁 通貨膨脹 政治經濟學
作者簡介:嚴海波,中共中央編譯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后。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與發展
金融史將會記住2007年。這年2月,美國爆發了次級貸款違約劇烈增加、信用緊縮所引發的金融危機。當月,超過25個次級貸款商宣布大面積損失,次級貸款業崩潰,美國股市發生劇烈下跌。
美國金融危機是一個風險積累和爆發的過程。2001年“9·11”事件后,美聯儲為了應對“互聯網泡沫”破裂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連續降息至1%。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國貨幣供應量增加,房地產市場一派繁榮景象,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隨之迅速發展,房屋價格泡沫和房屋信用泡沫漸漸變大。按揭貸款公司、投資銀行、各類基金、信用評級公司、信用保險公司等一系列金融機構存在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為了欺詐性的謀利需要,向許多低收入或者沒有償還能力的人群發放按揭貸款,并以按揭抵押債券(MB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資產支持證券(ABS, Asseted-Backed Security)、債務抵押憑證(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信用違約掉期(CDS, Credit Default Swap)形式包裝轉移風險,同時也膨脹了金融市場。由于擔心泡沫擴大,美聯儲從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連續17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從1.00%提高至5.25%(見圖1)。升息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美國房屋市場開始大幅降溫,房屋價格持續下降。受此影響,抵押資產價值縮水,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都無法按期償還借款,債務違約開始出現并上升。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一年多的時間里,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5.25%的高位(見圖1)。在此期間,次級貸款違約劇烈增加。次級房屋信貸產品的價格大跌,直接導致許多金融機構出現財務危機,甚至面臨破產。由于美國債務泡沫積重難返,危機還在發展之中。
圖1 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走勢(2001—2008)
數據來源:美聯儲。
本文稱這次危機為美國金融危機,而不是媒體所稱的次貸危機,原因在于,美國這次發生的危機及其后來的表現符合金融危機的定義和特征。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并且信用緊縮隨之而來。① 首先,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一些重量級的金融企業,例如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花旗集團、美林集團、國家金融服務公司、貝爾斯登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雷曼兄弟公司以及英國北巖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陷入困境、倒閉或者被接管。其次,美元貶值嚴重。為緩解金融危機及信用緊縮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先后大幅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美元加速貶值。美元指數由2007年2月份的85下滑到2008年6月份的72。② 再次,美國股票指數快速下降,紐交所綜合指數從2007年10月的10387點下降到2008年7月的8157點(見圖2)。根據新近數據判斷,以上各種指標下降的趨勢還沒有停止的跡象。
圖2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周K線圖
資料來源:股票圖表網,http://stockcharts. com/h-sc/ui。
美國金融危機演化為經濟衰退甚至經濟危機的跡象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的發展必然影響到實體經濟。從經濟基本面看,美國經濟受到危機的影響,增長速度逐步放緩,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07年的GDP增長率只有2%,2008年預計只有0.9%;③ 美國失業率開始增加,據美國勞工部統計,2007年3月到2008年6月,美國失業率由4.4%上升到5.5%;美國消費物價指數也呈上揚態勢。此外,隨著美國住房市場持續低迷,各種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房屋還在增加,加上信貸緊縮,美國房屋抵押貸款機構面臨嚴重資金短缺,尤其是一些以資產和信用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漸漸開始出現違約數據,新一輪金融危機即將來臨。據報道,2008年7月10日,美國兩大房屋抵押融資公司房利美(Fannie Mac)、房地美(Freddie Mac)出現巨額虧損,其股票分別急劇下跌17.7%和10%,達到1991年以來的最低點。美國一些垃圾債券和信用違約掉期(CDS)即將出現問題,2001年這個信用衍生品只有1萬億美元,2008年就達到62萬億美元規模。④ 如果加上以原油、糧食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為表現的全球性通貨膨脹問題,世界經濟正面臨多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二、世界貨幣金融體系下的游戲:一個政治經濟學考察
理解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轉嫁,必須清楚認識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下的美國貨幣金融政策的實質。首先,布雷頓森林體系奠定了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地位。二戰之后,1944年6月,美國邀請二戰時的盟國出席起草世界銀行和貨幣基金組織協議條款的會議,經過復雜的外交和實力的爭奪,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有: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為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美元與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取消經常賬戶交易的外匯管制等。美聯儲保證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協定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在這個體系下,一方面,美國得到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導權和戰后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為美國操控世界貨幣體系的工具,美元也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另一方面,由于美元與黃金掛鉤,實行相對固定的匯率,美國無法隨意大規模增發貨幣進行世界范圍內的掠奪,協定成員國對美元抱有信心。恰恰因為后者,戰后世界經濟保持了“黃金20年”的增長,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的浮動匯率卻給世界帶來頻繁發生的經濟金融危機。
其次,美國巨大的債務和賴賬行為最終埋葬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也讓世界為之付出代價。經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政府積累了巨大的政府赤字。為了彌補政府赤字轉嫁債務,美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發行不斷增加,全世界的美元儲備也不斷擴大。由于美元與黃金掛鉤,外國政府看到美元擴大發行的趨勢之后,紛紛用手中的美元兌換黃金。1971年8月,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美國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名存實亡。1971年12月,西方十國達成確立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史密森協定》:美元對黃金貶值7.89%,美元對其他貨幣平均貶值10%,其他歐美主要貨幣升值。1973年,新一輪美元危機爆發后,美元對黃金再次貶值,協定各國先后放棄該協定,采用浮動匯率制,引發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的會議上達成了國際貨幣制度的《牙買加協定》。協定規定:確認浮動匯率制,成員國自行選擇匯率制度,取消黃金官價,黃金非貨幣化。《牙買加協定》為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的事實補充了一個法律手續。從此以后,美國一邊通過大量發行紙幣進行美元貶值,賴掉原來的債務,一邊又繼續增加國際收支逆差,讓外國新流入資金為其新發行的政府、企業和個人債務繼續融資,令世界不斷為之付出代價。
第三,美國找到了一個讓世界受損、自身受益的游戲。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預算赤字上升,國債發行量增加,與此相對應的是國際收支持續出現日益嚴重的貿易赤字,美國通過維持國際收支逆差為其國內預算赤字融資。從長期趨勢看,美國公共債務所謂大規模增加是在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在80年代中后期之后增長尤其迅速(見圖3)。美國在全世界購買產品和服務,世界其余國家提供產品和服務并接收美元;外國央行購買由于貿易順差、接受投資和借取美國債務進入本國的美元,同時按照一定的匯率付出本國貨幣,即本國貨幣被迫發行;各國央行將收集到的美元重新投放到美國金融市場,購買美國國庫券、企業債券、少量公司股票以及其他債務工具,為美國債務融資。
圖3 美國公共債務趨勢與占GDP比例
數據來源:美國財政部。
外國資金是美國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美國大量國庫券的買主就是外國資金。據美國財政部統計,2006年底,公眾持有的聯邦債務中,有44%由外國人持有;外國人持有的聯邦債務中,有66%由外國央行持有,其中47%為日本和中國持有。從2002年到目前,外國人持有美國國庫券的數量仍處于快速上升之中(見圖4)。與此同時,美國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的資金從政府公共債務轉移到高收益的公司債券和抵押貸款。邁克爾·赫德森(Michael Hudson)稱這種基于美元不兌現的美元債務本位體制為“美國國庫券本位制”⑤。當然,外國資金除了主要持有國庫券之外,還參與購買美國的其他金融產品,為美國的個人和企業融資。這些總體上借給美國的資金一部分彌補美國政府赤字,一部分提供給美國的個人和企業資金,還有一部分又作為美國的對外投資投向了國外利潤高的行業。需要說明的是,美國對本國盈利高的重要產業的保護相當嚴格,外國無法涉足;而美國卻要求外國開放其所有的產業和市場,為美國利益服務。大量投資美國金融市場的資金拉低了聯邦基金的利率,同時也有助于吹起住房和住房信貸市場以及其他消費信貸市場的泡沫。因此,在外國資金的參與購買下,美國大量的債務工具被創設。
圖4 外國持有美國國庫券的數量 單位: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美聯儲。
第四,在這樣的游戲下,美國既保持了自身經濟增長,又制造了全球的通貨膨脹,并且在發生危機的時候又可以轉嫁危機。美國政府和美國企業、個人的任務就是大量發行貨幣、大量借債、大量消費、大量投資,以此帶動美國經濟增長。2002年以來,每年美國個人消費和政府支出對GDP的貢獻都在85%左右。這個游戲的結果是美國不勞而獲,掠奪其他國家財富,維持其超強實力。其一,在美國國內,這個游戲不斷推高其政府、企業、個人的債務規模,自然擴大了美國金融的規模和容量,并通過資產證券化,把貸款金融機構的風險轉移到國內外投資者手中,使風險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其二,在美國以外,大量增發的美元流向全世界,有貿易順差的國家出現貨幣被迫增發,出現國內通貨膨脹;有貿易逆差的國家被迫依靠大量借取美元債務生存,在“華盛頓共識”的安排下,國家經濟被美國操縱,在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交替中,國家財富被掠奪。其三,更加致命的是世界商品大多數以美元計價,美元增發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世界范圍內大宗商品或者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世界能源和大宗商品的期貨交易大多數設在美國,同樣受到美國金融資本和金融規則的支配和投機操控。無論從貨幣增發角度、美元貶值角度還是世界綜合商品上漲的角度,都能夠說明這個游戲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其四,美國自身發生債務危機的時候,美國可以通過美元增發和貶值自然削減和消滅債務的數量,實質上最終讓國外投資者以及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承擔美國的債務負擔。可以看出,當前美國所主導的世界貨幣金融體系是一個有利于美國對世界進行剝削和掠奪的利益機制。
三、金融危機的轉嫁與全球糧食、石油危機
此次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從各個層面向世界范圍內傳導和轉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展,世界經濟相互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這既擴大了世界的經濟交往,也使經濟金融危機更具有全球傳染性,更使世界經濟受到全球化主要推動和主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美國主要通過貨幣增發、美元貶值、大宗商品漲價、全球通貨膨脹以及其他各國通貨再膨脹的方式向世界轉移金融危機。
1.美元的泛濫與貶值
全球化背景下,美元持續貶值,并不斷加速。新興經濟體和石油輸出國出口產品和能源,積累外匯儲備;美國等經濟體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直接釋放出流動性,購買新興經濟體生產的產品。這樣的格局直接催生了美元流動性過剩和全球流動性過剩。過剩的貨幣在各個國家泛濫,大規模跨境流動,加大了全球經濟運行成本和禍害程度。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利用美元的獨特地位大量發行貨幣。從1995年開始,美元增發開始加速。由于美聯儲早在2006年就停止公布M3的數據,我只好選取了M2的數據變化來反映美國的貨幣供應的數量和增長變化(見圖5)。從中發現,2006年以來,貨幣增長速度同比明顯加快。值得玩味的是,美聯儲宣布從2006年3月23日起,停止公布M3的貨幣總量,同時,也停止公布以下組成部分:大額定期存款、回購協議和歐洲美元。美聯儲停止公布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M3已經不能夠傳達M2之外的額外經濟活動信息,無法在貨幣政策中發揮作用;第二個理由是收集M3的數據有成本,不劃算。其實,這兩個理由很明顯站不住腳。第一,美國的貨幣供應的構成分為M0、M1、M2、M3四個層次,每個層次所傳達的信息有所不同。M3是反映美國廣義貨幣的數量,含有很豐富的信息,它不僅反映美國本土的貨幣數量,還反映歐洲美元市場的美元數量;M2主要反映包括家庭層面、實體經濟層面持有的貨幣數量,M3經過與M2對比還可以反映金融機構信用膨脹的信息。第二,統計成本問題更是一個借口。美聯儲停止公布M3的真實原因是掩蓋其過快增長的貨幣量以及金融市場上的真實信用狀況。
圖5 美國M2層次貨幣量和增長變化(1960—2008)
資料來源:http://www. economagic. com/。
如果由于美國刻意掩蓋貨幣供應量的數據不足以全面反映美元長期增發的事實的話,那么美元指數將是另一個佐證。美元指數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最近30年來,美元經歷了三次危機,第一次危機發生于1970年至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賴掉越南戰爭債務的時期;第二次危機發生于1985年至1987年《廣場協議》簽署、美國掠奪日本巨額美元財富的時期;第三次危機發生于2002年年初至現在美元指數從120多高位跌至2008年7月的72左右、2007年初爆發金融危機之后更是一個加速下跌的時期,其實質是美國對以中國、日本為代表的積累起來大量美元財富的國家進行新的剝奪(見圖6)。
圖6 美元指數走勢(1970—2008)
資料來源:Moore Research Center Inc.。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之后,美聯儲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稀釋了美國債務。為了拯救金融危機,美國打破其口頭上一再宣揚的政府不干預的自由市場經濟信條,政府強勢介入市場進行救助,并轉嫁危機。美聯儲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的短時間內連續7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至2%,并維持至今(見圖1)。美國政府還打破常規,為按揭貸款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直接提供財政支持、無息或者低息貸款及其他融資渠道,對金融市場進行救助。在此期間,美聯儲發行大量貨幣,向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這更加快了美元的貶值步伐。
美元貶值相當于美國向世界征收通貨膨脹稅。第一,由于美元是國際主要儲備貨幣、主要金融工具標價貨幣、主要大宗商品標價貨幣,美元的貶值直接導致持有美元金融資產的外國資金損失,引發全球性的通貨膨脹。第二,世界上的主要貿易盈余國靠著辛勤的勞動和資源出口所換來的美元,在美國操縱下持續貶值;而美國卻繼續靠發行更多的貨幣通過救助、減稅、補貼等手段挽救危機,服務其國內發展,讓其他國家承擔美國的負債成本。對中國、日本以及中東等大量持有美元資產的債權國家而言,隨著美元貶值,其外匯儲備和其他金融資產不斷縮水,對美國的實際債權下降。第三,隨著美元實際價值的跌落,實物形式的商品,尤其是糧食、石油、礦產品等初級產品的價格迅速上漲。世界每一個國家都與這些商品緊密相關。這些商品的價格上漲直接增加了世界各國的生產生活成本,也相當于向這些國家輸入了通貨膨脹,其實質是美國對這些國家的間接掠奪。第四,美聯儲降息救市政策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沒有引起美國國內通脹水平提高。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獨特地位決定,美國的貨幣政策就是世界的貨幣政策,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受制于美國的貨幣政策。美國可以通過商品期貨市場、金融市場把通貨膨脹轉嫁到世界其他國家。美聯儲自救式的貨幣政策加劇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同時通過對世界征收通貨膨脹稅補貼其國內。
2.世界大宗商品的漲價與石油危機、糧食危機
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最主要是金融因素,其中包括金融投機和美元貶值。第一,金融投機對大宗商品的定價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世界主要大宗商品期貨市場設在美國,其交易以美元標價。金融投機資金一般會在資產市場(證券、房地產)、大宗商品市場、匯率失衡的發展中國家之間流動。⑥ 當前者出現問題或者即將出現問題時,后兩個市場就面臨投機資金的沖擊和走高;當后兩個市場平穩,多余的資金就會沖向前者,造成資產價格膨脹。次貸危機引起金融市場恐慌、資產價格跌落,導致投資者的資金撤離有風險的虛擬金融證券市場,一方面進入真實商品市場規避市場風險、保存資金價值,另一方面以“熱錢”的形式進入別國牟利。大量資金同時進入相對集中的市場,引起市場內交易商品的大幅上漲,以食品、石油、礦產為代表的世界大宗商品市場的膨脹就是一例。第二,石油價格與美元匯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與美元貶值相對應的是以美元標價的商品價格的上漲,這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美元真實價值的下降將需要更多的美元才可以購買以前相同數量的商品。用不同貨幣衡量2002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石油的真實上漲程度會發現:用美元計算,石油從20.37美元上漲到接近100美元,6年間石油上漲了4.91倍;用歐元計算,同時期石油上漲只有2.94倍。第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將帶動所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成本上漲。大宗商品是工業生產的初級原材料,同時又是消費品的最上游生產資料。世界商品價格指數能夠傳導到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下面我們看世界綜合商品市場的價格變化。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CRB)涵蓋具有原材料性質的所有重要大宗物資商品,而且,由于其價格來自期貨市場,可以及時反映全球商品價格的總體狀況。它不僅能夠較好地反映出PPI和CPI的變化,甚至比CPI和PPI的指示作用更為超前和敏感,可以看作是通貨膨脹的指示器。從30多年來CRB指數的走勢連續圖看,整個70年代的CRB指數的大牛市與第一次美元危機及其貨幣貶值有關,2004年該指數成功突破1996年的反彈高點,終于宣告確認2001年低點181.83點的分水嶺性質。CRB指數從2001年的181.83到2008年7月4日的611.51,世界商品已經平均上漲3.36倍(見圖7)。
圖7 路透商品研究局(CRB)指數走勢(1970—2008)
資料來源:Moore Research Center Inc.。
作為重要大宗商品組成部分的石油和糧食價格近幾年來都存在大規模的上漲,引發了全球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石油價格的明顯上漲開始于2002年1月,真正快速大幅的上漲開始于2007年2月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見圖8)。這基本上與美元指數曲線呈相反方向變動,與美國貨幣發行量呈相同方向變化,更是與世界商品價格指數的上漲時間和速度高度吻合。從2002年1月到2008年6月底,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的價格從25美元上漲到140美元,上漲5.6倍。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漲更多地始于2006年年初美國金融危機的預警時期,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急速上漲,其中小麥從2006年年初到2008年7月上漲2.73倍,玉米在此期間上漲3.4倍,大米在此期間上漲3.3倍,大豆油在此期間上漲2.9倍。⑦ 石油和糧食價格的上漲,帶動了世界新一輪的通貨膨脹。以上數據表明,無論從價格上漲的幅度,還是從這些商品影響的廣度看,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都已經來臨,并且其未來的價格走向仍然呈向上的趨勢。
圖8 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價格走勢(2000—2008) 單位:美元
資料來源:http://futures. tradingcharts. com/chart/CO/M。
關于石油和糧食價格迅猛上漲的原因,政府和機構眾說紛紜,有些觀點甚至截然相反。目前主要有三種典型的觀點:第一種觀點以美國和西方國家為主,認為石油和糧食的供需失衡,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增量需求成為價格上漲的最大推動者,進而把價格上漲的責任推給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第二種觀點以發展中國家以及一些發達國家的進步組織為主,認為西方國家的能源和糧食浪費嚴重,在能源價格高漲的情況下,甚至把部分糧食轉化為能源,更出現了人與汽車爭糧食的景象;第三種觀點比較普遍,認為美國長期實行的美元貶值政策和美國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石油期貨和糧食期貨市場投機行為是最主要原因。由以上各方的觀點可以看出,由于各方的利益不同以及在世界權力架構中的位置不同,即使分析這樣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問題也很難澄清認識,因此,采用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更能夠接近事情的真實狀況。
美國的貨幣金融政策,尤其是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對石油和糧食危機影響明顯。在目前世界石油和糧食的供應和需求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出現如此之大的價格上漲,說明商品的定價和流通環節出現了問題。第一,國際石油和糧食交易控制在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手里。例如,歐佩克組織主要通過石油的產量來影響石油價格,國際石油交易主要在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和英國倫敦洲際交易所進行,油價主要由掌握巨額資金的美國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通過這些商品期貨交易所進行定價。這種以期貨為主、產銷分離的定價模式,在貨幣失衡、局部供求失衡的影響下,成為投機資本獲取高額利潤的方式。第二,在美元依然是石油和糧食的基本結算貨幣以及美元又不斷貶值的基本格局下,油價和糧價將會維持上漲的趨勢。“未來超高油價的判斷除了供需矛盾外,美元指數保持下降趨勢也是重要理由。盡管不能根據簡單的類比就得出未來價格與歷史價格漲幅相同,但在供需矛盾緊張和美元貶值的雙重壓力下,可以斷言,超高油價時代已經到來。”⑧ 相對于石油,世界范圍內的糧食貿易規模相對較小,糧食價格不容易被長期、普遍操縱,只要各國做好糧食的自主供應,其價格會得到一定控制。第三,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引發美元貶值,進一步刺激了商品期貨市場上的投機。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化和發展,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崩潰,美元大幅貶值,商品期貨上的投機盛行,造成了石油、糧食等商品的價格飛漲。美國金融投機者從住房抵押證券市場、股票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撤出數以萬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糧食、石油、貴金屬等原材料市場,期望通過投資實際商品獲得超額利潤。按照華爾街的“商品超級循環理論”(Commodities Super-Cycle Theory),美元相對于其他貨幣的下跌,必然刺激對實物商品的投資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的商品投機給世界的石油和糧食價格造成了廣泛的沖擊。
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范圍內的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的威脅。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原材料商品的價格嚴重膨脹,增加了全球范圍內的生產、生活費用,導致了大規模的饑餓和收入下降,反映在經濟指標上就是商品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相同趨勢的上漲。石油危機加大了整體經濟運行的成本,延緩了能源需求大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以成本增加的形式減少了每個行業和家庭的收入。糧食價格的上漲增加了中低收入者的負擔,影響到普通人群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許多亞洲、非洲國家受到糧食危機的嚴重影響,饑荒人口迅速增加,多年的扶貧成果因為糧食價格上漲毀于一旦。可以說,石油、糧食、礦產品等大宗商品充當了美國轉嫁危機的傳導工具和載體。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認識到,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源于一種不勞而獲的發展方式,這就決定了美國需要把這個依靠過度負債、過度消費、過度貨幣發行的循環走下去,還需要把不勞而獲的成本轉移出去。這就要求美國:首先,必須保持美元強勢和弱勢的有節奏的變換,既要通過弱勢美元政策降低利率,發行超額的貨幣,進行貨幣貶值,又要通過強勢美元政策保證增發的美元有人接受,繼而回流美國,投資于美國的債務工具。其次,必須維持現有貨幣上的特權地位,以保持對全球貨幣金融的核心控制,操縱虛擬資本的流動、實物資本的交易和價格,進行自身成本向外部轉嫁。這種成本轉嫁最終的過程是,美元過度發行,引起世界實際產品的全面漲價,引起各國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各國積累的財富在自身貨幣貶值中,全世界一起消化美元通貨膨脹的成本,美國拿世界的資金補貼國內的經濟運行成本。
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是由于弱勢美元政策到強勢美元政策的轉換中出現了問題,打破這個循環,美國只有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轉嫁危機。第一,2003年以來,為了抑制房屋泡沫的過快增長,美聯儲的加息使房價下降,刺破了住房貸款的債務泡沫。美國天文數字般的政府債務、金融債務、公司債務、個人債務,在房屋抵押貸款這個基礎環節出現了違約和壞賬,之后蔓延到其他消費貸款及其金融衍生品的領域,倒金字塔形的債務大廈轟然塌陷,某些具有信用創造功能的衍生品失去了流動性,出現了嚴重的信用緊縮。第二,金融危機出現之后,美國有能力也有渠道轉嫁危機。一個途徑是美國政府繼續增發貨幣,為本國的居民和金融機構買單,讓美元通貨膨脹,導致大宗商品漲價,推動別國的成本輸入型通脹,以及更多美元進入別國,造成別國本幣再發行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另一個渠道就是美國讓別國直接承擔外匯資產縮水或者債務內爆的損失。例如,2008年7月中旬,美國最大兩個房屋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瀕臨破產,外國投資者總共擁有美國超過1.3萬億美元房利美和房貸美長期債券,其中最大的5個債權國就是中國、日本、開曼群島、盧森堡和比利時,中國名列榜首。⑩ 第三,結合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貨幣金融中心國所制造的危機,以全球通貨膨脹和各國通貨再膨脹的方式,把債務成本轉移出去,其表現形式就是世界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危機以及難以承受美國轉嫁危機壓力的其他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危機轉嫁完畢之后,或許美國就會在新的平衡基礎上重新開始下一個相同的循環。
圖9 中國外貿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2000—2007)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中國統計局。
目前,中國作為美國不勞而獲循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承擔了美國經濟發展以及美國金融危機的諸多成本。首先,中國高度依賴外資、外貿、外匯的發展模式面臨挑戰。對外依賴超過一定程度的經濟體,很容易受到美國緩慢或者激烈的成本轉嫁。中國從2001年到2007年,外貿依存度一直處于增加趨勢,2007年達到69%(見圖9);同時,美國又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其次,中國用沒有計入生態環境、土地價值、勞動保護和保障等成本的廉價出口商品,換回不斷貶值的美元,進而導致外匯儲備縮水嚴重,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承受損失。第三,與世界市場的高度關聯,使中國必然承擔由于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導過來的成本,奇特地表現為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第四,中國規模巨大的外匯資產,不僅面對美元貶值的匯率風險,還會因美國國債、機構債產品市值下跌而蒙受損失。第五,在中國缺乏戰略應對思想的情況下,進入中國的“熱錢”洗劫了財富,擾亂了經濟金融的穩定。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中國現階段亟需在金融、外貿政策上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改變經濟金融的發展方式,使對外開放服從服務于國內發展,使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國內人民共享。第二,中國需要重點實現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從而擴大內部需求,尤其是內部消費需求,增加最終產品服務于國內經濟的比重,這樣既可以替代過多的貿易順差,又可以實現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第三,中國需要擴大主權信貸,替代過度地引進外資和外債,在制定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和金融政策中保持獨立性,體現主權性。第四,中國需要認識到,當前通貨膨脹的主要根源是外部成本的輸入,是美國轉嫁自身危機的一部分,因此,宏觀調控政策制定要增加針對性、定向性,避免傷害到外貿相關度低的國內經濟部門的生產發展,避免出現通貨膨脹和經濟低增長并存的局面。第五,中國現階段更要務實地看待對外經濟關系,以國家利益為前提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交往,注意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第六,面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要加強風險控制,防止發生金融危機;由于金融衍生品已經在西方國家引起極大的混亂,要謹慎地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第七,既要與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尤其是與美元保持適當的距離;又要積極、務實地推動改變收益和責任極不對稱的國際貨幣體系,例如,逐步切斷商品的美元標價和交易機制、建立區域貨幣聯盟等,逐步改變中國受制于人的狀態。
注釋:
① 維基百科網站,http://zh. wikipedia. org/ wiki/金融危機。
② INO全球市場網站,http://www. ino. com/。
③ 美國經濟觀察網站,http://www. economywatch. com/ world-economy/usa/。
④ David Evans, Hedge Funds in Swaps Face Peril with Rising Junk Bond Defaults, Bloomberg, May 20, 2008.
⑤ Michael Hudson, Super Imperialism, The Economic Strategy of American Empire, Pluto Press, 2nd edition 2003.
⑥ 管清友、張明:《國際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為什么是美元?》,載《國際經濟評論》2006年第7/8期。
⑦ 摩爾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 mrci. com/。
⑧ 管清友:《次級債危機之后是能源危機?》,載《中國經營報》2008年4月13日。
⑨ Jeffrey Christian,“A Rational Alternative to the Commodities Super-Cycle Theory”, Commodities Now, December 2005.
⑩ 和訊網,http://news. hexun. com/ 2008-07-15/107439027. 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