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值不值的問題。大家知道,經歷十年的戰爭后,美國存在極限。”這是美國總統奧巴馬近日在接受本國媒體采訪時為沒有軍事干涉敘利亞內戰所做的辯護??梢哉f,這已不是美國推行民主的最好時代,民意越來越反感政府在國外而非國內投入過多精力,但華盛頓外交圈對緬甸尚有共識:它是一塊鼓舞價值觀又有現實利益的試驗田。作為美國智庫東西方中心請來的開場嘉賓,緬甸民盟主席昂山素季3月在仰光的一次活動中就高調表示,“緬甸不只要做一個成功國家,更要成為全球范本和其他未成功國家的希望”。然而,民主轉型是要面對一系列挑戰的,美國的智庫對此并不回避。借參加東西方中心的項目,《環球時報》記者有機會在美國和緬甸“理論加實際”地研究了這種“民主轉型的挑戰”。
美國兩位前第一夫人遙祝昂山素季
總部設在夏威夷檀香山的東西方中心由美國國會1960年設立,兼具智庫、學術研究和教育機構功能。《環球時報》記者今年參加的東西方中心媒體項目的主題是“民主轉型的挑戰”。在為期三周半的時間里,先是在檀香山由專業研究人員做政府治理和民主轉型的理論介紹,之后來自近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名記者結合各自國家現狀探討民主之難和民主之惑,最后兩周到印尼和緬甸看轉型國家的民主現狀。
選擇緬甸來研究“民主轉型的挑戰”這一主題自然有深刻的原因。緬甸曾經逼近成功,憑借礦產、木材、油氣等豐富資源,20世紀50年代一度躋身東南亞最富有國家之列。而后軍政府獨裁和武裝沖突葬送了戰后發展的黃金機會,今天緬甸在東南亞人均GDP排名中墊底。英國《經濟學人》去年5月刊文稱,西方制裁對此“有貢獻”。過去半個世紀,美國政府一直給緬甸貼著“世界和平威脅者”的標簽。
而今,在仰光,《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在昂山素季為自己的“素基金”揭幕時,來自民主黨的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和來自共和黨的前第一夫人勞拉•布什通過視頻送來祝福,希拉里更提及在國務卿任上兩次出訪緬甸。
第一次訪問在2011年,標志著美國時隔半個世紀重啟對緬高層交往。希拉里向緬甸承諾了新的經濟發展項目、數千萬美元醫療援助和考慮互派大使。2012年4月民盟在議會補選中獲得大勝,希拉里又宣布將使用民主援助專項資金的官方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派駐緬甸,并逐漸減緩經濟制裁。美國《外交政策》稱,“緬甸變局被視為希拉里在國務卿任上‘最干脆的勝利’,是她2016年競選總統的政治資本”。第二次訪問希拉里是陪同奧巴馬——首位訪緬的美國總統。2012年11月那次僅有6小時的正式訪問,震動了國際社會。
2011年幾乎是民主在21世紀最有亮光的一年。在華盛頓從事多年外交政策評論的麥克斯•費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那一年“促進民主”再度成為華盛頓外交圈熱詞。他甚至認為,那一年阿拉伯世界的動蕩、泰國的紅衫軍示威等“都比不上緬甸的開放”。
奧巴馬第一任期組閣不久,即提出重審對緬政策,基本線是“警惕性接觸,保持制裁,留出談判空間”。2010年緬甸在軍政府操縱下舉行大選,次年3月吳登盛上臺。美駐緬大使德雷克•米切爾2012年中上任后表示:“美國終于等來了可以聊聊的人。”
美國幫緬甸培養一批“公民社會活動家”
此后美緬官方開始頻繁的公開接觸,話題基本是美國承諾減緩制裁和孤立,換取緬甸政治改革,首先釋放政治犯?,F在美國對緬甸的大半制裁已經取消,美國同時增加了對緬援助。這些現實手段在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篇論文中得以理論化體現。作者托馬斯•凱羅瑟斯寫道,美國要想在一個國家推進民主,有四個基本手段:一,“胡蘿卜加大棒”的外交手段,批評讓民主倒退的獨裁者,贊揚對民主積極的領導者,通過建立、提升或中止雙邊關系以示獎懲;二,“胡蘿卜加大棒”的經濟手段,你不民主我即制裁,你搞民主改革,我就減免制裁,加以貿易和金融政策優惠;三,軍事手段;四,民主援助手段,將專項資金投入政府部門、半官方機構及非政府組織(NGO)等,用于促進非民主國家發生改革,幫助轉型國家深化改革。
在緬甸,美國唯一沒有使的就是軍事手段,近幾年美緬關系改善后用得最多的是民主援助手段。很多緬甸民間的活動自下而上推動著民主的步伐。3月下旬一個周末,在一間開放式工作間,仰光的軟件工程師葉林昂和其他80多名參賽者激烈角逐緬甸歷史上的首場“編程馬拉松”比賽,他們被分成17個小組,要求在48小時內,設計完成一款應對緬甸現有經濟發展挑戰的科技解決方案。仰光“編程馬拉松”組織者戴維•麥頓,是一名畢業于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澳大利亞前軍官。美國加州的一家名為“Internews”的NGO資助了麥頓的活動。據Internews網站介紹,其主旨是在全球范圍內增強媒體力量,促進新聞和資訊流動,提供對話和辯論平臺,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對仰光“編程馬拉松”的相關報道稱:“在舊金山和紐約,這樣的場景很平常,可這里是緬甸——只有1/10的人擁有手機,互聯網遠未普及。”經濟改革開展兩年,相比緬甸人物質生活的改善速度,科技和互聯網帶來的沖擊算得上“來勢洶洶”。在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無線網絡接入便利,《環球時報》記者的緬甸朋友用蘋果手機和iPad不停刷著社交網站。緬甸記者仰南說:“美國在互聯網科技方面,提供了非常廣泛的技術和硬件支持。”
今年2月,美國駐緬使館資助了仰光BarCamp,同樣是網絡科技導向型的社會活動吸引了5000多名參與者。1月,美國駐緬使館還組織了150名緬甸“公民社會活動家”做技術培訓。使館發言人稱,公民的科技素養將改善政府治理,強化民主機構。
華盛頓外交圈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樂于從轉型國家內部發掘出與美國具有同等價值觀的人,武裝他們,賦予他們力量。美國的想法是,或許不能左右他國的發展方向,但通過這些人的力量,可以讓這些國家的發展軌跡與美國利益在最大程度上重合。
透過緬甸看“美國力量局限性”
透過緬甸和令奧巴馬為之辯護的對敘利亞政策,觀察過去十年美國的民主推手,外交、經濟手段仍在發揮作用,任何形式的軍事介入逐漸喪失市場,形態豐富的民主援助份額增長?!都~約客》年初刊發總統訪談文章后得出結論,奧巴馬對美國過去把民主戰線拉得太長、貪功致敗有敏銳的認識。
華盛頓外交圈內人士認為,奧巴馬政府的民主推手是“和平的、技術指導性的、草根式的”。奧巴馬的外交政策顧問曾將這一理念包裝為“幕后而治”。“外交圈著實為此興奮了一陣。”華盛頓的外交政策評論家費舍告訴記者:“類似于羊群理論,你讓最機敏的頭羊帶隊,羊群按它的指引前進,卻很難意識到,它們的方向是由你這個站在遠處的牧羊人決定的。”然而,在華盛頓,“幕后而治”一年半前就開始魅力漸失,利比亞和埃及的亂局,讓奧巴馬再也無法鼓吹美國的民主推手。在緬甸,政治改革難切要害,民族和解遙遙無期,昂山素季完成了從活動家到政治家的轉型,“緬甸的民主故事怎么看都不像童話了”。
開始有人嘲笑“幕后而治”天真幼稚不入流,也有人說奧巴馬的民主推手實是畏手畏腳,在外面丟了“美國力量”的臉,是想把美國變成“XXL”號的德國或法國。
但民意顯示的是另一種態度。美國皮尤調查中心2013年的一項民調顯示,40年來第一次,過半美國受訪者認為“比起過去10年,美國在全球的領導角色衰弱了”。1964年啟動的另一項民調顯示,50年來第一次,過半受訪者認為“美國應該在全球范圍內更關注自身事務,讓其他國家自己去趟出條路吧”。調查還顯示,美國民眾的首要關切是防恐反恐、保住工作崗位,“促進民主”排在末位。
“有民意授權,政客對大規模參與外國民主進程的胃口大減。”費舍說,他的朋友剛失去國務院一個“沖突后民主觀察”的崗位,因為那個部門被裁撤了。實際上,對這一變化更為準確的描述是,整體收縮,重點傾斜?!董h球時報》記者采訪過程中,美緬兩方人士都提及美國承諾對緬甸援助數額不降反升,原因很簡單,這里有價值觀和規則的競爭,更有這種競爭帶來的“牽制中國的自然結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