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非西亞變局看霸權主義新表現
李景治
【內容提要】在北非西亞變局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一些新表現,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干涉做法。這就是以美國為主導、北約為平臺,以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為核心,以推翻“專制”政權代之以西方認可的政府為目標,以軍事打擊為主要威懾方式,綜合利用軍事、經濟、情報、外交、傳媒、信息網絡、司法等各種手段。這表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處于強勢,世界多極化趨勢面臨嚴峻挑戰,弱小國家主權和安全更加難以保障。但是,西方國家的干涉機制也存在內在的矛盾和問題,干涉行動導致北非西亞局勢更加動蕩,并將進一步加劇國際軍備競賽。
近一年來,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北非西亞國家內局勢發生劇烈動蕩,并產生巨大國際影響,乃至出現連鎖反應。在整個變局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表現出一些新特點,值得密切關注和認真研究。
一
在全球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建立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貫奉行的戰略方針。在西亞北非的變局中,這種表現就更加赤裸裸,更加肆無忌憚,更加迫不及待。
西亞北非的變局以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為代表,出現三種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的結局。原突尼斯政府的主要領導人,迫于國內外的壓力尤其是西方的強大攻勢和軟硬兼施,被迫退出政治舞臺,流亡國外。由于西方國家輕而易舉地達到了目的,就沒有采取軍事干涉和其他嚴厲措施,該國局勢也相對平靜。埃及由于穆巴拉克長期執政積累了一些矛盾和民怨,出現了反政府的集會和游行示威。但就當時的形勢來看,不足以推翻穆巴拉克政府。穆巴拉克之所以下臺,主要是西方施壓的結果。在對待穆巴拉克政府的問題上,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曾一度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其原因就在于,埃及的政治體制、民主狀況雖然不符合其標準和要求,但穆巴拉克長期奉行親美的外交方針,同情和支持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堅定的盟友之一。如果穆巴拉克下臺,新政府改變其外交方針,那么以色列就失去了一個堅定的盟友,美國的中東政策也會遭受沖擊。因此,國內外學者,包括一些西方政要都曾預見美國會對穆巴拉克網開一面,手下留情,但出乎這些人的意料,美國步步緊逼、毫不手軟,乃至穆巴拉克宣布辭職之后,立即遭到軟禁,并面臨著公開的審判。可見,美國寧可犧牲老朋友,冒著以色列國際處境惡化、中東局勢發生逆轉的風險,也要推翻所謂的“專制”政權,實現其西化這些國家的目標。美國拋棄穆巴拉克還有另一層風險,即其他的親美國家會因此感到兔死狐悲,失去對美國的信任,改變一貫的親美方針。美國明知這一點仍對穆巴拉克下手,可見其決心之大。與突尼斯和埃及不同,利比亞卡扎菲政府既長期實行“專制”,又強烈反美反西方。所以西方國家鏟除利比亞卡扎菲政府幾乎毫無顧忌。
美國出兵阿富汗是為了反恐,出兵伊拉克的借口是其政府支持恐怖組織、研制和儲存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之相比,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涉,除了保護平民這一自欺欺人的借口之外,幾乎沒有、大概也不想找什么其他理由。它高舉“自由”、“民主”“人權”的大旗,公開支持利比亞的反對派,其目的就是推翻卡扎菲政府。有人說,西方國家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預,是為了占有和控制利比亞的石油。這一看法有道理。因為利比亞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其石油質量非常好。而卡扎菲又桀驁不馴,難以控制。西方國家無疑急于壟斷利比亞的石油,將其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然而,西方國家的舉動絕不僅僅是為了利比亞的石油,甚至可以說主要不是為了利比亞的石油。因為,在利比亞局勢動蕩之前,利比亞就同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國家建立了穩定的石油貿易關系,一直向這些國家提供石油,從未間斷。況且,西方國家可以從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盛產石油的國家源源不斷地得到石油。這些通往西歐的石油運輸通道,甚至比來自利比亞更為便捷。至于美國,國內外的石油供應充足,并不專門指望利比亞的石油。美國、西歐、日本經濟低迷,尚未走出世界金融危機的陰影,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勢必影響利比亞石油的生產和出口,導致世界油價過快上漲,影響世界經濟的復蘇。事實上,伴隨著利比亞局勢的動蕩和西方國家的軍事干預行動,世界油價一路飆升,各相關國家叫苦不迭。既然如此,西方國家為什么不息事寧人,盡快平息利比亞局勢,而冒著巨大的風險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涉呢?原因只有一個,這就是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民主改造”,尤其是徹底鏟除像卡扎菲政府這樣的“專制”政權,已成為西方國家對外關系和國際戰略的首要因素。西方國家把北非西亞的動蕩和變局稱作“阿拉伯之春”,將支持和推動“阿拉伯之春”作為國際戰略的重點,2011年5月19日,奧巴馬發表第二次中東政策演講,明確表示要推動中東變革,支持相關國家向民主過渡。5月底的G8會議也表示,將投入400億美元援助“阿拉伯之春”國家。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這種表現,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因為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是各種各樣的,強力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必然導致世界的長期動蕩。
二
西方國家在北非西亞的干涉行動最初以美法為核心,美國指揮協調,法國沖鋒陷陣。但美國政府迫于國內的壓力,想從利比亞軍事行動中抽身,把軍事行動的指揮權交給北約。
“北約”是西方國家對抗蘇聯、進行冷戰的戰爭工具。蘇東劇變、華沙條約解散,它已失去存在的理由。盡管西方國家仍然堅持冷戰思維,保留了該組織,但其性質、作用和戰略目標的定位比較模糊。它甚至被看作一個維護地區安全的組織。它曾干預科索沃局勢,大規模轟炸南聯盟,但其活動主要還是集中在歐洲。阿富汗戰爭是一個轉機。美國出兵阿富汗完成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后,就把繼續進行反恐戰爭和維護阿富汗安全的一部分責任移交給了北約。這是冷戰后北約第一次走出歐洲,在亞洲進行軍事活動。由于阿富汗戰爭主要是美國在打,北約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突出。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則不同,美國轉變參與方式后,它幾乎完全由北約進行指揮和協調。這一事態意義重大,或許是一個風向標:北約在西方國家的全球干涉行動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個以美國為主導、以北約為平臺的全球干涉機制已現端倪。
美國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預,開始非常積極,鋒芒畢露,不僅派出了大批的先進戰機進行狂轟濫炸,而且或明或暗地表示將派遣地面部隊直接參與推翻卡扎菲的軍事行動。但后來為什么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呢?從國際上看,美國已經開辟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經過數年的征戰,勞民傷財。現在經濟不景氣,再開辟第三個戰場負擔會過重。從國內來看,2012年大選臨近,奧巴馬將競選連任。當初,奧巴馬上臺時就承諾改變小布什的國際戰略,盡早結束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并已逐步從這兩個戰場上撤軍,如果在這關鍵時刻,再開辟利比亞戰場,勢必失去選民的信任。奧巴馬絕不愿意因利比亞問題影響自己的政治前程。同時,其對立面共和黨乃至本黨內都有反對的聲音。有的議員就公開表示,奧巴馬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沒有經過國會授權,要起訴奧巴馬。這些因素就導致了奧巴馬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涉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把北約推向前臺。
這種新的干涉模式是美國對外戰略發展的必然結果。從美國的戰略傳統來看,它始終不渝地謀求霸權主義,力圖建立由其主宰的單邊世界。但同時它又非常注重同盟關系和集體干涉行動,很少單獨行動。朝鮮戰爭時期,它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動員了一大批盟國參戰。出兵阿富汗也得到了聯合國的授權,有北約和不少西方國家參與。但冷戰結束以后,世界出現了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不僅有中、俄這樣的非同盟關系的國家,即使法國、德國等西方大國也往往不能同美國保持高度一致。出兵伊拉克不僅沒得到聯合國的授權,而且遭到中、俄、法、德等國家的抵制和反對。這就使美國在推行其全球戰略,進行全球軍事干涉時感覺缺少一個重要的平臺。盡管美國同不少西方國家簽訂了單邊的和多邊的軍事協定,建立了一些軍事合作組織,但只有北約這樣的組織才能承擔起美國賦予它的使命。這就是冷戰后,北約不僅沒有解散,而且還在一直東擴的根本原因。出于同樣的原因,法國在脫離北約幾十年后,重新返回北約。可以預見,新北約還會繼續擴大,或許有朝一日會吸收其他地區的西方國家參加,將被美國精心打造成進行全球干涉的重要平臺。這樣,在許多情況下,美國就可以打著集體干涉的旗號,避開聯合國直接采取軍事行動。一些非北約成員國乃至中東阿拉伯國家也派出戰機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行動,或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援助。這是冷戰后出現的一個新的發展態勢,應當引起密切關注。
然而,利比亞戰爭又暴露了北約外強中干的一面。在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行動中,西方國家也有分歧。例如德國就不贊成干涉、也不出動軍事力量。北約28個成員國,真正直接參與軍事行動的不足10個。北約只贊成對利比亞進行空襲,不同意法、英等國派遣地面部隊的主張。2011年6月下旬,意大利政府與北約盟國唱反調,提出暫停轟炸利比亞,以向該國運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北約在軍事上雖然占壓倒優勢,但戰爭拖延了數月仍未達到預期的目標。人們開始質疑它的能力,有人甚至認為它已淪為“空洞聯盟”,僅僅是少數幾個國家為了某個行動拼湊起來的“臨時聯盟”。這說明美國設計的全球干涉機制還面臨考驗,到底能走多遠,尚需拭目以待。
三
冷戰結束以后,西方國家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國際干涉行動。其中包括對南聯盟的軍事打擊和肢解,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出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并活捉和處死薩達姆等人,直到干涉利比亞。他們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吸取了一些教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干涉做法。這就是以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為核心,以推翻“專制”政權代之以西方認可的政府為目標,以軍事打擊為主要威懾方式,綜合利用軍事、經濟、情報、外交、傳媒、信息網絡、司法等各種手段。這些手段在以往的干涉行動中都使用過,但在對北非西亞變局尤其是對利比亞的干涉中,又有所發展。
在當今世界,美國的經濟實力相對下降,金磚國家等新興的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其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美國及其他西方大國。因此,美國運用經濟手段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能力相對弱化。與此同時,由于一系列戰爭的刺激,其軍事實力則不斷增強。2010年美國的軍費開支是北約其他成員國總和的兩倍多,是俄羅斯的17倍,是中國的9倍。因此,它越來越依靠軍事手段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利比亞反政府活動開始規模并不大,遠遠沒有危及卡扎菲政權的存在。但西方國家見有機可乘,便迅速干涉,不僅明確表態支持反對派,要卡扎菲下臺,而且發動大規模的空襲,摧毀了利比亞政府的防空力量以及其他軍事設施,大大改變了雙方力量對比。同時,通過各種方式訓練反政府軍,為其提供情報、資金、物資等多方面的支援,致使反對派迅速發展,站穩了腳跟,形成以班加西為據點的強大反政府組織。可以看出反政府武裝力量是西方國家一手扶持起來的。值得注意的是,英法政府已決定派遣武裝直升機進駐利比亞,以便在戰場上更準確、更迅速地打擊利比亞政府軍,朝著直接參戰又邁出一步。
冷戰后,西方國家幾次大規模的軍事干涉行動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殺雞用宰牛刀”。不管對手強弱,都務求在戰場上占據絕對的優勢,力爭以“零傷亡”取得全勝。為此不惜動用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使用最先進的戰爭手段,從而把軍事干涉行動變成先進武器裝備、新戰略戰術的試驗和演習。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運用信息技術和先進的導彈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在利比亞戰場上,英、法最先進的戰機“陣風”、“旋風”、“臺風”和法國最先進的航母紛紛亮相。美國也派出了最先進的無人戰機,精確打擊乃至直接命中卡扎菲的家庭聚會場所。
除了直接的軍事打擊,西方國家綜合利用經濟、情報、外交、國際司法等手段密切配合、協調作戰,對卡扎菲政府進行全方位的“合擊”。經濟上,對利比亞進行全面制裁,凍結了卡扎菲家族及其政要的海外資產,封鎖利比亞政府的石油出口,實行武器及其他戰略物資的禁運,力圖困死卡扎菲政權。以中情局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情報工作無孔不入,做到了兵馬未動,情報先行。大量的情報人員已滲透到利比亞境內,收集更加準確的情報,以引導空襲,救助遇險的飛行員,指導和培訓反政府武裝力量,鎖定卡扎菲及其政要的住地,是整個軍事行動重要的環節。它們分化瓦解卡扎菲政府,策反其政要。法、意、歐盟、美等先后承認反政府的“全國過渡委員會”,并同其互設辦事處,以最大限度孤立卡扎菲政府。西方媒體也不甘寂寞,極力夸大卡扎菲政府的困難和分崩離析的處境,為反政府勢力搖旗吶喊,出謀劃策;并大力宣揚西方進行軍事干涉的正義性、合法性以“引導”社會輿論,爭取民心,孤立卡扎菲政府。因此,在整個北非西亞變局中,尤其是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西方世界幾乎聽不到反對的聲音。國際法院實際上也被西方國家所掌握。隨著軍事打擊的深入,國際法院適時地對卡扎菲及其政權的核心人物發出了逮捕令,以發揮威懾作用。可以看出,西方國家非常巧妙地運用了硬實力和軟實力,形成了軟硬實力相互結合的干涉機制,從而使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更具危險性和殺傷力。
與其他幾次大規模的軍事干涉不同,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大規模的空襲出手很快,而且不斷升級,但在派遣地面部隊直接參戰的問題上則相當謹慎。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國都迅速出動了大規模的地面部隊。雖然能夠“立竿見影”實現直接的戰略目標,但也深深陷入戰爭的泥潭之中,短期內難以自拔。因此,他們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變得更為謹慎,特別是美國表現得比較圓滑,把法國和北約推向前臺,自己躲到幕后。
四
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顯示了國際形勢和我國戰略環境的新變化,向我們提出了重要的警示。
第一,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一步處于強勢,世界多極化趨勢面臨嚴峻挑戰
在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以說為所欲為,毫無顧忌。由于中、俄兩國都沒有投反對票,聯合國安理會順利通過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決議。但決議明確規定設立禁飛區是為了保護平民。而事實上軍事干涉行動大大超出了決議授權范圍。空襲不僅規模巨大,摧毀了利比亞的空軍和防空力量,而且反復攻擊政府軍的軍事設施、政府的辦公地點,乃至卡扎菲家族的私人住所,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傷亡。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的根本不是什么保護平民,而是摧毀利比亞政府軍,支持反政府武裝力量,最終推翻卡扎菲政權。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做法并沒有遭到世界各國的強烈批評和反對。俄羅斯一直反對外國軍事干涉利比亞,但在2011年5月27日G8的閉幕會議上,其總統梅德韋杰夫的態度也發生轉變,要求卡扎菲“走人”。卡扎非已陷入空前孤立。上述情況的出現,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一步發展,對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冷戰后,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關系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在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以及國際大戰略方面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美國的單邊主義和其他國家奉行多邊主義的矛盾。而對北非西亞變局的態度尤其是對利比亞的國際干涉,則顯示出西方大國之間的“團結一致”。正如2011年奧巴馬訪英期間所說“美歐依然領導世界”,西方國家“仍是全球活動的催化劑”。這說明,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美國同多數西方國家有可能協調立場,共同行動,一致“對外”。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單邊主義又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集體單邊主義。與美國的單一單邊主義相比,這種集體單邊主義相對松散、不穩固。它以美國為首,以其他幾個西方大國為核心,但每次行動的參與者并不完全固定。一個國家是否參與行動,既取決于其政治價值取向,更取決于該國的國家利益。就此而言,集體單邊主義行動也可以解釋為多邊臨時聯盟行動。
第二,弱小國家主權和安全更加難以保障
冷戰結束以后,西方國家一直宣揚人權高于主權,為其干涉他國的內政,尤其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內政,進行直接軍事干涉提供法理依據。美國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前,提出“民主改造論”,主張通過外科手術式的軍事打擊鏟除世界各地尤其是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中反美獨裁政權,扶植親美政府,建立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從根本上防止反美力量的生存和發展。伊拉克是其第一個目標。同時它還揚言對伊朗、朝鮮等所謂“無賴”國家進行類似的打擊。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無疑是這一國際戰略的延續和發展。與伊拉克戰爭相比,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更具有“民主改造”的色彩。
迄今為止,各國的政治制度特別是具體民主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各國之間應當相互尊重各自的政治制度和具體民主形式,不能把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和具體民主形式當作惟一正確的,更不能使用武力把這種政治制度和具體民主形式強加于人。況且關于政治制度和具體民主形式的好壞,既沒有為各國認可的統一評判標準,也不存在為各國認可的統一評判機構。一個國家政治制度和具體民主形式的好壞,完全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說了算,這本身就是一種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國無大小強弱,其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得到尊重,其他國家不能以任何理由,包括維護民主、人權的借口,加以侵犯和破壞。這是聯合國憲章的基本精神,也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根本保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借口維護民主、人權任意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侵犯其他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疑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精神,破壞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第三,北非西亞局勢將更加動蕩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取得了軍事勝利,鏟除了反美政權,但那里的局勢卻更加動蕩混亂。尤其是恐怖組織及其恐怖襲擊活動四處蔓延,已大規模滲透到巴基斯坦等國,嚴重威脅其和平和安寧。對于利比亞的軍事干涉,勢必留下一個更加動蕩不安的利比亞以及北非西亞,也不可避免地為國際恐怖組織和恐怖襲擊活動提供新的活動舞臺。事實上,國際恐怖組織已經滲透到利比亞,大大加強了在北非西亞的活動。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家的變局,無疑會對該地區產生更加復雜的影響,也會引起相關國家國內局勢的連鎖反應。而該地區既是世界最大的產油地,又是重要的經濟、交通、軍事戰略要地,其局勢的動蕩無疑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乃至國際局勢演變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
第四,國際軍備競賽將進一步加劇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處于強勢地位,嚴重地威脅到世界和平與穩定,為了保衛自身的主權和安全,各國必然會進一步加強戰備以抵御外來干涉。俄羅斯已明確表示,近期內將投巨資更新武器裝備,加速實現國防現代化,并針對美國的反導系統和其他先進的武器,決不放棄并進一步加強核威懾力量。一些軍事力量相對較弱的國家在國際壓力下,一度軟化了發展核武器的立場,但現在也悄悄地改變政策。伊朗和朝鮮等國明顯擔心會遭受利比亞式的軍事打擊,更不會輕易放棄發展核武器。因此,不僅一般的軍備競賽會進一步加劇,而且核武器的試驗和發展也會出現更加復雜的態勢。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73期,摘自2011年第5期《新視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