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會成為下一個利比亞嗎?
利比亞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敘利亞仿佛成了中東地區的又一“熱點”。本月23日,美國核動力航母“布什號”進入敘利亞附近水域,26日俄唯一的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正開赴敘利亞對美航母進行“攔截”,27日,阿盟針對敘利亞鎮壓示威群眾堅決地給予其經濟制裁,而法國早已在敘周邊國土耳其、黎巴嫩派遣軍事教官“協助”敘反對派組建“自由敘利亞”軍隊。一時間,在敘利亞這塊號稱“中東的心臟”的土地上仿佛囚禁了某些“不祥之物”,“列強”的虎視眈眈、利比亞的前車之鑒、“不靠譜”的“仗義盟友”、國內的持續騷動及外界的輿論壓力,足以讓我們對這“不祥之物”能否沖破“封印”展開聯想——敘利亞會成為下一個利比亞嗎?
悲哀的阿盟
“阿盟”全稱“阿拉伯國家聯盟”,1945年在埃及倡議下由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敘利亞、也門7國組成,目前發展到22個成員國。聯盟旨在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密切合作,維護阿拉伯國家的獨立和主權。
但許多年來,阿盟不但很少發揮實質性作用,反而越來越偏離自己的宗旨了,在03年的伊拉克問題上,阿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盟國備受踐踏,戰前“呼吁”和平解決、戰時“指責”老美并寄希望于聯合國、戰后便“主張”“和平過渡”;在前一階段的利比亞問題上,阿盟也始終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一邊觀戰一邊”呼吁”;而如今在敘利亞問題上,阿盟不顧伊拉克、約旦的反對,“堅決地”凍結敘政府資金、終止與敘中央銀行業務、停止飛往敘利亞的航班、暫停一切在敘投資項目,以及限制敘官員出訪,一系列“經濟制裁”不僅不利于形勢緩和,反而給本身就處于重重危難之中的敘利亞及敘利亞人民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災難”。悲哀的阿盟,終將在內部的不團結和“外來干涉”中逐步走向瓦解,而這正是以色列及其身后的美國和一切覬覦中東的“列強們”所期待的。
美國的“中東陰謀”
以色列的建國直接刺激了阿盟的成立,雙方在你爭我奪中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但以色列的節節勝利與美國不無關系,那么美國為什么要扶持本來相對弱小的以色列呢?若說美國是出于“愛心”和“正義感”恐怕沒人會相信,事實上,其中蘊藏著重大陰謀。要知道,世界上只有永遠的利益,美國為拓展自己在中東的利益(資源也好、霸權也罷),瓦解阿盟是必由之路,在這一過程中,老美極盡“拉一派打一派”的慣用伎倆,再利用以色列去進一步削弱阿盟,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本不強大的以軍完全戰勝阿拉伯時,真正的“好戲”恐怕就要開始了。在這次敘利亞事件中,阿盟“果斷地”將敘開除成員國之列,便在上述環節之內。
薩科齊的“戰績”
法國是利比亞戰爭的主要制造者,如今又在“積極地”推進敘利亞的“和平民主進程”,連美國都只是在用航母施壓、探風聲,法國已經在為敘利亞訓練“自由軍”了。好多媒體都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薩科齊在職期間沒啥“業績”,所以要打兩場戰爭來拉選票。盡管鄙人對西方政客們的道德修養頗持懷疑態度,但薩科齊身為一國總統竟為了連任而發動戰爭恐怕不合邏輯,最主要的大概還是中東地區的巨大利益的誘惑。在利比亞戰爭中,法國嘗到了“變相侵略”的甜頭,想再撈一筆不足為怪。何況敘利亞曾是法國的殖民地,半個多世紀以來,“老人家”恐怕還不能適應如今各自的角色。
“仗義的”盟友
冷戰以后,俄羅斯還從未如此強硬地與美國“分庭抗禮”,但俄與敘并非同盟,俄這次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其在敘有著極其重要的利益。而這利益是否會因為巴沙爾下臺或是政府變更有所變化,是俄羅斯能否堅持“保護敘利亞”的決定因素。伊朗是敘的鐵桿盟友,伊朗也不可能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更何況近日其對英國的“強硬政策”已使兩國成了“一條線上的螞蚱”;但想起當年伊朗與伊拉克的關系及在伊拉克戰爭上的態度時,又不免為今天的敘利亞捏一把汗。
總結
綜上,對敘利亞不利的因素是國內的動蕩、西方“列強”無休止的貪婪、阿盟的無能和聯合國的“綏靖”,而敘利亞手中的籌碼只有“不靠譜的”伊朗、“難以預測的”俄羅斯、本身不堪一擊的軍事實力以及幫不上什么忙且不占上風的國際輿論。敘利亞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利比亞,有所影響的因素還很多,但就目前來看,答案恐怕是肯定的,并且這一答案將會在未來兩個月開始驗證。
不過,在這一場場頻繁的戰爭中,我們不難看出人類某段“危險的歷史”的影子,其中究竟孕育著什么,恐怕真的值得全人類去思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