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崛起到危機:評新中國外交的四次戰略抉擇
1.毛主席時代的“大國平衡”戰略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 1949年6月30日 ,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毛澤東在文中明確提出了新中國外交“一邊倒”的方針。當時,世界局勢明顯有利于美國,經過抗美援朝戰爭等一系列斗爭,美蘇勢力接近平衡。
50年代后期,蘇聯也開始實行霸權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新中國外交60年代采取了“兩條線”的方針,同時推行面向獨立的亞非拉國家的“一大片”的外交方針,聯合亞非拉國家既反美又反蘇。不過,60年代美國仍占一定優勢,中國外交仍然以反美為重點,通過援助越南等措施,使美國霸權急劇衰落。
70年代,在蘇聯占一定優勢的情況下,中國確定了以聯合美國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為基本特征的“一條線”外交戰略。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一條線”外交戰略絕不是放棄了反美,只是以反蘇為重點。例如,在《上海公報》中中國方面就表示:堅決支持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人民為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作的努力,堅決支持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的七點建議以及在今年二月對其中兩個關鍵問題的說明和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級會議聯合聲明;堅決支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 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二日 提出的朝鮮和平統一的八點方案和取消"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主張;堅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和對外擴張,堅決支持日本人民要求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和中立的日本的愿望。這顯然是美國不贊成的。中國和蘇聯之間《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名義上仍然存在,為以后國際形勢變化下聯蘇反美留下了余地。
總之,毛主席時代外交是以“大國平衡”為中心的,也就是支持美蘇爭霸中弱勢的一方,不斷削弱強勢的一方。這樣,中國收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時,美蘇兩國精疲力盡,受到了極大的削弱。美蘇兩國的盟友東歐、西歐、日本也紛紛現出了疲態。當時世界上論國際地位是中美蘇大三角,論國際聲望是中國獨占鰲頭。按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美蘇兩國勢必同歸于盡,相應的美蘇兩國的盟友東歐、西歐、日本也必然受到極大削弱,中國必然會取得世界的領導權。當然,中國取得世界的領導權絕不是稱霸世界,而是指中國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領導世界人民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2.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搭車”戰略
70年代后期,中國表面上堅持“一條線”外交戰略,聯合美國反對蘇聯霸權主義,但是這一時期的“一條線”外交戰略和毛主席時期有了明顯的不同。毛主席時期的“一條線”外交戰略絕不是放棄了反美,只是以反蘇為重點。而這一時期的“一條線”外交戰略基本放棄了反對西方帝國主義,“大國平衡”戰略變成了“搭車”戰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建交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只是強調“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準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也不準備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或諒解”,《上海公報》中中國方面鮮明的立場蕩然無存。1979年,中國擔心《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和對外擴張”的內容“刺激”日本,宣布《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期滿后不再延長。在中東問題上,中國支持埃及單獨和以色列和解,使中國和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關系急劇惡化。特別是,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和一個社會主義小國開戰,使中國國際聲望一落千丈。
到了80年代,國際形勢又發生了變化,美國占了明顯的優勢。如果按“大國平衡”戰略,中國聯蘇反美,完全可以防止國際格局失衡而導致中國陷入被動。但是,當時的中國領導人片面強調“開放”,其實是繼續奉行“搭車”戰略,聯美反蘇。中國一方面支持阿富汗的抗蘇力量,另一方面繼續和越南作戰,使美蘇的實力差距不斷擴大,國際格局失衡不斷加劇。到了80年代后期,蘇聯終于撐不住了。可是,美國絲毫沒有讓中國分一杯羹的打算,反而感覺中國沒有用了,支持中國國內“民主派”奪權,想一舉搞垮中國。中國這時如夢方醒,急忙與1989年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可是為時太晚,國際格局失衡太嚴重了,很快,1989年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制裁中國,同年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中國陷入了極度被動的局面。
總之,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搭車”戰略是中國外交的一大戰略性失誤,不僅使中國國際聲望一落千丈,也使中國國際地位大滑坡,從中美蘇大三角中的一角變成了“一超多強”中的一強,更使中國面臨不利的國際形勢。
3.90年代的“韜光養晦”戰略
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格局失衡,給中國外交又出了一大難題。中國怎么辦,是要韜光養晦,還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反對美國霸權主義?中國選擇了韜光養晦,又一次犯了無法挽回的錯誤。
其實,雖然由于中國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搭車”戰略,沒能使美蘇兩國同歸于盡,但是在美蘇爭霸獲得了勝利的美國也不過是慘勝。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國債高達20000億美元,1992年又爆發了嚴重的種族沖突。特別是當時世界各國都厭惡美國這個“唯一超級大國”,俄羅斯和美國的矛盾并未隨蘇聯解體而消失;第三世界國家失去了“中間地帶”的地位,對美國霸權主義十分集體;甚至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矛盾也尖銳化,西歐、日本起來挑戰美國的霸權,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也出現動搖。可以說,“一個超級大國垮了,另一個超級大國被嚴重削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的真實寫照。中國面臨著一個稍縱即逝的良機,如果抓住這個機會,團結第三世界國家,聯合俄羅斯、西歐、日本共同和困境中的美國做斗爭,即使不把美國搞垮,至少也能進一步削弱美國,實現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但是,當時的中國部分領導人缺乏大局意識和戰略眼光,針對許多國家希望中國站出來反對美國,明確表示“不扛旗,不當頭”,“韜光養晦”。據說“這個頭,當了絕無好處,很多主動都失掉了”,但是,“這個頭,當了絕無好處”,難道不當就有什么好處嗎?如果不趁它病要它命,進一步削弱美國,難道美國恢復過來就能感激中國嗎?中國實力的確不如美國,但是雙方實力相差再懸殊也沒有剛建國時候懸殊吧?那時候新中國都能夠不畏強權,堅持正義,不在帝國主義控制的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社會”面前屈服,把美國軍隊從鴨綠江趕回了三八線,怎么“中國綜合國力極大增強”的改革開放時期反而要“韜光養晦”了呢?結果,時機稍縱即逝,美國畢竟根基深厚,沒有中國的支持,有長期依賴美國的“軟骨病”的西歐、日本無力斗垮美國,第三世界國家和俄羅斯更沒有這個能力。中國的“韜光養晦”使美國獲得了喘息之機,90年代通過克林頓政府的休養生息又恢復了元氣。恢復了元氣的美國馬上把中國定為“頭號敵人”,于是,炸館、撞機接踵而至。同時,由于中國“不扛旗,不當頭”,使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日益失去信心,西歐、日本也看不起中國,紛紛轉向“韜光養晦”,聯合美國對付中國,中國更加被動了。
總之,90年代的韜光養晦戰略是中國外交的又一大戰略性失誤,不僅使中國國際聲望進一步下滑,也使中國喪失了進一步削弱美國的時機,更使美國、西歐、日本聯合對付中國,中國面臨極端不利的國際形勢。
4.新世紀的“同舟共濟”戰略
新世紀的頭幾年,國際形勢又一次出現了轉機:由于美國先后發動了侵略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國內經濟低迷,而同時,俄羅斯國力有所恢復,部分第三世界國家也有所發展,西歐、日本等美國盟國又出現了離心傾向。中國面前又出現了一個稍縱即逝的良機,如果抓住這個機會,團結第三世界國家,聯合俄羅斯,分化西歐、日本,集中力量和困境中的美國做斗爭,即使不能實現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至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打破中國的被動局面。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中國部分領導人卻提出了“救美國就是救中國”、“同舟共濟”的口號。如果真能和美國“同舟共濟”也未必不是好事,但是,美國肯和中國“同舟共濟”嗎?在80年代后期中國物價飛漲陷入困境時,美國與中國“同舟共濟”了嗎,在90年代后期中國因亞洲經濟危機陷入困境時,美國與中國“同舟共濟”了嗎,哪一次不是落井下石?怎么到美國陷入困境時中國就要和美國“同舟共濟”,這不是用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嗎?果然,當中國一心一意和美國“同舟共濟”,傾全國之力購買萬億美國國債救美國時,美國卻大力支持臺獨、藏獨、疆獨……這一幕奇景讓全世界瞠目結舌。
今年,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動了侵略利比亞的戰爭,表明美國已經走出了谷底,和盟國的整合也基本完成,前不久八國峰會,俄羅斯在利比亞問題上也和美國達成了妥協。這表明,新世紀中國打破危局的良機已經基本被錯過,中國面臨空前的危機。
總之,新世紀的“同舟共濟”戰略是中國外交的更大的戰略性失誤,不僅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打破危局的良機,更事實上成了“資敵”,使中國面臨空前的危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