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大事記(二十五)
2010年6月
馬也
1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登魯比尼全球經濟咨詢公司董事長努里埃爾·魯比尼、該公司市場研究主管阿納布·達斯《主權債務危機的解決之路》:
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金融危機正在從私人部門向主權實體蔓延。最好的情況下,這將損及歐洲的復蘇,而歐元的大幅貶值將削弱歐洲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增長。而最糟的結果,是歐元土崩瓦解,或者一波混亂無序的主權違約可能致使金融體系失常,并引發雙底經濟衰退。
2日,美國財政部宣布,美國公共債務歷史上首次突破13萬億美元的大關。美國國債在過去一年大約增加1.6萬億美元,在過去10年增加1倍以上,目前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90%,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在內的部分州,赤字水平接近希臘。
希臘政府希望借債務危機推動新一輪“國企改革”,宣布一項大規模變賣國有資產的計劃,以籌集大約30億歐元用于削減政府財政赤字。計劃包括出售希臘政府持有的鐵路、港口、機場、賭場等資產。
3日,英國《經濟學家》周刊網站刊出《通縮難題》,說發達國家怕通縮,新興市場憂通脹,世界經濟面臨貨幣政策難題。
新興市場的貨幣升值,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將使疲軟無力的富裕經濟體擺脫通縮壓力。
當富裕經濟體的貨幣環境寬松時,新興經濟體往往會出現貸款狂潮和資產泡沫。明天新興經濟體的蕭條,也許就是今天富裕經濟體擺脫通縮的代價。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載文援引業內人士的話,世界許多小型勘探公司盯上中國的錢包。
4日,美國《新聞周刊》網站發表《復蘇是真的——為什么說對二次衰退的擔憂是夸大其詞》。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可能成為牛肉凈進口國。中國已經以10年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美國進口谷物。
美國商務部說,今天對從中國進口的一種用于儲存架系統的鋼絲制品設定了最高超過437%的最終關稅。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污染水平重新上升》。文章援引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的話說,今年第一季度,隨著出口和國內需求增加,中國的電廠和工廠里燒的煤炭業增多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去年同期上升1.2%。
《日本經濟新聞》發表《中國物價上漲壓力增大》,說“由于頻繁發生勞工糾紛,各地開始大幅度提高個人工資”,“制造業成本猛升或推高物價”。
韓國總統李明博領導的保守派在地方選舉中受到重挫。他的大國家黨在16個道市級領導人選舉中僅獲得6席,主要反對黨民主黨獲得7席。日本《每日新聞》發表《韓國國民更重視生活質量》對此作出分析,認為“韓國目前年輕人失業率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年輕人出來投票提升了投票率,他們借此對李明博政府說‘不’。”
5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韓國釜山結束,認為全球經濟仍將處于市場動蕩加深和經濟增長不穩的狀態。聯合聲明稱,受希臘危機影響,世界經濟“正在遭受重大考驗”。
美聯社紐約電,“政府5月份的就業報告,讓已經對近期國內經濟產生些許樂觀情緒的投資者大失所望。勞工部說,5月私營企業僅新增4.1萬個就業崗位,與4月的21.8萬個接業崗位相比急劇下降,為1月以來最低值。”4月份失業率9.9%,5月份9.7%。受這一消息和匈牙利成為最新一個報告其經濟陷入危機的歐洲國家的消息的影響,美國股市大幅下跌,意味著股指從近期高位下跌10%以上。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倫敦逾半數豪宅被外國人買走。來自俄羅斯、意大利、法國和中東的富豪功不可沒。但是這犧牲了常住人口的利益。倫敦2009年房價上漲14%,高于全國8.5%的平均漲幅。
針對3日剛上臺執政的匈牙利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科薩所說前任政府偽造部分經濟數據、匈牙利財政狀況遠比預計糟糕的說法,總理府國務秘書、實情調查委員會主席沃爾高辟謠稱,認為匈牙利政府面臨破產的言論“夸大其詞”。
6日,美聯社北京電《價格飆升威脅窮國糧食安全》:
在食品開銷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高達70%的貧困國家,價格飆升正在不斷壓縮家庭預算,且有可能使營養不良的情況惡化。使許多國家的問題更趨復雜的是:2008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部分原因在于美國的小麥減產和對用于生物燃料的谷物需求上升),從那以后,糧食價格幾乎沒有從2008年的峰值回落過。
盡管仍低于2008年的水平,今年3月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糧食價格指數——包括90個國家的谷物、肉類、乳制品和其他產品——同比上漲22%。該組織說,在亞洲的某些市場,水稻和小麥的價格比2008年上漲20%到70%。
英國《星期日電訊報》載文《歐元將在5年內壽終正寢》。
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刊登《忘記任何可能的中國危機,它的政策太精明不可能失敗》。
《日本經濟新聞》發表《G2論創始人主張用多國框架消解美中摩擦》。此處“G2創始人”指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他主張,美國應該組建“反中國陣營”,來解決貿易摩擦問題。
7日,法國《世界報》載文《魯比尼認為,“我們處于危險境地”》,認為歐洲經濟可能再度下滑,歐元區存在解體危險。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發表《國際政治新模式的機遇——金融危機加快全球政治變革,但它是否抑制了各國的抱負?》,認為席卷全球的危機,打擊了人民中最脆弱的階層。
德國默克爾內閣宣布,計劃未來4年削減預算800歐元(合963億美元),主要涉及失業福利。
法新社華盛頓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說,美國經濟復蘇處于正軌,美國將會避免重新陷入衰退深淵,“失業率在一段時間內將居高不下。”美國失業率目前為9.7%。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股市自去年8月的高點不斷下跌已超過25%,目前正在逐漸探底。這一跌幅已突破了對熊市的界定標準”。
英國《泰晤士報》發表《勞斯萊斯在中國成為社會地位象征》。中國是該品牌汽車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占銷售量大約20%。勞斯萊斯幻影車型起價23.5萬英鎊(1英鎊約合9.89元人民幣),2010年推出的最新車型魅影起價16.5萬英鎊。“幻影象征著身份,象征著地位,因此在中國很受歡迎。”2010年頭5個月,勞斯萊斯的經銷商應接不暇,該公司已交付678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50%。
8日,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石油鉆桿征收15.72%的反補貼關稅。
9日,世界銀行《2010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稱,歐洲債務危機給全球經濟復蘇蒙上陰影,“無法排除部分國家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
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網站刊登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埃里安、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主席邁克爾·斯彭斯《新興市場能拯救世界》。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中國走上四小龍道路》,說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吸納原材料、出口廉價制成品,一直是無可爭議的“世界工廠”。現在,“工資的增長推高了生產商的成本,貨幣匯率的變動也威脅到了微薄的利潤”,“作為世界零部件制造業成本最低國家的地位,已經被印度和墨西哥超過”。
香港“星島環球網”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發布《商業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09-2010)》,說截至200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已增至94億美元,全球占有率達27.5%,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金融時報》網站還報道,越來越多越南非法勞工到中國南方打工。他們的報酬只有中國工人的一半。
10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新的經濟失衡將威脅全球復蘇》。
的國《法蘭克福評論報》載文《新興工業化國家已經超過工業國家——它們的力量在繼續加強,國家負債不是問題》,說新興工業化國家借經濟危機加速爭奪全球市場和領導權。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6月10日文章《重新審視第三世界》援引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所說:“我們所知的第三世界在2009年已經消亡”。文章寫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占全球收入的33%,今年將達到43.4%,“第三世界在全球經濟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的趨勢,已持續了很長時間,全球經濟大衰退的終結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富國尚未完全恢復,它們的收入仍遠低于危機前水平;但窮國的收入卻大幅超過危機前水平。第三世界的終結將對世界產生廣泛影響”。
法國《挑戰》周刊發表《非洲正在大躍進嗎?》,說非洲處于“準騰飛”階段。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5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439.9億美元,增長48.4%。其中出口1317.6億美元,增長48.5%,比上月增加18.1個百分點;進口1122.3億美元,增長48.3%,當月貿易順差195.3億美元。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報道,說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所顯示的,“也許只是一種短暫的繁榮”。《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載文稱,這種數據可能加大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法新社援引加拿大皇家銀行駐香港高級經濟學家杰克遜的話說,在美國失業率仍接近10%,中國出口增幅接近50%的情況下,“華盛頓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措辭很快可能變得更激烈”。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繼多名國會參議院議員就人民幣匯率問題發出“威脅”后,財政部長蓋特納出席參議院財政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他說:
中國已經采取步驟回應華盛頓的擔心,但美中貿易方面還存在重大挑戰。
中國扭曲的匯率影響超出了中國國境,成為我們所需要的全球再平衡的障礙。對美國和全球經濟來說,中國匯率改革至關重要。
重要的是要讓中國知道,如果中國不采取行動,美國國會就將采取行動。
《華爾街日報》注意到,蓋特納這番表態比他出訪北京時“嚴厲得多”。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蓋特納看上去與國會采取的強硬立場更接近了。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絡)文章《中國貿易數字引發美國的反應》,說“美國的議員們已經達成罕見的兩黨一致意見,要求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態度”。
香港《南華早報》刊登社論《是時候照顧內地的工人了》,說“中國只有在收入公平、工作條件合理和人權受到保護的情況下,才能穩步前進”。
11日,彭博新聞社網站報道,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昨天發布的報告說,全球資產超過百萬美元的家庭數量,2008年減少約14%,為980萬個;2009年增加到1120萬。其中美國最多,占472萬。
彭博新聞社稱,美國國會有望“通過立法”敦促人民幣升值。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美國借中國出口復蘇施壓人民幣升值》。
法國《回聲報》刊登《中國外貿回升令美國感到緊張》,說“在蓋特納所面對的議員中,某些人并不掩飾要在貨幣問題上跟中國干一架的意圖,蓋特納因此也說了一些異常強硬的話語”。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避免越改革越不公平》,評論中國分配制度改革。
12日,由于德國默克爾政府的削減未來4年度預算計劃,柏林近2萬人舉行抗議活動。路透社報道稱,“這是近幾年來發生的對政府改革的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
美聯社華盛頓電,美國5月份零售額下降1.2%,為去年9月以來下降幅度最大的月份,“美國人減少支出的趨勢如果繼續下去,可能導致經濟復蘇放緩”。
中新網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進入2010年以后,“日本破產”的傳言突然甚囂塵上。日本多年來的累積債務到2010年3月的數字,包括國家地方的長期債務,已經高達949兆日元。以日本現在的國內生產總值500兆日元的數目來計算,日本的債務已經是國內生產總值的1.97倍,每一個國民一出生就要負擔約750萬日元債務,是先進國家中的“劣等生”。
法新社自北京報道,2010年頭5個月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4.3%,可能加劇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擔心。
13日,國際清算銀行發布報告,歐洲和美國不大可能在明年之前提高利率,法國和德國銀行向陷入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出借至少1萬億美元,“因此比其他任何國家的銀行更有可能受到債務危機的影響”。
奧巴馬給美國國會領導人寫信,呼吁國會“迅速批準”向各州及地方政府提供大約50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資金,“防止教師、警察和消防隊員大量失業”。他在信中寫道,“失業和喪失房屋贖回權,已經造成各州及地方政府稅收收入銳減。這反過來可能造成各地教師、警察和消防隊員大量失業,并導致各地方政府采取破壞性的預算削減措施”,擔心由于金融危機導致的長期經濟破壞,“已造成各州及地方出現日益嚴重的就業危機”。
14日,希臘財政部拒絕接受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把希臘的主權等級降為垃圾級。
15日,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已經連升3個月,5月份環比大幅升值3.37%。
奧巴馬14日視察受到原油泄漏污染的阿拉巴馬、密西西比、佛羅里達三個州后,15日晚發表講話,重申英國石油公司必須為漏油事件埋單。
16日,英國石油公司表示,將拿出200億美元建立墨西哥灣石油泄露事件賠償基金。已有24個國家,包括中國,表示愿意向美方提供人員、技術或設備,協助處理墨西哥灣漏油災難。美國媒體報道,一些人士認為,200億美元遠不是英國石油公司最終埋單的數額,英美兩國關系將因漏油事件更加糟糕。
美國檢察部門指控美國規模最大的抵押貸款機構之一“泰勒-比恩和惠特科”公司前董事會主席李·本特利·法爾卡斯詐騙投資者和聯邦政府,涉案金額達19億美元。司法部官員說,這是發生在美國,涉案金額最巨的金融大案。
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辦“中國貿易和工業政策”聽證會。該委員會主席萊文在開場白中說:
中國在處理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并未展現出進展。
經過7年的時間,美國和國際社會的耐心已經耗盡。
中國采取行動讓人民幣升值的最后機會,是本月底在加拿大召開的G20峰會前后。如果中國不采取行動,而奧巴馬政府在此之后也不迅速做出反應,美國國會將采取行動。
英國《金融時報》稱,這是美國議員對中國發出的“最后通牒”。美國《紐約時報》發表《對華貿易緊張陰影籠罩G20峰會》。
美國房利美公司、房地美公司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兩家公司股票早盤大跌。
美國摩根大通遭隱瞞行賄信息的訴訟。
韓國企劃財政部發表的報告顯示,2009年韓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超過80%,表明韓國經濟受外部經濟形勢變動的影響仍然較大。2009年韓國對外貿易額(包括進口額和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4%,低于前年的92.3%,已連續兩年超過80%。韓國的外貿依存度在1990年為51.1%,到1998年升至65.2%,此后一直徘徊在50%-60%之間,但在2008年突破90%大關。
17日,中新網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歐債危機惡化,各國政府的應對措施亦備受批評。著名的“金融大鱷”索羅斯在歐盟外交關系委員會組織的一個討論會上指出,歐元區各國決策層非但未能挽救危機,反而造成了惡性循環,預料歐元區明年將“幾乎不可避免”地陷入整體經濟衰退,而且此后還將面臨幾年的經濟蕭條期。不過,他對德國的狀況持較積極看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說,在G20多倫多峰會討論人民幣問題不合時宜。中國政府將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18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說,俄羅斯經濟從2009年下半年起開始復蘇,今年初出現增長,前5個月增長4%。
聯合國日前發布報告說,包括馬士基、嘉士伯在內的23家丹麥大企業每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造成經濟損失440億丹麥克朗(1美元約合6.04克朗)。
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發表談話說,“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彭博新聞社、共同社等外國通訊社,以及美國《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英國廣播公司(BBC)、香港明報財經網等境外媒體迅速報道,強調中國人民銀行正是在二十國峰會舉行前夕宣布這一舉措的。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彭博社,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美國之音”中文網,西班牙《國家報》,日本《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德國之聲”中文網等均表歡迎。奧巴馬發表簡短聲明,把中國的表態稱為“建設性步驟”,說他將在26日舉行的多倫多二十國集團峰會就此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當天,人民幣升值0.4%。這被認為是北京允許人民幣升值5年以來最大單日升值。此后的第一個星期一(6月21日),西方國家股市價格幾乎普遍上漲。香港恒生指數盤升3.1%,達克斯指數上揚1.8%。
美國《洛杉磯時報》載文稱,中國最近出現的一些罷工事件,可能在未來影響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關系,有助于中美貿易平衡。
20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中國表示將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說中國的決定受到美國和西方的歡迎,“也將使二十國集團峰會的氛圍愉快得多”。
21日,國際鋼鐵協會表示,今年5月全球鋼產量同比激增29%,中國5月產量5600萬噸,做出重大貢獻。
歐盟貿易監查機構針對從中國進口低于成本的瓷磚,啟動反傾銷調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CNN)網站報道,“中國制造業近乎趕超美國”。2009年,中國制造業產值1.6萬億美元,美國1.7萬億美元。今年5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美國8%。美國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15萬億美元,制造業占其經濟總量的13%。中國制造業占自己國內生產總值的1/3。美國制造業在飛機、醫療設備、軟件等領域大大領先。“中國制造業更多地依靠紡織品、服裝、電器等領域的廉價產品。紡織品、服裝和電器共占中國制造業的25%”。“美國之音”網站稱,“中國大有不久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制造產出國之勢”。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時報》網絡版發表《中國自信的聲音》,認為中國匯率改革的決定,把平衡全球經濟的責任“推給了”西方。
22日,全美經紀人協會公布數據,美國住房市場主力軍舊房銷售5月份環比下跌2.2%,新房開工量暴跌10%,。另據美國全國住宅建造商協會的數據,6月份美國住宅建造商信心指數下降5點至17點,引發對住房市場復蘇的擔憂。
日本《讀賣新聞》發表社論《中國允許人民幣緩慢升值》,說這種緩慢升值“有利于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
法新社華盛頓電,“美國今天披露了一項涉及面廣泛的戰略計劃,以保護藥品、電影等知識產權,并發誓對付未能有效制止盜版行為的政府”,這一戰略“劍指中國”。
23日,墨西哥《每日報》刊登《從地緣政治視角看金融衍生品的未來》認為,美英欲借金融衍生品,繼續維持對新興國家的“地緣金融優勢”。
美國《商業周刊》載文,列舉五種美國在貿易上對付中國的方案: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宣布緊急狀態;訴諸世貿組織;談判再談判;“打掃干凈美國的房子”,即美國減少消費并增加生產。
臺灣中央社援引西方消息報道,2009年全球百萬富豪增加17%,其中亞太地區增加26%。
24日,香港《亞洲時報》發表《美國的制裁“武器”瞄上中國》。文章說,奧巴馬保留了美國財政部恐怖主義及金融情報辦公室主任斯圖爾特·利維的職位。這個辦公室成立于“9·11”事件以后,是美國推行外交政策一個重要工具。“中國具有與利維打交道的大量經歷,但基本上都是負面的”,“美國的金融制裁武器,可能會調轉炮口對準中國的銀行”。
25日,路透社約翰內斯堡電,“非洲將繼續保持高速、強勁的增長”。
26日,加拿大《環球郵報》發表《國家資本主義者處于全盛時期》,說G20峰會成為“市場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角逐舞臺”。
美國《華爾街郵報》發表《經濟復蘇可能走偏》,說美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2.7%)低于預期(3%),經濟復蘇基礎不穩。
英國《泰晤士報》文章稱,中國領導人“成功取得似乎無法實現的功績”,在伊朗核問題和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出人意外地采取行動之后,中國不再是八國集團和二十國集團峰會的首要憂慮,從“難以處理的問題制造者”,變成了“問題的解決者”,“中國領導人愿意承擔國際責任的跡象,給會議注入了意想不到的歡快音符”。
27日,G20集團領導人第四次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胡錦濤主席講話力促全球經濟全面復蘇。
德國《星期日世界報》發表《二十一世紀的馬歇爾計劃》,評論中國允許人民幣升值,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更多進口,美國更多出口——
目前多數經濟學家只估計到2011年初人民幣將適度地升值3%至5%。但對世界股市來說,甚至連這個升幅也可能具有重要意義。這將發出北京打算為填補世界經濟中危險鴻溝做出貢獻的信號。這也許是二十一世紀的馬歇爾計劃。
28日,英國《衛報》發表克魯格曼《二十一世紀的蕭條》,認為現在處于1873年之后、1929-1931年之后的第三次大蕭條的早期階段,“答案是千百萬失業的工人,他們中許多人將多年找不到工作,有些人將永遠不再就業”。
《衛報》網站發表《二十國集團聲明: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二十國集團在2008年底經濟危機最嚴重的失衡誕生,當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還能團結一致對抗危機,多倫多峰會表明,“現在眼前的危機已經結束,合作的道路很難再走下去”。
香港“星島環球網”報道,英國中央銀行報告顯示,個人破產危機逼進英國。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刊出《大自然在2009年把氣撒在各國身上》,說2000年亞洲自然災害最為嚴重,承受全球災害的40%以上。
《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發《美國三大評級巨頭黑幕重重 中國市場話語權喪失》
香港《南華早報》發表《那么多新車,沒有地方停》,說中國內地陷入“汽車悖論”。
新加坡《海峽時報》刊出《印度面臨糧食短缺》。印度擁有世界2.3%的土地資源,4%的淡水資源,但養育著世界上17%的人口,10個人中6個農民。辛格出任總理6年,經濟兩位數增長,“印度衰敗的是農業”。糧食價格不斷飆升,農民無法償還債務,導致成千上萬人自殺。印度最著名的農業科學家M·S·斯瓦米納坦教授說,“我們現在面臨天災的邊緣”。
29日,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網站刊出《全球貿易形勢好轉但風險依然存在》。全球貿易難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面臨諸多風險,最大風險是歐元危機。
埃菲社墨西哥城電,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預計,2010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5%。
美國《華爾街日報》載文,題為《揭穿有關中國債務問題的謊言——不必擔憂地方政府投資公司舉債的幾個原因》,認為不僅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無需過分擔心”,而且“中國總體債務規模具有可持續性”。
30日,英國《衛報》網站發表《投資者擔心歐洲銀行業,全球股市處于懸崖邊緣》。29日,美國道-瓊斯指數下跌268點,再次跌破萬元心理大關。30日,亞洲股市迭創新低。中國股市創15個月新低。
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大規模金融監管改革草案。決議書超過2000頁。眾議院民主黨領袖斯滕尼·霍耶說:“絕對不能再讓華爾街的貪欲為我國帶來這樣的災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