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危機的馬克思主義解讀
作者:劉海霞
文章來源 理論研究動態(tài)
2007年8月美國爆發(fā)大規(guī)模次貸危機,由此引發(fā)的世界金融危機在很短的的時間內,迅速波及到實體經濟、社會、政治等方方面面,演變?yōu)橐粓鋈娴慕洕C,直到現(xiàn)在它所產生的影響還遠未完全顯露出來。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分析、解讀此次危機的特點、表現(xiàn)以及原因和實質,并進行深層次的理論思考,實有必要。
一、當前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其表現(xiàn)
1.金融市場急速惡化,發(fā)達國家經濟整體衰退,并迅速波及全球這場始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心臟美國的經濟危機正在向全世界迅速傳遞,許多國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經合組織指出,這是1974年以來美國、日本和歐洲首次在同一年出現(xiàn)經濟衰退。同時,這也是經合組織自1970年開始記錄成員國經濟增長率以來,首次出現(xiàn)成員國經濟整體收縮。有學者很早就前瞻性地預測到了這一點:“由于世界1/3的資本化是在美國實現(xiàn)的,因此正是美國集中了主要的潛在危險,成為通過交易市場向世界傳導危機的中心。向國際范圍傳導的危機正是從這里開始并最終有可能導致一場其規(guī)模足以使全球一系列交易市場崩潰的暴跌,并因此引起整個世界經濟的蕭條。我們因此可以認為,美國的經濟狀況已成為整個世界經濟形勢的決定性條件。”
在這場危機中,全球金融市場出現(xiàn)了劇烈動蕩,2008年甚至被稱為全球股市暴跌年,各股市年跌幅均高于30%,而位于跌幅之首的俄羅斯竟超過72%。據(jù)中國新聞網報道,2008年,追蹤23個發(fā)達國家市場變動的摩根斯坦利資本國際(MSCI)全球指數(shù),超過29萬億美元蒸發(fā)。受危機影響,世界經濟整體陷入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9年4月22日發(fā)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發(fā)達經濟體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前所未有地下降了7.5%,新興經濟體經濟整體收縮4%。報告還預測,世界經濟2009年將收縮1.3%,為二戰(zhàn)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經濟危機持續(xù)一段時間之后,逐一分析不同經濟體所受的影響,能夠更清晰地顯示此次危機給全世界帶來的巨大危害。
發(fā)達國家經濟衰退趨勢明顯。據(jù)美國商務部2009年6月24日公布的最終修正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經濟2009年第一季度按年率計算下降5.5%,為連續(xù)第三個季度下降。美國進出口貿易額也大大下降,2009年4月份美國貨物和服務貿易出口環(huán)比下降2.3%,同比下降21.8%;進口環(huán)比下降1.4%,同比下降30.7%。美國《財富》雜志2009年公布的美國500強企業(yè)榜單表明,受金融和經濟危機影響,2008年美國企業(yè)盈利大幅下降,比2007年猛跌84.7%,僅為989億美元。 金融、媒體、汽車、航空板塊虧損嚴重,最終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中的克萊斯勒和通用申請破產保護,進行重組。歐洲國家經濟也遭遇了衰退的寒流。歐盟統(tǒng)計局2009年6月3日公布,歐元區(qū)2009年一季度GDP環(huán)比下滑2.5%,同比更萎縮4.8%,兩項數(shù)據(jù)均創(chuàng)該地區(qū)自1995年開始記錄該數(shù)據(jù)以來的最大降幅。歐盟一季度GDP環(huán)比下降2.4%,同比更下降4.5%,其中以拉脫維亞和斯洛伐克的降幅最大,環(huán)比降幅均達到11.2%。而在歐盟18個獲得數(shù)據(jù)的成員國中,僅有波蘭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0.4%。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2009年一季度GDP環(huán)比下降3.8%,德經濟陷入自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日本的經濟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更是雪上加霜。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GDP同比下降了12.7%,逼近35年前石油危機時創(chuàng)下的13.1%的負增長的記錄。進出口額也大幅下降,據(jù)日本海關統(tǒng)計,2009年1-5月,日本貨物進出口額為412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5.5%。日本企業(yè)損失也很嚴重,松下宣布2008財年虧損3800億日元。
新興工業(yè)化國家不能幸免于難,不利因素甚至超過發(fā)達國家。摩根大通預計,2009年至少有11個新興經濟體(包括韓國、臺灣、俄羅斯、土耳其和墨西哥)會出現(xiàn)經濟收縮,其他4個國家則會出現(xiàn)零增長。對于新興工業(yè)化國家來說,最嚴峻的考驗是出口困難和外資減少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業(yè)等問題。據(jù)韓國海關統(tǒng)計,2009年1-4月,韓國貨物進出口額比上年同期下降28.7%,其中出口下降23.4%,進口下降33.6%。總體來看,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股市跌幅也大大高于發(fā)達國家的股市跌幅。
中國的進出口總值和吸引外資額都顯著下降。中國商務部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2009年1-5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7634.9億美元,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下降21.8%,進口下降28%。1-5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yè)7890家,同比下降33.7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40.48億美元,同比下降20.41%。
中東歐轉軌國家形勢嚴峻,各方面都受到重創(chuàng)。受經濟危機影響,匈牙利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0.3%,羅馬尼亞2009年經濟增長率將由上年的8%急劇下降至1.8%。 據(jù)捷克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2009年5月份捷克工業(yè)生產同比下降21.7%,工業(yè)生產工業(yè)銷售同比下降23.2%,工業(yè)企業(yè)直接出口銷售下降23.4%。
邊緣國家所受沖擊日漸顯露,發(fā)展前景令人堪憂。非洲雖然遠離世界金融風暴中心,但其過度依賴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的發(fā)展模式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入而陷入困境。非洲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投資下降、外資抽離、原料價格下跌、出口受到限制、援助縮水、僑匯減少等等。2009年3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預計,200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將失去180億美元的收入,這意味著目前生活在該地區(qū)的近4億極端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將減少20%;此外,由金融和經濟危機導致的財政能力下降,將使全球48個低收入國家中的43個無力提供有利于窮人的經濟刺激方案。
2.各種危機連環(huán)引爆、逐級擴散、相互交織,使危機向縱深方向發(fā)展這場由美國始發(fā)的危機呈現(xiàn)出從次貸危機向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連環(huán)引爆、逐級擴散的趨勢,并且還與政治危機、結構性危機等交織在一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預測美國經濟不會在兩年內復蘇,甚至更久都無法見底。這對于全球所有國家都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前文已敘述了經濟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這里著重考察它對社會、政治、結構等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連環(huán)傳遞、逐級擴散、相互交織過程中引發(fā)的大規(guī)模失業(yè)、罷工以及政府倒臺等。
經濟危機引發(fā)的失業(yè)率在各國幾乎都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國際勞工組織預計全球總失業(yè)人數(shù)2009年底將達2.1億至2.39億,失業(yè)率達7.4%,超過2003年的6.5%。美國勞工部2009年7月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6月末全美失業(yè)人口累計達1470萬人,失業(yè)率升至9.5%,達到1983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歐洲統(tǒng)計局公布歐元區(qū)2009年5月末失業(yè)率達9.5%,創(chuàng)1999年5月來的新高。歐盟5月末失業(yè)率則為8.9%。其中西班牙最高達18.7%,拉脫維亞16.3%,法國失業(yè)率為9.3%。
居高不下的失業(yè)率引發(fā)了人們各種形式的抗議。2009年1月29日法國250萬人舉行了大罷工,2月2日,英國塞拉菲爾德核電站600名工人舉行罷工。希臘工人多次舉行反政府罷工示威,導致多處機場關閉。歐洲很多國家在2009年國際勞動節(jié)當天舉行抗議,法國、德國、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等各國工人紛紛走上街頭示威,法國參加游行的規(guī)模創(chuàng)數(shù)十年之最。這些罷工表達了工人對經濟形勢日趨衰退而政府束手無策的不滿和對將來的迷茫。
伴隨著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冰島、拉脫維亞、捷克等國政府相繼倒臺,一度陷入混亂之中。捷克政府的垮臺使東歐的氣氛顯得更為緊張,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宣布辭職,烏克蘭正處于崩潰的邊緣,政治瀕于癱瘓,這些國家的前途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場經濟危機還伴隨著糧食危機等結構性危機。聯(lián)合國亞太經社會發(fā)表《亞太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糧食安全報告》稱,全球金融危機也同時引發(fā)了一場糧食危機,亞太地區(qū)將有5.8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
綜上可知,這次經濟危機的影響范圍之廣、破壞力之強都說明這是戰(zhàn)后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對各國的經濟、政治、社會乃至國際秩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當前經濟危機的實質及其原因
當前經濟危機從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國借貸性消費、金融創(chuàng)新過度、監(jiān)管缺失等人為因素造成的,但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它的發(fā)生具有必然性。具體原因解析如下:
1.從制度層面來看,根源于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矛盾
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個別工廠中的生產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之間的對立”,以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這兩個矛盾,又造成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和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的兩極分化,從而產生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漸縮小之間的矛盾。這就會導致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即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這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xiàn)要求停頓時停頓。” “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沖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了新的‘惡性循環(huán)’。”
當前經濟危機為此做了最好的注腳。一方面,當前的經濟危機實質上就是多年來積累的產能過剩導致的。1999年《商業(yè)周刊》報道,全球最大40家汽車生產商中至少有3/4處于負債狀態(tài),生產能力過剩:該行業(yè)每年有2000萬輛轎車和卡車銷售不出去。鋼鐵業(yè)的生產能力過剩一直徘徊在20%左右。有專家預測生產能力過剩和需求不足造成的銷售與生產能力之間的差額可能處于30年代以來的最大值。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來工資增長速度落后于經濟增長速度,造成了勞動者實際購買力的下降。國際勞工組織2008年11月發(fā)表的《2008/2009全球工資報告》指出,工業(yè)化國家2008年的工資增長率僅為0.8%,2009年將出現(xiàn)0.5%的負增長。1995年至2007年間,普遍來看,每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人均工資僅增長0.75%,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國家都出現(xiàn)了工資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下降的情況。在經濟減速時期,工資下降的速度相對更快。1995至2007年間,每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降低1%,人均工資降低1.55%。這一點在美國也不例外。美國經濟在2000年至2005年間增長了12%,生產力提高了17%,而同一時期,美國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的工資只增加了3%,考慮到過去5年12%的增長,他們的實際收入有所下降,低于2000年的水平。 正是由于生產能力過剩,工資增長放緩,有效需求不足,很多實體行業(yè)利潤下降,導致了大量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展開對高利潤的角逐,最終導致虛擬經濟的崩盤。
2.從理論政策層面來看,是新自由主義與美國金融霸權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惡果1989年由約翰•威廉姆森提出并得到世界銀行總裁斯坦利•費舍爾支持的“華盛頓共識”集中體現(xiàn)了新自由主義的主張,其中金融自由化、貿易自由化、實行國有企業(yè)的私有化、政府必須取消對企業(yè)的管制和對競爭的限制等等是十項主要內容中的重點。此后西方國家在全世界不遺余力地推進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大大促進了資本在全世界的自由流動。新自由主義體現(xiàn)了資本的強勢,大幅度削減福利、工資,削弱了勞動者的自我保護能力,刺激了投機行為,甚至使金融資本脫離了實體經濟自行運轉。
從美國國內來看,這場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從美國投資銀行的演變過程中可見一斑。美國銀行業(yè)經歷了混業(yè)—分業(yè)—混業(yè)經營的演化過程,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和1999年出臺的《金融服務現(xiàn)代化法案》分別為銀行提供了分業(yè)經營和混業(yè)經營的法律依據(jù)。《金融服務現(xiàn)代化法案》打破了此前法案中要求商業(yè)銀行和投資銀行分業(yè)經營的限制,促進了金融自由化,從而使缺乏有效監(jiān)管的金融創(chuàng)新為資本尋求更豐厚的利潤回報大開了方便之門,也為當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埋下了隱患。
從國際上來看,新自由主義通過信貸和金融投機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全球金融霸權。美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債務數(shù)倍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下繼續(xù)在全球融資,做到美國消費、全球買單,是因為美國通過一系列手段維持了強大的金融霸權:“美國的經濟利益在于維護一個允許它更大量地舉債而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可以約束的世界貨幣秩序;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利用第三世界、俄羅斯和東亞的債務作為一種杠桿,迫使債務國執(zhí)行華盛頓共識推動的路線;美國外交的一個強大武器是世界貿易轉向雙邊有序的市場分享協(xié)議,據(jù)此,外國經濟體都力保在美國進口市場中占有固定份額或不斷增多的份額,而不管其自己國內的生產能力提高。” 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這樣概括新自由主義與美國金融霸權的關系:“美國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權在全球以金融手段摧毀第三世界國家自主發(fā)展的能力,并以金融手段接管這些國家,從而在全球重建以美國為中心的食利者經濟” 。由此可知,美國這一行為的實質就是美國利用國際貨幣基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以軍事擴張為依托,通過控制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來剝削這些國家。正是由于美國利用全球金融霸權長期維持虛假的繁榮、過度的消費,從而造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而同時又由于美國是全球金融中心,所以美國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把全世界都拖入了這場金融—經濟危機之中。
3.從實踐層面來看,是虛擬經濟長期脫離實體經濟的必然產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曾預示了資本的投機性和貪婪性:“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周期地患上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生產過程作媒介而賺到錢。” “隨著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的發(fā)展,一切資本好像都會增加一倍,有時甚至增加兩倍,因為有各種方式使同一資本,甚至同一債權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這種‘貨幣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 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衍生品的無限膨脹,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義本金存量為630萬億美元,為同年全球GDP總量的11.81倍,而這一比值在1998年還僅為2.94倍。 有學者把這種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積累制度稱為“金融占統(tǒng)治地位的全球化積累制度” 。當前的金融危機非常清楚地再現(xiàn)了這一積累制度的特點:從處于等級中核心地位的美國開始,然后向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擴散,金融資本家仿佛成了不需要實體經濟作支撐而能點石成金的世外高人。
具體到美國而言,美國實體經濟創(chuàng)造的GDP占比已從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特別是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制造業(yè)貢獻GDP占比也從1950年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而同期虛擬經濟創(chuàng)造的GDP占比則從11.37%上升到20.67%。 美國虛擬經濟部門利潤大大超過了制造業(yè)部門利潤的這一巨大變化,不僅意味著產業(yè)結構的變化,更意味著美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積累方式的改變。虛擬資本是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xiàn)的產物,但是,虛擬資本是以實體經濟為依托并為其服務的,如果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運行,必然會產生巨大的金融泡沫,最后的結果必然是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
三、當前經濟危機引發(fā)的理論思考
1.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是分析當前經濟危機最有效的理論武器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科技革命的深入,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新興手段在經濟領域的運用,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傳統(tǒng)生產部門的地位下降,新興服務行業(yè)崛起,并加強了國際金融資本的地位。由此,有人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后資本主義社會”、“后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等等,借此宣稱勞資矛盾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馬克思的經濟危機和周期理論已經不起作用了。哈貝馬斯就認為,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使得科學技術成為剩余價值的獨立要素,“同這種獨立的剩余價值來源相比較,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價值來源,即直接的生產者的勞動力,就愈來愈不重要了。” 他還主張合法化危機才是晚期資本主義最重要的危機。這種把科學技術看作獨立要素而否定作為剩余價值來源的勞動力的重要性的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雖然有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但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仍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痼疾,因此,經濟危機爆發(fā)的各種條件依然沒有改變,經濟危機產生的土壤也不可能根除。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為全面解讀當前的金融—經濟危機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jù)。
2.工人階級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仍然沒有改變
恩格斯曾這樣界定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yè),是現(xiàn)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深入考察這一事業(yè)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yè)的性質本身,從而使負有使命完成這一事業(yè)的今天受壓迫的階級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這就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xiàn)即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 二戰(zhàn)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使得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生產越來越自動化,階級結構、產業(yè)結構、就業(yè)結構、勞資關系出現(xiàn)了很多新變化,新社會運動的興起也對傳統(tǒng)無產階級的地位造成了沖擊。很多西方學者借此認為無產階級已經不存在了,也就更談不上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了。這些言論在當前經濟危機的現(xiàn)實中再次不攻自破。在現(xiàn)有條件下,工人階級是不可能被消滅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了前者,后者也將不能生存下去。“如果機器消滅了整個雇傭工人階級,那么這對資本來說將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為資本沒有雇傭勞動就不成其為資本了!” 如果沒有工人階級從事生產的實體經濟的支撐,必然會造成資本主義危機。
雖然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構成相對復雜化,知識層次有所提高,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并且全球產業(yè)轉移也使國際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有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但是,從與生產資料的關系來看,眾多的勞動者都屬于工人階級。正如列寧所說的:“從收入來源中去尋找社會不同階級的基本特征,這就是把分配關系放在首位,而分配關系實際上是生產關系的結果……區(qū)別各階級的基本標志,是它們在社會生產中所處的地位,也就是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占有某一部分社會生產資料,將其用于私人經濟,用于目的在出售產品的經濟,——這就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個階級(資產階級)同失去生產資料、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階級的基本區(qū)別。”
此次經濟危機造成了大量失業(yè),并使很多中間階層的人掉入了社會底層,甚至成為無家可歸者。美國僅花旗銀行就計劃裁員接近7.5萬人,使員工總數(shù)相對于高峰時減少20%。2009年6月份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受美國經濟衰退影響,2008年美國家庭凈資產總額降幅達到17.4%,即蒸發(fā)掉10.9萬億美元。美國申請失業(yè)救濟人數(shù)大幅上升,據(jù)《華爾街日報》2009年6月26日報道,截止6月20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yè)救濟人數(shù)增加15,000人,至627,000人。危機中移民工人首當其沖地受到沖擊,婦女的就業(yè)環(huán)境也更為惡劣,據(jù)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全球約有8000萬婦女失業(yè),并有更多女性正在從事報酬微薄的工作。這場危機將使工人階級的構成更為多層次化和復雜化,工人的就業(yè)條件惡化,臨時工和非全日工將會增多,造成了工人新的貧困化現(xiàn)象,并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罷工示威等活動,這也就說明了工人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依然未變,他們依然是沒有生產資料的雇傭勞動者,依然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最可依靠的力量。
3.國家仍然是重要的國際行為主體
作為經濟全球化主要推動力的跨國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進行全球生產、分配和銷售。隨著跨部門、跨行業(yè)的巨型跨國公司之間的相互兼并、組合,使跨國公司的國籍仿佛變得“模糊”化。有人這樣評價全球性的合并浪潮:“沒有什么德國公司或美國公司,有的只是成功的公司和失敗的公司。”很多西方學者和政界人士借此鼓吹“人權高于主權”、“國家主權消亡論”。從這次經濟危機中發(fā)達國家的表現(xiàn)就可知國家依然是無可替代的主要國際行為主體,這些跨國公司的國籍也并不模糊。危機伊始美國政府就拿出7000億美元救市,前后向花旗銀行提供了450億美元注資以挽救花旗銀行,并為其30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提供擔保,在花旗集團的持股比例將上升至36%。最近,通用汽車公司宣布破產,“新通用”將獲得美國政府301億美元破產融資,美政府將持有60%的“新通用”股權。英國政府為其第三大銀行萊斯銀行高達2600億英鎊“有毒”資產提供擔保,英國政府持股比例將從現(xiàn)階段43.5%至少升至65%,萊斯也成為第4家收歸國有的銀行。這些行為充分說明無論跨國公司的生產能力有多強,也必然是依附于母國的公司,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必然需要依靠國家的力量。“主權消亡論”只不過是發(fā)達國家推行霸權的一種手段而已,發(fā)展中國家對此更應保持清醒的認識。
4.當前經濟危機更加印證了“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論斷的科學性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資產階級一統(tǒng)天下的論調甚囂塵上,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就非常有代表性。福山從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人性的角度對此分析說,一方面,“歐美和亞洲不用說,就是第三世界,也依據(jù)自由民主的原理創(chuàng)出普遍的消費文化……這種世界市場經濟的吸引力不斷把人類社會吸向自己;要成功參與此一世界,采用自由市場經濟原理是不可或缺的。這是自由市場經濟的最后勝利。” 另一方面,“如果現(xiàn)在的政治社會組織形態(tài)已完全合乎人類最本質性的存在,歷史即已走向終結” 。當前的經濟危機再次戳穿了“歷史終結論”的神話。生產的社會化迫使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所允許的限度內,越來越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看待,生產關系也進一步社會化。“這種生產力本身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消除這種矛盾,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那種性質” 。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現(xiàn)階段國際壟斷資本的力量更為強大。僅以汽車行業(yè)為例,世界22家大的汽車制造公司已經壟斷了世界汽車生產的97%,其中10家最大的公司壟斷了75%的產量,美國的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公司的產量就占世界總產量的35%以上 。另一方面,國際壟斷的一個很重要的新特點是,更少量的份額就可以控制一個大跨國公司。戰(zhàn)后美、日等國一般持有一家公司5%以上的股票能對該公司施加重大影響或進行控制。
現(xiàn)在,這個比例顯著減少了。比如,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長期以來曾由大通曼哈頓銀行單獨控股,但戰(zhàn)后隨著眾多法人股東紛紛打入該公司,至80年代中期大通曼哈頓銀行已僅占有該公司1.3%的股份。 這也表明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并沒有消除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發(fā)作,當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時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當前的經濟危機不僅說明歷史沒有終結,反而更證明了資本主義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得“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這一原理的科學性。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的世界霸權周期,“都是以特定國家的政府和商業(yè)部門在領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首先采取物質資本的擴張然后向金融資本的轉化為特征的” 。在每個霸權周期衰亡的后期,原先霸權國家的金融地位并未隨著物質擴張階段的衰退而馬上喪失,反而會持續(xù)很長時間。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美元的強勢地位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即是很好的證明。當前美國引發(fā)的全球經濟危機有可能動搖美元霸權地位,并催生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但并不能說美國已經徹底隕落、資本主義行將滅亡了。
美國和英國等國家一些銀行和企業(yè)的國有化也并沒有標志著這些國家即將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次經濟危機下,很多國家紛紛推出了一系列的經濟振興計劃,并作出了相應的政策調整,比如美國公布了金融監(jiān)管改革方案,強化集中監(jiān)管、擴大監(jiān)管范圍和內容等等,意在防范新的金融危機的爆發(fā)。這些舉措再次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釋放出空間,同時也證明了馬克思“兩個決不會”的科學論斷。
綜上所述,當前金融危機引發(fā)的經濟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fā),絕不是靠各個資本主義國家注入大量資金就可以徹底挽救的。所有這一切再次表明了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和寄生性,危機后的復蘇只不過是醞釀著資本主義更深層次的矛盾,只會換來危機更猛烈的爆發(fā),同時也表明了資本主義的暫時性和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必然性。
(作者劉海霞,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