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周年祭”:黃金和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
第一財經日報:徐以升
編者按:
到9月中旬,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即將迎來“周年祭”。對于此次危機最宏大的思考,莫過于危機是否會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在二十國集團華盛頓、倫敦峰會上,該議題雖然未能占據核心位置,但卻贏得了廣泛的討論。在中國近日組織召開的全球智庫峰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智囊人士也將討論議題聚焦在了貨幣體系改革。
討論的焦點,表面上是美元會否因危機而失去全球主導貨幣的地位,甚至因經濟和財政體系的危機,導致美元出現過去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的信用紙幣崩潰,以及誰會在新一輪的貨幣競爭中上位等。
而討論的深層次角度則是,在美元和黃金脫鉤之后,如何為信用貨幣尋求一種總量控制之錨,黃金會不會重新以某種角色發揮作用。
8月6日,在由《第一財經日報》讀者俱樂部與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聯合舉辦、世界黃金協會特別支持的“全球紙幣信用危機與黃金未來角色”研討會暨《黃金保衛中國——共和國60年新攻略》新書首發活動上,多位嘉賓對此發表了觀點。
向松祚:黃金保衛不了中國,怎么辦?
針對會議的主題,我想表達的第一個觀點,我認為黃金保衛不了中國。原因非常簡單,即現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早已超越了黃金主導國際貨幣的時代。我們設想一種極端的現象,即中國買了全球的黃金,對全球經濟也不會有多大影響。儲備黃金還不如儲備原油、鐵礦石。
第二,如果黃金保衛不了中國,中國應該怎么辦?
目前有幾個思考的角度,一是超主權貨幣思路;二是推動區域貨幣合作;三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
我了解的情況,跟市場的一些討論并不一樣,即美國奧巴馬政府沒有任何意愿坐下來跟大家談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美國政府的觀點是,美元就是現在的國際貨幣。現在改革美元,美國政府是不答應的。既然不答應,我們就應該努力分享美元的霸權。我們只能把自己做大,做大之后才有談判的籌碼。
因此,中國的核心考量,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讓人民幣能夠成為真正重要的國際貨幣。未來即便不是美元、歐元、人民幣的三足鼎立,也要使得人民幣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之一。只有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成為國際貨幣體系非常重要的成員,大家才有機會坐下來討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對于觀察美元的前景以及如何衡量中國在美元資產方面的權益和風險,我想提供幾組數據。從2001年到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占GDP的比重從3%上升到7%。經常賬戶赤字按5%算,美國GDP按14萬億美元算,5%是7000億美元,6年簡單相加為4.2萬億美元。6年時間,美國對外國的負債簡單相加起來相當于GDP的30%。實際上美國對外的負債只有3.4%。
為什么債務下降了呢?美國人講得很清楚。第一是讓美元貶值,因為債務是用美元計價,其他貨幣升值,投在美元里就要折算匯率差價。對于美元貶值,有人認為根本不擔心美元貶值,也不擔心美國欠外債,也不擔心財政赤字、經常赤字。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美國不會任由美元貶值,貶值對美國也沒有利益。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一廂情愿。美元貶值對美國是有利益的,而且是巨大的利益。
第二,在對外投資上,美國要求進入其他國家利潤率高、成長性好的行業,比如金融行業。美國在外國的FDI收益率要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在美國的投資收益率,比如國債投資收益率。
張庭賓:黃金保衛真實財富
今天我交流的題目是“生死攸關:黃金保衛中國人真實財富”。其背后隱藏的主題是“美元信用危機與中國財富大患”。這個患有多大,我相信這個患比上一輪中國A股的“過山車”還要厲害。
我所預警的,是美元的全面信用危機或者說美元的貨幣危機。從現在開始,我認為要高度警惕未來3年內美元紙幣的大崩潰,舊美元嚴重貶值,之后新美元與黃金重新掛鉤。這會導致中國對外美元投資嚴重縮水,對內則有可能出現較大幅度通脹。
我的建議是,不再購買美國國債,適時減持美元資產,大規模增加黃金、石油等儲備,特別是官方和民間機構大幅增持黃金。
得出以上結論,第一個依據是美元紙幣的災難。回顧歷史可以看到,美元紙幣現在進入了衰退周期。二戰之后,美國各方面的實力在全世界都比較領先,但到了2008年,美國的GDP占全球是23.44%,歐元區已經超過了美國。危機之前,美國金融業高度發達,但危機后極度破碎。二戰結束時美國擁有官方黃金儲備2.02萬噸,占全球存量黃金的75%,但到了2008年只有8130噸。即便是對世界石油資源的控制力也在減弱。尤其是,美國經濟遭受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債務、赤字加劇,定量寬松政策摧毀信用紙幣的最后合法性。可以看到,美元背后各種支撐力在下降,越來越脆弱。
第二個依據是黃金的角色。如果進行系統梳理,會發現,黃金從來沒有離開過紙幣,黃金一直是美元的貨幣之根。對于黃金問題,美元勢力在現實中的言與行高度相悖,美聯儲的核心資產是8130噸黃金,這是絕不出售的。另外,黃金是作為他國參加IMF最重要的資產抵押。再從歷史上看,美元崛起的貨幣史,其實就是美聯儲不斷增持黃金儲備的歷史。1895年美國財政部黃金儲備12.3噸,1913年美聯儲成立的時候是96噸,一戰之后達到6172噸,二戰之前達到了1.5萬噸,二戰之后達到2.02萬噸。
由此可以看到,黃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紙幣的先行指標。為什么歐元可以做起來呢?歐洲從1945年之后黃金儲備幾乎為零,后來才不斷地增加。歐元成為了國際交易貨幣,黃金儲備是它的先行指標。
由此可以看出純信用紙幣和可兌換黃金紙幣的根本區別,即黃金是上天或上帝發行的貨幣,純信用的紙幣則是政府和特殊利益集團發行的貨幣。可兌換黃金的紙幣是由上帝信譽保障的紙幣,是使用貨幣的人們以天道制約政府和特殊利益集團的,它是人們與政府或特殊利益集團間的公平契約,是經濟自由的核心。
中國應該如何來應對美元的崩潰呢?國家能做的是大規模增加黃金和石油、銅的戰略儲備。堅決不再購入美國國債和美國金融衍生品,并且抓住機會適時拋出。同時要限制外資對中國企業的并購,因為這種并購的本質,是以美元資產置換中國的實業資產。
對于個人投資者,我的建議是將資產的10%~20%配置黃金,是買實物黃金而不是買紙黃金,而且要長期持有。未來個人認為黃金每盎司5000美元是中性評估,現在2000美元以下的黃金價格都是被嚴重低估了。
綜合來說,未來,黃金和美元的較量,黃金已經開始占上風,美元已經在間接敗退。我個人認為,美元大崩潰的局勢已經形成,有人認為是5年~10年。但我認為,會比這個快。這個大趨勢對中國是戰略利好,但是會造成短期的陣痛。如果中國能迅速增加儲備黃金,將是歷史機遇。
喬良:黃金規模與全球經濟不匹配
在經濟學意義上,信用是一種特指的借貸行為,不是一般的誠信。這種行為有四個基本原則:第一,信用是以收回本金為條件的付出,與以償還本金為義務的取得。以取得利益為條件的貸出,支付利息為前提的借入。第二,在借貸產生的信用關系中,貨幣或實物被借出,所有權沒有被轉移,只是使用權發生了變化。第三,貸出方信用是以授信人對受信人償債能力的信心而建立的。第四,信用關系中借貸雙方都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結果。
在1971年8月15日美元和黃金脫鉤之前,所有關于信用的經濟學理論都建立在這樣的原則之上。1971年8月15日,美國人顛覆了這個理論。但問題的關鍵是,理論被顛覆之后沒有往前走——美國人讓世界繼續保持了對于傳統理論的認知,但是,美元自己卻大步向前進了。大步向前,就是改變了債權人、債務人的關系。在信用貨幣之后,美國創造了債務人的特權。
例如,美國從中國買一輛車,如果美元和黃金掛鉤,美國可能要付3盎司黃金,在脫鉤之后,付的是美元,但100美元的成本是4美分——當然這樣的美元還是有購買力的。這就是為什么美國不怕赤字。因為,這意味著美國用幾乎價值為零的紙幣從全世界換到實物。
美元當今之所以是主導貨幣,一是由于美元的貨幣結算地位。開汽車要燒油,用油就要用美元,這造成全球性的美元需求。二是國際金融危機讓發展中國家主動積累更大規模的外匯儲備。三是美元背后有美國主導的全球軍事力量。
但以上所有的情況,違背了我在最開始講到的經濟學上信用的四條原則。原則是,借的是使用權不是所有權,但美國人在借錢的時候,把所有權和使用權一塊兒拿走了。表面上所有權還在中國人手里,我們持有幾千億美元美國國債,但是,美國可以不斷地借,并且拿新借的錢還上次的錢,拿后天的錢還今天的錢。美國人通過這種新的借貸方式,完成了資本信用的一次大轉型。
我的結論是,自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美元完成了歷史上一次最大的“劣幣驅逐良幣”的行動。
國際貨幣體系的前景如何?如果美元難以為繼,全球貨幣紙幣向何去?我個人覺得很茫然。現在有很多方案,如多元信用貨幣共存、超主權貨幣、回歸金本位等。
我覺得,黃金本位應該說符合貨幣之船都應該有一只錨的原則。但我有一個顧慮,即黃金的規模與全球的經濟能不能夠匹配。在得出結論之前,我認為,人類進入了兩難狀態:沒有等價物的不可兌換紙幣,其結果必然是濫發或者是制造通脹。如果有等價物的信用紙幣,規模不夠,勢必要束縛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在兩難問題之間我們怎么解決,需要深思。
即使我不認為將來黃金能夠回歸到貨幣的王位上來,但我本人絲毫不懷疑黃金的保值作用。
王立新:怎樣衡量黃金的價值
在金融和經濟劇烈動蕩的年代,我們都能看到黃金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這個作用到底是什么?很多專業人士和老百姓都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不管從哪個角度觀察,黃金作為歷史證明的保值作用,在可預見的未來應該說是不會磨滅的,而且會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這不是取決于專業人士怎么說,而是黃金作為一種投資產品的需求量。在過去一年中,國際上對黃金的投資有了爆發式增長。西方最發達的國家從去年中開始大量購買黃金,尤其是法國、美國、瑞士等。這些市場對黃金已經忽略很長時期了。
關于黃金的價格變化預期,世界黃金協會不預測金價。大家提的問題還是圍繞黃金價格的概念。我認為,要拋開價格。即便說黃金5000美元一盎司,也還是拿美元標價的黃金價格,但當黃金價格漲到5000美元一盎司的時候,美元已經貶值很多,購買力已經下降了。所以,研究黃金,首先要從價值的角度看,而不是從價格來分析,這是最基本的區別。
怎樣衡量黃金的價值呢?所謂價值,就是一盎司黃金能買多少實物,它的購買力如何,不需要講價格。看近一兩百年經濟學的研究,黃金的購買力是有保證的,這即是黃金的價值。
王湘穗:貨幣體系改革關鍵是約束貨幣發行
危機的本質是信用貨幣體系的危機。之前的貨幣發行,貨幣是有等價物對應的。但1971年之后,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不再如此。這導致了貨幣的大量增發。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黃金在貨幣體系中起重要作用時,央行在金融權力上是受到制衡的——有多少黃金,才能發多少貨幣。但脫鉤之后的信用貨幣時代,就變成絕對的權力,幾乎是想發多少就發多少。危機是失去黃金制衡導致的。
現在,各國對于危機的控制辦法是救急,沒有一種治本的方法。從這一點看,我認為危機還將繼續。只有找到了治本的方法,危機才可能止住。而根本辦法就在于,需要重新建構一個權力制衡的貨幣體系。但現在看來,各國還顧不上。迄今為止提出的一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無論是多元的還是超主權的,都沒有約束貨幣發行的錨。
究竟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張庭賓先生在《黃金保衛中國》中給出了一種設想,即關于黃金成為錨的問題。但我認為,這可能會在經濟學上引起爭論。比如,很多經濟學家研究1929年的危機,會說金本位甚至是危機原因之一,因為流動性不夠導致了問題,不像紙幣那么方便。
金本位要不要恢復,這是很大的問題。格林斯潘也說過,這牽扯到利益分配問題。比如,如果按照現在央行存有黃金儲備來分配,歐元區大概是2萬噸,美國是8000多噸。但現在美元在國際貨幣儲備中大概是60%~70%,歐元大概是20%~30%。如果按黃金來算,歐元和美元的地位要置換,美元肯定不干。另外,像中國和日本這樣經濟體量很大、黃金儲備很少,也不會同意。
貨幣體系制度的選擇首先是力量的選擇、利益的選擇。現在的貨幣體系不是想變就能變的。另外,利益鏈是世界的權衡,是多種利益集團之間權衡的結果。關鍵的問題在于,在博弈的過程中,要明確中國想要什么,利益在哪里,包括目前美元儲備資產的風險規避,以及人民幣使用范圍的擴展等。
魯政委:“蒙代爾方案”VS“哈耶克方案”
在黃金等實物貨幣體系下,個人的財富就是自己的。但在信用貨幣體系下,個人財富同時正是他人的負債,財富的保障最終仰賴別人是否愿意、能否償還,這是信用貨幣所有問題的根源。一旦信用貨幣發行被國家壟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過量發行的傾向。
因此,“不可兌換的紙幣幾乎總是成為使用它的那個國家的禍根”。在以美聯儲領銜的史無前例的全球范圍量型寬松政策下,這個由金融學家費舍爾(Fisher)1929大蕭條之前發出的警世預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事實。高通脹的風險也即將到來。
大的層面,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全球信用貨幣體系未來的出路在哪里;小的層面,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
從歷史上看,黃金是預防不兌現紙幣災害的唯一手段,作為包括單個國家在內的個體,“擇機”增持黃金,穿上“黃金甲”應該是抵御高通脹風險的有效方式。因此,本次危機之后,黃金在一些國家,特別是存在高額外儲的新興經濟體的外匯儲備中,地位必將有所上升。
但在全球,重回金本位或其他商品本位并不具現實可行性。作為多少能夠緩和一些國際信用貨幣體系危機的手段,貨幣區和更多國家貨幣國際化下的競爭機制,可能是具一定現實意義的出路。
構建穩定的國際信用貨幣體系的可行途徑,可能有兩種:一是蒙代爾方案,即若干國家組成一個最優貨幣區,可能是對單個國家貨幣過度發行傾向進行制約的方式。蒙代爾認為:“價格穩定是形成貨幣區的動力之一。”歐元誕生十年來總體較低的通脹率水平,以及在本次美聯儲大踏步進入量型寬松政策的囚徒博弈面前,歐洲央行雖未能免俗但仍總體保持克制,似乎初步顯示出蒙代爾方案的部分奏效。
一種是哈耶克方案:信用貨幣的過度發行傾向,源于貨幣發行權的壟斷。由此,哈耶克絕望地表示:假如政府控制貨幣不可避免,那么,“政府無力、必然無力且將繼續無力提供健全的貨幣”。哈耶克疾呼“貨幣的非國家化”。他認為,通過競爭、努力避免國際本位幣發行權的一家獨占,可能有助于國際信用貨幣體系向更為穩健的方向發展。在這個意義上,歐元、日元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似乎意味著美元危機,但卻有利于增強對美元貨幣發行的約束,并在美元衰落后遴選出新的負責任的世界貨幣。
王家春:不只是經濟、金融危機
我也認為,金融學理論和教科書在危機之后會前進一大步。
對于當前的經濟危機,我認為,用國際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等詞匯,已經遠遠不能覆蓋。
第一是資源環境的危機。這個領域的危機已經和當前的危機疊加。
第二是道德體系的危機。全世界的生產消費企業在干什么,是在通過互聯網、報紙、媒體廣告,引誘消費者浪費。美國、西歐,都是整個國家層面低生產、高消費。浪費也是刺激經濟,但是地球的資源環境能否長期支撐人類經濟的線性增長,是值得長期考量的。這種惡化,首先是美元的泛濫,對經濟體系膨脹提供了支撐,其次是人們欲望的泛濫。
第三是經濟學理論的危機。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誕生了凱恩斯、熊彼特等經濟學家和經濟學理論。但目前的經濟學理論,是在完全脫離資源和環境的基礎上建立的經濟學體系,假定資源是無限的,這在理論層面面臨重建。
第四是經濟運行模式的危機。在經濟體系中,一部分人不生產卻能夠大吃大喝,是存在的。但整個國家不勞而獲是少見的,用虛擬的信用貨幣從全球整合資源。全球經濟運行模式會因這次危機而受到沖擊。
再回到會議的主題,全球紙幣信用危機與黃金未來角色。我認為,趨勢上美元是極不可靠的,核心就是美國“救經濟”和“救美元”是矛盾沖突的。美國目前是用美元來救財政、救經濟,除非美國能引領新的產業革命,不然這種救助會導致美元地位的進一步下降。
美元的泛濫必然會帶來全世界信用紙幣的泛濫。這將導致全世界的紙幣體系公信力下降。這樣的趨勢下可能會出現一個轉變,就是持有紙幣財富的人把紙幣財富的一部分轉成貴金屬。另外,貨幣泛濫的狀態下就可能產生低利率,低利率環境可能推動部分投資者囤積稀有金屬和資源市場。因此,我個人對資源的價格是長期看高的。
很多人會問,下半年或者未來幾個月表現怎么樣?我的觀點是,對金、銀等貴金屬的判斷,對資源問題的考慮,不能用這種短期的思維方式。考慮金、銀問題是考慮國際貨幣體系的問題。
最后,關于金、銀貴金屬的問題,金、銀為什么是國際貨幣,這要搞清楚。貨幣是交換價值的代表,而不是價值代表,交換價值和價值是兩碼事。作為交換價值的代表貨幣必須是需求。另外,我提出一個假說,即黃金的光芒接近太陽的光芒,白銀的光芒接近月亮的光芒,這是人類對于大自然吸引的體驗,就像大家喜歡鉆石、藍寶石、翡翠一樣。
趙昌會:推動人民幣區域化
對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第一是超主權貨幣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思路可行性并不強,但提出這個思路來很聰明。
提出超主權貨幣思路,是既不愿意再看到美元獨大,也不愿意采取大家所提的其他貨幣本位,包括討論的金本位。實際上,從貨幣科學本身講,離開美元之后的體系,需要大量的論證,包括技術上的論證,路途還很遠。提出超主權貨幣,在于開一條縫,可以討論
第二是東亞地區的亞元思路。這個問題一度很熱,但很難推進。在脫離金本位之后,貨幣基本上是國家主權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成員會放棄本身的貨幣主權地位。在亞洲,下一步我認為不是推進亞元,而是推動人民幣區域化。
第三,金本位會不會是一種選擇。我認為不是,在全球化、信息時代的現代經濟中,已經不可能重新回到金本位的基礎之上。但我認為,黃金依然會作為今后信用貨幣發行的基礎,來約束貨幣發行總量。黃金仍然是繼續有用的基本法則。因此,我認為中國應該大規模、不失時機地增持這類儲備,包括金銀貴金屬,甚至包括銅等金屬資源。
劉濤:美國地位衰落是資源價格上漲的大周期
我們需要從“超宏觀”、聯動的整體框架角度,來研究全球的貨幣匯率、資本市場、以石油為主體的能源資源產品、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和黃金市場的價格。
所謂聯動,是價格信號與全球貨幣流量和流向結構、結構變化的關系。超宏觀和聯動是相互實現、驗證的,以這樣的超宏觀和聯動角度觀察,會得到一系列平常不太注意的細節,甚至是對一些重大事件的預警。
我們關注金融投資市場,將其作為一個市場現象、社會現象、經濟和金融現象,到現在不超過40年。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有三大階段,機制、背景、條件、動態過程都不一樣。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國際社會處于美蘇爭霸時期,這個時期所有的資源幾乎都是漲的,包括黃金資源、物價也是上升的。第二階段時間是上世紀80年代初到2000年,將近20年,大宗資源價格市場幾乎都是跌的,包括黃金。這個大時段的國際格局背景是,逐步到美國一國獨大的格局。第三段時間,是2000年之后,出現了新特征,以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世界格局多極化開始更充分地顯現為起點,大宗資源價格又開始一輪上漲。
從超宏觀框架看,未來大宗資源價格上升,包括黃金價格上漲到什么時候為止呢?我認為,會漲到整個世界格局變化,即從世界多極格局慢慢成為更穩定的格局。那時,大宗商品的價格、黃金資源的價格才會出現相對穩定的狀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