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逃不開的生產過剩

劉宏寶 · 2009-07-08 · 來源:烏有之鄉
金融海嘯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逃不開的生產過剩
劉宏寶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美國經濟危機原因的探討總是在不斷變化。繼眾說紛紜的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之后,國際清算銀行29日公布的年度報告全面總結了當前金融危機爆發的五大根源。據新華社訊,這五大根源是長期國際收支不平衡、低利率政策,扭曲的激勵機制、風險低估和監管失敗。
  報告認為,國際收支長期不平衡是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這一問題至今未找到解決之道,也使危機根源難以消除。其次,近10年的低利率政策,直接導致了資產價格泡沫和信貸膨脹。
  盡管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過剩乃是逃不開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并不否認資本主義制度的成就,他指出,資本主義在不到100年的統治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比以前所有時代加起來還要多、還要大。18世紀末開始的以蒸汽化為標志的第一次新科技革命,19世紀末開始的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新科技革命,以20世紀末開始的以信息化為標志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近現代三次新科技革命,使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大大提高,與此同時,資本的擴張性、貪婪性必然造成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所說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得到資本強力支持,投資的不斷增長,經常創造經濟繁榮,不怎么費力即能創造出豐富的物質產品,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2007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132216.85億美元,2008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14264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美國羅斯福總統早在1906年12月提交國會的報告中曾經自豪地寫道“我們仍然繼續享有毫不夸張的空前繁榮”。
  對于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恩格斯是這樣分析的:“……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供過于求、生產過剩、市場盈溢、十年一次的危機、惡性循環:這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過剩,那里是沒有工作和沒有生活資料的工人過剩”。(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從生產領域考察,生產過剩表現為產能過剩,即生產能力過剩,指的是實際生產能力小于最佳生產能力而形成的過剩。
  自從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后,產能過剩就成為市場經濟的常態。“從1825年以來,這種情況我們已經歷了整整五次,目前(1877年)正經歷著第六次。這些危機的性質表現得這樣明顯,以致傅立葉把第一次危機稱為crise pléthorique(多血性危機),即由過剩引起的危機時,就中肯地說明了所有這幾次危機的實質。”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大致經歷了10多個經濟周期,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周期性發生經濟危機的規律從未改變過,即使二戰后實行的凱恩斯主義,也未能使經濟擺脫生產過剩的周期性危機。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先后經歷了三次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二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三是21世紀初期。在前兩次產能過剩,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美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都曾下降到79%-80%,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汽車、鋼鐵等傳統制造業。在美國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造成的過度投資,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中,2000-2002年,工業產能利用率再次跌落到81%以下。到2001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長率分別為-0.6%,-1.6%,-0.3%,-2.7%。全年GDP增長率為0.3%,顯示美國二戰后的又一次經濟衰退。這一次過剩的產能不是出現在鋼鐵和汽車,而是集中于電子制造業和信息通信產業。這輪高新技術產業“產能過剩”,最終通過相關企業破產和并購重組等方式得以緩解。(李若愚 《中國治理“產能過剩”應借鑒美日經驗》)
  自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生產過剩就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矛盾的產物。
  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揭示了要保證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兩大部類之間不僅要保持平衡,而且兩大部類內部也要保持適當比例,這樣兩大部類之間以及兩大部類內部的交換才能實現。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要求種種復雜條件,“這些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造成過程失常的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危機的可能性;因為在這種生產的自發形式中,平衡本來就是一種偶然現象”。(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58頁)既然“平衡本來就是一種偶然現象”,那么,不平衡就是絕對的,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所揭示的比例關系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理想,而不是它的現實。現實是什么呢——經濟周期性的波動總是表現為生產過剩。
  從流通領域考察,生產過剩是因為生產的商品不能實現,找不到需求。生產過剩就成為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矛盾的產物。
  西斯蒙第認為,生產和消費是互相決定的,“生產要隨著需要的比例相應地增減,這已經成為政治經濟學的一項定理”。保持生產和消費的平衡是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資本主義制度之所以無法保持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平衡,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消費日益縮小的矛盾。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生產只以財富的增長為目的,以擁有大量資本為轉移,而不是以需要為轉移。因此,隨著資本的積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另一方面,大生產者對小生產者的排擠,使破產小生產者的消費水平大為減少;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勞動者收入下降,消費也大為減少;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為富人生產奢侈品,但富人對奢侈品的需求卻是有限的。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人們的收入和消費卻在日益縮小。正是這種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消費日益縮小的矛盾,造成貨物過剩。
  西斯蒙第還認為,生產超過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市場的無政府狀態。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生產和消費關系復雜化,由消費者的人數、愛好、消費的范圍和收入的大小這四個因素組成的市場千變萬化,并直接影響商品的銷售。要確切了解和估計市場上的波動是困難的,要使自己的生產適應這種變化也是困難的,勞動和資本的自由轉移都是困難的。資本主義市場復雜多變,無法預測,難以適應,使得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之間無法保持平衡,必然造成生產超過消費所產生的過剩現象。
  馬克思高度評價“西斯蒙第深刻地感覺到,資本主義生產是自相矛盾的”,“他特別感覺到了這樣一個基本矛盾:一方面是生產力的無限制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同時財富由商品構成并且必須轉化為貨幣;另一方面,作為前一方面的基礎,生產者群眾卻局限在生活必需品的范圍內。因此,在西斯蒙第看來,危機并不象李嘉圖所認為的那樣是偶然的,而是內在矛盾的廣泛的、定期的、根本爆發”。(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5頁))
  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的危機理論,與西斯蒙第有某些相似的思想。他認為,資產階級的社會結構決定經常性的高積累,同樣也產生經常性的購買力落后現象,并斷言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一般性的生產過剩危機不僅可能發生,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資本過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國內對投資和消費品的需求不足,是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巨額資本向外擴張的主要原因。這種擴張只是將之作為確保其經濟生存的手段而已。
  霍布森的發現是十分驚人的:資本主義的內在困惑——財富分配的不公,所得的不平等導致一種最奇怪的困惑——富人和窮人皆無法消費足夠的產品,窮人之無法足夠消費是因為他們的所得太少,富人之無法足夠消費是因為他們的所得太多!為了出清它自己的市場,經濟必須消費它所生產的東西。窮人除了生活所急需品之外,幾乎買不起其他東西,富人雖然有錢卻消費有限。由于財富分配極為不均,富人——個人和公司便儲蓄過度,產生經常性的購買力落后,消費是如此的困惑和怪異,生產和消費是如此的矛盾,市場是“非出清”的,所以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矛盾的產物。
  “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沖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1929年10月美國爆發了20世紀最駭人聽聞的經濟危機,這是一場生產過剩的危機。一邊是嚴重的生產過剩,一邊卻是人們饑渴的需求,這個強烈的對比成了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一個獨特的畫面,也成了資本主義根本弊病的一個有力事例。現實中為什么存在產品過剩和大量積壓?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寫作此書的目的是想提高國民收入,使它達到充分就業狀態,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以解決資本主義的失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危機。

  凱恩斯是這樣分析的:消費傾向代表社會的消費量和國民收入之間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由于社會的消費量不會超過它的國民收入,消費傾向的數值總是低于國民收入的數值。社會總會把國民收入的一部分儲蓄起來,這個被儲蓄起來的部分必須由對投資品的購買加以彌補,否則,充分就業的社會所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的一部分便會賣不掉,從而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業現象。根據凱恩斯的定義:
  收入=產量的價值=消費+投資
  儲蓄=收入—消費
  儲蓄=投資
  然而,凱恩斯的整個理論在于說明:由于投資未必能等于充分就業下的儲蓄,所以資本主義才出現危機和失業問題。這樣,儲蓄又不等于投資。到底是等于還是不等于呢?正如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所揭示的比例關系一樣,凱恩斯的定義——儲蓄=投資,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想,而不是它的現實。儲蓄=投資是經濟學理想的均衡,現實是什么呢——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學探討的對象總是在不斷變化,消費的不足和過度決定儲蓄的過高和過低,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儲蓄或大于投資,儲蓄或小于投資,如何把握?這是經濟學的難題。無論如何,經濟周期性的波動最后總是表現為生產過剩。
  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理論,從有效需求不足的總量分析中,通過加大政府投資,來解決生產過剩的危機。但是,他是以“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為基礎來闡述“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卡爾·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苦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絕對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8頁)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幾乎沒有增加,國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基尼系數從1980年的0.4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0.47;從1975年到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實際收入增長了175%,最富有的25%的家庭實際收入增長超過70%,而其他家庭實際收入的增長都不足30%。據美國官方報告,2005年總收入增長了近9%,但美國90%社會底層人的平均收入卻比前一年下降了172美元,占0.6%。2000年,美國貧困人口為3160萬人,2001年增加130萬人,2002年又增加170萬人,達到3460萬人。到2007年,已增至3620萬人,其中有2950萬人靠領取食品券過生活。實際工資增長的停頓和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的乏力,嚴重制約了作為美國經濟重要推動因素的個人消費的增長,隨著過度的投資和擴張,源源不斷的產品被制造出來,然而,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化導致有效需求的不足,生產過剩了。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生產力與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矛盾,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化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最終催生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生產過剩,這是經濟內生過程的結果,無法根除,是資本主義社會跨不過的欄,逃不開的坎。以上四大矛盾,當今仍然被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所決定。馬克思從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說中,看到了“生產社會化”,又從亞當·斯密的“經濟人”中,看到了“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并科學地發現了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是源于古典經濟學的“合理內核”,歷史在這里開了個玩笑,本來要走到這間房間,結果卻走到另一間房間。
  美國金融危機是一場真正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是一場源于古典經濟學“合理內核”的馬克思式的危機。然而,現在的主流卻判斷為一場典型的“明斯基危機”(Minsky crisis)而非一場馬克思式的危機。
  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給美國社會以沉重的打擊,危機期間,工業生產縮減一半左右,汽車行業的生產下降95%,鋼鐵行業的生產下降80%,整個工業生產水平退回到1905—1906年的景況。國內生產總值下降46.2%,由1929年的1038億美圓下降至1933年的558億美圓。對外貿易額下降到1913年的水平。四年危機期間美國有13萬多企業關門歇業。1932年美國破產倒閉銀行1400家,1933年上半年23個州的銀行被迫暫停營業,到危機結束49%的銀行破產。1933年7月股票市場股價總共跌去5/6,損失740億美圓。這是一場全面、深刻、漫長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今令人心有余悸,噤若寒蟬。
  為解決生產過剩的危機,美國采取了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升級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重心向第三產業轉移的速度明顯加快,工業經濟也開始向信息經濟轉型。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工業部門的生產波動對整個經濟穩定性的沖擊減小,而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投資增長點和工業生產增長點,為燙平或削減經濟周期波動的峰值起了很大的作用。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力進一步的發展而使生產過剩的危機得到緩解和暫時消除。這是悖論卻又是規律。
  為解決生產過剩的危機,美國采取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從此凱恩斯主義枝茂葉繁,成為當時主流經濟學,開始近四十年鼎盛歷程。二戰以后,美國經濟走出低谷,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長期沒有發生衰退,凱恩斯主義為戰后二十多年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貢獻——增加了有效需求,消化了“生產過剩”。,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正面效應走到了盡頭,負面效應暴露無遺。赤字財政和擴大信貸的長期推行引發了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止,美國從1969年——1973年物價以每年5%的速度上漲,1973年——1975年經濟停止蕭條。赤字財政和擴大信貸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的不斷膨脹,經過刺激的實際需求雖然會擴大,但仍然是有限的——不可能是無限的。在刺激有效需求后,被振興的經濟繁榮時代里,在資本利益最大化的貪婪下,致使生產迅速發展,不僅消化了“生產過剩”的存量,而且超過了刺激后的有效需求,新的“生產過剩”出現了。生產過剩積累到一定程度投資逆行發展,投資急劇縮減、生產停止、設備老化、產品積壓、經濟停滯蕭條,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走向“滯脹”。儲蓄如何等于投資呢?這是凱恩斯的玄虛之處還是混淆之處?(薩繆爾森《論〈通論〉》 第149頁)凱恩斯主義一方面引領美國經濟走出生產過剩的危機,另一方面又制造新的生產過剩。這同樣是悖論卻又是規律。
  20世紀80年代,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被稱為里根經濟學。為解決經濟“滯脹”的政策可以總結為:用供應學派的理論解決了經濟停滯的問題,用貨幣主義的理論解決了通貨膨脹的問題。實際上,里根經濟學并沒有完全拋棄凱恩斯主義,減稅和實行赤字經濟的政策措施也包含著凱恩斯主義學說。總體來說是采用膨脹性的財政政策和時有松動的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從供給角度調節,改擴大消費為減稅,鼓勵投資刺激生產,同時提高利率控制貨幣供應量。1981到1982年美聯儲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際增長為2.1%,比預期目標下降了1.5%,1983——1985年連續減稅23%,同時加速設備折舊。減稅的同時,里根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和社會保障項目,減少對州政府的醫療補貼。統計顯示,美國1982——1983年通貨膨脹率分別為3.9%和3.8%,大大低于1974——1981年9.4%的平均通脹率,美國經濟擺脫了“滯脹”。
  從羅納德·里根總統時期起,尤其在比爾·克林頓政府期間的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連續的經濟繁榮,表現為高增長、低通脹。在此期間所發生的1980年的拉美債務危機、1987年的美國股市大崩盤、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危機、1999年的土耳其、阿根廷與巴西的匯率危機等等,都未對美國的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產生任何顯著的和持久的影響。美國經濟與金融系統展現了強大的韌性與活力。整個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成為供給學派和貨幣主義理論的天下。供給學派的回歸——“供給自己創造自己的需求”否定了凱恩斯的“需求理論”——“需求自己創造自己的供給”。這是西方經濟學否定之否定的哲學思辨。
  在“非理性的繁榮”下,1996年美國股市開始泡沫化,2000年3月10日,代表美國科技產業股的納斯達克(NASDAQ)股市在攀升到5049的歷史高位后,發生了大崩盤,不到一年的時間跌幅過半。美國互聯網泡沫造成的過度投資,出現了嚴重生產過剩。到2001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長率分別為-0.6%,-1.6%,-0.3%,-2.7%。全年GDP增長率為0.3%。21世紀初,顯示美國二戰后的又一次經濟衰退。
  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一方面美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連續的經濟繁榮,另一方面互聯網泡沫引發的經濟衰退以及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化日益嚴重,(2008年10月,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發表報告稱,發達國家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美國最為嚴重。)有效需求的不足依然困擾美國社會,熟諳其道的美聯儲用房市泡沫取代互聯網泡沫,拉動經濟增長防止美國經濟衰退。其方法是他們熟悉的供給理論和貨幣理論。
  從2 0 01年至2 0 0 4 年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低到過去近50年來的最低點1%,30年固定按揭貸款利率從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1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
  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了國內的需求,美國實際工資增長的停頓和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的乏力,嚴重制約了作為美國經濟重要推動因素的個人消費的增長,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抵押住房,透支未來獲得消費現金流來消化過剩,來解決有效需求不足,拉動經濟增長就成了流行的方法。貧困的工人階級可以借貸未來的貨幣購買房屋,于是私人赤字代替了公共赤字,次級貸款者的紛紛入市加劇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格林斯潘深知非理性繁榮的背后是蕭條,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儲改變其低利率政策,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升到5.25%,以阻擋樓市泡沫的進一步發展,然而為時已晚矣,2007年2月次貸危機爆發。根據美國的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架構金融防火墻于以隔斷,然而,金融機構過度的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品的濫用,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并進一步發展成經濟實體的危機。以膨脹性的財政政策和時有松動的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為特點的“里根經濟學”終于走到了盡頭。
  根據美國汽車業出版物《汽車新聞》提供的數據,2008年美國通用公司在美國市場銷售汽車295萬輛,比上一年下降了22.7%,銷量降至49年來的最低水平。福特公司在美國的銷售量為近200萬輛,比上一年下降了21.8%,銷量降至47年來新低。克萊斯勒公司全年銷量也比前一年劇降了30%,降至150萬輛以下。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汽車市場總銷量為1320萬輛,比2007年的1610萬輛減少300多萬輛,降幅達18%。預計2009年上半年美國汽車市場形勢依然嚴峻,銷售回暖尚待時日。繼房地產業后, 美國汽車制造業步入生產過剩周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美國經濟的繁榮走下了神壇。
  2007年12月份,美國零售業銷售額下跌0.4%。通用汽車公司已經宣布裁員4.5萬人。西班牙建造行業將減少35萬個工作崗位。
  2008年1月12日,希臘發生10萬人參加的工人總罷工,反對當局削減退休金和推遲退休年齡。
  2008年2月12日,德國公交部門大罷工,要求提高工資。
  2008年2月29日,世界最大汽車制造商美國通用公司日前表示,房價下跌、整體經濟疲軟,導致汽車銷量下降和工人罷工,它將關閉部分工廠。
  2008年3月5日,德國服務業罷工,導致交通癱瘓。參加者包括公交、鐵路、環衛、水暖航運部門的工人和公務員
  2008年5月22日,法國爆發70萬人參加的罷工,抗議養老金改革。
  2008年7月7日,因國內經濟不景氣和勞資岐見,意大利公交運輸行業82%工人舉行大罷工。
  2008年8月1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住宅市場的低迷導致金融機構不良債權膨脹,預計將有200萬人宣布破產,地方經濟也會受到嚴重損害。”
  2008年9月6日,美國波音公司2.7萬多名機械師與資方談判破裂,舉行罷工。它們說:“我們想要的是公平的新酬而已。”這是波音機械師的第二次罷工。第一次在2005年,歷時24天。分析認為,最新這次罷工將令波音每天損失1億美元。
  2008年9月15日,有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美國銀行同意以440億美元即每股29美元的價格收購美林證券公司。道-瓊斯指數下跌504點,創“9·11”以來跌幅紀錄。全球股市下跌。
  2008年9月25日,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該銀行成立于1889年,擁有3070億美元資產和1880億美元存款。比利時、荷蘭合資的富通銀行,英國布拉德福德-賓利公司實行國有化。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瀕臨破產。
  2008年10月11日,日本《朝日新聞》報道,今年以來,日本和美國股市跌幅35%和45%,市值急劇萎縮。如果將歐洲、新興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損失包括在內,今年全球金融資產損失高達2700萬億日元(約合27萬億美元)。
  2008年11月10日,美國第二大電子零售商電路城申請破產保護。
  2008年12月10日,香港《文匯報》報道,美國《時代》雜志評選出2008年 “十大金融災難”為:雷曼公司倒閉;全球最大保險集團美國國際集團(AIG)巨額虧損;三大汽車廠面臨破產;花旗裁員賣身,市值跌九成;政府接管“兩房”;3A級債券不安全;評級機構失去信譽,備受質疑;對沖基金重創;格林斯潘聲譽受損;冰島瀕臨破產。
  2009年1月9日,美國勞工部公布數據,2008 年12月美國失業人數52.4萬,美國失業率從11月的6.7%攀升到12月的7.2%,為1993年來最高。2008年全年失業人數達260萬人,創二戰結束以來的最高水平。
  2009年2月11日,德國《青年世界報》發表《工作崗位的全球性毀滅》,引述國際勞工組織不久前發表的一份報告,稱“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危機導致陷入‘絕對貧困’境地的人增加了2億。當前,全世界45%的就業者即14億人,屬于‘在職貧困者’,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
  2009年3月2日,美國政府宣布向美國國際集團AIG實施高達300億美元的新的救助計劃。從09年10月起,美國政府已向花旗注資450億美元。
  2009年3月19日,美國勞工部說,在3月7日結束的一周里,547萬人繼續領取失業補貼,高于前一周的529萬人,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路透社報道援引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失業壓力甚至都沒有出現緩解的跡象”,本月可能將失去70萬個就業崗位。
  法國爆發近300萬人參加的大罷工,抗議政府在經濟政策忽視勞動者權益和社會福利,抗議政府在醫療、教育、科研以及國營廣播電視等部門推出的改革措施,要求保證就業、提高購買力、“保護經濟危機中的工人”。3/4的公眾支持罷工。
  2009年4月30日,美國第三大汽車制造商克萊斯勒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以上摘自馬也 《美國金融危機大事記》)
  2009年7月2日,美國勞工部2日公布,失業率6月升至9.5%,達到26年來最高;與此同時,上班族的收入則下降至近一年來最低點。不少經濟學家預測,美國今年失業率將突破10%,而且在2010年還將繼續攀升。美聯社2日報道,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以來,就業崗位已總計減少650萬個。今年6月減少的工作崗位中,包括制造業13.6萬個,貿易和專業技術行業11.8萬個,建筑業7.9萬個,零售業2.1萬個。
  一場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正在席卷美國!席卷全球!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生產過剩,這是經濟內生過程的結果,無法根除,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跨不過的欄,逃不開的坎。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變,那么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危機就永遠不會消失。
  在當今世界的十字路口,解決之道何在?我們何去何從?
  保羅.克魯格曼說得好:“經濟學中的關鍵難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它只會慢慢的消失”。
  馬克思式的危機說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無論那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83頁)。
  社會物質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終究會讓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慢慢地消失。

  參考書目:
  譚黎陽 《大劇變——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經濟事件》
  保羅·克魯格曼 《經濟蕭條學的回歸和2008年經濟危機》
  高鴻業 《譯者導讀》 載《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
  成稿于2009-7-8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星話大白|越南
  7. 《鄧選》學習 (十)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