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金融危機
何帆
(2009-06-19 )
為了跟蹤金融危機的最新發展,我們還得補習補習世界地理的知識。在所謂金融海嘯第二波的議論之中,人們突然開始關注遠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三個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加起來面積不及江西省,人口大約相當于一個青島市。這三個小國在歷史上或被瑞典占領、或被德國侵略、或被俄國瓜分,它們曾經是蘇聯最小的三個加盟共和國,直到1990和1991年才相繼宣告獨立。還沒有過幾年消停的日子,波羅的海三國就被卷入了這場金融海嘯。拉脫維亞政府已經因為金融危機下臺了。但是,這一切和我們有何相干?拉脫維亞的人口只有230萬,不過相當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人口,我們為什么要去操心遙遠的北方的煩惱?
當年,印度尼西亞發生海嘯的時候,很多人不是死于第一波,而是死于第二波。當第一波海嘯過去之后,人們的警惕性就放松了,但第二波海嘯的到來,和第一波一樣突如其來,很多剛剛回到海灘的人們被卷入了滔天巨浪。如今,金融危機的新沖擊波可能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更嚴重的打擊。在第一波金融海嘯到來的時候,有張流傳甚廣的照片:一個雷曼兄弟的年輕雇員,抱著自己的紙箱,黯然走出公司的大樓,不知自己的前途何在。到第二波金融海嘯襲來的時候,受到影響的已不再僅僅是華爾街的小伙子們。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正在悄然變動,而真正的受害人將正式登場。許多遙遠甚至偏僻國度的窮苦人們,或許就要遭受緣起于金融危機的滅頂之災。
回到波羅的海三國的故事。這三個國家曾經是東歐的“明星”,被譽為波羅的海三虎。尤其是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2002-2007年間,它們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分別是9.1%和9%,幾乎要趕上中國了。但2008年9月之后,它們突然遇到了危機。外資大量流出、貿易逆差急劇擴大、國內銀行間貨幣市場突然流動性干涸、其國債違約的風險大幅度提高。到2008年第四季度,拉脫維亞經濟增長已經變成負10.5%。去年11月,IMF和歐盟突然提供了75億歐元的貸款給拉脫維亞,這相當于給冰島提供的貸款的兩倍。
時移事異。當年波羅的海三國的風光,主要源于外資的大量投資和巨量的信貸擴張。而且,更為要命的是,這些國家的金融命脈均由外資銀行,尤其是西歐的大銀行控制。外資擁有拉脫維亞銀行53.2%的所有權,在愛沙尼亞和立陶宛,這個比例甚至高達99.2%和92%。外資在波羅的海國家大量投資,主要是因為這里的勞動力價格便宜,而外資銀行忙于在這里開疆拓土,主要是因為在這里貸款的收益率更高。由于這些國家的本國貨幣從長期來看有升值的壓力,因此如果能借外匯,波羅的海國家的企業甚至居民都樂意借外匯。在拉脫維亞,如果你向一家外資銀行貸款買房,你能借到的是外幣,比如瑞典克朗!而且,外資銀行在這里發放的按揭貸款,很多都不要首付、不查信用,活脫脫是美國次級貸款的翻版。在信貸急劇膨脹的刺激下,這些國家的房地產市場泡沫越來越嚴重。在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一般的公寓房子,能夠賣到140萬歐元,趕上了倫敦的價格。想象一下延邊的房子賣到了上海的價格,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歐洲那些經濟發達的富國從2007年8月就已經陷入了金融危機。歐洲的很多銀行在投資抵押貸款金融產品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流動性嚴重不足。為了收縮戰線,它們不得不從東歐國家往回撤。所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有序的撤退很快變成瘋狂的潰逃,資本紛紛“逃向質量”,拋售東歐國家以本幣發行的債券,轉向美國國債、德國國債等更加安全的資產。歐洲央行為了挽救信心,對歐元區的銀行提高了貸款保護,相形之下,本來已經風雨飄搖的東歐顯得更加不安全。更加棘手的是,由于波羅的海國家的企業和居民借了大量的外債,出現了嚴重的貨幣錯配(currency mismatch)。歐洲進入經濟衰退之后,東歐國家的出口陡然下滑,貿易赤字不斷擴大,這給其貨幣帶來了貶值的壓力。貶值本來是一種常規的經濟調節手段,但是要命的是,他們又借了那么多的外債,一旦本幣貶值,他們還債的壓力就會大幅度提高,甚至可能帶來全民破產的局面。
金融危機環環相扣。一旦波羅的海國家的金融體系崩潰,歐洲的銀行體系將再度受到重創,尤其是瑞典的銀行。瑞典的兩個銀行,一個是瑞典銀行(Swedbank),一個是北歐斯安銀行(SEB)在波羅的海國家的風險敞口高達800億美元。德國、奧地利、意大利、法國和比利時等也在中東歐有大量貸款。“里加流感”可能很快會傳染到全球金融市場。
有沒有辦法救波羅的海國家呢?歐盟東擴的時候,已經拉攏波羅的海國家成為成員國。如果聽任這些歐盟的新成員國破產,則歐盟會喪失政治基礎。而如果要救,歐盟缺乏財政調節機制。很難想象讓英國的老百姓多交稅來幫助波羅的海的銀行。如果讓波羅的海國家立刻加入歐元區呢?歐元區內有統一的貨幣政策,但如果通過這一途徑救波羅的海國家,就意味著要向他們幾乎無限制地提供歐元,而這醞釀著整個歐元區崩潰的危險。小小的波羅的海三國,很可能動搖歐盟和歐元的前途命運。
再看更吊詭的地緣政治。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羅斯有著特別的意義。這三國是俄羅斯屏蔽德國攻擊的戰略屏障。二次大戰剛剛打起來,蘇聯就借機和愛沙尼亞簽訂了“互助條約”,隨后占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但西方始終不承認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統治。鐵幕兩邊圍繞波羅的海國家一直在暗暗較勁。當年蘇聯解體,就始自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俄羅斯對這三國仍然念茲在茲。更微妙的是,波羅的海三國都有大量的俄羅斯居民。立陶宛的俄羅斯人大約占總人口的9%,但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俄羅斯人分別占35%和30%。如果歐盟無力救助波羅的海國家,俄羅斯能夠作壁上觀嗎?這三個國家如今經濟嚴重危機,憤怒的人們紛紛上街游行,親西方的拉脫維亞政府已經宣告下臺,俄羅斯如今的勢力又和當年蘇聯解體之后不可同日而語,這些都是必然出事的溫床。
再把視野拉得寬廣一些。從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來看,凡是美國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的時候,最終都要靠一場戰爭才能拯救美國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非羅斯福新政,才讓美國真正走出了大蕭條。二戰之后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直到最近的海灣戰爭、入侵伊拉克,無不有相似的故事。如果美國要走出這場曠日持久的衰退,但又找不到新的技術革命,那么一場新的戰爭就離我們不遠了。如果這場戰爭是發生在阿富汗,那么巴基斯坦很可能會被牽扯進來,如果這場戰爭是發生在中東,或許會是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直接發生沖突,無論是這里面的哪一種情況,都會涉及到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如果動蕩發生在波羅的海地區呢?假設波羅的海國家動蕩不已,俄羅斯乘虛而入,歐洲和美國會坐視不管嗎?當事態惡化到戰爭的邊緣,誰能保證不會出現偶然的走火呢?
當東亞金融危機幾乎接近尾聲的時候,印度尼西亞發生了暴動,學生上街游行、商店被搶、銀行被迫關門,最終導致蘇哈托下臺。當這次的美國金融危機一點點塌陷之后,金融海嘯會帶來經濟衰退,而經濟衰退可能引發政治地震。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動蕩和地震不會發生在金融風暴的臺風眼,反而會出現在偏僻而遙遠的地方。閉上雙眼,我仿佛能看到成千上萬的家庭陷入困頓和絕望,衣衫襤褸的人們流離失所,手無寸鐵的平民生靈涂炭。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場該死的金融危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