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及其啟示
李濟廣
對于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的原因,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的解釋雖然不盡一致,但大同小異,諸如金融創新過度、金融投機泛濫、政府監管不嚴、透支消費、政策失誤等等;一些學者分析了較深層次的原因,如美國靠舉債消費拉動經濟和靠發行美元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不能持久,科技創新趨緩與全球化紅利消失造成經濟停滯等等。然而,對于其最深層的制度原因,卻普遍缺乏認識,雖有少數馬克思主義學者予以指出,但未引起眾多經濟學者和政策研究者的重視。本文所要闡明的是,引起西方經濟走向蕭條的真正原因不是次貸危機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引起經濟危機;恰恰相反,是資本主義經濟方式的剩余價值追求導致的經濟危機必然性引起了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對于實體經濟的影響是當代經濟金融化、證券化、全球化條件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形式;金融泡沫和金融投機給經濟運行帶來的混亂,不能僅僅從監管疏忽或金融操作失當之中找原因,要看到當代資本主義金融體系本身已嚴重脫離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成為制造風險的溫床,不科學的金融體制不利于生產力發展;只有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方式,構建科學的社會主義金融體制而不只僅僅強調加強金融監管才能避免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停滯衰退?! ?/p>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內在根源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矛盾蘊含著資本主義剝削的非效率性及相應的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按通常的理解,“資本主義占有”指的是生產資料占有,而按恩格斯的論述,“資本主義占有”指的是資本私人占有所決定的產品私人占有,“社會的產品被個別資本家所占有。這就是產生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1]占有產品的意義是對產品中剩余價值的占有,所以“資本主義占有”帶來的就是剩余價值規律這一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剩余價值占有這一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和目的,決定著資本主義經濟中生產的擴大和縮小,決定著交換的方式和方法、分配的原則和結果、消費的分布和界限,從而推動著經濟的過熱、危機和蕭條?! ?/p>
社會化的產品及其所包含的剩余價值為資本家個人所占有,決定了生產與消費脫節的可能和必然。在以個體經濟為主體的前資本主義經濟中,勞動者自己的產品由自己占有,自己的需求量和自己的產量基本一致,這使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保持平衡。而在社會化生產方式即大生產或共同勞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者的社會化產品被資本家個人所占有,資本家占有產品后分配給勞動者的份額比較小,資本家又不能消化這個剩余價值差額,加上資本家為獲得更多剩余價值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造成總需求小于總供給,從而產生生產過剩;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交換方式是“無政府狀態”的盲目競爭,競爭壓力推動資本家不斷提高設備技術水平,從而造成勞動過剩,壓制工資上升,進一步導致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這使經濟危機成為必然。與此不同,公有制經濟可以根據社會需要有計劃地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避免剩余價值動機造成的盲目擴張、反向收縮和消費不足,從而使再生產過程順利運行。
學界普遍知曉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揭示了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剝削造成生產盲目擴張和消費需求不足,但往往忽視甚至否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束縛生產力的發展并引起經濟危機的理論,包括剩余價值追求所造成的投資不足這一重要原理?! ?/p>
馬克思關于經濟危機的理論是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集中論述的。其第十五章《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集中詳細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歷史局限性。在那里,馬克思指出,在剩余價值規律的支配下,“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自身,這就是說: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生產只是為資本而生產,而不是相反:生產資料只是擴大生產者社會的生活過程的手段?!侄巍鐣a力的無條件的發展——不斷地和現有資本的增殖這個有限的目的發生沖突?!?SUP>[2]即資本家的利潤成為投資需求的界限;如果資本家預計利潤將大大下降或利潤消失(利潤少不等于沒有相當數量的增加值),投資過度就會轉化為投資不足,從而導致產能和生產資料產品過剩,并加劇工人的過剩和生活資料產品的過剩。馬克思多次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SUP>[3] “剝削程度下降到一定點以下,就會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混亂和停滯、危機、資本的破壞?!?SUP>[4]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還說,“于是危機爆發了。它不是表現在消費需求、即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上,而是表現在資本對資本交換、即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上?!?SUP>[5]這也如《資本論》手稿所說,“如果‘超過工人本身需求’的需求消失了和縮減了,那就會出現崩潰?!?SUP>[6]
就是說,投資不足是資本主義經濟方式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主要表現,同時投資需求由熱到冷,直接觸發經濟危機。
當代發達國家的高稅收對私有制有一定削弱,社會福利和宏觀調控擴大了總需求,但私有制和無計劃的市場化破壞效率與公平的弊端并未消除?! ?/p>
二、美國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關系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于與實體經濟密切接觸的房貸市場,表現了美國住房消費能力的不足,而美國整體負債消費意味著整體消費能力嚴重不足。大量數據說明美國是一個私有制條件下嚴重貧富分化的國家,例如1970—2002 年,占人口90%以上的家庭的購買力幾乎沒有增加,而占0.01%的富人家庭的購買力則增加了4 倍。[7]作為一個高度發達卻處于資本剝削下的國家——正像農業高度發達的美國竟然使10%的人無法使獲得足夠的食物一樣——三分之一的老百姓無法擁有自己的住房,六、七十萬人無家可歸,而中國城市居民接近90%的自有住房率,實際上發端于公有計劃經濟時期平均化的分房制度。美國住房貸款泛濫,甚至給那些收入較低、信用記錄較差的“次級”借款人發放巨額買房貸款,2005 年12 月,未償還的按揭房貸相當于美國GDP 的69.4 %,充分證明其住房消費能力匱乏,而住房市場是其主要消費品市場之一,2006年住房投資在全部投資中所占的比重達到30%以上。當住房價格盛極而衰導致其抵押價值下降時,房貸危機不可避免;遇到2008年那樣百姓收入下降,糧油價格暴漲導致生活成本上升,利率上升導致還貸壓力大,促成了包括優質借款人在內的購房者無力償還購房貸款(這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時,金融危機被引爆,暴露出住房生產嚴重超過住房的支付需求,生產嚴重過剩。前“兩房”高級咨詢顧問宋鴻兵指出,房地美和房利美出問題代表優質客戶違約大量出現,因為“兩房”95%以上的貸款都是優級貸款,然而2006年以后“兩房”的貸款違約率卻漲了7倍。實際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整體消費水平都建立在舉債支出而不是自己消費能力的基礎上。1994年至2005年,英國家庭負債占GDP的比例從108%升至159%,在美國,這一比例從92%升至135%,即使在保守的意大利,負債占GDP的比例也從32%升至59%。[8]如果包括投資舉債,美國平均每個居民都有十幾萬美元負債,這意味著美國存在全面的需求不足。
在全球化的經濟中,國際剝削等原因形成的世界性兩極分化比一國之內兩極分化更嚴重,因之,世界性消費不足比一國之內的消費不足更突出,全球性負債消費和世界性的擴張性金融政策就是其產物。世界性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世界性剝削的生產方式,造成和激化全球生產的無限擴大趨勢與全球消費需求市場的有限性及地球資源有限性的矛盾。本文無需贅述世界貧富懸殊的慘狀及其對于消費不足的影響,只需說明相關對策及其效果的有限性及其與國內的不同。緩和世界性消費不足及投資不足的方式,一是發達國家借款給不發達國家以提高其需求能力,二是順差國向逆差國輸出資金以保證其購買力,三是美國大量發行世界貨幣美元,通過逆差購買亞洲制造業國家等世界市場貨物,客觀上成為世界性的擴張性貨幣政策。這些都具有不可持續性。例如一國之內只需在蕭條時期實行擴張性政策,然而世界需求量與生產供應量之間差額嚴重,世界性擴張性貨幣政策在比較繁榮時期也需持續增加美元供應。但這種供應不僅造成世界性通脹壓力,而且不可能持續增加。在不景氣和危機時期,消費者和企業會沒有信心去借貸,商業銀行也沒有信心把款項貸給企業和消費者,商業銀行也就因之不需要向中央銀行增加貸款,美元的發行就會受到制約,其刺激需求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例如在美國,作為居民三大基本消費----吃、住、行----之一的交通工具,2008年美國汽車市場在零利率貸款的刺激下銷量仍然創15年新低;汽車銷售市場高達85%的按揭購車率,在金融機構惜貸時,汽車巨頭汽車銷量和流動資金數額直線下降。近兩年,一方面出現通貨膨脹,一方面出現停滯趨勢,擴張性金融政策的兩難境地正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難以避免?! ?/p>
總之,美國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必然性的產物?! ?/p>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金融體制中從事金融投機的金融資本又是經濟危機的引領者?! ?/p>
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最顯著特征是金融行業坐大,金融體系充斥投機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稱, 全球金融資產占全球年度產出的比例, 已從1980年的109%飆升至2005年的316%。1997 年金融投資占世界投資的85%。金融業務中易于投機的證券化交易比重日益加大,1980年, 銀行存款占全部金融資產的42%,到2005年前, 這一比例已降至27%。大量復雜的金融產品從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外匯中衍生出來,到2006年底, 利率互換、匯率互換和利率期權交易的票面價值約為全球GDP的6倍。慣于搗亂的新型市場參與者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非常活躍,據估計,2007年第一季度對沖基金管理下的資產價值約為1.5萬億美元。[9]現在世界金融市場每天的交易額98 %以上都與商品貿易無關。天文數字般金融資本的投機化使現代資本主義表現得更為腐朽。
現代金融資本的一個主要禍害是通過對利潤的有力掠奪加劇兩極分化,進一步破壞消費市場。美國在1965年,金融企業利潤占利潤總額百分比的5 年移動平均線是15%,而這一比例到2005年達到45%。[10]金融投機集團和金融寡頭一年賺取數十億美元,創造了垃圾金融品的金融資本代理人也賺取數十倍、數百倍于雇員工資的薪金。2006年美國企業高管的平均收入是一般工人最低工資的821倍。歐洲不少銀行首席執行官在銀行遭受重創時仍然拿著千萬歐元或數百萬英鎊。這些金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最終來源于對勞動者實際收入的擠壓。金融巨鱷們不僅通過對經濟的主導來獲利,還通過瘋狂投機攫取不義之財,而當災難來臨時,大資本家可以通過各種套期保值等安排減少或避免損失而將損失轉嫁給百姓投資者和發展中國家。不僅如此,與產業資本不同,金融集團不會輕易破產,他們可以要挾政府用人民群眾(不是納稅人)的錢為他們買單。即便企業破產使股東發生“有限”損失,早已裝滿腰包的代理人卻什么也不怕,有的代理人甚至在自己的財團關門時還可以拿走數以千萬計的遣散費。實際上,國家向金融集團巨額注資并非十分必要,一些金融機構倒閉,對企業融資的影響不會有多大;企業缺的不是錢而是市場。據研究,美國現在公司坐在堆積如山的現金之上,公司積累的儲蓄已超過6000 億美元,但由于缺乏有利可圖的機會,投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11]國內外消費者,特別是蕭條時期的消費者倒是很缺錢,可被金融寡頭綁架的美國用7000億美元拯救金融集團,卻不愿資助經濟發展的最終動力消費者,而消除美國國內貧窮只不過需要2000億美元,使世界10億貧困人口消費水平提高一倍一年無非只要3000億美元。
現代金融資本的另一副作用是改變經濟危機的軌跡和形式,通過誘導生產過量、催生經濟泡沫、制造虛假繁榮,為害經濟運行。近三十年來,新自由主義橫行世界,通過生產國際化、市場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資本私有化,以及貨幣的天量發行,金融財團得以爆發式膨脹并進一步支配投資、融資和資金運動。為了抵消勞動者實際收入的不斷下降的影響和國內投資的困難,各國財團及其政府不斷使用金融資本提供債務融資以刺激市場以緩解生產過剩,通過制造掩蓋過剩的虛假繁榮泡沫來延緩危機爆發。美國不僅平均每人必須花掉收入的14%去償還各種家庭債務,更是通過用向世界輸出十數萬億美元獲取美國人所需貨物以維持本國的經濟水平。這種極其不平衡的、建立在巨額債務基礎上的經濟增長必然十分脆弱。另外,巨量金融資本除了依賴金融房地產等投機活動,難以找到可以按照較高利潤率賺錢的途徑,大亨們的絕大多數資本不是去生產可供人們使用的產品,而是用于股票債券外匯特別是千奇百怪的金融衍生品的賭博性投資。債務性投資和賭博性投資數額巨大,使經濟危機容易由金融混亂所引發。世界燃油價格的大起大落,糧食市場的跌宕起伏,許多國家的嚴重債務危機和金融動蕩,以及通脹和通縮,我們都看到了金融寡頭在其中的身影。
消費需求具有自行變化比較緩慢的特點,而易于波動的是投資,金融化的經濟使經濟周期循環主要由金融資本而不是產業資本來引領。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推動職能資本超過消費能力過度投資。美國力圖攫取更多剩余價值的房產商希望建造并銷售越來越多的房屋,但與商品價值相對應的貨幣價值卻大部分掌握在資本家尤其是金融巨頭手中,廣大雇傭勞動者的收入與房價不相稱——每7.5個房子就有一個空置過剩,大概十年也消化不了。銀行便通過貸款投資以刺激消費市場,間接投資機構又大肆購買打包的次貸證券。各種盲目投資使金融泡沫與房產泡沫一波高過一波,據估計,2007年初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占房屋總價值的38%,投行經營杠桿飈升至數十倍。金融投機使金融集團依賴大量后續資金不斷進入金融市場推高金融、房地產泡沫以獲利,但是這種零和游戲獲利模式不可能一直運行下去,房產、貸款和證券投資達到一定點必然反向運動即走向投資萎縮。因為即使沒有還債成本和生活成本上升,消費能力也無法適應持續增加的住房投資和其他投資,處于走鋼絲狀態的房貸證券投資更是不能持久,當次貸證券投資者在貸款違約增加的情況下預期利潤嚴重不足時,投資者便會紛紛拋售,金融危機就被金融投資的崩潰所引爆,物質生產無法由泡沫刺激進一步去推動;繼之,泡沫破裂使恐懼在金融機構和職能資本中間蔓延,出現信貸緊縮,實體投資由過度到不足。2007年第四季度以后,美國房屋建筑投資減少了25%,2008年一季度,美國機器、設備和廠房等方面的固定投資下降了2.5%。連鎖反應使世界衰退最終到來?! ?/p>
三、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
深入認識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實質,有助于我們正確地汲取教訓,堅持正確的改革開放方向?! ?/p>
第一,預防金融經濟危機的根本途徑是堅持社會主義經濟道路。就金融談金融,認為金融危機“引起”(應為“引爆”)經濟危機的說法是不科學的。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所固有的深層次矛盾。資本主義的擁護者只是膚淺地看到,企業逐利追求是經濟發展的微觀動力,但不能辯證地和深刻地看到,這種逐利追求還可以不斷地把經濟帶入深淵,而經濟發展的動力完全可以由按勞分配來刺激。美國《每月評論》主編之一福斯特說,如果目標是要推進整個人類需要的滿足,世界將不得不接受另一種制度的到來。這是遲早的事情,舍此并無他途。[12]在國家或社會占有社會化的資本和產品,國家或社會調節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條件下,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不僅可以實現充分消費,也可以實現充分投資、合理投資。首先,事實充分證明,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相對收入水平,可以使廣大群眾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大大提高。在公有制度下或國家集體控制分配的條件下,如果生產的產品較多,可以容易地用以提高社會成員的消費水平,用以增加投資使之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還可因此縮短勞動時間。“擴大的生產不再引起生產過剩和造成貧困,超出社會當前需要的生產余額可以保證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并將是進一步前進的條件和刺激?!?SUP>[13]其次,公有經濟有較強的投資需求。企業對社會的貢獻體現在財富、增加值和就業最大化而不是純利潤最大化,是整體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企業及其投資人局部利益最大化,不僅單位資本就業容量大,企業生存發展空間也大;在某種情況下,沒有盈利(增加值并不少)也可繼續生產。這不僅會保持勞動者的就業,為國家提供稅收,為貸款者提供利息,為社會創造財富,而且保持著他們的生產性投資需求和派生的消費需求。國有經濟還可以做到“逆社會信心行事”,特別是在需求不足的時候,國有投資比私有投資更容易擴大規模。我國能源企業在一定時間內虧損生產,證明宏觀效率不等于微觀效率之和,統籌兼顧確實會獲得“高級盈利”。資本主義經濟中對低收入者的福利補貼、擴張政策中的政府投資以及危機之中的政府注資,就是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在向公有制學習??傊?,公有制經濟可以實現宏觀效率最大化前提下微觀效率與宏觀效率的統一,整體利益最大化目標下計劃效率與市場效率的統一,公平正義最大化基礎上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并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如果我們僅從金融危機和金融混亂尋找經濟危機的原因,就會表面現象所迷惑。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說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那只是因為按性質來說可以伸縮的再生產過程,在這里被強化到了極點。”[14]如果認識不到深層次制度原因,我們遲早也會遭受經濟危機帶來的不斷的阻撓和破壞?! ?/p>
第二,社會主義宏觀經濟順暢運行需要合理的微觀企業制度基礎。與上述原理似乎矛盾的一個現象是,社會主義中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遠遠小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收入分配差距大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比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小不了多少,相應的是消費率的底下。庸俗的經濟學家把消費率較低說成是公有制國家的現象。但這種現象的原因恰恰相反:非公有制經濟大比例擴展,公有制經濟公有化程度不高,市場化分配理念占上風,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滯后,以及公有制企業現行體制存在的非公有傾向。僅就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而言,在一般工商企業,普通職工的相對收入正在下降,根源在于其非國有傾向。無論按西方產權理論和馬克思所有制原理,所有制都不簡單是個所有權問題,經濟上的所有權實現于對財產的占有、支配和分配。我國國有企業國有財產為企業所占有,非公股東大量進入;國家(更不要說最終所有者全體居民)的支配權越來越小,企業一把手個人專斷,職工逐漸雇傭化;國家過去長期得不到國有資本收益以后得到的也不會很多,私人股東參與分配,領導收益與利潤掛鉤,普通員工收益越來越向市場看齊,總之是非國有因素逐漸增多。事實上,如果僅就國內而言,我國生產過剩十分嚴重,只是這種過剩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逆差所消化?! ?/p>
正像馬克思早就指出的,使用社會資本的非所有者不像所有者那樣小心謹慎。包括金融企業在內的西方的“現代企業制度”使少數代理人操控企業,攫取利益,狂熱投機。我們只有削弱國有企業的非國有性體制,創造適用于國有企業的企業制度而不套用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企業制度”,對國有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加強國家監管、人民監督、職工管理、按勞分配,才能發揮公有制的優越性,防止發生金融經濟危機?! ?/p>
就國家監管而言,決不能像“主流經濟學”在歐美以國有化拯救危機的時刻仍然念念不忘的那樣,國家只應充當守夜人。國家不僅應當加強對國民經濟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計劃和管理,還要發展公有企業,建設好宏觀經濟運行的微觀企業制度基礎,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p>
第三,西方“現代金融體制”不是我們應當創建的科學的金融體制。金融泡沫和金融投機給經濟運行帶來的混亂,原因并非監管疏忽或操作失當,而是金融體系本身已嚴重脫離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成為制造風險的溫床。我們必須分清宏觀與微觀的對立與區別。例如,虛擬經濟雖為實體經濟企業所需要,但其宏觀規模膨脹則過猶不及;證券指數期貨雖可為具體投資者提供避險獲利工具,但對市場整體和社會經濟除加劇波動之外卻一點用處也沒有;我國兩大航空公司進行燃料期貨套期保值遭受巨額虧損,提示我們各種期貨交易是否能夠起到保值作用或者利大于弊也值得可疑;信用違約掉期等信用衍生品雖在個別場合可使金融機構獲得業務保險,但其宏觀整體所孕育的賭博風險則沒人有能力對其進行補償(更不要說2008年3月把其市場總值炒到62萬億美元的時候);債務證券化可以使貸款者收回資金繼續增加貸款,但由于全社會的資金不僅不缺乏反而十分過剩,持續增加貸款的結果不僅制造系統風險泡沫,而且使流動性更泛濫;易于造成金融沖擊的資本項目可兌換似乎使資金所有者的資金運用自如,但民族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國際流動完全可以通過對資金進出有計劃的調控來實現?! ?/p>
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全球化金融資本主義的特征,壟斷金融資本的大部分不為經濟所需要,而是剩余價值的攫取者,其金融體制正是為這種攫取服務的。從其作用看,一方面,金融的活躍對經濟的停滯在一定時期起到刺激作用,是推遲危機爆發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又會積累更多的經濟風險,使經濟危機的破壞范圍加大,混亂增加。但問題不在金融資本本身,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所固有的階級剝削的深層次悖論。例如,如果沒有次貸泛濫和資產證券化,美國就推銷不了那么多的房屋,也就增加不了那么多所帶動相關產業GDP和就業,其經濟停滯早就到來;沒有發達國家引發危機的的舉債消費,世界經濟早已舉步維艱。所以,加強金融監管、防止金融過度投機、不搞新自由主義也不會避免歷史上曾不斷發生過以后也還會發生的經濟金融危機和停滯衰退?! ?/p>
因此,必須創建國有金融為主體、投資性融資為主體、市場關系為基礎、計劃調控為導向的社會主義金融體制,不必發展那些華而不實、弊大于利甚至只對金融寡頭有利而與社會無益的所謂金融創新,金融市場化的程度和范圍必須根據其是否確實提高效率、保證安全、實現公平的效果來實施,金融全球化的領域和方式必須根據整體有利和適度的原則去確定,以防止資本主義自由化金融體制為害我國?! ?/p>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1頁?! ?/p>
[2][3][4][1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9、288、285、498頁?! ?/p>
[5]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7頁。
[7] Suzanne de Brunhoff , La finance capitaliste,Puf,2006, Paris ,P.157.
[8][9]馬丁.沃爾夫:《從管理資本主義到金融資本主義》,《中國企業家》,2007年第14期,第30頁。
[10] CEA. The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2008.2,332.
[11]“Companies are Piling Up Cash,” New York Times,March 4, 2008.
[12][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著,吳娓譯,2008:《資本的金融化與危機》,《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4期,第92頁?! ?/p>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2頁?!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