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剪刀” 驚天的騙局
來源: 《環球財經》
《環球財經》6月刊封面文章:“彌天大謊”正在引爆
——金融衍生品是如何吞噬財富的
發展中國家因金融衍生品投資,巨額財富灰飛煙滅的事件集中出現,似乎強烈地警示世人:以政治、軍事強權對財富進行暴力式掠奪的再分配,正在被更具隱蔽性的欺詐式掠奪所代替
血本無歸,并不是散戶投資者最悲慘的結局,但大多數中國國內的老百姓是最近才明白這個道理的。對他們進行這一風險教育的,是香港市場和這場金融危機。
富豪變“負豪”
2007年6月,也就是次貸危機剛露苗頭之時,在北京做律師的賴建平通過朋友介紹,在香港荷蘭銀行開設了一個私人銀行賬戶,之后他向賬戶打入了400多萬港元。然而剛剛過了兩個多月,也就是次貸危機于“8·11”首次大爆前后,銀行不斷催促賴建平繼續往賬戶內打入資金。但賴建平每一次設法將錢補上后,很快就會得到通知:錢又不夠了。
從2007年12月之后的短短4個月的時間,賴建平陸續向賬戶打入1000多萬港元。但到了2008年11月底,也就是以雷曼兄弟倒閉為標志的次貸危機總爆發之后,賴建平已經投入了近2100萬港幣,此時荷蘭銀行卻通知他,他還欠銀行200多萬。
同在北京生活的郝婷,在幾乎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踏上了一條幾乎同樣的“賊船”,損失卻比賴建平還要大得多。
2007年8月,郝婷在香港的星展銀行開設了一個私人銀行賬戶,但是短短一年時間,她的銀行賬戶從資金總額8088萬港元,變成了負9446萬港元。這高達1.75億港元的虧損,就是她選擇新加坡星展銀行香港分行服務的結果。
而且,郝婷的遭遇不僅給她和賴建平上了一堂金錢的風險教育課,還讓身為律師的賴建平“收獲”了一次大開眼界的法律“風險教育”。
因為,就在今年3月,星展銀行向北京二中院提起訴訟。訴訟請求包括償還股權累計期權透支款項9257萬港幣、償還外匯累計期權定期貸款2355萬日元等三項。4月23日在北京市二中院第一次庭審,郝婷案成為境外銀行到內地起訴投資者的第一例。
但郝婷的虧損卻并非特例,她所購買的,是一種風險極高的累積期權金融衍生品。在香港的諸多外資私人銀行中,還有許多大同小異的類似版本。不僅是內地普通富豪,許多香港顯貴們也都紛紛栽在了這個“累積期權”上。2008年因與國際投資銀行美林簽訂的股價對賭合約,讓楊惠妍身價大跌。近日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前香港地區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也因去年10月投資花旗銀行KODA虧損,而被銀行追討970萬港元。
據業內專家表示,僅在2007年,整個香港金融市場成交的累積期權合約總值在1000億美元以上,涉及包括星展銀行、渣打銀行、荷蘭銀行、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產品積聚的風險隨著股票、期貨市場暴跌,急劇放大,把許多投資者的財富席卷一空。有媒體估計,2008年香港股災后,投資者因累股期權虧損高達約6000億港元。
郝婷這樣的內地投資者,不過是冰山一角。
國企集體成“肥羊”
冰山之下,還有許多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尤其是眾多的中央企業。最耳熟能詳的一則,莫過于中信泰富遭遇金融衍生品“滑鐵盧”。
2008年年中,以實業為本的中信泰富開始大手筆涉足金融衍生品,短短幾個月,就與包括渣打銀行、花旗銀行香港分行等在內的13家國際大銀行,簽下24款以對賭澳元匯率為主的外匯累計期權合約。 2008年9月,隨著金融危機開始蔓延全球,澳元匯率一路狂瀉,中信泰富的澳元對賭虧損高達155億港元,數名高管為此引咎離職。
此外,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在去年下半年陸續暴露金融投機衍生品虧損,虧損金額令中航油(新加坡)前總裁陳久霖自嘆不如:東航2008年航油套期保值合約公允價值損失已達62億元,國航損失達68億元,中國遠洋所持FFA(遠期運費協議)浮虧也達到40億元。
根據在日前舉行的企業國有產權管理工作暨產權交易機構工作會議上傳出的消息,目前有28家中央企業在做各種金融衍生品業務,“有盈有虧,虧損居多”。這迫使國資委緊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監管的通知》,要求中央企業全面清理各類金融衍生業務,央企在運用金融衍生工具時,必須與現貨的品種、規模、方向、期限相匹配,對任何形式的投機交易都必須立即叫停。
但這顯然不能完全叫停央企們危險的對賭行為,更不可能阻止國內投資者羊毛落地般的財富流失。“內地投資金融衍生品的人數要比本地人多得多,特別是那些在香港開有賬戶的富裕階層和民營公司,基本上都參與了金融衍生品的投資。” 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表示。
“信息戰”
排名新加坡富豪榜第29位的黃鴻年,也被外資銀行的金融衍生品剪了“羊毛”。在去年,他在外匯及債券交易中虧損超過10億新元。他將為他提供交易服務的花旗集團新加坡私人銀行部門告上新加坡高等法院。黃鴻年在起訴書里稱,與他保持著30年合作關系的花旗私人銀行,卻多次給予他不準確的交易信息。
據法律界人士介紹,包括郝婷在內的國內投資者在相關訴訟中,交易信息的不準確都是主要的抗辯理由。有關金融專業人士則指出,信息的不對稱性,正是這些投資遭遇慘敗的關鍵因素。
2001年,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依靠30多年前提出的信息不對稱理論,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此前后學術界越來越認識到,信息獲取和掌握的不對稱,已成為當代商戰的決定性因素。而相對于實體經濟活動,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其專業性、復雜性居于現代經濟結構的頂端,在信息不對稱性方面其他行業無疑難望其項背。由此對普通投資者的殺傷力也因此往往遠超過實體經濟領域的普通商業行為。
以郝婷案為例,這些外資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合約都是英文,“四五十頁,用詞非常專業”,律師事務所那些外語非常好的專業人員“看了好幾天,都還有地方不明白”。而與外資銀行簽訂這些協議的內地投資者們,往往根本就沒有完整地看過這些合約,有些甚至是對方直接將簽名頁傳真過來給他們簽字。郝婷就是這樣簽署了一份文件,身份就成了“專業投資者”。
中華全國律協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肖金泉則發現,“香港做金融衍生品專業一點的律師,基本上都成了外資銀行的法律代表,內地投資者們幾乎請不到好律師”。在研究該案件后,他指出,“這種產品其實非常可怕,風險極高”,他的客戶們大都是在根本不了解這種產品風險性的情況下“出了問題”。他于2009年1月撰文提醒投資者要警惕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文章的名字就是《星展銀行向內地客戶推銷金融衍生產品Accumulator涉嫌欺詐》。
肖金泉所稱的“涉嫌欺詐”,當然是從法律意義上;對于國際大銀行設計出的這些極盡復雜晦澀之能事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并以此頻頻引發巨額財富毀滅的現象,經濟學家們普遍指出,這已經不僅僅是商業道德和法律欺詐的問題。
“核打擊”
發達國家利用周期性的經濟金融危機,剝削轉移其他國家財富,對全球財富進行再分配,有地緣政治和經濟學家將這種現象形象地稱為“剪羊毛”。在全球金融危機再一次劇烈爆發之時,因金融衍生品投資發展中國家巨額財富灰飛煙滅的事件集中出現,這似乎在強烈地警示世人:隨著全球政治、商業文明的發展,以政治、軍事強權對財富進行暴力式掠奪的再分配,正在被更具隱蔽性的欺詐式掠奪所代替。
在金融業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最核心行業之時,國際金融巨頭們所掌握的金融衍生品的規則制定權、定價權、市場信息壟斷權以及絕大多數投資者都無法洞悉和掌握的產品專業知識,無疑是他們合法地詐騙掠奪世界財富的最先進也是最理想的利器。
“毫無約束的美元霸權和華爾街肆無忌憚的金融創新制造了全球金融體系的核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而炸毀了全球金融市場;浮動匯率體系和國際投機資金的快速流動,則將核武器爆炸的巨大沖擊力瞬間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環球財經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以史詩般的語句描繪金融海嘯的場景,也解釋了國際銀行家不斷推出遠遠超過實體經濟所需的金融創新的本質所在。
而我們隨后的三篇文章,或者說是三個故事,將幫助讀者們更深切地理解這一本質和國際銀行家們現在的所作所為。
苗剛先生的《美國商業銀行有壓力無測試》一文,講了一個剛剛發生、公開的故事。我們將看到,美國政府與銀行巨頭之間的微妙博弈和相互依存。我們因此或許就可以明白銀行家們進行金融欺詐時的有恃無恐,而苗剛先生對美國銀行潛在壓力與危機的洞察,則似乎解釋了他們繼續進行瘋狂掠奪乃至涸澤而漁的無奈。
本刊獨家揭秘的《“世界政府”在行動》一文,講述了一個從50多年前延續到現在的故事,一個鮮為人知的內幕和機構。它將告訴我們,之前的故事還有更深刻和更值得玩味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它將幫助我們更好地預知以后的故事。
最后一篇文章為大家講述的,是一個半世紀以前的故事。這是一個我們的“老朋友”——羅斯柴爾德家族和他的新敵人之間的戰爭。勝利者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加看清楚,我們的財富面臨著一個怎樣的敵人。失敗者的故事,則告訴我們,所謂的金融創新,最終也將會是創新者本身的敵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內容,放到正在發生金融危機的現在,仍然絲毫不會讓大家感到過時和無聊。故事的內容主要取自于尚未出版的《貨幣戰爭2》。希望讀者們在先睹為快時,不要忘記正在身邊無數次發生的財富之痛。
美國商業銀行有壓力無測試
苗剛 來源: 《環球財經》
美聯儲選擇了一個讓人迷惑的一級普通股資本充足率,如果以銀行系統抗風險性更真實可靠的核心資產——有形普通股權益資本(TCE)來評估測試,恐怕結果就沒有那么盡如人意了
在壓力測試結果出爐之后,市場并未出現大幅震蕩。在美國嚴格的法律體系下,這樣的消息被泄露出來本身就值得推敲。
美國銀行系統的“壓力測試”結果如何,成為了最近一個月金融市場最大的猜想。不過比猜想更本質的問題,是銀行系統壓力何來呢?
商業銀行 難承之重
自去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之后,美國銀行系統面臨危機集中爆發的風險,且當下金融危機的癥結仍集中在銀行系統中。美聯儲自知問題嚴重,直接出面購買美國國債,伯南克坐著“直升機”向華爾街撒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用更多的美元來包住銀行系統的火勢蔓延,因為美國社會、美國經濟乃至美國的國內外政治都已經承受不起銀行大規模倒閉的系統性風險。
銀行系統的問題,在于危機之前積累起來的高杠桿問題,危機爆發后銀行不得不面對痛苦的去杠桿化過程。銀行有兩條路可選,要么迅速補充新鮮資本金,要么出售金融資產來修飾千瘡百孔的賬面。但是當銀行都在蜂擁脫手金融資產時,資產價格必然大幅跳水,銀行的賬面損失會進一步擴大,形成越還債債越多的惡性循環。所以大多數銀行寧愿選擇讓這些資產爛在賬面上。
此次危機歸根結底是一場信用危機,具體表現為債務堆積問題的集中爆發。因此只有穩定住金融資產價格,重塑市場信心,美國才能走出危機。
美國接連推出一系列救市政策:禁止賣空、放寬市值計價、“消毒”計劃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止住資產價格繼續下跌,防止商業銀行出現大規模倒閉的系統性風險。
壓力測試除了要穩定市場之外,銀行系統必須補充新鮮的資本金。如果由政府出面直接接管銀行,問題可以得到緩解,但這會使美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受到限制,這與美國一直以來奉行的市場原則背道而馳。因此,一方面美國要補充商業銀行資本金,止住金融資產價格繼續下跌,保住商業銀行的命,另一面政府又不得不考慮道德風險。如果結果過于樂觀,銀行系統又會有恃無恐;如果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美國只有進一步以損失主權信用為代價救助商業銀行,最終會對美元信用造成的重大打擊。
測試銀行系統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內容,但具體操作流程甚至結果完全由政府操控。此次壓力測試自然是處處玄機。
玄機何在
壓力測試的最終結果正式公布以前,測試結果就不斷被媒體報出。隨著各路消息的透露,市場對于壓力測試的結果也逐漸消化吸收。
在壓力測試結果出爐之后,市場并未出現大幅震蕩。在美國嚴格的法律體系下,這樣的消息被泄露出來本身就值得推敲。一切跡象似乎也暗示著整個壓力測試過程縝密的布局和設計。政府如何拿捏這個測試的尺度,既要市場重振信心,又要銀行承受一定壓力,這就要有嚴密的設計規劃。
壓力測試主要設置3個經濟指標:GDP、失業率以及房價,并按照基準和悲觀兩套假設情境進行,測試兩種情境下銀行的生存能力。
但事實上,悲觀的情況設計已經接近了現實,美聯儲不過是通過一個中庸的情景設計讓經濟情況和銀行盈利看起來沒有那么不忍卒讀。壓力測試的初衷是為了評估銀行系統在經濟進一步惡化情況下的資本實力和質量,評定銀行系統的抗風險能力。
但美聯儲選擇了一個讓人迷惑的一級普通股資本充足率,相當于是以各個銀行當期普通股總價值來評估測試。如果以銀行系統抗風險性更真實可靠的核心資產——有形普通股權益資本(TCE)來評估測試,恐怕結果就沒有那么如人意了。一級普通股充足率最高的美國道富(STATE STREET)銀行高達15.5%,其TCE充足率僅為4.6%,而花旗銀行TCE充足率僅為1.9%,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為2.9%。
如果以有形普通股權益資本來評估測試,銀行家們恐怕就真的要集體下課了。
壓力測試公布的兩周之前,各銀行與政府之間展開了一場對于測試結果的討價還價的過程。各家銀行當然希望結果皆大歡喜,但政府卻不能將繩子放得太松,以免最終難以控制。銀行家們似乎并不領情,富國銀行的董事長理查德·柯瓦希維奇(Richard Kovacevich)曾經公開表示,壓力測試“像蠢驢一般愚蠢”。
最終美聯儲還是接受了部分銀行的請求,將資本金需求量大幅縮水。其中美國銀行從500億資金需求縮水至339億,花旗銀行從350億直接降至55億美元。如此作用之下的壓力測試結果當然好于預期。
“測試”結果 空壓建行
5月8日,經過3個多月的漫長等待,美國政府終于公布了對19家大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接受測試的19家銀行中有10家被要求增資,其中包括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以及摩根士丹利等,預計總籌資額750億美元。
美國監管當局表示,這些銀行必須在6月8日前提交詳細的籌資計劃,并在11月9日前最終執行完畢,否則美國政府就會強行改變銀行資本結構,將救援資金從優先股轉變為具有投票權的普通股。銀行為了避免國有化不得不絞盡腦汁籌集私人資本。而籌措私人資本只有兩個辦法,一是變賣資產,二是向私人發行新的普通股。
測試結果公布后幾小時,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和美國銀行就宣布計劃融資共計近300億美元。之后另外四家銀行——美國合眾銀行、Capital One、BB&T和KeyCorp也加入其中,計劃增發共63億美元的股票。
對于中國而言,建設銀行股份面臨被美國銀行大規模拋售的壓力。美國銀行是需要籌資的銀行中資本缺口最大的一家,約為340億美元,盡管如此,該行仍表示不再需要政府給錢。該行此前已接受美國政府總計450億美元的救助。在巨額籌資壓力下,美國銀行5月12日悉數折價拋空其剛剛到期解禁的135.1億股建設銀行H股。雖然其余股權有規定2011年8月29日之前未經建行書面同意不得轉讓,但只要美國銀行有需要,這一條款并不足以打消美國銀行探詢出售的內在動機。
中小銀行危機潛伏
壓力測試結果,市場統一口徑好于預期。這是否意味著美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警報已經解除了呢?
自測試結果公布以來,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增強了對第二梯隊銀行的關注,其結果重新喚起人們的思考。投資銀行Sandler O’Neill的研究顯示,規模僅次于19大銀行的200家銀行中有38%存在資金短缺,從而形成162億美元左右的普通股本缺口。將同等標準應用于剩余的7700家銀行,得到的結果會是另外78億美元的資金缺口。美國中小型銀行必須籌集240億美元,才能達到美國政府在大型銀行壓力測試中制定的資本標準。另外還有多達500家銀行可能倒閉。
據SNL Financial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許多小型銀行也需要籌集更多資金,用來應對傳統貸款業務上可能承受的更多損失。若經濟繼續滑坡,美國中小銀行商業不動產貸款2010年前將損失2000億美元。在國家信用的強力支撐下,美國大銀行的危機級別已從危險下調至觀察,但中小銀行系統潛在危機,也許在未來某一時刻會集中引爆。壓力測試恐怕也是枉然。
華爾街的“新國難財”
美國銀行業的危機,卻為華爾街開啟了一條財路:通過幫助同行籌集股本以堵住資本缺口和償還聯邦援助資金,金融機構在短短數周就可賺入逾5億美元。隨著多家參與壓力測試的銀行進入市場融資,以填補監管機構發現的資本缺口,或償還來自“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資金,股本融資將迎來一段豐盛期。在證券化和并購等高利潤業務滑坡對銀行證券部門造成沖擊之際,承銷費的激增將提振銀行證券部門的盈利。
另一方面,“壓力測試”仍在后續演進,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董事長拜爾公開表態,美國政府正在檢討有問題的銀行,未來幾個月會有多家銀行的CEO遭撤換。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共拿了政府900億美元的脫困貸款,其CEO仍然在位,但通用汽車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的CEO早已隨著資金的到來下臺了,看來政府還需要銀行業的幾個人來殿后,給民眾個交代。
“世界政府”在行動:揭秘比爾德伯格俱樂部
西方媒體暗地稱,歐美各國的總統、總理及其他要員是活動著的肌肉,比爾德伯格俱樂部是驅動這些肌肉運動的大腦
5月14日,一場鮮為人知的會議在希臘Nafsika Astir Palace酒店舉行。
全副武裝的警察、封鎖的道路、嚴格的安檢,一輛輛車窗貼著紅底黑色B字的豪華車魚貫而入。
防賊防盜,防恐怖分子,但最重要的卻是防記者。記者在這里受到警察的嚴密監視。如果有記者拍照,警察們會毫不客氣地“保管”他們的相機。為了讓好奇的記者死心,會議組織者對賓館作了嚴格規定:停止向公眾開放,一切客人必須退房,臨時雇員回家,留守人員不準與俱樂部成員交談,否則立遭解雇。
這是世界上戒備最森嚴的地方。因為這里要召開的,是第58屆比爾德伯格(Bilderberg)俱樂部年會。
它是什么?他們是誰?
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多少人知道比爾德伯格俱樂部是什么,當然更沒有幾個人知道會議內容是什么?當然,他們也沒法知道。
全球媒體都對這場會議意外地表示了沉默。會議議程外界更難以知道,只是在2004年,主辦者破天荒地公布了一個“官方名單”,但是人們更關心的是尚未公布的名單:基辛格、查爾斯王子、克林頓、拉姆斯菲爾德、歐盟貿易委員、西班牙國王和英國首相、BP老板布洛文尼、美國參議院議員愛德華、比爾·蓋茨……清一色歐美政界與商界頂級大腕,亞、非、拉則無一人入選。
參加者都是由俱樂部主席親自邀請,而對會議安排,“不做出任何決議、表決和政策性表述”。
比爾德伯格集團年成立于1954年,名字源自第一次舉行會議的荷蘭一家旅館,創立動機是鼓勵北美和西歐在二戰后重新崛起。每年大約有100人被邀請。年會從來不會在一個地方舉辦兩次,時間在每年5月或6月的某個周末。俱樂部每年支付數十萬美元給會議召開地政府,政府將派出軍隊保護會議的安全和秘密,甚至用直升機搜尋私自闖入者。
前聯合國秘書長丹尼斯·海利作為該俱樂部開創者之一,他說:“從來沒有試圖對較大問題達成一致,這里只是討論問題的地方。”
討論的都是什么問題?看看前幾屆的議題:北約發展、伊斯蘭問題、能源問題、世界經濟增長等。2004年凡爾賽舉行的會議主題包括,伊戰的法美關系、中東和平路線圖、歐洲獨立防務——這是最重要的頂級國際會議才討論的,無一不是當前最重要的國際話題。
讓人驚訝的是,比爾德伯格會議召開時間,往往選擇在國際重大會議前夕。2001在哥德堡的會議時間在歐盟峰會議的前幾天,地點都在哥德堡。2004年在凡爾賽召開的會議與5月19日的西方八國財長會議時間相差半月,開會地點只相差20分鐘車程。
這一系列的“巧合”,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才是西方世界討論對世界重大問題之政策立場的機制,甚至是重要國際會議的預演。
做了什么?
著名地緣政治學家,曾作為記者跟蹤比爾德伯格俱樂部30年的恩道爾,在他的《石油戰爭》一書中講述了1973 年瑞典召開的比爾德伯格會議上發生的一段鮮為人知的秘密:
布雷頓體系崩潰最初幾年,美元如斷線的風箏陷入了空前危機。國際銀行家緊急磋商如何挽救美元。美國金融戰略家沃特· 雷維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計劃,讓世界石油價格暴漲400%!他們的政策是通過全球石油禁運促使油價暴漲,由于世界石油以美元定價,油價暴漲意味著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相應激增。最后的結果是,“源源不斷的石油美元流入”,基辛格如是形容油價的飆升。
1957年,他們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制訂《羅馬條約》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2年春,布什政府打算在夏天入侵伊拉克,而該俱樂部希望把時間推遲到次年3月。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
2005年慕尼黑會議,呼吁該年度油價應該上漲,亨利·基辛格認為應確保油價在12-24個月從40美元開始翻倍,于是市場“照辦”,油價翻了2倍。
2008年夏天,比爾德伯格們要求油價盡速下跌到50美元以下,結果油價在4個月后重挫至40美元以下。
Estulin,一位跟蹤該俱樂部多年的情報人員,在2006年,他根據多方可接觸到會議的成員提供的情報預測,美國住房市場的必將崩潰和2008年金融危機將爆發,美國樓市的泡沫破滅后果將極為殘酷。
Estulin是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準確地預測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的人。而事實上,比爾德伯格2006年在加拿大會議和2007年土耳其會議上就已經做出了上述決定。對比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來說早已不是秘密,會前他們已經得到了會議議程的小冊子,上面有詳盡的說明。
你甚至可以想象:喝香檳的時候,英國首相布朗問鮑爾森:“部長先生,您打算讓金融危機延長多久?”
對于比爾德伯格俱樂部的能量,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是很清楚的:之前他們一直默無聞,在接受某秘密組織的培養后,在20世紀90年代初突然竄身前臺。2008年底,奧巴馬和不共戴天的希拉里之間進行了秘密會面。此后,奧巴馬立刻“寬宏大量”地將國務卿寶座賜予希拉里。這一切,比爾德伯格隱現其中。
對此,西方媒體暗地稱,歐美各國的總統、總理及其他要員是活動著的肌肉,該俱樂部是驅動這些肌肉運動的大腦。
在想什么?將做什么?
今年的比爾德伯格俱樂部,他們又在“策劃”什么?
據Estulin的預測,今年年底,比爾德伯格俱樂部可能將美國的失業率設定在約14%,而目前的官方數字是8.1%。
俱樂部成員們還在醞釀未來經濟復蘇失敗的藍圖,“誘惑投資者大舉投入股市,然后在未來數月內制造出更大規模的金融海嘯。”
加拿大自由新聞報告說,激進的投資者進入到股市后,(該俱樂部)將再次釋放后一輪大規模衰退,將創造“大量的財物損失和灼痛今后幾個月”。
讓世界經歷短暫的蕭條,還是進入一個長達10余年的痛苦衰退,比爾德伯格們存在著意見分歧。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對此的解讀是,“各國政府在備受折騰之后不得不迅速放棄本國主權貨幣,繼續擁戴美元作為世界貨幣。而如果有不識相的國家政府不服從“大局”,試圖搞超主權貨幣,美國就不斷地印鈔票,讓金融危機多拖幾年,直到那些不聽話的國家也俯首稱臣地聽命于他們。”
“不論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未來世界經濟都將陷入幾十年的停滯,衰退和貧困……或激烈的,或是平和的,但都是為新的‘世界經濟新秩序’鋪平了道路”,資深觀察家Paul Joseph Watson說。
2009年比爾德伯格會議與會者名單(部分)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
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
西班牙王后索菲亞
比利時王子康斯坦丁
德意志銀行CEO艾克曼
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
空中客車公司總裁恩德斯
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
英荷殼牌董事長約翰·克爾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歐洲投資銀行行長馬斯塔德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德·蒙布里亞爾
法國興業銀行CEO弗雷德里克·烏代阿
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烏斯
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
戴維·洛克菲勒
美聯儲前任主席沃爾克
希臘經濟部長阿勞格斯古費斯
拿破侖三世的金融創新
除了拿破侖三世,19世紀中葉的法國還有兩位統治者。
一位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羅斯柴爾德銀行,作為私人銀行,其影響力在當時甚至凌駕于中央銀行——法蘭西銀行之上。
另外一個,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圣西門。他的實業思想成了第二帝國時代工業化的主導思想。當時不少法國人受其思想影響極深,包括當時的皇帝拿破侖三世,也是圣西門主義的狂熱信徒。
從某種意義上,后二者才是法國真正的主人。圣西門偉大理論和皇帝陛下在金融領域的偉大實踐相結合,催生出了動產信貸銀行。于是,一場決斗開始了。
從孕育到出生
動產信貸銀行催生者,是兩個家族:一個叫福爾德,一個叫貝列拉。
由于在1848年革命中保駕之功,貝列拉和福爾德家族成為當朝紅人。雖然羅斯柴爾德家族為拿破侖三世上臺也出過力,但畢竟沒有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時代一手遮天的氣勢了。
根據圣西門的工業主義思想,要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必須大規模建立有限責任的股份制公司,將全法國中產階級的財富高效率地動員組織起來,一方面為這些建設融資,另一方面可以把經濟發展所得以股息和分紅等形式返還給人民大眾,實現國強民富的良性循環。
這套理論應用在金融領域,就是成立股份制的投資銀行,以取代傳統的私人投資銀行模式。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向公眾募集私人銀行無法抗衡的龐大資金,一方面可以擺脫政府對私人銀行的依附,另一方面更有力地推動實業的發展。
為了實踐圣西門的實業主義,早在上臺之前,貝列拉和福爾德家族(這兩個家族一直是拿破侖三世在金融界的密友,也是資助其政變上臺的“嫡系部隊”)就與拿破侖三世商量建立一個由商業銀行、工業銀行、抵押銀行和互惠銀行組成的“四位一體”的金融體系,核心就是工業銀行——動產信貸銀行。
貝列拉兄弟利用皇帝追慕虛名的心理,大力宣揚動產信貸銀行模式:通過出售股份和債券給公眾以籌集資金,然后用這些資金購買它希望發展的新興工業企業。
這種新的信貸制度被貝列拉兄弟吹捧為實現圣西門實業社會主義的手段。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是個偉大的金融制度創新,能夠很好地為工業化提供資本。但實際上,這個信貸制度引起了股票交易所的投機猖獗,貪污和舞弊成風。馬克思諷刺它為“拿破侖的社會主義”。
股份制投資銀行的出現,將對傳統的私人銀行產生嚴重的威脅,羅斯柴爾德家族自然堅決反對此類金融創新。羅家的掌門人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為此專門寫信給拿破侖三世,指出動產信貸銀行一旦建立并成功運作,就會控制大部分公共財富,并且最終會變得“比政府更有權勢”,試圖以此動搖法國政府支持建立動產信貸銀行的決心。
貝列拉和福爾德家族使出了挑撥離間的手段。阿希勒·福爾德在擔任法國財長時,曾鄭重向拿破侖三世進言:“把您的王國從羅斯柴爾德的掌控中解放出來是絕對必要的,他實際上已經代替了您的統治。”
1852年,動產信貸銀行在拿破侖三世的支持下正式建立,從此成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兇猛對手。
戰火蔓延到國外
貝列拉兄弟迅速完成了銀行組織工作,福爾德家族的貝諾特出任銀行第一任董事長,日常工作由副主席伊薩克·貝列拉負責。董事會陣容更是權傾朝野,其中包括拿破侖三世同母異父的兄弟,幫助他策劃稱帝的奧古斯特·摩尼。
新銀行一問世就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定價500法郎的股票到1856年3月摸高到1982法郎,分紅從1853年的13%上升到1855年的40%。這使得詹姆斯關于動產信貸銀行是金融災難的預言聽起來越來越像個笑話。
這一時期是法國鐵路建設的輝煌頂峰。動產信貸銀行同羅斯柴爾德在該領域的競爭迅速白熱化。前者很快控制了法國三條主干線路,羅氏則死守自己原有的兩條。羅斯柴爾德在鐵路融資項目上暫時領跑。動產信貸銀行卻毫不示弱,創設出把多家鐵路公司各種期限各種條件的股票和債券進行標準化“打包”,這堪稱當今結構化融資產品的鼻祖。動產信貸銀行制造出大量新型金融產品的投資方式,填補了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之間的空白,立刻吸引了無數小投資者,使得公司資產迅速增長,直接挑戰羅斯柴爾德在鐵路融資上的老大地位。
更令詹姆斯擔憂的是,貝列拉開始把手伸出法國。1853年4月,科隆的銀行家奧本海默得到許可證,將在距離法蘭克福不到20英里的達姆施塔特開設一家新銀行,這顯然是動產信貸銀行的德國版,由貝列拉、福爾德和動產信貸銀行控制的這家新銀行,目標直指羅斯柴爾德的法蘭克福銀行。貝列拉進而在西班牙、比利時籌建信貸銀行,還將目光投向了俄國。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后,俄國痛感鐵路網的戰略價值,決心修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為樞紐的全國鐵路網,預計投資10億法郎,并為此成立了全俄鐵路公司,其董事會包括5名法國金融家,貝列拉和福爾德名列其中。法國金融勢力由此大規模滲透進俄國,成為未來俄法同盟的大本營。
1856年法國《工業》雜志評論道:“動產信貸銀行注定要將影響力擴張至全球。歐洲各國都承認,發展生產、物質進步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政治利益。為此,信貸是必不可少的。”
而親羅斯柴爾德的《鐵路》雜志則質疑,動產信貸銀行的全歐擴張計劃將把法國國內的資本抽空轉移至外國。但動產信貸銀行不為所動,依舊大踏步地在歐洲各國擴張。
羅氏洞若觀火
羅斯柴爾德購在動產信貸銀行上市之初買了五千股用以觀察行情,與此同時,貝列拉卻在悄悄地賣出。和所有忽悠的人一樣,貝列拉心里非常清楚他們的很多金融創新早晚會出問題,羅斯柴爾德對此也是洞若觀火。
1852年11月15日,詹姆斯給拿破侖三世寫信,指出股份制銀行的股東不公開姓名,所以可以不負責任,就有機會濫用權力處理人民的財產;新型銀行將主宰商業和工業,為市場制定規則,而這樣的法則將不受控制,最終將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在他們手中,其力量會超過政府。
他同時告訴拿破侖,動產信貸公司“是建在沙灘上的”:他們發行的債券支付的是固定利息,而銀行本身的投入是“不確定而不可靠”。一旦發生危機,銀行將拖累整體經濟“滑向深淵”。
詹姆斯預見到新型銀行的準備金一定不足,一旦陷入危機,政府就只能選擇“整體破產”或者“終止金銀與紙幣的兌換”。這些話并不完全是為了嚇唬皇帝的,后來事實也證明并非空穴來風。他對動產信貸銀行的評價只要將名稱和年份更改一下,完全可以用“論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為題,直接發表在金融海嘯后的《金融時報》頭版。羅斯柴爾德家族這次能在金融海嘯中獨善其身,倒也不是浪得虛名。
央行:制高點之爭
誰能控制中央銀行,誰就能在競爭中處于戰略優勢地位。過去與今天始終如此。當代雷曼兄弟的覆亡就是沒有吸取歷史的教訓。
動產信貸銀行號稱是代表公共利益的金融中心,實際上對法蘭西銀行造成了挑戰。1852年之前,法蘭西銀行貸款利率高達6%。到1852年11月,受到動產信貸銀行的壓力,利率只有3.6%了。羅斯柴爾德持有的法蘭西銀行股份因此大大貶值。這促成了羅氏與法蘭西銀行結成同盟。
1855年,銀行和鐵路的繁榮都到達頂峰。克里米亞戰爭造成巨額資金缺口,加上農業歉收,法蘭西銀行喘不上氣了。1855年8月,為緩解儲備金的不足,法蘭西銀行從羅斯柴爾德法國銀行購入5500萬法郎的黃金與白銀。一年后情況愈加惡化,法蘭西銀行申請終止紙幣與金銀的兌換。董事中只有阿爾方斯·羅斯柴爾德反對。最后阿爾方斯父子得到法國財長的支持,以提高貼現率和大規模購入價值8300萬法郎的金銀來遏制擠兌風潮。羅斯柴爾德銀行出面維持住了法蘭西銀行的現金流,1855年到1857年,向法蘭西銀行提供了價值七億五千萬法郎的黃金,共獲得11%的利潤。兩者的關系得到了空前深化。
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運作之下,親貝列拉的法蘭西銀行高官被外放駐外大使。1855年,阿爾方斯當選法蘭西銀行的董事長,羅斯柴爾德銀行成為法蘭西銀行的最大股東。羅斯柴爾德家族對法國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影響力,決定了它和貝列拉的角斗的最后贏家。
從掙扎到滅亡
貝列拉仍在繼續擴張,主攻方向是奧地利。
伊薩克·貝列拉親往維也納,游說建立奧地利動產信貸銀行。此時,奧國的社會輿論以及前首相巴赫和財政大臣布魯克,都覺得該建議對于帝國大有裨益。
在此時,羅斯柴爾德家族駐維也納的掌門人所羅門去世,詹姆斯揀選所羅門之子安塞姆·羅斯柴爾德主持奧國業務。安塞姆甫一到任,立即串聯各路勢力,迫使帝國大臣們勸說兩家合股搞一個新銀行。
針對這一提議,安塞姆建議將新機構的業務范圍嚴格限制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土內,以防資本外逃。羅家的分號和合作伙伴遍及歐洲,可以輕松避開這些限制,但是對于動產信貸銀行來說,卻是一個緊箍咒。
在掌握了中央銀行大權之后,羅氏決定開始戰略反攻。
他們首先利用動產信貸銀行戰線拉得過長,資金不敷使用的困境,切斷其現金支持。1855年9月,貝列拉兄弟宣布要發行長期債券,羅氏利用其在央行的影響力,以“減輕資本市場的壓力”為由,凍結了動產信貸銀行企業債的發行,使其難以繼續為龐大的土地開發項目提供投資。貝列拉的凌厲攻勢終于被遏制住了。
同時,在法國政府內部鼓動對動產信貸銀行將資本抽轉國外的懷疑態度。伊薩克不得不通知奧地利政府:由于法國政府的態度,動產信貸銀行不能參加新奧地利聯合信貸銀行。
1857年,隨著歐洲經濟危機進一步深化,動產信貸銀行所持上市公司需要大規模資金反哺。在資產價格暴跌之中,貝列拉又無法承受拋售這些股票所帶來的嚴重損失,動產信貸銀行的資金迅速枯竭。于此同時,貝列拉手里的幾條鐵路干線都陷入虧損,而羅家掌握的鐵路卻在危機中幸存。法蘭西銀行認識到,有著致命缺陷的是以貝列拉為首的“新”銀行,而不是羅斯柴爾德的“老”銀行。
隨著鐵路建設越來越超出國界,動產信貸銀行明顯敵不過羅氏遍布各國的分支機構之間相互呼應、相互之援的優勢。1857年后,前者在鐵路融資上甘拜下風了。
1863年,貝列拉兄弟提出為動產信貸銀行的資本金增資一倍的建議,遭到政府拒絕。其他金融機構也不愿伸手相救。1868年,走投無路的貝列拉兄弟只好去找法蘭西銀行這一“最后貸款人”的幫助。
這下終于撞上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槍口。作為條件,中央銀行要求貝列拉兄弟辭職,并安排一位法蘭西銀行的前總裁成為動產信貸銀行的董事長。動產信貸公司從此一蹶不振,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壽終正寢。從1852年到1857年危機爆發,動產信貸銀行其實只火紅了五年左右。
在最終打垮了以貝列拉家族為代表的創新派之后,羅斯柴爾德家族審時度勢,順應了歷史潮流,也開始建立自己版本的股份制投資銀行,這就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對法國經濟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巴黎巴(Paribas)銀行。
(本文資料主要來自宋鴻兵的《貨幣戰爭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