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團隊的“三場戰爭”
2008年12月31日 《環球財經》
奧巴馬組成的這支務實強硬的團隊如果認為理由正當,會毫不猶豫地使用軍事力量。如果需要選擇戰爭,反恐將是奧巴馬團隊的主要借口
□ 周峰/文
盡管在競選演講中,奧巴馬對于前任的窮兵黷武政策可謂是針鋒相對,處處表現出其和平總統和平民領袖的風范。但當2009年1月20日, “奧巴馬號”正式起航時,人們會發現,這將是一艘陣容豪華的戰列艦。
因為,將有至少三場“戰爭”等待著奧巴馬和他的團隊。
迫在眉睫的“貨幣戰爭”
仔細揣摩奧巴馬的組閣用意,很容易想起一句話:“穩定壓倒一切”。
在復雜多變的時期,威望和能力無疑就是穩定的代名詞。而無論被提名擔任國務卿的前第一夫人、現任紐約州參議員希拉里,還是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前海軍陸戰隊司令瓊斯,以及繼續留任的國防部長蓋茨,莫不是業界超人。既在美國政界、軍界有極高威望,又久經沙場,真可謂“班底豪華”。
雖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等警告說,奧巴馬將昔日的政治對手希拉里放在美國第三號人物的位置上無異于玩火。但樂觀者認為,選擇希拉里有助于彌合民主黨內的裂痕,有利于綜合奧巴馬與希拉里的觀點決策。更為主要的是,希拉里國際人脈豐厚,外交經驗豐富,將是落實奧巴馬外交理念可靠的人選。
由于上臺后首先需要應對的是金融危機,奧巴馬把外交重任托付給像希拉里這樣的人,才好放心地專心于經濟。有一幅漫畫便是這樣畫的:奧巴馬要把小小的地球交給希拉里,以便騰出精力對付另一個不知要大多少倍的巨球——經濟嗎?
同樣的考慮,也突出體現在了奧巴馬對國防部長人選的選擇。身為共和黨人的國防部長蓋茨得以留任,一方面兌現了奧巴馬要淡化黨派政治的承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蓋茨接替備受爭議的拉姆斯菲爾德后,美軍在伊拉克實施了新戰略,使伊安全局勢有所好轉。同時蓋茨主張重新評估與調整阿富汗戰略,重新審視新保守派主導的對外政策,極力反對對伊朗動武。在從伊拉克撤軍問題上,蓋茨又比較謹慎,反對過快撤軍造成混亂。這種穩健的態度,為蓋茨贏得了布什現政府中為數不多的“可信賴聲音之一”的美名。
老馬識途,顯然要比“新手上路”更穩妥。奧巴馬當務之急是如何讓美國經濟這只船盡快駛出險境,所以他很希望無論在內政還是外交上都能一開始就占據制高點,減少外交和安全事務對經濟問題的牽扯。
可以預計,奧巴馬就職后將借著外交方面的穩定之力,大拼經濟,包括維護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的霸權地位,通過操縱美元的貶值或升值來緩解美國企業遭遇的痛苦。這很可能使其與一些國家的貨幣政策發生激烈沖突。
不可避免的反恐之戰
當然,力求穩定并不意味著放棄強硬,或者不會選擇戰爭。事實上,奧巴馬新內閣有濃重的鷹派色彩。
無論希拉里、瓊斯都不能算是外交政策的鴿派,留任的蓋茨其實也非常受保守派推崇。希拉里曾投票支持伊拉克戰爭,并且始終不肯對當初的投票認錯;也正是這個女人,曾揚言如果伊朗襲擊以色列,她就消滅伊朗。擔任過海軍陸戰隊司令以及北約盟軍司令的瓊斯是一位四星將軍,作風彪悍。經由她們兩人作出的外交決策,恐怕不會像很多奧巴馬的支持者希望的那樣溫和。而蓋茨的留任,也使輿論批評奧巴馬是“布什第三”。
相形之下,競選期間奧巴馬的親信、稍顯左翼的布魯金斯學會黑人女學者蘇珊·萊斯卻被任命為駐聯合國大使,似乎意味著溫和被放逐到華盛頓外交決策圈之外。
輿論認為,奧巴馬組成的這支務實強硬的團隊如果認為理由正當,會毫不猶豫地使用軍事力量。而奧巴馬本人也曾表示,當一個失敗國家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時,美國有權、有責任采取行動,甚至進行軍事干涉。他說過:“我們正在打兩場戰爭,老的沖突還沒有解決,而新崛起的國家又給國際體系帶來緊張。核武器的擴散增加了讓這個最致命的技術有了可能落入危險人物的手中。”可以說,如果需要選擇戰爭,反恐將是奧巴馬團隊的主要借口。
富有戲劇性的是,就在奧巴馬組閣的關鍵時刻,印度孟買爆發了特大恐怖襲擊。由于襲擊造成了美英兩國人員的傷亡,此次恐怖襲擊就像當年的“9·11”事件一樣,將“反恐”兩字深深烙在奧巴馬團隊身上,并迅速把反恐關注點投向南亞。
事實上,一直以來,奧巴馬都堅持要把反恐重心從伊拉克轉移到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南亞甚至東南亞。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后,印度一再稱“幕后兇手”隱身于巴基斯坦,印巴關系出現緊張;同時卻有消息稱,美國暗示印度必要時可越境進入巴境內打擊恐怖分子;而巴官員則表示必要時將會把目前駐扎在北部與阿富汗接壤的邊境地區的反恐部隊調出來,應付印巴之間可能出現的軍事沖突。
鑒于阿富汗的反美武裝經常在巴阿邊境活動,如果巴基斯坦撤走軍力,只會令阿富汗的反美武裝更加猖狂。而如果印度真在“必要時”進入巴境內反恐,美國也“習慣性”地從阿富汗進入巴境內反恐,勢必使南亞形勢更趨復雜,并最終成為奧巴馬內閣新的挑戰。
如影相隨的形象之戰
雖然頗多“鷹派”色彩,奧巴馬內閣成員卻又無不以務實著稱。從蓋茨到瓊斯再到希拉里,務實性都會對其“鷹”氣有所限制,而選擇最現實的中間路線。
而擺在這條中間路線上最大的“現實”,就是奧巴馬在公布內閣名單的同時所闡明的新政府外交、軍事和安全政策的總目標:修復美國形象,維護國家安全,保持領導地位。
“9·11”以來,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早已激起世界強烈的反感,美國國際形象不斷受損。在這種背景下,體面地結束伊戰,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形象,已成為朝野和兩黨主流的共識。而在實現新政府政策目標的途徑上,奧巴馬也更多強調軟實力與國際合作。當然就客觀而言,奧巴馬團隊之所以做出如此選擇,也是因為其所面臨的諸如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伊核計劃和朝鮮半島無核化、全球氣候升溫和艾滋病等國際課題,均非一個國家所能單獨解決的。
不過可以想見,奧巴馬團隊的形象之戰不會一帆風順。試想,美國與歐洲的矛盾能被“奧巴馬旋風”一掃而光嗎?面子歸面子,擁抱歸擁抱,歐美各自的利益還是各自的利益。同時,如果美國不從根本上改變唯我獨尊的心態,又怎能與俄羅斯、伊朗、朝鮮等長期不睦的國家從根本上改變關系?
奧巴馬團隊的新征途,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