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國家戰略能力塑造
——兼論“科索沃獨立事件”對美國全球霸權的終結意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 張文木
在一切實際事務中——而戰爭是極其實際的——中國人遠勝過一切東方人,因此毫無疑問,英國人定會發現中國人在軍事上是自己的高才生。
—— 恩格斯
戰略文化屬于軟實力范疇。在這方面,東西方各有各的特點,不同的特點使東西方大國產生不同特色的國家戰略能力,并引導這些國家出現不同的國運變遷。筆者可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這個主題。
一、 東西方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國家戰略能力
軟實力的說法可以追述到孟子說的“以仁假力者霸,,霸必有大國”[1]。仁,就是軟實力;力,就是硬實力。仁須假于力,這才叫大國。光仁沒有力,這不行;光力沒有仁,也不行。大宋時,很仁義,也民主,知識分子地位高,就是這時軍人地位不行。辛棄疾是一個很能打仗的人,最后弄成詞人。明時編《永樂大典》、清時編《康熙字典》,工程都浩大無比,但都沒有由此贏得國家尊嚴。
那文化是不是不起作用呢?并不是。中華文化在中國戰略運用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們中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曾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對世界影響最深遠的帝國。中世紀的中國可以說相當于今天的美國。當年馬可波羅到中國來,感覺遍地都是黃金,就跟今天我們一些人到美國感覺一樣。清朝的時候,西方人還在學我們中華文化呢。大家讀一下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他對中國很敬仰,他將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看作哲學的故鄉;認為中國是有國運的,印度不行;認為中國將來是必然要起來的。[2]
其實,真正把黑格爾思想保持和運用好的并不是西方人而是東方人。黑格爾是個大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對西方的影響并不象我們理解得那樣大,在西方更多的只是擺設品,沒有坐上哲學頭把交椅。西方用得多的還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較機械,其思維呈“微積”式變化,其認識方式將一切無限變化的事物先固化為不變,將一個整體的事物越分越細,通過無限分割出來的不變片斷微積達到對事物變化的認識。形而上學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巨大的,它將事物變化固化并形成規則,并將其轉化為機械性運動和可控的程序化管理,電腦的出現就是形而上學在這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的極品貢獻。但是,對于事物的非程序和非機械性運動,形而上學則一籌莫展。電腦只能被用來制作“命令”程序,離開人的思維,尤其辯證思維,它就不能用來制作“命令”本身,其版本也不能自覺升級。電腦不管它如何先進,離開了人的“命令”即思維和人為升級,那也是死物一件。制作“命令”則需要辯證法。東方是辯證法的故鄉,這活只有交與東方人完成,這也可能是印度軟件業發達的原因之一。
西方是形而上學的故鄉,西方人更是天生的形而上學大師,他們用“微積分”式的思維將形而上學發揮到極致。但在東方人擅長的辯證法上,西方人往往顯得笨拙。形而上學解決問題,更多是依靠增量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大家看,小布什的戰略重視形式,輕變化,形而上學,一根筋打到底。為什么,他思維沒有辯證法,不能自覺升級。他打伊拉克,用成噸黃金去砸那些數不清的目標。除了食洋不化者,東方人是不會這樣的。東方人知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以我為主,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萬物皆備于我”[3]。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4]比較而言,東方尚簡,西方尚繁,簡單需用智慧,繁瑣則要要力氣。東方的菜肴很豐富,而用餐工具主要就一雙筷子。西方的菜肴簡單,吃飯時要用一堆刀叉。東方的樂器多數構造簡單,西方的樂器多復雜得象臺機器。東方的繪畫多是講究“輕描淡寫”,西方的繪畫則多是“錦上添花”。論改革,東方鄧小平的改革“摸著石頭過河”,重變化,極富彈性;西方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則從大手術入手,直切蘇聯政治“心臟”,將本來只是一個“病人”的蘇聯,硬放在“手術臺”上被肢解成了“死人”。論軍事,西方的克勞塞維茨的“主力決戰”的軍事理論,是通過大面積毀滅和殺戳實現戰爭目標,這與見癌細胞要“化療”的西醫式思維一樣。東方兵法則講究正奇相兼、虛實轉換,講究釜底抽薪和活血化淤。第一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法,活農村之“血”化了城市之“淤”;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從平津和淮海下“藥”,和平地解決了北平問題。同樣的道理,當今世界表現在北方的“炎癥”,也要從南方下藥。一句話,今后治療西方全球化之病要用東方藥方。
美國人現在醫療成本也非常高,而我們還在步其后塵,這一定不是正確的方向。無疑,西醫在許多病理上,尤其是在器質性病理上有其特殊的積極作用。但在綜合復雜的模糊領域,它就顯得笨拙和不著要義,這使其治療成本高居不下。我曾到醫院去看病,一個感冒花了700多塊錢;而中醫給我看,只花了5塊錢,號脈不用錢。西醫的費用多用在判斷即檢查上,要用一堆機器,中醫只號號脈就解決問題。俾斯麥曾回憶說,1859年7月,他在彼得堡時腿部有一根靜脈受傷,劇烈的疼痛使他求助外科醫生,這醫生建議將俾斯麥從膝以下的腿鋸掉。俾斯麥拒絕了這位醫生的建議,后來洗了洗溫泉澡,活活血,病就“恢復到可以走路和騎馬”的程度,10月俾斯麥還陪同攝政王前往華沙去會見俄國沙皇。[5]前一種方法是西醫的方法,大事小事就下刀子,后一種則是中醫的方法,講究辯證治療,其結果往往以不犧牲或少犧牲來解決問題。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使東方人的思維極富彈性和可持續性,其學習和批判能力都很強。“9·11”事件表明,目前西方的形而上學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今后的世界發展模式將向東方回歸。
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個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長的時間內保存下來,是有理由的,就是因為有其長處及特點。”[6]五千多年能存在下來的并一直保持大國版圖的資源豐富的國家,世界上沒有幾個。因此,我們不要忽視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更不必妄自菲薄。大家看,中國近世發展起點低,但崛起速度在世界各國中是罕見的。這與我們五千年歷史形成的積淀深厚的文化優勢有很大的關系。且不說從1901年《辛丑和約》時的中國到北伐勝利這25年中國的快速變化,大家只要看看太平洋戰爭前后的歷史就足以說明問題。1940年中國已分成若干個政治實體,那時中國在同盟國中起點最低,可1945年中國就并合為兩個政治實體并一躍成為四大戰勝國之一;到1949年中國除臺灣外基本實現國家統一;1953年中國在朝鮮戰場上打敗曾打敗日本人的美國人;1964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核國家,而中國完成這奇跡般的轉變只用了24年的時間。
同樣的情形也曾出現在歐洲,但結果則正好相反。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將歐洲統為一體,其意義相當于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秦之后的西漢更為集中和統一,國力日益強大。可在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簽訂一紙《凡爾登條約》將歐洲一分為三,此后歐洲地理版塊象“微積分”一樣越分越碎。這為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深埋了一個迄今仍極難修復和英、俄、美等可以操縱的破碎根基。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是思維差異。西方人重分析,并且是形而上學式的“微積分”;東方人重綜合,而且是大一統式的綜合。這反映在中國“仁”學觀念之中。仁,是一個“人”與“二”的組合。“二”,就是對立關系:天與地對立、人與人對立、人與自然對立等。“二”,即反,俗語說這個人特“二”,意思就是這人腦子經常矛盾。仁,講得就是對立統一,就是要將特“二”的事物統一起來。這是東方哲學的要義,也是東方精神的要義。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1945年,在中國南方,馬歇爾叫蔣介石不要過江北時,蔣寧可下野也要北上統一中國;在北方,斯大林不讓毛澤東過江,毛澤東更是不聽,他拿下東北后,“不可沽名學霸王”,一氣打過江南統一了中國。這就是中國人的大哲學:自家再打也不分家。如果當時形成劃江而治的局面,那中國就要分裂;如果分裂,那我們今天來北京的同志就備不住要“簽證”,這還了得。正是有這種統一文化,近世中國才有上述馬克思說的“一天等于20年”的發展。靠什么?靠的主要不是物質力量——那時物質力量最弱,而是東方人特有的基于大歷史和大哲學底蘊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使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成了最大的贏家。當時中國起點最低,崛起速度最快。對此,斯大林就看得明白,1945年他告訴蔣經國:“只要你們中國能夠統一,比任何國家的進步都要快。”[7]可見,東方的文化中的辯證思維應當是我們戰略研究中最深刻基礎。
二、國家戰略最終是要刺刀見紅的學問
西方的戰略要學好。與西方人是在受到東方匈奴人和蒙古人征服后開始學習東方的道理一樣,[8]凡是能打敗我們的對手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這種學習得來的知識一定要經過中國經驗的內化。比較而言,我們東方人學習能力強,吸收快。過去搞軍事不行,但很快就在實踐中成長起一大批中西戰法結合的中國將軍。在這一點上,恩格斯對中國人很有信心。1857年,他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說:“在一切實際事務中——而戰爭是極其實際的——中國人遠勝過一切東方人,因此毫無疑問,英國人定會發現中國人在軍事上是自己的高才生。”[9]
西方軍事思想在中國扎根,它也曾經過了一個內化的過程。上世紀初,日本人學習德國軍事并迅速崛起,德國的軍事思想后又被引進中國并漸成風尚。一些中國人到日本去學那些思想,蔣介石也去了。另一個是蘇聯的軍事思想。蘇聯軍事顧問及中國留日回國的學生使這些思想在黃埔軍校扎下了根。當時國民黨和共產黨中都有黃埔學來的那些軍事思想。但是,在打硬仗的30年代,處于弱勢的共產黨人用黃埔學堂里學到的那些以量決勝的洋思想,對付不了擁有大量物質力量的蔣介石軍隊,部隊從30萬拼到3萬,最后是在生死線上大家認識到并推出本土生長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毛澤東不是黃埔畢業的,也沒有現代人常說的“大專以上”的文憑;在三十年代他也沒有讀過什么克勞塞維茨。但是,他基于本土實踐的認識,講求“萬物皆備于我”,以少勝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種思想到最后成了打敗蔣介石的法寶:遵義會議之后,同樣的黃埔學生,在毛澤東統帥下就打勝仗,而在蔣介石領導下就打敗仗。正是30年代軍事的勝利才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黨內的政治指導地位。所以說,中國人學來的西方的東西,再好也要經過中國內化。只有中國化的東西,才能在中國土地上扎根并贏得勝利,而且是全局性的快速勝利。1940年中國已被肢解為若干塊,1949年中國實現了統一,到1964年中國竟成了核大國。這正應驗了孟子說的“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當時,原子彈試爆的時候,正如尼克松轉述周總理的話說,意思是:抗議的聲音,如果太遠是聽不見的。[10]西方人聽見中國原子彈爆炸聲后,就知道什么叫新中國了。國家威信,威而信。外交上“遺憾”表示得太多就沒有威信了。
世界曾是西方的,也是東方的,但是我想歸根結底還得是東方的。因為我們東方文化,按黑格爾說法,那是太陽升起的地方。[11]風水輪流轉,世界文明還得轉回來。西方這種不可持續的、高成本的和依靠掠奪外部資源來支撐自己本國發展的模式已走到盡頭。如按西式發展道路走下去,北方世界盡是“朱門酒肉臭”,南方世界則盡是“路有凍死骨”,世界這么兩極對立和分化下去,何時是了?世界還得和平、和諧地發展。和諧才是世界本質。和諧思想的故鄉恰恰是在東方。
戰略,那是刀尖上的哲學。國家戰略,不能只是請客吃飯和繪畫繡花。它后邊是要帶刀子的。戰略不是玄學,它是通過戰斗贏得和平的學問。戰略文化要有基于和平信念的戰斗性,要弄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另一方面,哲學是講邊界的。尼克松到中國來,在飛機上說,我要去跟毛澤東談哲學。他說的“哲學”就是兩個國家的國力邊界及其合作的邊界。毛澤東與尼克松這兩個有哲學的政治家一見面,這個世界就變了。
運用國家戰略是一種能力,這就是國家戰略能力。國家戰略能力,我認為是基于包括地緣政治在內的所有物質條件的國家戰略的運用能力。其中運用是根本。我認為它可以分三個層次:第一,戰略文化。就是民眾對戰略的認識和關心;換言之,人民支持和關心是國家戰略能力的最基礎的東西。第二,戰略文化之上形成戰略思維。戰略思維多是知識分子的事,他們為中國的戰略高層設計提供思想養料。第三,就是政治領袖集團的基于前二者的國家戰略管理能力。這三者共同形成國家戰略能力。
發達的戰略文化是發達的戰略思維的前提。而戰略文化的人民性是其強大與否的關鍵。如清朝時各方的文化積淀都很好,但是,百姓到處都是“莫談國事”,這表明當時中國戰略文化處于衰落階段。我們知道,就在美國和日本崛起的同時,中國清末的國家戰略能力嚴重下降,其特點是對戰略人才從上往下的逆向淘汰。那時也出現海權理論,其先驅人物就是嚴復。他跑到英國去學海軍。因為那時候中國不認洋文憑,他回來以后沒話語權,得考狀元。他幾次鄉試都沒過關。就在美國的海權論鼻祖馬漢在太平洋東岸指點江山的時候,而西岸的同行嚴復還在準備參加一次次的鄉試。以致嚴復病臥榻上,最終弄成個翻譯家,給后人留了個“信、達、雅”。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哀。與此相反,同時期的日本卻人人關心國家大事,最終于1895年打敗了中國。但日本的戰略文化及建立其上的戰略思維畢竟沒有大歷史和大哲學的底蘊,結果就出了東條英機那種有戰無略即沒有哲學的人,以至最終又輸掉了太平洋戰爭。嚴復死的那一年是“飛雪迎春到”的1921年,這一年共產黨誕生了。共產黨是中國知識階層中具有強烈的戰略文化和超凡的戰略思維的人組成的救亡組織。蔣介石“四·一二”大屠殺,更使共產黨人認識到,戰略并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戰略最終是要刺刀見紅的。
三、 美國國家戰略能力迅速衰落,其角色日益從世界的操縱者向他國的“戰略搬運工”轉變
蘇聯解體之初,美國在中亞的布局是有利于美國的。當時塔利班在北面制衡蘇聯五個加盟共和國,在西面制衡伊朗;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和薩達姆治下的伊拉克都是遜尼派,伊朗是什葉派,塔利班和薩達姆分別從東面和西面牽制著美國人的重要對手伊朗。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打敗又保留了薩達姆,用它制約伊朗;又用解放了的科威特從南部制約著薩達姆。美國從中用最小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己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可小布什上臺后,美國打敗了塔利班,俄國的力量反而南下進入阿富汗;打倒了薩達姆,伊拉克什葉派獲勝,伊朗的地盤反而擴大。可以預計,美國撤軍后,伊拉克與科威特及伊朗的關系會大大好轉。為了這種“戰績”,小布什還賠了3000多士兵的生命。現在美國已失去了從尼克松到老布什為美國留下的在中東的主導地位,被小布什“解放”了的中東人民正在拿起槍來反對留在中東的美國大兵。
更有甚者,在即將御任的前夕,小布什在為俄國和伊朗南下搬掉了塔利班和薩達姆后,又從中亞來到歐洲,積極支持科索沃獨立,這又進一步為歐洲的崛起清除戰略障礙。這將更深刻地動搖二戰后已在雅爾塔體系中確立的有利于美國世界霸權的基礎。
美藉外交史學者孔華潤等學者正確地指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的世界是由歐洲主宰的。在我們追溯1913年至1945年間的美國對外關系史時,重要的一點是應當認識到美國是在由歐洲軍事、經濟和文化主導下的世界體系當中得以建立并從事其對外事務的。[12]
這就是說,二戰中美國人不僅要擊敗德日法西斯,還要利用這場戰爭摧毀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霸權。為此,羅斯福支持馬歇爾通過在大西洋東岸的諾曼底而不是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開辟第二戰場,這樣便自然而然地將東歐放給蘇聯。諾曼底登陸造成的后果,是蘇聯勢力上升和蘇聯對歐洲強國的戰略空間的大幅擠壓,歷史上的大歐洲,現在變成夾在蘇聯和美國之間的“西歐”。從此,西歐就成了美國的附庸,其手法與老布什保留薩達姆而迫使科威特成為美國的政治附庸一樣。
美國是遠交近攻,把蘇聯放大,歐洲壓縮,亞洲這邊尚未崛起,美國就這樣布置了一個兩翼弱勢并由此對美國形成雙向絕對依賴的“雅爾塔”布局。
1946年丘吉爾在美國富爾敦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稱: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特里斯特,一個鐵幕已經在歐洲大陸之間降落了。在那條線后面的是中歐和東歐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等,所有這些著名的城市和周邊的人口都已納入蘇聯版圖之內,都以某種方式受制于蘇聯的影響,或來自莫斯科的高壓和不斷加強控制。惟有希臘除外。[13]
現在看來,這條鐵幕并不是蘇聯人單方面拉起的,而是羅斯福和斯大林暗中合伙拉起并迫使丘吉爾于1944年10月在莫斯科以劃勾的方式強吞下的苦果。[14]美國放出蘇聯直逼“鐵幕”線的目的就是要壓垮戰前仍處世界霸權地位的歐洲,使歐洲屈從于美國。姜還是老的辣。羅斯福逝世后,丘吉爾開始忽悠美國幫著歐洲將“鐵幕”向東推移,但在杜魯門之后,并沒有幾個總統真將丘吉爾的話當真。更有甚者,1956年就在波匈反蘇事件發生之際,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不僅沒有幫助這兩個國家的反蘇運動,反而還與赫魯曉夫攜手支持埃及反抗英法的戰爭,逼迫英法退出蘇伊士運河。這就是說,丘吉爾“鐵幕”演說后,美國政治家不僅沒有縮短反而還在拉長這道“鐵幕”:將它再從雅得里亞海拉到蘇伊士運河。現在回頭看來,正是這條美國人形式上反對,實質上默認的“鐵幕”存在,才保證了美國自二戰結束迄今的世界霸權。[15]
富不過三代,國家同理。美國在羅斯福時期的假“反共”,經天天重復后在后來的美國政治家那里真將假話當成真理。就在英國支持印度迅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久,美國發動了朝鮮戰爭;就在法國退出越南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久、美國又發動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歐洲則以其人道還治其人之身,坐視美國與蘇聯的假戲真作,結果導致美國在尼克松之前國力大幅衰落,戰略邊界大幅收縮。尼克松上任后,迅速將以前的真“反共”調整為假“反共”,立即與中國結盟,中美聯手后,美國在里根時期恢復了其強勢地位,這種強勢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后,美國人并不知歐洲與俄羅斯的力量失衡對美國將意味著什么,又像小孩一樣得意忘形,不自覺地再次為歐洲干起“戰略清道夫”的活兒。這時,美國人對其霸權形成的歷史及其地緣政治基礎已是完全無知,進一步將本來馬歇爾時期的美蘇之間“周瑜打黃蓋”式的相對對立關系轉變為“漢賊不兩立”[16]的絕對對立關系。1991、1992年,美國促成蘇聯和南斯拉夫解體,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大幅收縮。1999年,美國在推動波蘭、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約的同年,又領導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將科索沃從塞爾維亞剝離開來。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2004年3月,上述7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使北約成員國從目前的19個擴大到26個。2004年5月1日,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東擴。擴大后的歐盟成員國從15個增加到25個。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議會通過獨立宣言,此后歐盟成員國法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四國外長先后宣布承認科索沃獨立。美國18日也發表書面聲明,宣布正式承認科索沃獨立。
如果我們看一眼地圖,就會驚訝地發現,如果科索沃最終獲得了“獨立”或事實獨立,那么,丘吉爾1946年所描述的“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特里斯特”的“鐵幕”,在歐洲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與1946年比正好翻了過來:從東歐的西界實實在在地推至俄羅斯家門口。歐洲力量及其依托的地理基礎又接近恢復到二戰前的狀態,羅斯福、馬歇爾為擠壓歐洲而設計出的“小歐洲”地緣政治布局已近喪失。
對美國更具災難性的是伴隨這一變化還有歐元的崛起。歐元的出現打破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地位,短短幾年之間,歐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已占到四分之一。歐元區擴大后,60%的歐佩克石油出口到歐盟國家,因此一些歐佩克成員不斷呼吁使用歐元為石油交易定價。2000年11月伊拉克就曾提出這樣的要求,伊朗、委內瑞拉等國家也有這樣的愿望,2000年11月,伊拉克薩達姆政府決定將石油交易從美元轉換成歐元,后來又將100億美元儲備改為歐元。2006年,伊朗啟用了以歐元為結算貨幣的國際石油交易所。這使美國利用“石油美元”獲取利益和控制國際重要能源的能力受到重創。如果再考慮到人民幣連同中國國力在亞洲的崛起,我們就可以說,美國目前正在經歷著比尼克松之前的更大災難,而制造這種災難的就是美國人自己,而終結美國二戰后由羅斯福、馬歇爾爾奠定的美國霸權布局的事件,自北而南看,就是1990年底北從波羅的海三個共和國獨立、1999年波、捷、匈加入北約和2008年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的這一系列事件。在美國人的幫助下歐洲人用了近20年的時間將俄羅斯逼出波羅的海、逐出東歐。就在俄國人倒下去的同時,美國也為自己掘好了必將由歐洲人來填土的墓坑。其間為美國送終的人,很可能就是美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布什總統:前者在20世紀末從地緣政治上摧毀了蘇聯,后者則在21世紀初為歐洲崛起搬掉地緣政治障礙。與美國歷史上的兩個羅斯福相比,羅斯福奏響的是美國步入世界霸權的晨鐘,而布什父子倆則敲響的是美國——隨著美國在北約中的作用逐漸下降——退出世界霸壇的暮鼓。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京看得非常明白,2008年02月22日,他警告美國說:“科索沃獨立是一個可怕的先例,打破了數世紀以來的整個國際關系體系,必將帶來一系列無法預料的后果,那些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家終有一天將自食其果,遭到報應。”[17]
現在相當一部分中國學者將科索沃問題與中國臺海形勢聯系起來,這是很表面的思考。其實,如果將科索沃問題納入戰后雅爾塔大格局中研究,就會發現科索沃事件為歐洲恢復二戰之前的北大西洋政治版圖劃上了完美的句號,歐洲的新崛起將反轉對美國再次形成二戰前那種戰略壓力。這種壓力迫使美國從北太平洋西岸進一步實行尼克松式的戰略收縮——如果再考慮到美國在中東的慘敗,那么就有理由認為這種收縮的幅度還會相當大。北大西洋兩岸發生的這些變化必然又為中國——當然還有目前地緣政治形勢異常脆弱的日本——在西太平洋海區留下更大的伸展空間。這同樣也為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留下更為主動、從容和寬松的地緣政治環境。如果我們對二戰前的北大西兩岸的政治關系有所了解的話,我們對科索沃事件對即將出現的北太平洋兩岸的上述新形勢的牽動意義就不會產生懷疑;如果我們再回憶一下歐洲破碎的地緣政治格局曾對歐洲的負面影響,我們就對具有洲際主體地緣政治板塊的中國在未的必然崛起的偉大前景不會產生懷疑。
四、目前的世界比較偏愛東方,人民支持是中國國家戰略能力成長的根本
國家戰略能力不是書本上學來的,而是從困難,甚至血淚中體會出來的。所謂“窮人孩子早當家”就是這個道理。在20世紀30年代遵義會議前后,共產黨什么條件都沒有變,就是因為有了毛澤東同志掌舵,由此一切就變了。共產黨20年代的大失敗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槍桿子里邊出政權”道理;30年代的大失敗,又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毛澤東思想對于中國革命的偉大意義。原來猶太人一個比一個聰明,但沒有國家也無戰略,希特勒一開殺戒,猶太人的小聰明就不行了,就要建國,這才有了后來的國家戰略。2003年,薩達姆為了取信于美國放下了武器,結果得到的卻是美國對伊拉克的全面入侵。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今天對國家戰略及其能力的研究不能過于書生氣。
目前的世界比較偏愛東方。今天的俄羅斯人從蘇聯解體的災難中走了出來,他們最懂得什么叫“刺刀見紅”。普京到中國來,直奔少林寺,扳手腕。他在告訴人們,在這個世界上,勝負要靠扳手腕,不能靠超女唱歌。我們新一屆國家領導人上臺先到西柏坡,到英雄紀念碑,這意在告訴全黨全國人民,我們目前取得的成績“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經歷過前些年困惑和困難的中國和俄國,其國家戰略能力正在上升。相反,現在美國的國家戰略能力卻在下降。他上臺之初,咄咄逼人,我們避開其鋒銳。薩達姆那邊不讓,本·拉登也不讓,布什就直奔中東。現在美國陷在伊拉克,卻還要打伊朗,如果打不下伊朗,按他的邏輯還得打俄國。他要打俄國,那就等于與上帝作戰,有多少原子彈也沒用。
形而上學害得美國人不淺。上世紀有兩個美國人曾把美國忽悠到陰溝里去了。一個是麥卡錫,一個是凱南。麥卡錫當時在美國搞“極右”,誰不“反共”就抓誰,不“反共”就沒工作,逼得當時的美國“寧右勿左”,只有一種聲音。與此相配合,凱南又給美國設計了一個天大的戰車和目標,說要和共產主義作戰。這樣就把美國忽悠上一個“遏制共產主義”的戰車并奔向一個力所不及的目標,后來就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失敗。尼克松之前,美國的國家戰略能力已嚴重衰落。今天又有兩個人即小布什和賴斯在美國以“反恐”劃線,忽悠著美國發動了一場沒有結果的戰爭。這場戰爭過去叫“反共”,現在叫“反恐”,都是一回事。小布什似不讀書,也不懂歷史,他比麥卡錫還邪乎,弄出了七個“邪惡軸心”,這真是“老虎吃天”。小布什上臺后靠拳頭說話,結果反打得自己遍體鱗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美國領導集團已失去了哲學,沒有戰略文化,沒有戰略思維,這最終導致其戰略管理能力嚴重衰落。現在美國像鮑威爾那些有戰略哲學的人都走了,留下小布什和賴斯。賴斯和布什英文譯過來,一個叫“大米”(Rice),另一個叫“叢林”(Bush)。這兩個加在一起,很沒文化。 碰到這些人,上帝也沒辦法。
國家戰略能力的要義是戰略力量和戰略目標匹配。拿破侖到最后失去了這能力,搞大陸封鎖,與全歐洲作對,結果失敗了。俾斯麥有這種能力,所以德國統一了。威廉二世及其后繼者失去了這種能力,導致德國一分為二。毛澤東將目標與國力平衡把握得較好,不稱霸,也不透支國力,為中國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厚實的國力基礎。這些經驗對于今天中國人來說,十分重要,一定不能忘記。
中國的崛起再次惹起西方人妒忌狹隘的復雜心理,他們這種老城住戶特有的小家子心態在這次奧運火炬傳遞途中終于按耐不住并轉成“豆腐西施”式的市井漫罵。通觀歷史,我們發現,罵街,著急了還要打人,這對歐洲人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當年歐洲人就以這種市井態度來對待美國的,結果硬是逼著美國成為世界強國。有意思的是,今天美國人也有了歐洲人的同種心態,他們借奧之機竟與歐洲市井們不顧“大國”身份拉了幾個上不了臺面的“藏獨”分子,一起拼湊起反華“大合唱”。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與奧運作對,幾乎就是與人類文明作對。西方這種不合時宜且非常失態的作法,說明西方人真的是沒了以往的自信,以至連奧運會這種機會也舍不得放過。有效的外交,是羅斯福或俾斯麥式的嘴上說得好聽,而手里攥著致敵死地的武器。目前西方對華外交是在漫天罵街的同時手中又既無致中國以絕地的武器又還離不開與中國的戰略合作。這說明:目前西方外交,如果不是弱智的話,那它唱的就是“空城計”。
1897年7月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對來訪的德皇威廉二世談到美國時說:“要不了多久,歐洲就會變成一個被文人雅士仰慕過的曾經美似天仙而現在已經老態龍鐘、步履艱難的婦人了。” 老婦人總是要對“灰姑娘”說三道四的,這是因為她已失去了少婦時的自信。現在看來,今天的美國也離這一天不遠了。
今天的形勢真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我們正處上升階段。即使如此,我們自己也有必須正視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不能失去人民。人民支持是勝利之本。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為支持共產黨過長江,兒子犧牲了,老公上,老公犧牲后老大娘劃船送解放軍過江。為什么?共產黨給我家土地,共產黨給了我了作人的尊嚴,我老百姓當然支持共產黨。有了人民支持,共產黨就得了天下。反之,如果失去人民支持,也會失去天下。大宋時即使富得流油,也挽救不了它的滅亡;清朝不僅是落后才挨打,更是沒有人民支持才挨了打。蘇聯失去人民,蘇聯也就解體了;普京贏得了俄羅斯人民,于是他正在還給人民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所以,只要我們有了人民支持,中國國家戰略能力的塑造就有了強大的根基。
(本文刊于《領導者》第22期)
[1] 《孟子•公孫丑上》。
[2] 詳見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世紀出版社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104、106、114、117頁。
[3] 《孟子·盡心上》
[4] 《老子·二十二》
[5] [德]奧托·馮·俾斯麥著,楊德友 同鴻印等譯:《思考與回憶——俾斯麥回憶錄》(第1卷),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215頁。
[6] 《毛澤東西藏工作工作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年版,113頁。
[7] 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國自述》,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8] 麥金德在《歷史的地理樞紐》一文中認為西方人應當“把歐洲和歐洲的歷史看作隸屬于亞洲和亞洲的歷史。因為在非常真實的意義上說,歐洲文明是反對亞洲人入侵的長期斗爭的成果”。參見[英] 哈·麥金德著:《歷史的地理樞紐》(中文版),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52頁。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007年版,第107頁。
[10] “但是如果美國退出亞洲,撤出日本,屆時無論美國的抗議聲有多大,套用總理的說法,我們都是在放空炮。那么,我們抗議的效果將微不足道,因為相隔一萬五千英里的距離比竟無法讓別人聽到你的聲音。”張曙光、周建明編譯:《中美解凍與臺灣問題——尼克松外交文獻選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14頁。
[11] “太陽——光明——從東方升起。”“世界歷史從“東方”到“西方”,因為歐洲絕對地是歷史的終點,亞洲是起點。” 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世紀出版社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頁。
[12] 參見孔華潤(Warren I. Cohen)主編,王琛 等譯:《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下),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13] 丘吉爾:“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特里斯特”(1946),J•艾捷爾編,趙一凡、郭學良主譯:《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Words That Make America Great),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635頁。
[14] 1944年10月9日丘吉爾來到莫斯科,開門見山劃出百分比,在數分鐘內就解決關于東歐巴爾干勢力范圍的談判。關于這次談判,丘吉爾在回憶錄中有如下披露:
當時的時機適于商談問題,所以我便說:“我們來解決巴爾干地區的事情吧。你們的軍隊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我們在這些地方也有我們的利益,有各種派遣團體和代理機構。
不要為了枝節問題致使我們意見相左。就英國和俄國而論,怎樣做才能使你們在羅馬尼亞占百分之九十的優勢,我們在希臘也有百分之九十的發言權,而在南斯拉夫方面則平分秋色呢?”我乘著正在翻譯這段話的時間,在半張紙上寫出:
羅馬尼亞
俄國……………………………………………90%
其他國家………………………………………10%
希臘
英國……………………………………………90%
(與美國一致)
俄國……………………………………………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亞
俄國……………………………………………75%
其他國家………………………………………25%
我把字條遞過去給斯大林,此時他正在聽翻譯。稍停片刻,他拿起藍鉛筆在紙上勾一勾表示同意,然后把字條遞回我們。一切就這樣解決了,比把它寫下來還要快。
當然,我們對我們的主張已經長期操心考慮過了,這時只不過是處理一下眼前的戰時安排而已。一切較大的問題雙方都打算留待以后再說,當時我們所希望的是戰爭勝利之后能有一個和平會談。
這之后沉默了一陣。鉛筆劃過的紙條放在桌子中央。最后我說:“似乎我們在處理這些與千百萬人生死攸關的問題上,用這種草率態度,這不至于被人說是玩世不恭嗎?讓咱們把字條燒掉算了。”“不,你保存著。”斯大林說。
引自〔英〕溫斯頓·丘吉爾著,魏群、高虹譯:《二戰回憶錄》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8-1059頁。
[15] 關于此,詳見張文木著:《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卷)第二章:“大西洋兩岸地緣政治力量的消長規律及其對中國崛起的啟示”,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35-54頁。
[16] 諸葛亮:《后出師表》。
[17] “普京:西方承認科索沃獨立必將自食其果”,http://news.sina.com.cn/w/2008-02-23/230013462834s.s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