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它對各國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網絡行為體的多樣性,網絡權力結構的單調不平衡,網絡行為體利益訴求的多元化,都使得網絡權力和網絡霸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自 90 年代以來,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美國利用其在網絡技術、人才培養、網絡管理等方的優勢逐步建立起網絡霸權。網絡領域的單極格局已成事實,美國謀求成為網絡霸主的目的遭到多數國家的反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紛紛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和頂層設計。
0引言
2013年1月31日,美國《紐約時報》聲稱,“在過去4個月的時間里,中國黑客一直不斷攻擊《紐約時報》,侵入公司電腦,盜取記者和其他員工的密碼。”隨后幾日,《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社交媒體推特網等相繼聲稱遭到來自中國的網絡黑客攻擊[1]。美國在網絡安全問題上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態度,引起我們對網絡權力、網絡安全和網絡霸權等問題的關注。
1互聯網國際關系學分析
1.1網絡霸權的概念
在辨析網絡霸權概念之前,有必要對網絡權力進行定義。杰弗雷·哈特對權力的概念有一個精妙的描述:權力是對資源的控制、對行為者的控制和對事件及其結果的控制[2]。
哈特對權力的定義同樣適用于網絡領域。我們可以這樣定義網絡權力:網絡權力是指網絡中的行為體對網絡資源(硬件或軟件)的控制、對網絡中其他行為體的控制和對網絡中發生的事件及其結果的控制。網絡霸權既是對網絡權力的濫用。
1.2網絡中的行為體
與國際政治領域一樣,網絡中的行為體也有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之分。在國家行為體中,美國是網絡領域中首屈一指的領導者,從網絡技術到人才培養,再到網絡文化傳播等方面都遙遙領先,就連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都望塵莫及,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更是處于一個邊緣化地位。由于互聯網獨特的發展歷史與特點,非國家行為體是網絡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主要有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和個人(網民)。
(1)非政府組織ICANN
成立于1998年的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TheInternetCorporationforAssignedNamesandNumbers,簡稱ICANN),是一個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非盈利組織,主要由互聯網協會成員組成。ICANN是整個因特網的“管家”,它主要負責互聯網協議(IP)地址的空間分配、協議標識符的指派、通用頂級域名(gTLD)以及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ccTLD)系統的管理、以及根服務器系統的管理。
(2)能量巨大的跨國公司
自互聯網商業化以來,跨國公司對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影響重大,可以說跨國公司是互聯網發展的主要推手。因微軟、英特爾、思科、愛立信等企業的貢獻,互聯網的全球化成為可能。在互聯網數次重大變革中,跨國公司都可謂功不可沒,從計算機硬件的生產到軟件的開發,從互聯網平臺的搭建到網絡文化的傳播。在互聯網領域,跨國公司展現出其強大的能量。
(3)影響力不可小覷的網民
2012年全球網民總量已經達到22.7億人,較5年前的11.5億人增長一倍。僅中國的國際互聯網用戶就超過了4億,社交網站臉譜網的用戶超過5億[3]。全球網民數量如此之巨,他們作為個人角色參與到互聯網領域中,其影響力自然不可小覷。
1.3網絡中的權力結構
網絡中的權力結構是單調與不平衡的,但也是豐富的、多維的。單調與不平衡是因為美國是網絡中絕對的霸主,就連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也只是次要角色。美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追求的單極地位在網絡領域中實現了。說網絡權力結構是豐富、多維的是因為網絡權力分散于國家行為體和各種非國家行為體中。雖然互聯網起源于美國國防部,但美國政府只是互聯網的奠基者,對互聯網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的是科研機構、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個人(網民)。
1.4獨特的網絡文化
互聯網起源于美國國防部的阿帕網,其一開始應用于科學研究領域,快捷溝通、知識共享是阿帕網追求的主要目標。網絡的早期使用者都屬于知識精英,他們崇尚自由,重視信息共享。互聯網在進入商業化發展階段后,這些特點都被傳承下來,形成了獨特的網絡文化。其特點是,崇尚信息共享和自由傳播,重視網絡一體化和全球化。
2美國網絡霸權的建立與應用
2.1美國在網絡領域的優勢
美國在網絡領域是首屈一指的強國,在網絡技術、人才培養、網絡管理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
首先,美國擁有一批具有全球領先地位的計算機、互聯網企業和能培養出頂尖網絡人才的大學與科研機構。從英特爾的CPU到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再到思科公司的網絡服務器,美國在整個互聯網產業鏈上占有絕對統治地位。在計算機人才培養方面,美國更是具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全球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排名中,美國大學幾乎是占滿了前十名的位置。
其次,美國政府擁有互聯網的管理權。1998年之前,互聯網號碼分配局(簡稱IANA)行使著互聯網的管理職能。1998年之后,美國商務部成立ICANN統一管理根域名服務器。再次,美國在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輸出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互聯網起源于美國,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國價值觀的影響。自由和共享是網絡的核心文化,這正好迎合了美國的傳統價值觀。美國政府認為,網絡空間的“自由”至關重要,是國際網絡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4]。
2.2美國網絡霸權的建立
有學者認為,網絡權力如今已大大分散。在當今全球信息時代,所有國家都面臨著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事情正在超出它們的控制范圍,即使最強大的國家也是如此。更有甚者預言,信息革命將會推翻官僚統治集團,網絡組織將取而代之[3]。實際上,網絡權力的分散主要是由于美國政府此前對其關注不夠,并沒有將美國的網絡優勢轉化為網絡霸權。奧巴馬上臺后,美國政府加緊了網絡資源整合,逐漸形成了網絡攻擊態勢。
(1)網絡霸權建立的防御階段
克林頓時期,美國重點關注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保護。1993年,克林頓政府提出興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2000年,克林頓又提出了《信息系統保護國家計劃》(NIPP1.0),強調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的概念[5]。小布什時期,由于恐怖主義的威脅,美國更加關注網絡反恐能力的建設,網絡政策整體偏防御性。
(2)網絡霸權建立的進攻階段
奧巴馬政府上臺以來,美國開始重視其網絡攻擊能力的建設,并加緊對網絡資源的整合與控制。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谷歌、微軟、雅虎等公司和人權觀察組織、電子前哨基金會、學術團體等社會力量啟動“全球網絡倡議”計劃,“制定一套保護人權的行業保準,實業界和社會組織共同遵守,對侵犯‘網絡自由’的政府施加壓力”。2011年10月召開“硅谷人權會議”,美國政府召集商界、學界和社會組織研究制定“硅谷標準”,進一步明確各方推進美國網絡國際戰略的共同準則和行為規范[4]。美國政府不斷強調網絡安全對美國的重要性,經常指責包括中國在內的潛在的和現實的競爭對手對美國網絡安全的威脅,并在此輿論基礎上對未來可能打響的“網絡戰”做積極準備。
美國對“網絡戰”的關注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就率先提出“網絡戰”概念。進入新世紀后,更是不斷加強網絡攻擊能力的建設。2010年5月,美軍成立網絡司令部。今年3月美國又計劃2016年將網絡部隊增至6,000人。
美國政府不僅積極打造“網軍”,還頒布了一系列國家級別的戰略文件,加快了國內網絡的建設與規劃,奧巴馬政府先后發布《網絡空間政策評估》和《網絡空間可信身份標識國家戰略》。在完善國內網絡建設的立法程序后,美國開始積極推進網絡空間的“門戶開放”政策。2011年5月,美國白宮發布《網絡空間國際戰略》。2011年7月14日美國國防部公開了其首份《網絡空間行動戰略》的內容,新戰略包括進一步將網絡空間列為與陸、海、空、太空并列的第五大“行動領域”;變被動防御為主動防御,從而更加有效地阻止、擊敗針對美軍網絡系統的入侵和其他敵對行為;進一步加強國防部與國土安全部等其他政府部門及私人部門的合作[6]。
2.3美國網絡霸權的應用實例
(1)利用網絡管理權癱瘓他國網絡
擁有主根服務器意味著美國擁有互聯網的“生殺大權”,可輕而易舉的讓他國從互聯網中消失。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就終止了伊拉克頂級域名.iq的解析服務,造成伊拉克網絡服務的全面癱瘓。2004年,由于與利比亞在頂級域名管理權問題上發生爭執,美國終止了利比亞的頂級域名.ly的解析服務,導致利比亞從網絡中消失3天。
(2)利用社交網站進行街頭政變
隨著社交網站日益深入各國年輕人的生活,美國政府便開始利用這些網站進行煽動,促使他們走上街頭,發動政變。2009年摩爾多瓦出現暴力示威活動,“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在此次事件中起到關鍵作用,因此被媒體稱為“Twitter革命”。在2010年年底爆發的阿拉伯之春中,美國更是將網絡政變推向了頂峰,通過阿拉伯的“臉譜一代”可輕而易舉的策動一次街頭政變。美國利用社交網站散布對他國家不利的信息,并對出現的騷亂煽風點火。各國政府在應對國內民眾抗議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有效收集抗議活動的相關信息,也無法找到抗議活動的組織者,因為街頭的年輕人都是通過“臉譜”走到一起的。
(3)通過NSA進行秘密監聽———“棱鏡計劃”
棱鏡計劃是一項由美國國安局(NSA)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該計劃的正式名號為“US-984XN”。美國中情局前特工斯諾登披露,從2007年以來,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FBI)要求微軟、雅虎、谷歌等9大網絡巨頭,提供用戶的網絡活動信息,試圖直接進入一些互聯網大公司的服務器,該項互聯網信息篩選項目代號為“棱鏡”。尤為令人不安的是,到目前為止美國安全部門已經搭建了一套基礎系統,能截獲幾乎任何通信數據[7]。
3各國積極應對美國網絡霸權
各國對打破美國網絡霸權已形成基本共識。2012年國際電信世界大會上,各國都表達了對美國壟斷互聯網管理權的不滿。會議一開始,主辦國阿聯酋就提出了一份新方案,要求世界193個國家分享互聯網、尤其是技術規格方面的管理權,并將這一點寫入國際電信條約中。
中國每年都遭受大量的網絡攻擊,網絡安全形勢嚴峻。根據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表的報告,2012年,7.3萬個境外IP地址作為木馬或僵尸網絡控制服務器參與控制中國境內1,400余萬臺主機,3.2萬個IP通過植入后門對中國境內近3.8萬個網站實施遠程控制。在上述網絡攻擊中,源自美國的網絡攻擊數量位列第一[8]。為保障網絡安全、維護國家利益、推動信息化發展,2014年2月27日,中國成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放眼世界,各國都在大力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和頂層設計。截至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頒布了網絡空間國家安全戰略。德國總理默克爾2月19日與法國總統奧朗德探討建立歐洲獨立互聯網,擬從戰略層面繞開美國以強化數據安全。日本2013年6月出臺《網絡安全戰略》,明確提出“網絡安全立國”。印度2013年5月出臺《國家網絡安全策略》,目標是“安全可信的計算機環境”。
4結語
實際上,美國雖然擁有互聯網領域的絕對領導地位,但其依然無法避免網絡攻擊。美國需要他國在政治與法律上的合作,單方面解決問題,忽視國際合作,是無法構建安全的網絡環境的。在第六屆中美互聯網論壇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錢小芊強調,“網絡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黑客攻擊日益嚴重,成為全球互聯網一大公害,需要合作應對[9]。”多極化應是網絡領域的主流,各國應加緊建立互聯網管理的國際機構,平等的參與互聯網的管理與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網.美國要搞網上“先發制人”妄稱威脅來自中國[EB/OL].[2013-2-6].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2-06/4551987.shtml。
[2]DavidBaldwin.PowerAnalysisandWorldPolities—NewTrendsvsOldTendencies[].WorldPolitics,January1979.
[3][美]約瑟夫·奈.權力大未來[M].王吉美譯.中信出版社,2012:157-159.
[4]闞道遠.美國網絡國際戰略的基本要義與發展動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0):29-30.
[5]陳寶國.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解析[J].海外觀點,2010(1):66.
[6]新華網.網絡將成為美軍第五大“行動領域”重點是威懾[EB/OL].[2011-7-1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16/c_121674663.htm.
[7]張耀鐘.棱鏡門事件與美國的網絡霸權[J].唯實,2013(11):87.
[8]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2012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EB.OL].[2013-3-12].http://www.cert.org.cn/publish/main/upload/File/201303212012CNCERTreport.pdf.
[9]新華網.第六屆中美互聯網論壇在北京開幕[EB/OL].[2013-4-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09/c_115326479.htm.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