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之聲關閉對華廣播,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引起了頗大反響,叫好聲不絕于耳。幾個小時后引發美國之音的“辟謠”,稱中國媒體造謠。
不管美國之音是否關閉對華廣播,毫無疑問,這件事被炒作,也能說明廣播的衰落其實可見一斑。
但仔細分析就可以了解,美國之音的聲音就算離開了中國,但是這家媒體的存在感依然強大。關閉對華廣播,其實是該媒體適應現實發展的一個手段,同時也符合了國際傳播規律的發展需求。相反,中國不能沾沾自喜,而應該更加關注網絡上的宣傳戰。
很多中國人提到美國之音,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其實這家媒體有著一段和社會主義國家并肩戰斗的歷史。
客觀來說,美國之音脫胎于二戰,是在和德國法西斯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宣傳工具。1942年的首次播音雖然并未引起全世界的矚目,但很快其通過強大的輿論戰,在納粹倒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戰結束后冷戰即至,這時候的美國之音自然轉變成順從于美國政府政治目的的宣傳工具。受眾從納粹國家普通民眾,變成了中蘇等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老百姓。播報的主要內容除了新聞之外,宣傳西方普世價值是其最重要內容取向,包括英語教學類節目。
蘇聯解體后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之聲的對華廣播一度加強,希望復制西方電臺“播垮”蘇聯的模式,但是2011年奧巴馬政府財政捉襟見肘,首次傳出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將被撤銷的消息。但眾多對中國抱有保守態度的美國政客們堅決反對,美國之音的對華廣播也一直勉為其難。
最近傳出的消息則與3年前的“財政危機”關系不大。按照美國廣播理事會短波委員會的說法,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中還存有大量短波聽眾,中國已經不在此列。因而美國之音關閉對華廣播,其實是從傳播學角度考慮的正常思維范式。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宣傳工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是所有媒體或者準媒體中最強的,對傳播效果的要求也是最高的。美國之音的身份自然屬于美國官方的宣傳工具。此前互聯網并不蓬勃發展的時期,短波或許是一個受到小眾人群關注的宣傳手段,然而如今的短波早已經落伍于大眾時代。不只是美國之音,即使一國正常的短波頻率,也面臨滑鐵盧的嚴峻局面,更何況高度關注宣傳效果反饋的宣傳工具?
因而在現實背景下,正常人都會思考:一部沒有多少人收聽的電臺,傳播效果能有多大?在達不到既定傳播效果之際,對宣傳內容、宣傳產品,甚至宣傳機構本身進行再思考和再定位,其實是一種因應的必然。因而,如果有一天,美國之音公開宣布要關閉對華廣播的話,那等于在給自己“斷腕”。
因而,千萬不要以為美國之音沒有“聲音”,它就不再是一部宣傳工具。互聯網時代的日新月異,讓美國之音也毫不例外地與時俱進。
美國之音網站的訪問量,在中國人訪問海外網站中,應該排在靠前的位置。一個原因是,此網站出現的時間比其他被人熟知的BBC中文網、紐約時報中文網等帶有一定新聞“異域色彩”和別樣“政治風味”的大媒體中文版要早很多;另外一個原因是,美國之音網站的內容更具有宣傳工具特有的煽動性,容易讓人印象深刻地去記住、去挖掘。
筆者觀察最近幾天美國之音的網站發現,雖然其更新速度慢于BBC中文網,但與法廣中文網、德國之聲中文網等主流外國媒體中文網相似或稍微快速。每天的頭條區基本能做到更新兩遍,特別是該媒體對中國負面新聞的關注度,是相對較多和較高的。
比如8月15日,該媒體在頭條區的滾動圖文新聞欄里,竟然用了6000字的長篇累牘調查式的報道,剖析了中國出版的《中國人權報告》,內容當然與美國政府對中國人權的批評和揶揄基調類似。從傳播角度而言,這種大尺度差異化的新聞題材,中國媒體不可能報道,因而對一些網民的吸引力始終強大。
所以就算某一天沒有了對華廣播的美國之音,本質上也并不能說明其收縮了對華業務;相反,可能對其涉華宣傳反而是一件好事——它們可以更專注于互聯網新聞的采集與深耕、更精當地配備人力與集中資金、用更能融合與接洽目前最新的科技發展手段,以一種在傳播學中更靈活也更有效果的溝通方式,來實現廣播時代已經實現、或者未來更需實現的宣傳訴求,最終達到既定的宣傳目的。
這其實給中國政府帶來的“挑戰”更大。互聯網早已成為沒有硝煙的戰場,一條消息的傳播速度要遠比從前快得多,因而意識形態的安全維護需要更多新思考和新思維。防止被宣傳戰中招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著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實力,實現更均衡與更公正的發展目標。屆時,就算美國之音的宣傳手段再變化,中國也會寵辱不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