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大批反對服貿協議的臺北民眾聚集到凱達格蘭大道參加抗議示威集會。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一股示威“黑潮”昨天吞沒臺北“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等地,他們要求馬英九退回與大陸簽署的服貿協議,組織方聲稱示威者超過50萬人。凱達格蘭大道是臺灣的政治心臟,2006年這里曾上演百萬紅衫軍倒扁運動,此次示威前,一些學生已占領“立法院”13天,還曾強占“行政院”,強烈沖擊臺灣政治。在30日大示威前一天,馬英九答應了學生的一些訴求,但拒絕退回服貿,他稱那樣將損害臺灣在國際社會的信譽。臺當局昨天出動6000警力防止示威失控,反恐特勤隊進駐“總統府”保護馬英九。臺灣警方聲稱,到30日24時若示威者不退場將予以疏離,此前“行政院”清場曾造成百余人受傷。在臺灣,從“臉譜”平臺到臺北街頭再到藍綠陣營,“反服貿”與“反反服貿”的力量正在激烈交鋒,凸顯島內的政治社會分裂以及青年一代面對未來時對自身競爭力的惶恐,現在,沒人確定這場運動會如何終結,臺灣媒體稱,“只能祈禱天佑臺灣”。
大示威和平落幕
昨天下午1時,示威人潮開始向臺北“游行示威專用場地”凱達格蘭大道聚集,許多示威者穿著黑色短袖T恤,上寫著“永不放棄”、 “決心X必勝”,據稱選擇黑色的用意是“哀悼臺灣民主已死”。他們訴求各種各樣,有人喊“退回服貿”、“捍衛民主”,也有人喊“笨蛋總統下臺”、“全臺串聯”。下午4時左右,反服貿示威活動組織團體聲稱參加者“超過50萬人”,引發全場歡呼,但臺灣警方稱,數字被“灌水”,他們的統計是11.6萬人。
30日上午,“總統府”前就在部署高壓水車進行噴水測試。臺視新聞稱,維安警力增加到6000人,包括5000名警察和上千軍方人員,凱達格蘭大道附近的“總統府”、“外交部”等都嚴加戒備,設置層層拒馬。不只南臺灣警力北上支持,雙北霹靂小組及保一總隊維安特勤隊,也被征調到“總統府”前待命。臺灣《自由時報》稱,“3層拒馬、500軍警保護馬總統”。臺灣“中央社”報道說,馬英九30日沒有公開行程,全程坐鎮臺北應對,“行政院院長”江宜樺也沒有公開行程,密切關注凱道集會游行情勢,“行政院”還成立緊急應變中心。臺灣媒體說,這番大動員是擔憂數日前“強占行政院”一幕上演。
《自由時報》聲稱,包括香港在內的海外17國49個城市和地區的臺灣留學生與臺僑,以全球時差接力游行上街聲援島內“占領凱達格蘭大道”運動。臺灣一些電視臺將這場示威看做是收視率飆升的良機,它們破天荒總動員,主播及政論節目主持人全體加班,盛況空前。
“一些人聚在一起,唱唱歌,喊喊口號,罵罵政府。這就是臺灣的街頭示威。”臺灣一名資深媒體人士30日對《環球時報》這樣說道。30日6個多小時的示威中,一些組織者輪番上臺演講,小販則看準商機兜售“糯米腸包小腸”、冰淇淋。一些示威民眾改編“兩只老虎”歌詞,靜坐者一起鼓掌打節拍聲唱:“反對黑箱、反對黑箱,退服貿、退服貿。守護臺灣民主、守護臺灣民主,救臺灣、救臺灣。”當天也有一些“反反服貿”的人士上街展示力量,與“反服貿”人群發生零星對罵,但沒有發生沖突,其間只有12名示威者因太熱中暑被送往醫院。
臺南環球科技大學教授歐崇敬說,他曾問過搭乘游覽車北上參加活動的學生“為何來反服貿”,學生告訴他“反正放假、有車有吃有喝,就來臺北逛逛”。歐崇敬說,他太太也在大學任教,問過許多學生為何反服貿,結果絕大多數都回答“我不知道服貿是什么東東、但大家要反,我就跟著反”。
晚上7時40分,反服貿團體領袖、長期在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辦公室工作的“學生領袖”林飛帆登上演講臺。他聲稱30日的活動不是結束,“占領國會還沒辦法停止”,他要坐在凱道的群眾互相留下聯絡方式,“排好班表,向國會報到”。林飛帆還稱,占領“國會”的行動已經創造臺灣歷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一頁,“寫下歷史不是因占領國會,而是這項行動對臺灣現行憲政體制、民主制度提出最深刻的反省;對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系做了新的定義,告訴政府‘臺灣的未來屬于2300萬臺灣人民、臺灣的未來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
林飛帆下臺后,示威人潮迅速減少,但仍有一些民眾滯留。此前,警方稱,24時之后,將疏離凱達格蘭大道人群,避免影響周一民眾上班。
馬英九面臨的危機有多大?
大示威前一天,馬英九站上火線,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回應學生的四項訴求。他警告30日的示威可能被政黨趁機大幅動員,激化對立,“這絕對不是人民所樂見”。馬英九辯解稱,服貿協議沒有“賣臺”,而是“助臺”,他表示,沒有來自北京的壓力。對學生的“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立法后再審兩岸服貿協議”、“召開公民憲政會議”三項訴求,馬英九都表示接受,但就“退回服貿”,他認為有損臺灣經濟,并不答應。美國《全球郵報》稱,馬英九先“眨眼”,在抗議者舉行大示威前同意他們的要求。
臺灣ettoday新聞網30日評論說,馬英九“情理法兼備”,他準備好了:于情,對“立法院”場外靜坐抗議的學生,他表示敬意;于理,對場內占領“立院”癱瘓議事、破壞公物的學生,他也沒有退讓,直言不恰當;于法,他響應四個訴求,還挑明說,政府做得到的愿意跟你坐下來談甚至辯論;政府沒辦法答應的也明白地告訴你做不到。
親綠的《自由時報》則稱,馬英九“悍拒退回服貿”, 馬開記者會時,學生在“立法院”內觀看直播,現場噓聲不斷。30日,該報鼓動“馬還裝聾作啞,人民怒吼吧!”報道稱,面對學生及民眾即將“兵臨城下”,馬英九昨天一延再延的記者會毫無新意;服貿協議不能退回重談,監督條例推給“立法院”。
馬英九的記者會結束,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迅速舉行記者會,批評馬英九講空話、沒有誠意,“只想解決學生,不想解決問題”。他稱民進黨對這次的學生運動“把政黨色彩降到最低,希望事情能解決,并沒有像馬英九說的那樣利用學生的純真”。蘇貞昌稱,馬英九趁機對民進黨“抹黑”、“下毒”,真很不妥當。30日一早,“立法院”民進黨團召開記者會,警告馬英九政府不得對和平理性的群眾濫施暴力。“立委”陳唐山痛斥馬英九政府應該反省為何有這么多民眾走上街頭反對他?30日,民主黨大佬蘇貞昌、呂秀蓮、蔡英文都現身凱達格蘭大道,支持示威。
“府院針對學生提出的訴求,逐一響應試圖釋出善意,但學生仍然拒絕與馬對話,民進黨也關閉協商大門。”臺灣《聯合報》30日稱,“各方勢力大集結,一場反服貿風暴,讓馬英九的領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2006年臺北街頭曾上演百萬人倒扁,陳水扁逃了嗎?沒有,馬英九就更不需要了,他也無需鎮壓。示威只是讓當局面子難堪而已,當局仍然可以繼續推行它的政策。”30日,臺灣一名資深媒體人士則對《環球時報》記者做出這樣的解讀:如果僅從人數上看,臺灣的這場街頭示威甚至可能會使人聯想到烏克蘭不久前的政變,但事實遠非如此,臺灣的街頭示威遠不是生死對抗,只是選舉前的政黨造勢。
反服貿?這是一場民主危機
“我們能否學習和不同意見的人相處?”《聯合報》30日刊登社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社論說,今天臺灣的政治及社會景象,早已不是沒有言論自由的時代,反而是許多人太過堅持自己的“自由”,導致對其他人所相信的秩序造成干擾,乃至輕易走向“誓不兩立”的結局。20多年前,在民進黨崛起、國民黨分裂的時代,臺灣就曾因民眾的政治認同差異而出現過一波家人反目、朋友決裂、同事成仇的風潮。那次的傷痕,歷經多年的滌蕩與煎熬,至今仍難以平復。更不幸的是,這種社會意見的對立決裂,始終沒有磨合出和解的途徑。不但每逢選舉季節即重演,而且漸漸蔓延到重大公共政策。
臺灣《中央日報》援引臺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的話說,近幾年因為臺灣經濟發展力道不足,民眾對未來沒有信心,進而他們對自由化非常害怕,這是服貿爭議的源起。
“德國之聲”就“臺灣反服貿學生何去何從”列出兩種觀點。臺灣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陳一新認為,驅離學生是遲早的事。“假如馬英九道歉,退回服貿,行政院長下臺,中華民國政府就蕩然無存,完全受學生運動的挾持,喪失威信,所以驅離學生有足夠的正當性”;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則認為,學生被警察抬出“立法院”的概率不大,他不相信馬英九會下令強制驅離,至于學生會抗議到何時,他認為目前還很難說。“德國之聲”還稱,相對以往,大陸此次對臺灣學生的示威態度顯得低調。林濁水稱,大陸因為國力日強,自信滿滿,而兩岸關系這一環反而是大陸眾多紛擾中比較和緩的部分,所以大陸能更正確地評價和對待臺灣。
《聯合晚報》30日發表社論對臺灣的現實憂心忡忡。社論說,臺北街頭正在上演一場“黑白對抗”,這場爭執看似爭辯服貿的是非曲直,但同時還彰顯出“反政府”和“挺秩序”的價值選擇。雙方雖然都極力避免與政黨有所牽連,但活動已傳出特定政黨的背后動員,是否一場學運將擴大變為反對運動、反政府行動,從公共政策的訴求而升高至政治訴求,很多民眾對此演變膽戰心驚。同一天的《聯合報》也感到悲觀,它刊登的評論文章稱,反服貿僵局發展至今,反對的一方認定兩岸服貿協議是中國大陸的經濟統戰,對馬政府完全拒絕對話,支持的一方依然沉默,不愿輕易表態。“立委則任由學生占據癱瘓國會,朝野數次協商毫無交集”。社論稱,“反服貿各方無交集,只能求天佑臺灣!”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記者 崔杰通 汪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