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注定要難免一戰嗎?
現在,有關中美兩國是“和”還是“戰”的問題終于可以進行認真的討論了,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原因非常清楚。現在,任何正視現實而不是熱衷宣傳的人都已經看得明白,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完全有可能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不期而至。迫在眉睫的危險就是中日釣魚島爭端,僅僅這樣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就完全有可能將中美兩國拖進軍事沖突的漩渦,這是一個多么無情而殘酷的現實。更危險的是,無論美國也好,還是中國也好,它們都公開或者半公開地全力策劃準備有朝一日同對方開戰,這幾乎是公開的秘密,這一世人皆知的“秘密”突出地擺在那里,使得兩國官方大肆渲染的“互信”與“合作”顯得既滑稽可笑又詭異陰險。
那么,展望未來,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到底是“和”還是“戰”呢?
對此,誰也不能簡單地回答“是”與“否”,而必須對影響“和”“戰”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的梳理,認真剖析它們所帶來的可能性。筆者以為,需要對以下若干重要問題進行解讀。
第一個問題,利益與分歧孰大孰小
“中美兩國彼此之間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同時也存在一系列具體的分歧,但是,共同利益是主要的,彼此分歧是次要的,利益大于分歧”。這是有關中美兩國關系屬性最著名的判斷,當前在中國明顯地居于統治地位。這一判斷也是中美關系的大前提,因為利益大于分歧,所以,“從中美關系的大局出發”就有了合理的邏輯起點,“合作”與“共贏”就有了合法性基礎。更重要的是,“利益大于分歧”理論還隱涵這樣一個驚人的邏輯,即中美日益發展的共同利益將如澎湃的潮水一般,滌蕩沖刷兩國之間的分歧,使之日漸消蝕縮小,直至最后的湮滅。到那個時候,中美兩國之間就連明顯的分歧都不復存在了,還何談戰爭的危險呢?
所以說,中美“利益大于分歧”一說是中美和平說的理論基石,如果“利益大于分歧”一說確鑿成立,中美兩國之間就只“和”而無“戰”了。
但是,我們認為,“利益大于分歧”一說,充其量只能算做外交辭令,而不能當做嚴肅的戰略判斷。
首先,把利益與分歧進行大小比較本就沒有確實可信的標準,完全依據個人感受經驗的不同而不同,即或一些中國人確實認定中美之間“利益大于分歧”,但不見得美國人也這樣認同;即或一些美國人的確有類似的認可,但也不見得多數美國人都對此認同,特別是左右美國政策與戰略的政客們,也許他們心里從來就沒有這樣的認同。或許出于某種需要,他們在一些外交場合也說過這等堂皇之言,但很可能并不發乎內心而只是搪塞遮掩之辭。
其次,中美之間利益與分歧也并非是同一層面和同等水平的。比較兩國之間的利益與分歧可以發現,彼此之間的利益更多地存在于經貿領域,而彼此之間的分歧則遍布政治、軍事和戰略的深層;經濟貿易領域的利益具有暫時性、表面性的特點,可以替代,可以改變,也可以放棄,這就是中美雖然經貿高度依賴,但美國卻設想策劃封鎖中國海上運輸的原因;而分歧則完全不同,中美兩國之間的分歧來源于骨子里,根深蒂固,是制度、文化、民族等領域對立的反映,具有長遠、根本的特點,難以改變,不可調和,也不會因為共同利益的發展就歸于沉寂或者煙消云散。
最后,由此可以認為,中美之間利益左右不了分歧,利益的確是“和”的根據,但分歧必然要上升成為對抗的理由,進而成為戰爭的導火索,而現實的情況是,后一種情形正在危險地向前發展。
第二個問題,理性與本性孰輕孰重
毋庸置疑,兩國的戰略指導者們都高度重視中美關系,為此一直在進行精心策劃設計,都力圖讓這一關系最大限度的為本國利益服務,或者換句話說,都竭盡全力對這一關系進行挖掘,以攫取其中的利潤,為此,除極力描繪未來美好藍圖外,在實際層面主要有三個層次的戰略把握:
其一曰“共識”“互信”。即兩國高層不斷達成廣泛的“共識”,不斷增進彼此之間的“互信”,這些東西見諸于報道渲染,人們聽得如此之爛,現如今基本上是這耳朵聽進來,另耳朵冒出去,早已不以為意了。
其二曰“管控分歧”,因為中美之間的各種“分歧”事實俱在,經常發生美國對中國“悍然”一類的事情,所以“專家”“學者”們因應而立言,抽象概括地提出了 “管控分歧” 的概念,也就是說,中美之間的諸多分歧,是能夠做到“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其三曰“斗而不破”。這一詞匯很有些歷史淵源,原本是當年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產物,雙方有共同的民族敵人,必須“兄弟鬩于墻而外拒于侮”,不能自相殘殺,但是彼此之間又免不了經常打起來,經常“斗”,這就要掌握好“斗”的尺度與底線,以“不破”為原則,即不能走向徹底的決裂。這就是“斗而不破”的來歷。
現在,這一原則被運用到中美關系上來,主要所反映的,是中國的戰略理性。美國方面是否有此認識與理解,則不得而知。但是,從常識出發,美國的戰略家們也應該清楚地知道大國之間戰爭沖突的破壞性與驚人代價,這是一種起碼的戰略理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兩國的戰略指導者都沒有走到邪路上去,或者換句話說,不管他們是不是抱著冷戰思維不放,但他們的戰略思維都還保持在正常的底線以上,其中并不存在可怕的戰爭狂人。
但是,這樣的理性能否確保中美兩國不會發生戰爭嗎?
我們認為,歷史經驗已經充分證明,對于戰爭而言,人類理性沒有缺乏保障作用,歷史上的許多時候,人們都以為理性之光可以讓人類遠離戰爭,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現在也是這樣。現如今的美國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霸權帝國,它集成了人類以往一切霸權的屬性并使之發揚光大(有關這個問題,筆者在以前的一系列文章里已經有比較明確的闡述)。霸權的本性歷來就是唯我獨尊、天下一元,其實現途徑與主要手段就是戰爭。在這一本性的驅動下,霸權追求絕對優勢的沖動永無止境。現如今的美國正是這樣,美國已經獲取絕對優勢,但美國還要確保絕對優勢,還更要使用包括戰爭在內的一切手段消除對任何絕對優勢的挑戰,這就是美國霸權本性下的基本邏輯,而這樣的邏輯注定要與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背道而行,首當其沖的挑戰者就是中國。現在,中國站立在發展的潮頭,崛起的勢頭為全球之冠,力量增長有目共睹,這根本就是霸權所不能容忍的。用一場空前規模的戰爭作為最后的解決手段,早已經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內容,過去對付前蘇聯是這樣,現如今對付中國也是這樣,而且只能更加是這樣。所以,如果說今天的美國人依然理性,他們的大多數人都反對戰爭的話,那么現實的霸權卻有難以遏制的戰爭沖動。這看起來很矛盾,但這就是霸權帝國的本來面目。
中國能夠避免擺脫這樣的戰略宿命嗎?
顯然,從中國的角度說,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去期待一場中美戰爭,基本的戰略理性決定中國對這樣的戰爭避之唯恐不及。但問題是,中美關系的主導權不在中國手里而在美國手里,中美戰略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于中國而在于美國。不管中國怎樣披肝瀝膽地表示不挑戰霸權,不破壞美國的世界秩序,都改變不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態度,更無法影響干預霸權的本來屬性。
所以,有關一切“共識”“互信”、“管控分歧”、“斗而不破”的人為干預,可能對中美關系的具體進程有所影響,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美戰略關系的本質,更不可能給中美之間的戰爭危險加一道可信的保險。
第三個問題,“中國威脅”還是“美國威脅”
現在,中美關系的危險性正與日俱增,造成這一現狀的責任應該歸咎于誰呢?
大致說來,有如下幾種說法:
一是中國威脅說。
美國主導的“國際輿論”對此早有定論,中國擴張、侵略,中國“咄咄逼人”,威脅到了亞太各國的安全與地區穩定,挑戰了美國的霸權,破壞著世界的秩序……于是,“中國威脅論”就成長為當代全球戰略領域一個高等級的戰略理論。如今,在西方的政治場上,不懂得“中國威脅論”的政客就是一個蹩腳的政客,而不會運用“中國威脅論”的政客則不可能取得顯著的政績,而只有哪些善于并充分利用“中國威脅論”的人,才干的風風火火、名聞遐邇,比如日本的安倍晉三,菲律賓的阿基諾,等等。
但是,這種說法顯然是政治場上的游戲,而政壇并無道義可言,國際政壇也不例外。不管美國打著怎樣“為民請命”的大旗,披著怎樣拯救和平、維護秩序道德外衣,但誰都知道,它”重返亞太”也好,“空海一體戰”也好,都是為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是這樣,日本也是這樣,菲律賓也是這樣。它們出于各自的利益炒作“中國威脅論”,其做法本身就使得這一著名的“國際輿論”有些不攻自破的摸樣。
二是歷史陷阱說。
這一說法主要來源于西方的戰略理論界。也許是國際上“專家”“學者”們感到“中國威脅”說太過直白淺薄,缺少戰略底蘊的緣故,于是他們找來了歷史根據,引用古希臘歷史上雅典與斯巴達的故事,說正是雅典力量的增長及其引起的斯巴達的恐懼,使得戰爭不可避免,并且這一規律在后來的歷史長河中也屢屢再現,如20世紀初期的英德沖突以及后來的美日沖突,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等。他們由此而得出結論認為,中美兩國如果不能比前人做得更好,那也難免再次掉進這一歷史陷阱之中而不拔。
這一說法看起來既有戰略高度又貌似公允,似乎還有把中美沖突的責任一分為二的樣子。但是,細細品味,這個理論與中國的“韜光養晦”戰略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間有很巧妙的呼應關系,實質上是要逼迫中國就范——即中國不能像歷史上曾經崛起的強國那樣去捍衛自己的利益,而應在既成大國的主宰下逆來順受,否則便不免于重蹈覆轍。所以,種說法,應該可以歸類于一種巧妙的戰略訛詐。
三是“焦躁”“不安”“不適應”說
這種說法主要是中國國際關系學界主流“專家”、“學者”們的發明,某種意義上也是他們呼應第二種說法而演繹的中國版本。這種說法認為,中美之間之所以麻煩不斷,美國不斷針對中國采取各種強硬動作,概源于對于中國崛起和力量增長的“焦躁”“不安”,因為霸權還“不適應”這一變化,所以變得“不自信”,而不得不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也就是說,像出售武器給臺灣,干涉中日釣魚島沖突,介入南海島嶼爭端,在緬甸挖中國墻角,拉越南向美國靠攏,深化美菲美印同盟,以至于設立非洲司令部遏制中國等,統統都是美國戰略的“防范”與“自衛”,當然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他們對于美國做了如此這般的解讀,甚至對日本、對印度也在做著同樣的解讀。
這一說法在中國的學界的確甚為流行,但其實恐怕連美國自己都不認可,甚至日本、印度也不認可,很有拍馬屁卻不小心拍到馬腳上的嫌疑。所以毫無理論價值與學術品位而言,真的是不值一駁。
不能不提到的是,最近有一些 “公知”干脆撕下面具直言不諱地指責中國了。比如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問題上,因為澳大利亞譴責中國,中國外長在與澳大利亞外長會晤的時候公開反駁,于是就有中國的公知攻擊中國蠻橫,不懂外交,進而對把中國直接擺到“強硬”或者“咄咄逼人”的被告席上,以表達對中國對外政策的不滿。
但是,我們認為,所謂中國威脅美國一說純屬子虛烏有!事實上不是中國威脅美國,而是美國威脅中國。
首先,從主觀上說,中國沒有主動挑起中美軍事沖突的任何動機,如果說中國對可能的中美戰爭有所準備的話,那也完全是美國軍事壓迫的結果。就連美國方面大肆炒作的“拒止戰略”都是中國不得已被動應付的產物。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正在全身心地準備對華戰爭,目前所能公布出來的,如“空海一體戰”等,大概只是冰山之一角。
其次,就客觀能力而言,中國并不具備同美國打一場全球戰爭的能力,甚至連打一場全亞太的能力都不具備。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爆發較大規模的中美戰爭,中國能否打破美國的海上運輸封鎖,能否打破美國及其軍事集團的陸地圍堵都很成問題。于此相反的是,美國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世界一切地方鏟除中國的利益。
最后,擺在世人面前的事實是,美國的軍事力量正在中國周邊麋集,虎視眈眈、殺氣騰騰,美國的軍事基地及同盟力量已經把中國圈到戰略籬笆當中,而且還在繼續插樁樹墻。這等戰略待遇,有史以來,除中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對此可以持續地容忍下去。
所以,所謂的“中國威脅”完全是捏造,事實上無處不在的是“美國威脅”;不是什么中國“咄咄逼人”,而是美國“咄咄逼人”。美國不僅在世界范圍內逼迫中國,而且已經將利劍逼到了中國的近海,逼向中國的岸邊,還逼近了中國的內地與內政。事實證明,美國威脅”是關系中國生死存亡最重要的外部要素,為此,任何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命運負責的執政者,都不能對此絲毫掉以輕心,否則就是民族的罪人。
崛起的中國必須全力同這一巨大的危險抗爭搏斗,唯一辦法就是爭取同美國軍事力量的戰略平衡,恰恰是中國戰爭能力與戰略威懾能力不夠,所以美國才敢于“咄咄逼人”,才敢于“重返亞太”。舍此之外,別無他途。而在取得與美國基本的戰略平衡之前,美國對華發動戰爭危險將一直嚴重存在,對于這一點,中國不能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第四個問題,“崛起”“霸權”究竟哪一個邪惡
本來,“中國崛起”是國際政治語境中的一個積極詞匯,以前人們大多從積極意義上來理解。但是,經過“國際社會”的精心策劃與周詳炒作,現在,中國的崛起越來越與“恐怖”、“邪惡”劃等號了,首先是在政治上中國被打入“另冊”,接下來軍事上又被貼上擴張侵略的標簽,經濟領域再被幾樁大罪覆蓋,于是乎,中國的形象也就糟之大糕,比朝鮮伊朗也好不了多少,就難免被西方押上道德法庭加以判決了。不得不說是,這當然得益于中國國內的“帶路黨”們,他們對中國的丑化惡化功不可沒,其作用甚至遠遠超過“國際輿論”,稍微瀏覽一下網頁的人都知道,有那么幾個著名的網站,逢中必罵、逢中必反,其中對中國的描述之毒,著名的國際輿論機構都難以望其項背。
與此相反的,是對美國霸權的評價。著名的清華大學中的著名專家×××,一直盡力說明美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霸權;國防大學也有著名的軍事專家×××,論證說美國軍事力量在亞太存在對中國利大于弊。上述兩例只是代表,實際上,在中國撰文立論闡述霸權良善的人比比皆是,而國際社會上論證世界離不開美國霸權的戰略學家更是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總之,在上述這些人的炒作鼓噪下,一個不言而喻的結論就擺在了那里:中國邪惡,美國正義;中國的崛起威脅地球,美國的霸權保障人類。
但是,筆者以為,這大概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謊言。中國崛起復興后將是一個怎樣的國度,將給世界帶來什么,歷史已經多次做了詮釋;而美國霸權給世界帶來的是什么,過去有越南例子,現在有伊拉克阿富汗的,究竟哪一個邪惡,哪一個善良,事實擺在那里,難道還需要過多地辯論嗎?
最后一個問題,核武器是否能成為可靠的保險
在中美“和”“戰”與否的辨析上,還經常有人拿中國的核武器說事。他們說,中美兩國都是核大國,一旦發生軍事沖突就有爆發核大戰的危險,而核大戰的結果就是同歸于盡,因為中美誰也不想同歸于盡,所以,中美戰爭就不可能爆發了。
這種說法,理論上看起來頭頭是道,其實乃書生之見。事實上,核武器是一種很缺乏戰略靈活性的武器,比如,假設臺灣宣布獨立,而中美軍事介入,中國能因為美國軍事干涉就對美國使用核武器而不惜以全體中國人的存亡為代價嗎?再比如,一旦中美發生戰爭沖突,美國封鎖中國海運,中國能就此使用核武器,不惜賭上全民族的生死嗎?
顯然,不到萬不得已的最后關頭,核武器是不能使用的武器,有關這一點,中國老一代戰略家們看得很清楚,中國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就宣告,中國制造核武器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阻止別人對中國使用,也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個中的戰略道理闡述得非常清楚。現在,拿核武器給中美戰爭危險上保險,不客氣地講,只能說是一種驚人的無知。如果這種理論成立,中國就完全沒有理由發展一切常規武器了,甚至連軍隊都干脆解散算了,只準備足夠的核武器就是了。這不是很荒唐的事嗎?
啰里啰嗦說了如此之多,這證明了什么呢?
筆者以為,這說明了以下三個問題;
其一,中美關系是無法保證也不可能得到保證的關系
沒有什么人,也沒有什么要素,更沒有什么特定的模式,可以保證中美關系,既不能說中美必有一戰,也不能說中美絕不可能一戰,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之中,有些變化可以人為管控,有些變化不可以人為管控,而根本性的規律則不可能有“人定勝天”的空間。
其二,中美關系將充滿各種危險并且將不可避免地與日俱增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中美之間的密切聯系,否認這種聯系的積極作用等于是閉目塞聽;但是同時,任何人也都不能否認中美之間的沖突和對抗,否認這樣的沖突與對抗危險性等于是掩耳盜鈴。事實上,中美兩國之間的密切聯系與沖突對抗并行不悖、比肩而生,危險的趨勢在于,后者的發展速度和幅度正在加速,兩大戰略力量之間的競爭必然上升為斗爭,彼此的對立必然發展成為對抗,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中美關系注定將是越來愈危險的關系。
其三,中美兩國的戰略矛盾根深蒂固,博弈的道路艱苦而漫長
這是筆者的一貫觀點。筆者認為,中美兩國的戰略矛盾無可挽救、無藥可解。展望未來,兩國之間將維持一種不和不戰的特殊狀態,兩國關系中的“和”是假象,是冷和平、假和平,而“戰”則是暗流,各種形式的暗戰、冷戰在假象下面激烈進行,彼此都力圖要使局面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達到制人而不是受制于人目的。如果說“管控分歧”有戰略玄機的話,大概僅在于此。
為此,筆者以為,一切愛國的中國人必須有如下認知:
一是中國社會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安全危機感,要有強烈的敵人意識。
對中國而言,現如今不是什么大國關系調整發生安全問題,而是大國戰略沖突帶來了生死問題。對于當今中國所面臨的戰略形勢,寧可估計嚴峻一點,也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須知,“過分小心,一百次也不要緊;莽撞送死,一次也實在太多”,“料敵從寬”是古往今來顛覆不滅的道理。
二是中國人民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戰略覺悟,要避免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與誤判。
曾幾何時,“和諧世界”、“利益共同體”一類的理論甚囂塵上,似乎這才是國際視野,現代意識,才是真理之所在,這類理論,把中國的崛起渲染成將在一片祥和、溫馨的國內國際環境中實現。如果說,這樣的愿望固然是好的,但這樣的理想則是徹頭徹尾的幻想,也是空前嚴重的誤判,是戰略覺悟不夠甚至是沒有覺悟的病癥表現,而戰略問題容不得任何一點天真幼稚,只有高度的成熟、理性,才可體現古老文明中國應有的品質。
一句話,爭取零和,迎接冷戰,準備熱戰,這可能就是有關中美“和”“戰”問題的全部答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