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標準:人人生活得七無憂
陳朝文
十六大提出,要在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年內,把我國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究竟什么是小康社會?還沒有一個簡單明了、民眾認同的標準。小民不才,提出一個簡單明了的標準。
人人生活得七無憂就是小康社會。
一般吃喝無憂
一般穿戴無憂
一般居住無憂:戶戶有一套居住功能齊全的房屋;人有一間房。
一般出行無憂
基本生活用無憂
基本醫療無憂
受教育無憂
提出此小康社會標準的理由、根據:
1、小康就是物質生活水平比較高
小康,是一個古代就有了的詞。是指經濟生活比較寬裕,家境殷實,如家道小康,小康人家,就是吃、穿、住、用、行、看病抓藥、孩子讀書等基本生活沒有問題,能保證。上個世紀前期的生產力水平、社會生活水平,在農村,也就是富農是小康生活水平,上中農的生活只能勉強劃為小康。
所以,此標準就拋開了GDP、金錢數,只列出實際生活水平標準。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標準,奮斗目標。再說,GDP、貨幣數也不能準確反應生活的實際水平,因為貨幣只是價值符號,例如一斤牛肉的價格,可以是1元錢,可以是10元錢,也可以是100元錢。
2、家道小康的標準就是社會小康的標準
家道:家境;小康:中等水平,家庭經濟比較寬裕,殷實。社會,是人們勞動生活活動的社會,是人的社會。一個家庭、一個人達到了那個標準才是小康生活;那一個社會,就只有所有人都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才能稱為小康社會。從人是自然的人來說,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來評定是不是小康社會。自然給予每個人的生理需要、獲得感、幸福感差不多,是平等的。所以,應該是人人的生活水平都達到了小康才是小康的社會。
以平均生活水平來衡量是不是小康社會,不符合人類社會人與人平等的基本要求。
3、社會生產經濟總量和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不是同一個概念
社會生產力水平,經濟總量,總體來說,決定整個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就從概念來說,它們也不是同一個概念:一個是生產力高低的概念;另一個是人生活滿意程度、幸福度的概念。從社會經濟來說,生產出的物質資料,還有一個怎么分配,每個人實際能分得到多少物質資料的十分關鍵的問題。社會分配,首先是社會各項需要的分配,如果社會各項需要分配得過多,過大,就要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如果個人分配,懸殊太大,是幾十倍、甚至是幾百上千倍的差距,那有些人的生活水平就很低。
所以,以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總量來評定社會是不是達到小康水平,是概念不清,把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起來了的表現;是唯心否定了,人類社會總是一定經濟制度的社會基本規律;是對弱勢人群的欺騙,是不科學的標準。
4、現在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力水平可為人人生活得七無憂提供保證
也就是說,只要把人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調動出來,現在的水平,生產出的物質資料,只要不浪費地合理安排使用,做到物盡其用,就能基本保證人人七無憂地生活。就以住房這種產品來說,各種數據表明,現有的住房,就能保證戶戶有一套居住功能齊全的房屋。
5、人人有實現自己生活七無憂的能動性
在可以剝削發財的社會環境里,幾乎是人人都在努力,想盡一切辦法,積累原始資本,當老板剝削發財,過上奢侈豪華的生活;或者通過坑蒙拐騙等欺騙手段發財;或者通過投機發財,過上奢侈豪華的生活。
如果社會堵住了剝削發財的路,只能勞動生活,大家就會努力勞動,多得到收獲,過上七無憂的小康生活。現在社會,人們受苦受累地拼命勞動掙錢,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6、人人有惻隱之心幫無勞動能力的人過上七無憂的生活
如果有勞動能力的人,都過上了七無憂的生活,就只有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還生活在吃了上頓愁下頓、只能蟻居、流落街頭的痛苦之中,人人的惻隱之心會同意社會分配時,給這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的人,分配成七無憂的生活水平。
只有小康社會的標準明確了、統一了之后,才能研究如何實現小康社會的問題。
2016/3/1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