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去年底曝光,深圳市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雇傭73名四川彝族童工。這些童工有的只有12歲左右,每天工作長達12個小時,每月僅2000元工資。今天,《人民日報》跟蹤報道其中一名14歲女童輟學打工的生活。這名女童懇請記者不要為她拍照,“不然出去打工他們就不要我了。”
深圳可立克電子廠被曝雇數十名童工
“打工跟在家不一樣嗎?都是做事”
門外的大風不時地裹挾著黃沙呼嘯而過,吉覺阿呷(化名)仔細地將上衣最上面的紐扣扣好,然后便背著背簍出了門。
回到村里已近一周,跟出去打工前相比,仿佛什么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在家哪一天不是這個樣子,喂豬、洗衣服、生火做飯、背起背簍去找柴。”吉覺阿呷自顧自抱怨著,突然問記者:“在外頭打工跟在家哪里不一樣?都是做事。”
十幾天前,因被懷疑是童工,吉覺阿呷和72名彝族同伴被大巴車從深圳送回涼山。
吉覺阿呷今年14歲,在家里的4個孩子中排行第二,常年在外打工的父親在去年6月便去了廣東,一起出去的還有16歲的姐姐。
吉覺阿呷告訴記者,她是去年11月后才出去的,但沒想到剛在深圳工作幾天,1月2日就被送回了村里。她有些想不明白為什么會被送回來,“過了新年我就出去掙錢了,反正有媽媽看著兩個弟弟。想不到這么快被送回來。”
有村民告訴記者,彝族新年是在每年陽歷的11月中下旬,新年結束后輟學在家的孩子就會陸續出去打工掙錢。小學沒畢業就輟學的吉覺阿呷算是打工的孩子里比較“有經驗”的,她告訴記者,深圳的很多工廠她都待過,“繞線、裝箱、打包,我都會!老板說我能干呢!”她的語調中透著幾分自豪。
吉覺阿呷的母親馬卡阿莎介紹,“老板”指的是帶孩子們出去打工的工頭,據說是鄰鄉的,名字叫克巴。“每當克巴來找工人,娃們都很樂意跟他走。”馬卡阿莎說,村里好幾個孩子每年都跟克巴外出打工。
為什么不念書?馬卡阿莎的回答很簡單:“念書費錢,女娃兒認幾個漢字能說點漢話就行了。”
她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國家免了學費,但每學期起碼一兩百元的雜費,到村小走山路起碼要一個半小時,如果念寄宿制的中心校,即使住宿免費,每個月也需要一百元左右的生活費。“4個一起念書,家里確實供不起,不如讓兩個女娃給家里幫幫忙。”馬卡阿莎說。
吉覺阿呷的家
“過節和來客時才吃點臘肉”
傍晚時分,吉覺阿呷背著一筐干柴回來了。“冬天冷,要燒火塘烤火,還要煮飯煮豬食,我在家每天都去多找一些。”她一邊說著一邊吃力地把背簍從身上卸下放到墻角。記者走過去一掂量,這筐柴少說有20來斤。
“阿呷最勤快,等到2月初種土豆,她也能幫忙開犁。”馬卡阿莎告訴記者,這里的村民基本都種土豆,“8月收獲時,100斤一筐,每畝能收30多筐,只可惜賣不起價。”馬卡阿莎說,這里路不好,汽車開不進,只能等附近鄉鎮趕集時用馬馱幾筐去賣,但卻連8毛錢一斤都賣不動,算上種蕎麥、養豬,每年只能有萬把塊收入。
對于家里的生計,吉覺阿呷也很苦惱:“我打工的地方,土豆兩塊多一斤!我們卻只能等土豆粉廠用六七角的價格收,收不走的就只有自己吃,去年收的土豆現在還剩一大堆。”她說,“地里刨不出錢,只能出去打工,現在哪家是單靠種地掙錢的?”
不知不覺到了晚飯時間,馬卡阿莎留記者吃飯。主菜毫無例外是燉土豆,沒有佐料,淡然無味。也許是因為記者的到來,馬卡阿莎竟端出了一盤臘豬肉和圓根酸菜。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記者說,“平時家里來客少,過彝族新年的時候殺了一口豬,腌成臘肉后只是逢年過節和家里來客時才吃。”
“不要嫌土豆不好吃,種出來也不容易!等到2月開種的時候,土硬得牛都拉不動,而且要我們四五個人一起種才行。”吉覺阿呷卷起袖子,手臂上露出一道清晰的傷痕:“你看,這就是上次耕地時不小心被犁劃傷的。”
在村小的教室里,吉覺阿呷幫低年級學生削鉛筆。
“有帶上百名童工的,一個月拿七八萬”
盡管在將童工們從深圳接回后,涼山州當地政府已經為他們的入學提供了必要的便利,但吉覺阿呷仍然不愿去上學。“我聽不懂老師講課,去學校有什么用!”她說。
經記者好說歹說,第二天一早,吉覺阿呷答應跟記者搭村民的摩托去村小看看。村小老師吉子阿牛告訴記者,學校的兩間瓦房,容納了全校40多名學生,一二三年級一間,四五年級一間。“常有輟過學的回來讀書,但很難跟上進度,甚至有十三四歲的來讀三年級。”吉子阿牛說,學生們普遍缺乏漢語聽說能力,數學課時他經常要用漢語講一遍,再用彝語講一遍。
“很多學生從小就跟著父母外出務工,雖然小孩子沒人敢用,但他們在打工的地方也入不了學,成了野孩子。”聊起輟學問題,吉子阿牛嘆了口氣。他告訴記者,去新疆摘棉花、去廣東等發達省市等都是涼山外出務工人員熱衷的去向,很多孩子跟著父母出去后,在打工地不能入學,耽誤了學業,年齡稍大后學業更跟不上,外出打工似乎成了最佳的選擇。
“由于文化水平不足,甚至漢語都不流利,完全不能融入外面的社會,他們出去只能做一般勞動力,掙得很少,所以有的人后來又想回涼山念書。”吉子阿牛說,在涼山甚至有20多歲的六年級學生。
而受益于輟學打工的龐大人群,一種新興職業產生了:一些在外打工多年、對勞務市場“行情”較熟悉的打工者通過組織同鄉輟學學生外出打工,從中抽取費用而牟利,這些人即為“工頭”。
記者輾轉聯系上的一位“工頭”透露,廣東一家工廠給童工的工資為11元/小時,加班時為12元/小時,但由于工資由他代領,他發給童工的工資一律為8元/小時,按童工每天10小時的工作時間,“工頭”每天可從每名童工身上抽取至少30元。
“我知道有帶過上百名的,一個月可以拿七八萬。”這位“工頭”坦言,他最多一次帶過50多人,其中大部分在16歲以下,勞動監察部門一般都查不出來,“跟工廠或者中介公司一起造一些假的身份證號就行,廣東這邊這么多廠,很容易就混過去。”
另外,這位“工頭”也承認,他雖然一開始都許諾帶著孩子們“掙大錢”,而且童工們每月也確實拿到大概2000元左右工資,但他們卻很少有人能存下什么積蓄,“都是群孩子,走出大山后好奇心重,拿了工資后請客吃飯、買這買那的,能存多少?碰到黑工頭直接吃他們的錢,那更慘。”
盡管如此,吉覺阿呷還是希望能出去打工。記者給她照相時,她敏捷地躲開了。“你拍我是要上電視的嗎?不要讓我上電視,不然出去打工他們就不要我了。”吉覺阿呷懇求道。
即使不外出打工,涼山的失學兒童也要從事繁重的勞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