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古巴文化代表團訪華期間贈送禮品給毛澤東。
培養共產黨人的清廉作風應從何入手?種種根本措施之基礎,則在于思想教育與防微杜漸相結合,注意從平時的一點一滴抓起。禮物一事看似雖小,但論其本質卻蘊涵不小。在這一方面,毛澤東等開國元勛堪稱典范。無論是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建立新中國后的和平建設時期,他們一貫倡導清廉之風,始終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并率先垂范,身體力行,淡泊名利,甘當公仆。當禮物從四面八方紛呈而至時,他們總能頭腦清醒地果斷妥貼處置。這分明體現了他們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行為準繩的崇高風范。
毛澤東:錢寄上,以后再不要向中央領導人寄贈任何物資,這是我們的黨紀所不能容許的。
1929年2月9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來到江西瑞金大柏圩,住在王家祠。當晚,毛澤東和朱德正在油燈下研究作戰計劃,一名戰士進來報告說,有幾位過去飽經兵荒馬亂之苦的商人送來一包東西,留下一張紙條就走了。毛澤東等打開包一看,竟是令人眼饞的白花花的銀元,紙條上寫著:“紅軍長官尊啟:貴軍大駕光臨,有失遠迎,不勝惶恐,為表薄意,敝商號特奉上銀元四百五,敬懇收下,勿辭……”落款是大柏圩小商號鄭某、陳某和曾某。
毛澤東看后說:“這些商人把我們看成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以為我們紅軍也會搶他們的商店,侵犯他們的利益。這都是敵人放謠言破壞的結果。我們紅軍剛開到贛南,一定要執行保護商人利益的政策,維持地方正常秩序,把革命根據地建立起來。”
于是,毛澤東、陳毅一行人提著馬燈,頂著風雪,挨家挨戶地尋訪,終于找到了送銀元的商鋪老板。陳毅將那包銀元放到桌上說:“老板,我們是特地給你們退禮的,這錢請收回吧!”商人惶惑不安地連忙答道:“長官,千萬別嫌少,我們可以再加點!”
毛澤東和藹地說:“老板,這錢我們一個也不能要,請收回吧!”接著又耐心細致地向幾位商人宣講了紅軍各項紀律和政策,用事實說明了紅軍和白軍的根本區別,使商人放下心來,高高興興地收回了銀元。
當紅軍撤離大柏圩時,當地老百姓包括那些小商人,紛紛來到村口夾道歡送。望著遠去的隊伍,人們感慨地說:“紅軍真好呵!紀律嚴明,自古未有。”
1949年3月,毛澤東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強調: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為此他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并提出:不祝壽、不請客、不送禮,不用人名作地名。
1953年12月26日,毛澤東適值60歲大壽。事先,老家湖南的一些親友紛紛寫信給他要求進京為他祝壽。毛澤東一概婉言謝絕。10月4日,毛澤東在給韶山老地下黨員毛月秋的信中說:“為了了解鄉間情況的目的,我同意你來京一行”,而不是“為了祝壽,此點要講清楚”。毛澤東在信中還囑咐毛月秋,只邀請他和另外二位親友來京,“除你們三人外,其他沒有預先約好的同志一概不要來。”還特別強調“你們來時,不要帶任何禮物”。10月25日,毛澤東寫信給家住湘鄉大坪的表侄文九明說:“你有關于鄉間的意見告我,可以來京一行。”并再次提醒說:“來時不要帶任何禮物。至囑,其他的人不要來。”
新中國成立后,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出于對偉大領袖的愛戴,曾給毛澤東送過一些禮物,這種舉動本是發自內心的平常禮數,但毛澤東總是婉拒,實在無法拒絕的就或者依價付款,或者交公。
北平和平解放后,毛澤東給86歲高齡的著名畫家齊白石寫去一信,字里行間充滿著敬老尊賢的謙和之情,還邀請他以無黨派民主人士身份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是。齊白石讀信后興奮不已。
為感謝毛主席的知遇之恩,1950年國慶節前夕,齊白石從自己珍藏多年的國畫精品中,挑選出一幅立軸《鷹》和一副對聯贈給毛澤東。這兩件作品均是他多年前所作的上乘佳作。其中《鷹》作于1941年,對聯是作于1937年7月的“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
這次饋贈時,齊白石特意加上“毛澤東主席/庚寅十月齊璜”及“九九翁齊白石畫藏”的題款。同時,還把自己收藏的一方端硯、一方歙硯和自己用了近半個世紀的一方發墨快而滋潤、石質堅硬、視為傳家寶的花崗巖圓石硯贈予毛澤東。
毛澤東收下這些珍貴禮物后,很是感動,便派人給齊白石送去了取自毛澤東工資或稿費中的一筆豐厚的潤筆費,以示酬謝。
后來,毛澤東將齊白石送的這些禮物連同其他人送的許多珍貴禮品一律上交國庫,由國家有關部門統一收藏管理。
湖北省蘄春縣有一座海拔1244米的云丹山,山麓附近的鄭家山一帶,盛產一種被稱作“水葡萄”的優質稻米。用它做的飯潔白透亮,松軟可口,香味撲鼻,而且營養特別豐富。
1951年10月,當地農民王金龍與王金和等人一起,為感謝黨中央、毛主席并表達敬愛之情,就萌發了把優質水葡萄米當作“禮品”向毛澤東寄送的想法。人們一呼百應,紛紛找王金龍,找土改工作隊,要求把自己家里剛剛收到手的新鮮水葡萄米寄給毛澤東。盛情難卻之下,土改工作隊答應了大家的要求,把各家拿來的水葡萄米,湊成整數寄到北京中南海,送給敬愛的領袖毛澤東。
50斤水葡萄米寄出后的第46天,王金龍到武漢參加湖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會議期間,湖北省領導張體學找到他說:“你們寄給毛主席的水葡萄米,毛主席收到了。毛主席委托中央辦公廳給你們寄來了錢和信。”說著就把錢和信交給王金龍。
王金龍收下了信,可說什么也不肯收錢,他著急地說:“沒有共產黨、毛主席就沒有我們窮苦農民的今天,他老人家吃這么一點我們自產的大米還要付錢?不行不行,這錢我不能收,鄭家山人都不會收。”
當時毛澤東像剛剛發行,還遠未傳至縣城。張體學見王金龍堅持不肯收下毛澤東寄來的米錢,就用這筆錢買了一大包領袖像交給王金龍,王金龍只好遵命,喜滋滋地收下了這份貴重禮物。
王金龍開完會回鄉后先到了王金和家,迫不及待地一古腦兒講述了毛澤東委托中央辦公廳寄款復信的事。王金和高興得像孩子一樣合不攏嘴,拿起毛主席像翻山越嶺送到鄭家山家家戶戶。鄭家山人高高興興地把毛主席像端端正正地掛在堂屋墻上,并奔走相告:“毛主席來到我們家啦!毛主席來到我們家啦!”
翌日,鄭家山召開群眾大會,王金和宣讀了毛主席委托中央辦公廳的回信:“……錢寄上,以后再不要向中央領導人寄贈任何物資,這是我們的黨紀所不能容許的。”
建國初,毛澤東對西藏問題特別關注。每次達賴、班禪來京,毛澤東總在頤年堂會見他們。有一次,西藏頭面人物托人送來一塊金表,那表看上去金光閃閃,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含金量很高。
工作人員收下金表后,想要毛澤東把金表戴上,好讓他把原來的舊表淘汰掉。
可是,毛澤東對金表毫無興趣,吩咐工作人員說:“不換,明天就把這塊表上繳特會室去。”特會室是專為中央領導同志管理經濟的,也管禮品。
第二天,工作人員就遵命把這塊金表上繳到特會室了。
1959年9月,毛澤東又收到一份寄自湖北鄂城縣靈泉寺住持融廣之手的禮物東坡餅。融廣為報答共產黨對被戰亂所毀壞的該寺廟多次整修之恩,授命寺僧用最好的原料,采用傳統工藝,精心制作了12個當地名吃東坡餅,同時請鄂城縣京劇團的同志代寫一封書信,寄給毛澤東。
不久,毛澤東委托中共中央辦公廳給靈泉寺寫了回信,大意是——
寺僧親手精制的東坡餅已收到,現寄來東坡餅款,并向你們表示感謝。中共中央早有明確規定,禁止任何集體或個人向中央領導贈送禮物,希望今后不要再寄。
10月份,融廣住持收到中央辦公廳的信件后,立即組織全寺僧尼傳閱,并激動地對大家說:“毛主席如此廉潔,老衲佩服,佩服!”
此后,融廣親自將此信件用鏡框嵌好掛在廟中大堂的右側墻壁上,表達對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耳聞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收了地方一些諸如水果、茶葉、絲綢等土特產后,十分生氣。當天,他就將跟隨他長征、時任江西省副省長的汪東興召上廬山,指示道:你回來吧,主管第一辦公室,你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風!
汪東興回到中南海后,通過調查研究、批評和自我批評,摸清收受土特產的具體情況,形成一份材料呈報毛澤東處置。毛澤東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的話你們就是不聽,遇到暫時困難都過不去,脫離了群眾,你們還是回到人民群眾中去吧!”
不久,在汪東興的主持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人員調整。對情節較嚴重者,毛澤東不管這個人在他身邊工作多年,仍果斷決定將其調離中南海,另行分配工作。同時,為了挽回造成的不良影響,毛澤東還決定:凡是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收受的土特產,一律作價從他的稿費中向有關省、市退賠,共計3萬多元。
20世紀60年代,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到杭州龍井茶產地梅家塢參觀制茶時,說要買一罐龍井茶送給毛澤東,茶場的同志聽說后非常高興,精選了上等好茶,并且堅決不肯收錢。黃炎培把茶帶回北京送給毛澤東,并寫了一封信說明情由。后來,毛澤東委托別人把這罐茶葉送還給梅家塢茶場,并表示感謝。不獨如此,毛澤東對湖南家鄉人送來的臘魚、臘肉等,由于不便退還,也是算清價錢,分文不少地把錢寄去。
作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經常要會見外賓。外賓來訪時常會送一些貴重禮品給毛澤東,這些禮品有金銀器皿、象牙制品、民族工藝品……五花八門、琳瑯滿目,但毛澤東只瀏覽一下后便囑咐交公。
毛澤東的“管家”有時勸毛澤東留用一些,說:“主席,這些禮品都是送給您個人的,吃了用了都是應該的。”毛澤東卻回答說:“不行。這個問題不是那么簡單,黨有紀律。這些禮物不是送給我個人的,是送給國家主席的,送給中國人民的。如果我不是國家主席,就不會有人給我送禮了。比如說,你在我這個位置上,人家也會送給你的。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就上行下效都可以了,那樣的話,這個國家還怎么治理呢?”
處置這些禮品,毛澤東既有原則又有分寸。凡屬貴重禮品一律交公,專門陳列起來。對于沒法保存的土特產,若是水果,就送幼兒園;若是茶葉,則送身邊工作人員。
“管家”從來沒聽毛澤東說過將這些水果、茶葉送給江青和自己的孩子們。每逢送來的土特產量大時,毛澤東就讓工作人員拿到中南海食堂去賣掉,然后附上一封說明黨關于不準送禮的規定和紀律的信,將錢寄給送禮的單位和個人。對于送來的禮品,只有極少數幾件,如西哈努克親王送的公文包、齊白石送的硯臺、郭沫若送的手表等被毛澤東留作自用。
毛澤東之所以留下這少數幾件禮品自用,是因為和送禮人有著特殊的私交。由于形成了鐵定的制度,許多禮品常常未經毛澤東過目便直接上繳國庫。
大約在1964年,印度尼西亞迫害華僑的浪潮驟起,我國政府義不容辭地出面保護了他們。有僑胞出于感激之情,送了重達31.5公斤的燕窩給毛澤東。
毛澤東毫不猶豫地指示:“把它們全部送到人民大會堂招待外賓。”秘書徐業夫試探地說:“主席,是不是家里留一點……”毛澤東擺擺手,打斷道:“不用留,一點都不用留,全部送走。”
于是,這31.5公斤燕窩一克不少地送到了人民大會堂。十多年后的1975年,年邁的毛澤東已經行動不便,咳嗽哮喘,心力漸漸衰竭,身體日漸衰弱。看著主席一輩子為黨和國家無私操勞,心力交瘁至此,著急心疼至極的“管家”就向辦公廳領導提出要給毛澤東增加營養,最好能弄點燕窩燉湯。廳領導找到人民大會堂黨委書記,這才發現當年的燕窩尚有7兩。
經汪東興批準,打收條取回中南海,每次瞞著毛澤東在湯里加一點。直到離世,這位偉人也不知道那31.5公斤燕窩破例被他喝掉了7兩。
附文:毛澤東曾批評國宴規格太高:吃掉的還沒有扔掉多
吳德廣
國宴為最隆重、規格最高的正式宴會。國宴包括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為國家的慶典,國家主席或國務院總理為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訪問而舉行的正式宴會。地點通常選擇在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等地舉行。1959年前則在北京飯店、中南海勤政殿等地舉行。我在禮賓司工作多年,經歷的國宴很多,可以說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開國第一宴”
我在禮賓司,親聞“開國第一宴”的故事不少。
1949年10月1日下午,來自社會各界代表、國外來賓600余人,與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一起從天安門廣場來到北京飯店,出席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國宴。據說,考慮到嘉賓來自五湖四海,周恩來親自確定:菜式以咸甜適中、南北皆宜的淮揚菜為主。當時,北京飯店廚房人手不夠,還特意征調了京城著名的淮揚飯莊如“玉華臺”的一些淮揚菜名廚。此后,國宴菜從淮陽菜風格,歷經幾代人,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堂菜”。
“開國第一宴”菜單如下:燕菜湯,熱菜是:紅燒魚翅、燒四寶、干燜大蝦、燒雞塊、鮮蘑菜心、紅扒鴨、紅燒鯉魚、紅燒獅子頭。
不久之后,國宴熱菜減少了,“四菜一湯”的標準便確立了下來。
“四菜一湯”與”三菜一湯”
認為國宴的菜一定是山珍海味,饕餮大餐,這是一個誤區。記得我在禮賓司時,看到一個筆記本,這個本子匯集新中國領導人對禮賓、禮儀的一些指示和談話摘要。其中,毛澤東對宴會的指示尤為深刻。他認為宴會規格太高,曾經批評說:接待宴會,大講排場,吃掉的還沒有扔掉多,白白浪費了國家的金錢和物資。千篇一律都上燕窩魚翅那些名貴的菜,花錢很多,又不實惠。有些外國人根本不吃這些東西。我們請外國人,有“四菜一湯”就可以了。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確立的“四菜一湯”的標準沿用至今。其實到江澤民任國家主席時,國宴的標準已經開始嘗試“三菜一湯”、“兩菜一湯”。不管哪個國家元首來訪舉行國宴,報上去的菜單都是嚴格按照“四菜一湯”的標準。不過,“四菜一湯”并不包含冷盤、點心,冷盤標準不大一樣,有時只一個大拼盤,有時有七八小碟之多。
4個菜不同時上,而是等賓客吃完一道菜后,再換下道菜。主菜上完,再上甜點、水果,水果是根據季節選擇,有獼猴桃、葡萄、西瓜等。
1984年11月,外交部根據中央和國務院的指示,再次確定宴請來訪外賓的次數不宜過多,宴請時中餐“四菜一湯”,西餐一般“兩菜一湯”,最多為“三菜一湯”。
2008年8月8日中午,國家主席胡錦濤為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的各國政要舉行的國宴為“三菜一湯”:荷香牛排、鳥巢鮮蔬、醬汁鱈魚,瓜盅松茸湯。目前領導人宴請國賓,有的只用“三菜一湯”,或“兩菜一湯”。這種做法既節省經費、物資,又節約時間、人力。眼下國宴時間為1小時15分鐘,過去國宴通常花二三個小時。國宴既在數量上同時在質量上保證國賓就餐的需要,又讓國賓了解并享受中國飲食文化之美。
“堂菜”和“臺菜”
最近幾年,國宴的“堂菜”和“臺菜”的名詞,流傳甚廣。何謂“堂菜”和“臺菜”?“堂菜”本是人民大會堂主要廚師隨口一說的名稱,而1984年出版的《人民大會堂國宴菜譜集錦》,首次為“堂菜”正名,堂菜也由此成為八大菜系之外的又一個新品種。
“臺菜”指出自釣魚臺國賓館宴請國賓的菜,國賓在首都下榻釣魚臺國賓館,日常用餐也在那里。“臺菜”很有名氣,中、西餐都做得好。如里根開戒的“佛跳墻”、金日成喜歡的“香橙狗肉”、西哈努克愛吃的“沙鍋獅子頭”、有鄧小平贊賞的“中華第一湯”“酸辣烏魚蛋湯”等。其他名菜如黃扒魚翅、芙蓉燕菜、香橙鴨子、紙包魚、魚翅四寶、富貴魚鮑、計司烤魚等都是名在中外。
釣魚臺國賓館的菜系博采國內八大菜系之長,也廣納世界各國菜肴之精。上至宮廷肴饌譜錄,下采民間風味小吃,外及各國元首口味、習俗,構成了釣魚臺國賓館菜肴的特色風味“清鮮淡雅,淳和雋永”。上千位曾來華訪問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其他政要,對釣魚臺菜肴均稱贊有加。
菜肴有約
宴請國賓制定菜單有規范化程序。禮賓官必須事前了解外賓的飲食習慣,把外賓的飲食習慣及時告訴人民大會堂或釣魚臺國賓館廚師,請他們根據中外賓客的不同口味,安排不同的菜譜。訂菜譜時,盡可能全面了解國賓的生活習慣與忌諱,口味嗜好以及年齡、身體狀況,兼顧季節、氣候、食品原料、營養等諸因素。夏天以清淡為主,冬季以葷為主。尤其注重他們的宗族信仰,穆斯林國賓菜單與非穆斯林國賓菜單差別大,絲毫不能馬虎。有針對性的菜單既使國賓感到賓至如歸,又使國賓對有中國特色的菜品十分感興趣,贊賞優秀的中華飲食文化。
我想起幾份菜單,情趣軼事,歷歷眼前。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實現了中美兩國關系的正常化,這是震驚世界的大事,周恩來親自設宴招待。當年宴會是“四菜一湯”,除冷菜拼盤外,熱菜為芙蓉竹筍湯、三絲魚翅、兩吃大蝦、草菇蓋菜、椰子蒸雞、杏仁酪。點心有豌豆黃、炸春卷、梅花餃、炸年糕、面包、黃油等。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鄧小平在釣魚臺國賓館的養源齋會見伊麗莎白二世一行,并設午宴招待。菜單除冷菜拼盤外,熱菜是茉莉雞糕湯、佛跳墻、小籠兩樣、龍須四素、清蒸鱖魚、桂圓杏仁茶,點心有鮮豌豆糕、雞絲春卷、炸麻團、四喜蒸餃、黃油、面包、米飯。
伊麗莎白二世對中國菜的烹調頗感興趣。宴席上中方人員介紹佛跳墻菜名的由來,說這道菜味道鮮美,香味撲鼻,連在墻外的和尚聞到味道后也會情不自禁地越墻來品嘗。女王聽后笑容滿面地說:“那我們更要多吃一些。”
選定菜譜有針對性,充分考慮國賓飲食方面的愛好。例如日本的幾位前首相田中角榮、大平正芳、竹下登、中曾根康弘和海部俊樹等都十分喜愛中餐。尤其是海部俊樹,他1991年訪華時,特意要求安排一次中藥膳食。許多客人對小籠包子、手工水餃、手搟面、元宵、年糕、煎餅等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食品很感興趣。
由于禮賓官對來訪國賓了解不細致,不太符合國賓胃口的菜單偶爾也有發生。1976年9月,薩摩亞國家元首訪華。當晚宴席的菜肴,以“湯”多些,吃的是“味”。但對于薩摩亞人來講,就不夠實惠了。他們平時的食品多以面包果、芋頭等薯類為主,淀粉含量大,胃口也大,幾小碗湯湯水水吃下去,過不了個把小時便饑腸轆轆了。晚上10點,元首副官來到接待室,說他們晚飯沒吃飽,可否給他們弄點芋頭、啤酒。賓館服務人員搬來了一箱啤酒,但臨時找不到芋頭,外賓只好拿些面包、香腸充饑。元首一行去南方訪問時,每頓飯都加了煮芋頭、烤芋頭等點心,貴賓們非常滿意。
大寨的“粗茶淡飯”
1965年5月21日,第一批外國國賓——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科列加一行,由周恩來陪同來到大寨。太原專門組織廚師、服務員,提前帶上原料、飲料、餐具、酒具來到大寨準備。不料,周恩來一下飛機就交代,他陪阿爾巴尼亞同志是來接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教育的,要給客人準備可口實惠的大寨飯,不要鋪張浪費。于是太原來的人、拉的東西,沒有來得及下車便撤走了。大寨人準備的主食有玉米面窩窩頭、小米稀飯、羊肉餃子和油糕,還有四菜一湯。席間,外賓30余人和中方陪同人員喝著大寨高粱白,吃著土豆絲、腌咸菜,談笑風生,和諧而輕松。
周恩來以“大寨精神”為話題,介紹了我們黨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光輝歷程。席間,客人不時贊揚大寨的飯菜新奇、可口、好吃,稱道大寨“粗茶淡飯”的宴會。
1976年5月,我作為禮賓司人員隨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問大寨。外賓很贊賞大寨主人“粗茶淡飯”接待。
國宴的“瘦身”
1965年2月28日,外交部遞交了《關于改進接待國賓的禮儀安排的幾點建議》,建議:國宴上取消外交團祝酒和敬酒,擬同外交團協商后免去排隊敬酒,我領導人也不去各使節桌上敬酒。不過,“文革”十年中,各行各業都受到沖擊,國宴的改革速度也相對放緩。直至1978年9月,新的改革方案才正式實施,規定: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訪華,中方不再通知各國駐華使節參加迎送;為來訪國舉行的國宴,只邀請來訪國駐華使節和使館部分外交人員出席。1990年后,增加邀請來訪國周邊友好國家駐華使節出席,這種邀請通常商來訪國確定。
這樣一來,大大節約了宴會時間,也減少了中方領導人喝酒的負擔。我記得20世紀60年代,我國歡迎來訪國賓的宴會通常設宴席50多桌,除邀請來訪國賓一行出席外,還邀請外國駐華使節夫婦,外交團占宴席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濟濟一堂。當時,在通常情況下,宴席上冷菜6種,熱菜4道,每位客人面前擺大中小杯3個,酒類主要是茅臺以及其他名牌葡萄酒等,杯子斟得滿滿的,還擺了桔子水、礦泉水等。每次宴席,賓主雙方都發表講話,講話稿譯成英、法、俄3種文字。
參照多數國家的做法,國宴作了改革,歡迎國賓的宴會不再邀請外交團出席,宴席規模幾乎減少了一半。隨后又幾次調整,國宴的規模縮小到現在的規格。目前的國宴通常為7到8桌,如國賓隨行人員少,賓主出席者不超過50人,宴席則安排長條桌或馬蹄形桌。這種安排在國外屢見不鮮。宴席的減少來自對邀請對象的嚴格控制,今天的國宴通常只邀請國賓隨行人員30至50人出席。同時邀請來訪國駐華使節以及少數主要外交官。此項改革既符合當今世界多數國家的外交實踐,又切實做到了不講排場,節約外事財政開支。
注重國宴禮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注重禮尚往來。近年來國宴注意營造既隆重又親切的氛圍,以主動熱情友好、周到細致,有的放矢、嚴謹細致的作風做好禮儀工作,使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
國宴禮儀尤為重要。熱情好客,彬彬有禮,不卑不亢,周到得體的禮節,使客人感到親切。例如,賓主入席時取消奏兩國國歌;賓主雙方在席間不發表正式講話,或致辭、祝酒;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演奏席間樂,曲目單包括來訪國著名樂曲;宴會期間或宴會后安排歌舞、文藝節目助興;鑲嵌國徽的菜單和曲目單由中方禮賓官事先安排精心制作,讓客人賞心悅目。
國宴嚴格按對方提供的禮賓順序名單排列席位,并事先通知出席者;按來訪國習慣,安排長條桌或馬蹄形桌,尤其注意安排好主桌,不一律安排圓桌就餐;精心制作座位卡,用兩種文字寫成,方便客人入座,座位卡名字的中文在上,外文在下,如外賓姓名過長,中文只寫姓氏和職務,外文則寫其全名和尊稱。
堅持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這樣做,既減少浪費又衛生方便,也利于服務員實行規范化的服務;宴會的餐具主要用筷子,如賓客不方便,則用宴席上的備用刀叉;飲料多種多樣,應索提供;宴席上視客人的愛好和禁忌確定用酒。
我曾多次隨國賓赴省市訪問,省市領導人也為國賓訪問舉行宴會,但菜肴十來個,時間也比較長。我記得外賓對此也有議論。如:1986年澳大利亞副總理鮑恩到東北一城市訪問時,在宴會上說:你們的飯菜太豐盛了,如果到我們國家,由我來宴請你們的話,一沒有這么多的飯菜,二沒有這么多的時間。這話與其說是對我們好客之舉的贊揚,不如說是對我們這種鋪張浪費之舉的含蓄批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